过程控制第九讲:大延时系统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15
延时控制实验报告延时控制实验报告一、引言延时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控制方法,它通过延迟信号的传输或处理时间,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通信系统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延时控制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延时控制的基本原理;2. 学习使用延时控制器进行系统控制;3. 探索延时控制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
三、实验装置和方法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和计算机组成;2. 实验方法:首先,搭建实验装置并连接各个部件;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控制器参数;最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过程和结果1. 实验一:单回路延时控制在实验装置中,我们将控制器与传感器和执行器相连,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通过设置合适的延时参数,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的响应特性。
实验结果显示,在增加延时时间后,系统的稳定性变差,但是对于某些系统,适当的延时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 实验二:多回路延时控制在实验装置中,我们增加了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形成了多回路控制系统。
通过设置不同的延时参数,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回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当延时时间较小时,各个回路之间的耦合作用较小;而当延时时间较大时,耦合作用显著增强。
五、实验分析和讨论延时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延时时间对系统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适当的延时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例如减小超调量和稳态误差。
另一方面,过大的延时会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产生振荡。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系统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延时设置。
此外,多回路延时控制系统的耦合效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当延时时间较大时,不同回路之间的耦合作用显著增强。
这可能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性能下降。
因此,在设计多回路延时控制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各个回路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参数调整。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延时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引言在热工生产中,最基本的且应用最多的是单回路控制系统,其他各种复杂控制系统都是在单回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许多复杂控制系统的整定都是利用了单回路系统的整定方法,可以说单回路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
生产控制是利用过程检测控制仪表、自动化设备与装置、数字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工具。
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以期达到各种最优的技术、经济指标。
被控对象动态特性有迟延(也叫延迟或滞后)。
因为对象的大设备、大存储容量、大惯性及阻力,使被控参数不可能立即响应而有延迟。
时间延迟有传输延迟与容量延迟之分。
传输延迟(也称纯延迟)是因为物料或能量需要经过一个传输过程而造成的;而容量延迟则是由于对象中包含有多个容积所造成的。
当过程的纯延迟时间与其动态τ时,则被控对象就被认为是较大延迟对象了。
时间常数T的关系满足3.0T/≥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建材、原子能与环保等部门生产中,大量需要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等物理量实现自动控制。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的综合性应用科技学科。
它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与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一样,在现代化生产自动化中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生产过程中,有些工艺参数目前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快速测量手段,如火电厂进入磨煤机的原煤干燥程度的测量。
这种情况下往往采用间接测量手段,如采用磨煤机入口介质的温度来代表原煤的干燥程度。
以间接参数作为系统地被调量,要求被调量与实际所需维持的工艺参数之间为单值函数关系,否则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对于那些虽有直接测量手段,但所测得的信号过于微弱或延迟较大的情况,不如选用间接参数作为系统的被调量。
为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减小延迟,应采用先进的测量方法,选择合理的采样点,正确合理的安排检测元件。
第一章绪论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中,主要应用模拟控制仪表构成各种类型的控制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控制是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时滞系统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大时滞系统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是一种建立复杂控制系统的模型,可以有效地控制复杂的系统。
它的原理是建立一个输入状态和一个输
出状态之间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不断调整,实现大时滞系统控制。
大时滞系统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通常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该
方法通过不断更新模型参数来提高控制精度。
仿真有助于模型的优化,仿真的结果可以用来评估设计的控制策略,并对控制系统的性能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大时滞系统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模
型建模、控制算法设计、仿真模拟和结果分析。
首先,要进行系统模
型的建模。
系统模型往往面临复杂的时间延迟,受控制系统复杂性和
计算机硬件约束的影响,对于大时滞系统,需要采用简化的时滞模型,而不能使用普通的线性模型。
其次,针对模型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
的控制算法,设计步骤涉及控制输入选取、控制量计算以及分析。
第三,采用仿真模型模拟设计的控制系统,以评价其性能。
最后,仿真
的结果通过误差分析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对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改进。
大时滞系统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是一种研究复杂控制系统的有效
工具,可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它可以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
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延时程序设计延时程序设计1. 简介2. 原理延时程序设计的原理是通过使程序暂停一段时间来实现延迟效果。
一般来说,计算机程序的执行速度非常快,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计算和操作。
有些情况下,我们希望程序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暂停一段时间,以便等待输入、控制程序的执行节奏或实现特定功能。
延时程序设计的实现原理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基于硬件定时器的延时、基于软件循环的延时和基于系统调用的延时。
3. 方法3.1 基于硬件定时器的延时基于硬件定时器的延时是指通过控制计算机内部的硬件定时器来实现延时效果。
具体实现方式因计算机硬件平台而异,但一般都涉及配置定时器的频率和计数器的值。
通过设置定时器的频率和计数器的值,可以控制定时器中断的触发时间,从而实现延时效果。
3.2 基于软件循环的延时基于软件循环的延时是指通过让程序在一个循环中反复执行无意义的操作来实现延时效果。
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使用空循环、使用轮询等。
在软件循环的延时中,程序执行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延时效果。
3.3 基于系统调用的延时基于系统调用的延时是指通过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延时函数来实现延时效果。
具体实现方式因操作系统而异,但一般涉及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函数,如`sleep`、`usleep`或`nanosleep`等。
通过调用这些函数,可以使程序暂停一段时间,从而实现延时效果。
4. 注意事项在进行延时程序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延时时间的选择: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延时时间。
延时方式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延时方式,如硬件定时器、软件循环或系统调用。
延时程序的影响:延时程序可能会影响程序的响应性能和资源利用率,需要综合考虑延时程度和程序性能的平衡。
并发与延时:在多线程或多任务环境下,延时程序可能会对程序的并发性和调度产生影响,需要注意并发安全和调度策略。
5.延时程序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控制程序执行中的延迟时间。
通过选择合适的延时时间和延时方式,可以实现各种时间相关的功能。
基于MATLAB的大延迟系统的PID控制与Smith预估器控制的仿真分析俞倩兰【摘要】介绍了PID控制与Smith预估器的原理及特点,仿真实例验证了Smith 预估器对大延迟系统的有效控制作用.【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020)006【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大延迟系统;PID控制;Smith预估器【作者】俞倩兰【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系,江苏,常熟,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在过程控制中,当过程的纯延迟时间τ与其动态时间常数T满足τ/T≥0.3时,则为大延迟系统。
具有大延迟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是过程控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很难控制。
当τ/T增大,控制过程中的相位滞后也增大,使得被控量不能及时反映系统所遇到或承受的扰动,即使检测信号到达调节器使之动作,也需要经延迟时间τ后,才会改变被控量使系统得到控制。
于是,系统控制过程必然会经过较长的调节时间并产生明显的超调。
带延迟特性过程控制的难度随着延迟时间τ的增大而加大,大延迟控制系统一直都是控制界特别关注的课题。
虽然科学工作者花了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本文仅对大延迟控制系统的一般PID控制与Smith预估器控制进行MATLAB仿真分析。
PID控制器在工业过程控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图1所示的单位反馈控制系统中,PID控制器产生控制信号:u(t)=KP e(t)+KIe(τ)dτ+KD,式中e(t)为误差信号,KP为比例增益,KI 为积分增益,KD为微分增益。
对该式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后得到PID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Gc(s)==KP++KDS,参数KP ,KI ,KD对图1所示的闭环系统的作用见表1。
Smith预估器控制的基本思路是:预先估计出过程在基本扰动下的动态特性,然后由预估器进行补偿控制,力图使被延迟了τ的被调量提前反映到调节器,并使之动作,以此来减小超调量与加速调节过程。
上海电力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名:控制原理应用实践题目:大延迟过程的PID参数整定院系: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4年1月09日一、设计内容及要求1、设计内容已知PID 控制系统受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e sTs K s G τ-+=1,当2/>T τ时,求PID 控制器的参数,要求系统到达稳定时间快,稳态误差ssre 小,最大超调量σp小。
2、设计要求1)绘制Simulink 系统仿真模型;2)根据Z-N 法中2.0/≤T τ,2/2.0≤<T τ时PID 参数的公式推出2/>T τ是PID 的大致规律;3)使用经验法代入仿真模型中确定PID 参数范围;4)根据代入不同数值得出的衰减震荡的阶跃响应曲线进一步确定PID 参数范围;5)大致推导出2/>T τ时PID 各参数的公式;6)利用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并验算公式的使用范围;7)根据Matlab 得出的实验结果,微调2/>T τ时PID 各参数公式,进一步完善上述公式;8)设计完成后提交设计报告;二、参考资料[1]《自动控制原理》教材; [2]《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3] Matlab 相关书籍;一、 延迟过程的相关设计当传递函数()e sTs K s G τ-+=1,当τ的值很大时,系统趋于稳定的时间将会增加,导致整个系统比较难控,因此需要使用PID 参数整定调节大延迟系统,使系统更加稳定,加大其可控性。
1、设计延迟过程的模拟图形设计一个大延迟过程的传递函数()e sTs K s G τ-+=1,取K=1,T=1, τ=10,得如下传递函数()e ss s G 1011-+=,模拟图形如下图1所示:图12、 绘制延迟系统的响应曲线由上图所示的模拟图形绘制出如下图2的衰减震荡的阶跃响应曲线。
图2二、 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过程的整定计算公式(后面附有推导理由):KT T K p )5.0/()1/(*12.0+-=ττ,τ1.04.0+=T Ti, τ1.0=T d 。
大时滞过程的控制方法
大时滞过程的控制方法是一种非线性系统控制技术,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解决传统线性系统控制算法的技术局限性。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使用一种叫做“单元时间延迟”的量度来评价两个控制器之间的关系,这种测量方法能够更好地根据系统特性实现控制目标。
与传统的线性控制技术相比,大时滞过程的控制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考虑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把这一点作为控制策略的考虑因素之一,从而使控制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工况的变化。
其次,大时滞过程的控制以最小的扰动完成稳定的调整,比起传统的控制方法,这能够降低参数调整时造成的干扰。
同时,大时滞过程的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噪声干扰,这使得控制信号更加稳定有效。
大时滞过程的控制方法主要应用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常用于如下场景:工业过程控制,飞行控制,中高空航空器控制,等等。
在上述场景中,大时滞过程的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动态失灵和消偏作用,提高控制稳定性。
而且,大时滞过程的控制能够更加精准地实现控制目标,从而节省能源、降低成本。
总之,大时滞过程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于更多复杂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此外,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它更加先进、结构更加紧凑,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准确的控制效果,是解决非线性动态系统的首选控制方案。
延时程序设计什么是延时程序设计延时程序设计是指在编程中设置延时来控制程序执行的一种技术。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等待一段时间,例如在控制器中控制LED灯闪烁、在游戏中实现动画效果等。
延时程序设计允许我们控制程序的执行时间,以实现这些要求。
延时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延时程序设计的原理基于计算机的时钟频率和指令周期。
计算机中的时钟负责产生一个稳定的脉冲信号,通过计算时钟信号的周期和指令的执行时间,可以实现程序的延时。
延时程序设计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软件延时和硬件延时。
软件延时软件延时是通过循环执行一段空指令或者非常简单的指令来实现的。
通过控制循环次数和指令的执行时间,可以实现不同长度的延时。
cvoid delay(int ms) {int i, j;for (i = 0; i < ms; i++) {for (j = 0; j < 3000; j++) {// 空指令,用于增加循环时间}}}上述代码是使用C语言实现的软件延时函数。
通过控制循环次数和空指令的执行时间,可以实现延时ms毫秒。
硬件延时硬件延时是通过使用定时器和中断来实现的。
定时器可以产生一个固定时间间隔的中断信号,通过设置定时器的参数,可以实现不同长度的延时。
硬件延时的实现需要了解硬件平台的特性和使用相应的寄存器来控制定时器。
延时程序设计的应用延时程序设计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嵌入式系统中,延时程序设计常用于控制设备的操作和时序控制。
例如,控制器中的时序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的动作控制等。
在游戏开发中,延时程序设计可以用于实现动画效果、特殊效果和游戏逻辑控制等。
在网络通信中,延时程序设计可以用于控制数据包的传输和处理。
延时程序设计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延时程序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延时时间的选择: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延时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延时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
2. 不要过度依赖延时程序:在一些实时系统中,过多的延时程序可能导致系统响应不及时,需要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