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四章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活动对水资源、土壤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包括土壤、水资源、植物遗传资源等。
首先,农业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然而过度的耕作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农民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如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有机农业等,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其次,水资源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农业灌溉活动的过度使用和不当管理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水土流失。
为了保护水资源,农民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损失和浪费。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水资源管理政策,限制大规模灌溉等措施,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另外,植物遗传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植物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植物遗传资源,农业科学家和政府应该共同努力,建立遗传资源库,进行植物物种的保存和研究,以保护和维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环境保护对农业的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农业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如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限制农田的开垦等。
这些限制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可能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却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使得农业走向了更加环保的方向。
新兴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应意识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密切关系,积极采取绿色农业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也是保障人类食物安全的重要支撑。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农业资源的调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展开回答。
一、农业资源的调配农业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施肥、农药等。
合理调配农业资源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需要优先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和调整,使得农业生产地块有序合理地安排,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农田灌溉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土地盐碱化;施肥和农药的使用可能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如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中,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要遵循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并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同时,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如农膜的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等。
四、水资源与农业发展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田灌溉系统的合理规划和优化,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合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五、土地资源与农业发展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流转和承包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护和防护,保持土地的肥力和生产能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要。
六、农药使用与环境保护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不当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应推广绿色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七、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例如,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减少露天焚烧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农膜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土壤污染和固废产生。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与实施指导手册第1章农业生产经营概述 (3)1.1 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概念 (3)1.2 农业生产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 (4)第2章农业生产经营规划 (4)2.1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的意义与原则 (5)2.1.1 意义 (5)2.1.2 原则 (5)2.2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的主要内容 (5)2.2.1 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5)2.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2.2.3 农业科技推广规划 (5)2.2.4 农业环境保护规划 (5)2.2.5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5)2.2.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5)2.3 农业生产经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6)2.3.1 编制流程 (6)2.3.2 实施措施 (6)第3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3.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3.1.1 产品结构分析 (6)3.1.2 区域结构分析 (7)3.1.3 产业链结构分析 (7)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目标 (7)3.2.1 调整原则 (7)3.2.2 调整目标 (7)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7)3.3.1 优化产品结构 (7)3.3.2 调整区域结构 (7)3.3.3 完善产业链结构 (8)3.3.4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8)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 (8)4.1 农业生产技术选择与评价 (8)4.1.1 技术选择原则 (8)4.1.2 技术评价方法 (8)4.2 主要农业生产模式介绍 (8)4.2.1 精细化农业模式 (8)4.2.2 生态农业模式 (8)4.2.3 设施农业模式 (8)4.2.4 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9)4.3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 (9)4.3.1 农业生物技术 (9)4.3.3 农业机械化技术 (9)4.3.4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9)4.3.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9)第5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9)5.1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9)5.1.1 资源利用现状 (9)5.1.2 存在的问题 (9)5.2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 (10)5.2.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0)5.2.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10)5.2.3 提高生物资源利用效率 (10)5.3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10)5.3.1 农业环境保护 (10)5.3.2 农业生态治理 (10)第6章农业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0)6.1 农业市场分析 (10)6.1.1 市场环境分析 (11)6.1.2 市场需求分析 (11)6.1.3 竞争态势分析 (11)6.2 农产品营销策略 (11)6.2.1 产品策略 (11)6.2.2 价格策略 (11)6.2.3 渠道策略 (11)6.2.4 促销策略 (11)6.3 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1)6.3.1 品牌定位 (11)6.3.2 品牌塑造 (11)6.3.3 品牌推广 (11)6.3.4 品牌维护 (12)第7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管理 (12)7.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12)7.1.1 个体农户 (12)7.1.2 家庭农场 (12)7.1.3 农民合作社 (12)7.1.4 农业企业 (12)7.1.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2)7.2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构建 (12)7.2.1 组织结构设计 (12)7.2.2 生产计划与管理 (12)7.2.3 人力资源管理 (12)7.2.4 财务管理 (13)7.2.5 市场营销管理 (13)7.2.6 技术研发与创新 (13)7.3.1 自然风险防范 (13)7.3.2 市场风险防范 (13)7.3.3 技术风险防范 (13)7.3.4 财务风险防范 (13)7.3.5 政策风险防范 (13)7.3.6 信用风险管理 (13)第8章农业财政支持与金融创新 (13)8.1 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13)8.1.1 政策背景与目标 (13)8.1.2 政策主要内容 (13)8.1.3 政策实施效果及问题 (14)8.2 农业金融创新与支持 (14)8.2.1 农业金融创新背景 (14)8.2.2 农业金融创新主要内容 (14)8.2.3 农业金融支持实践 (14)8.3 农业政策性保险 (14)8.3.1 农业政策性保险概述 (14)8.3.2 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主要作用 (14)8.3.3 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践 (15)第9章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 (15)9.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5)9.1.1 概述 (15)9.1.2 主要经营模式 (15)9.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优化 (15)9.2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15)9.2.1 概述 (15)9.2.2 发展战略 (15)9.2.3 规划要点 (15)9.3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优化 (16)9.3.1 概述 (16)9.3.2 延伸方向 (16)9.3.3 优化措施 (16)第10章农业生产经营案例解析 (16)10.1 粮食作物生产经营案例 (16)10.2 经济作物生产经营案例 (16)10.3 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案例 (17)10.4 水产养殖生产经营案例 (17)第1章农业生产经营概述1.1 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概念农业生产经营是指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基础,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手册旨在介绍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帮助农业从业者高效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第二章:农业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2.1 数据收集和管理2.1.1 农业数据收集方法2.1.2 农业数据管理系统2.2 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2.2.1 大数据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2.2.2 大数据在农业决策中的应用2.3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农业中的应用2.3.1 农业图像识别技术2.3.2 农业无人机应用第三章:农业生产创新技术3.1 精准农业技术3.1.1 农业物联网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3.1.2 农业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3.2 种植技术创新3.2.1 温室种植技术3.2.2 水培技术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3.3 全程管控技术3.3.1 农药和化肥的智能投放技术3.3.2 农产品追溯技术第四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4.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4.1.1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4.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技术4.2 农业节水技术4.2.1 集雨灌溉技术4.2.2 微灌技术4.3 农业农药与肥料环境风险控制技术4.3.1 农药和肥料的环境风险评价技术4.3.2 环境友好型农药与肥料的研发与应用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案例5.1 精准农业实践案例5.1.1 数据分析与应用在果树栽培中的实践5.1.2 农业物联网在水稻种植中的实践5.2 农产品加工创新案例5.2.1 高效果蔬菜加工技术的实践5.2.2 全自动化农产品包装机的研究与应用5.3 农业环境保护实践案例5.3.1 农田水保持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实践5.3.2 核酸提取与检测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第六章:结论通过本手册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的关键技术,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农村农业与环境识记: 1、环境的概念;广义的环境概念:除生物圈之外的其他圈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大气圈、所组成的广大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狭义的环境概念:以人类为中心,人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环境。
2、农业环境的概念;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农业环境的各个要素;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聚落环境。
4、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活动场所的周围环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
理解: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受制于农业环境的优劣。
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并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良好的循环过程。
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和物质、能量的转化。
要想进行农业理想的农业生产,获得具有优质同时保证产量的农业生产产品,就必须创造优质的农业环境。
二、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环境问题理解: 1、我国农业环境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P8、: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垃圾、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土壤的危害、非农业占地2、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方法。
农业专家指出,要改变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现状,减少化肥施用量是重要方法。
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一、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识记: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一般泛指为:在自然资源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宇宙资源、地上和地下的全部资源。
2、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3、循环经济;开发利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4、资源节约型社会。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机理的科学。
▲奥德姆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简答题:▲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答.理论实用性。
2.学科交叉性。
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论述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答: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2.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系统: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在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组成系统需要哪三个条件?答:1.必须具备两个以上都的构成要素。
2.各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
3.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答:1.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子系统构成的?4生态系统有哪三大功能?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论述题▲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 生物组成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第三章生物种群名词解释:▲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指南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2)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 (2)1.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2)1.1.2 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1.1.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1.1.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3)第二章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 (4)1.1.5 农业生态规划的原则 (4)1.1.6 农业生态规划的方法 (4)1.1.7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1.1.8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5)1.1.9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5)1.1.10 加强农业生态监测与评估 (5)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5)1.1.11 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1.1.12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6)1.1.13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6)1.1.14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1.1.15 水资源保护措施 (6)1.1.16 水资源合理利用 (6)1.1.17 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6)1.1.18 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7)1.1.19 生物资源合理利用 (7)第四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7)1.1.20 农业废弃物的分类 (7)1.1.21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7)1.1.22 生物质能源技术 (8)1.1.23 生物肥料技术 (8)1.1.24 生物饲料技术 (8)1.1.25 生物质炭技术 (8)1.1.26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8)第五章农业污染防治 (8)1.1.27 化肥污染的防治 (9)1.1.28 农药污染的防治 (9)1.1.29 土壤污染的防治 (9)1.1.30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9)1.1.31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 (9)1.1.32 农业废弃物处理 (10)第六章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10)第七章农业生态农业技术 (12)1.1.33 生态农业概述 (12)1.1.34 生态农业模式 (12)1.1.35 生态农业技术 (12)1.1.36 循环农业概述 (13)1.1.37 循环农业技术 (13)第八章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13)1.1.38 概念 (13)1.1.39 特点 (13)1.1.40 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14)1.1.41 物质循环与能量高效利用技术 (14)1.1.4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4)1.1.43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14)第九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14)1.1.44 法律法规概述 (14)1.1.45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5)1.1.46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 (15)1.1.47 政策概述 (15)1.1.48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15)1.1.49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16)第十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6)1.1.50 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6)1.1.51 意识培养的措施 (16)1.1.52 宣传活动形式 (17)1.1.53 宣传活动组织 (17)第十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7)1.1.54 合作机制 (17)1.1.55 合作内容 (18)1.1.56 交流形式 (18)1.1.57 交流成果 (18)第十二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9)1.1.58 案例一:浙江省德清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9)1.1.59 案例二:四川省广安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9)1.1.60 经验教训 (20)1.1.61 启示 (20)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1.1.1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农业生物与其周围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系: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第四章水资源概述第一节水资源的概念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
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水资源的概念:1、《不列颠百科全书》: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一切心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1988年: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三会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的范畴。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天然降水二、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天然水资源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土壤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而水中97%以上的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且淡水中的77.2%是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河流、湖泊仅占0.36%,人类直接利用的0.3%。
三、水资源特性1.循环性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地球水总量的恒定不变,决定其数量的有限,既不是无限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被利用的水资源却是有限的;3.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4.多用性:利用内容与利用形式的多种多样四、水资源的功能1、水具有巨大的溶解能力,使之成为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各种营养元素和有害物质迁移、供给和积累的最好天然载体。
2、水具有巨大的热容、汽化热和溶解热,使它在相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和恒定过程,市水从其它物体表面蒸发和蒸腾时,能带走或供给大量的热量,调节生物体和大气的温度,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种植期和成熟期,防止冻害等。
3.水在岩石中、成土母质中和土壤中冻结和溶解,加速其风化过程,并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液体的交换、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利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发育生长。
4.水在整个地球上循环运动,不仅使能量传输和热量平衡得以实现,同时市水的自我净化顺利进行。
五、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1.农业用水:农业是整个水资源需求中消耗水量最多的部门。
农业用水比例:世界平均70%,中国88.2%,美国48.7%,日本65.1%2.工业用水:原料用水:1%冷却用水:50%空调用水:3%锅炉用水:工艺用水:30%冲洗用水:动力用水:16%3.生活用水:公元前中世纪 18世纪当前人均日用水: 12L 20~40L 60L 500L4.动力用水:利用水能发电5.航运用水第二节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一、我国水资源的数量1.降水资源:是陆生系统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可用水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可重复利用的第一性水资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400mm,草原牧区。
阿尔泰山、天山,600~800mm塔里木盆地、吐鲁番、柴达木盆地,50mm东部季风区:≥400mm,主要农业区。
台湾东部山地,≥4000mm,华南沿海、滇西南,1600~2000mm长江流域,1000~500mm华北、华东,400~800mm2.地表水资源:包括河川、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重要,它可综合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动态水量。
河川:直接流入海洋的外流河;地表径流:太平洋流区,58.3%不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河;印度洋流区,6.4%北冰洋流区,0.6%内陆流区,34.7%3.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生活、农田灌溉和工矿企业生产的良好供水水源。
地下水资源:松散岩石类地下水山区基岩裂隙地下水岩溶地下水二、质量1.总体来看,天然河川水的质量是比较好的。
矿化度>1000mg/L的河水面积仅占13%;总硬度>250mg/L 的极硬水的分布面积仅占12%。
主要粉笔在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
其中甘肃的祖厉河的河水矿化度最高6000mg/L2.许多河流、湖泊、地下水、水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下降。
3.河流泥沙含量也是衡量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水资源的时间分布:1)年际变化2)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A我国水资源大都集中在夏季(6~8月)北方占年径流量的50% 南方一般只占40%~50%东北可达50%~60%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50%~60%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内陆高达60%~70% 台湾可达50%~60%西北昆仑山北坡可达70%以上东部只有30%~40%B我国秋季(9~11月)秦岭、大巴山地区较高:40%~50%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0%~30%。
西南地区为:35%~45%台湾东部可占:40%~50%海南岛:>50%东南沿海:15%~20%C我国冬季(12~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6%D我国春季(3~5月)径流量相差悬殊。
东北山地占年径流量的20%~25%,平原只有10%~15%,华北仅有6%~8%,西北只占10%~15%,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也只有10%。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近海多于内陆,同一地区内,山区多于平原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我国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居世界对第六位,人均水资源2260m3,不足世界的1/4相当于美国的1/6,印尼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居世界的第八十五位。
耕地平均水资源每公顷21000m3,约为世界平均35295m3/hm2的59.5%。
2.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南北相差悬殊3.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我国主要旱灾区: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最严重)、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与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一带我国主要洪涝灾害区:长江、淮河、海河、淮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严重,占总面积的3/4第三节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供需预测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大禹治水→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巨资兴修水利,→使耕地灌溉面积占50%左右,→农用灌溉面积居世界第一水资源的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利用程度低北方少水地区利用程度比较高(黄淮海地区地表水开发率最高达25%)分开河系看,以年平均径流量为基数,海河、辽河利用程度较高,60%~65%淮河、黄河接近40%,内陆河为35%,长江、珠江、浙、闽诸河利用率15%,西南诸河利用率部到1%,地下水主要集中于北方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平原地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的23.6%海河平原地下水的利用率已达90%黄河流域为49%,辽河流域为32%,其他地区不到30%二、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1.用水量过大,水资源浪费严重2.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3.地下水超采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4.农业用水管理不善二、我国水资源供需预测1.我国不同发展阶段需水状况:1949年全国总用水量1031亿m3,农业用水1001亿m3,1957年全国总用水量2048亿m3,农业用水1938亿m3,1965年全国总用水量2744亿m3,农业用水2545亿m3,1979年全国总用水量4767亿m3,农业用水4195亿m3,1985年全国总用水量4984亿m3,农业用水4323亿m3,1990年全国总用水量5411亿m3,农业用水4664亿m3,1992年全国总用水量4854亿m3,1995年全国总用水量5100亿m3,农业用水4790亿m3,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m32001年全国总用水量5567亿m3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m32003年全国总用水量5320亿m3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2005年全国总用水量达5578亿m32006年全国总用水量5795亿m32.水资源供需预测1)农业用水预测:灌溉用水量最大2)工业用水预测:3)城市生活用水预测:第四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农业水资源的合理与节约利用1.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2.扩大可利用的水源3.减少水水损失:1)灌区更新改造2)渠道防渗3)管道输水4.提高灌水技术水平:1)改进传统灌水技术:平整土地小畦灌溉细流灌溉单灌单排的淹灌2)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喷灌:较畦灌节水50%滴灌:较地面灌溉省水1/3~2/3微喷灌:喷灌与滴灌相结合渗灌(地下灌溉):5.实行节水农业措施:1)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增施有机肥、汛期引洪漫地、冬季蓄雪保墒2)田面覆盖保水技术:砂石、秸秆、地膜、畜粪等,化学保水剂、结构改良剂3)节水灌溉制度:低定额灌溉制度二、工业节水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提高水的复用率: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工业企业的排水沟、是清洁的水工业排水中混有一定杂质,但比较容易分离工业排水已受污染,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重复利用4.海水利用5.更新设备,改革工艺三、生活节水途径1.加强用水的管理2.加强供水管网的维修和节水型器具的研制与推广3.加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第五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一、水资源管理概述1.水资源管理的涵义涵义: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工作。
内容: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地区、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监督与限制调度: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防洪和兴修水利、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监测: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监测与管理目的:保证水资源的供应,满足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要经济学观点:要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观点:保证生产和生活对淡水的最低需要2.水资源管理与水利管理水利管理包括了水资源管理,但水资源管理超越了水利管理的内涵3.水资源管理的目标1)形成能够高效率利用水的节水制度2)建设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3)建立综合性防洪安全保障制度4)加强水环境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国家水环境监测网二、水资源管理体系1.规划管理2.开发管理3.用水管理4.水环境管理三、水资源保护概念:为防止水资源引不恰当的利用而造成污染或破坏水源,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对水资源实行积极保护渔科学管理的做法,称作水资源保护内容:1)对水量合理取用及对其补给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汉阳及保护水源、科学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等2)对水质的保护,包括调查和治理污染源、进行水质监测、进行水质调查和评价、制定有关法规和标准、制订水质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