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卫版药剂学第七版 第十六章 固体分散体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8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药剂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固体分散体是将水敏感的药物或者活性成分通过分散技术与固体载体结合,以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本文将对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1. 湿法制备:通过将药物与固体载体混合,并添加适量的溶剂,再通过搅拌、撞击、喷雾等方式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
2. 干法制备:采用粉碎、磨碎、搅拌等方法,将药物与固体载体直接混合均匀,制备成固体分散体。
3. 融熔法制备:通过将药物和固体载体一起加热并混合,使其在高温下相互融合形成固态分散体。
三、固体分散体的应用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尤其是一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大大提高其口服药物的吸收率。
贝拉米特(Belamint)是一种难溶性药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使得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能更快的达到治疗效果。
2. 控释药物释放将药物与固体载体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使得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更加持久和稳定。
这对于长效药物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将镁固体分散体与药物结合,可以制备成长效缓释药物,使得患者可以减少服药频次,提高治疗依从性。
3. 降低药物毒性一些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将其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降低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某些抗癌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对消化道的损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四、固体分散体的应用前景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药学研究的深入,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其应用将会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控释药物的长效作用、降低毒性药物的毒性等。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进步也将为制备更多种类的分散体提供有力支持,包括纳米分散体、微粒分散体等,这将进一步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第十六章制剂新技术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β-环糊精与挥发油制成的固体粉末为()A.固体分散体B.包合物C.脂质体D. 微球E.物理混合物2.β-环糊精在药学上比α-环糊精或γ-环糊精更为常用的原因是()A.水中溶解度最大B.水中溶解度最小C.形成的空洞最大D.分子量最小 E.包容性最大3.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速度快慢顺序正确的是()A、无定型>微晶态>分子状态B、分子状态>微晶态>无定形C、微晶态>分子状态>无定形D、分子状态>无定形>微晶态E、微晶态>无定形>分子状态4.下列哪种材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作用()A.PEGB.PVPC.ECD.胆酸E.泊洛沙姆1885.固体分散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久贮不够稳定B.药物高度分散C.药物的难溶性得不到改善D.不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E.刺激性增大6.下列高分子囊材中,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是()A.阿拉伯胶B.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乙基纤维素D.聚酰胺E.聚乳酸7.下列合成高分子囊材中,可生物降解的是()A.聚酰胺B.硅橡胶C.聚丙烯酸树脂D.聚乙烯醇E.聚乳酸8.下列合成高分子囊材中,不可生物降解却可以在一定pH值条件下溶解的为()A.聚酰胺B.硅橡胶C.聚乳酸D.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E.聚丙烯酸树脂9.下列用于制备微囊的囊材中,属于两性高分子电解质的是()A.壳聚糖B.海藻酸盐C.聚赖氨酸盐D.明胶E.羧甲基纤维素10.下列概念表述不正确的是()A.物理化学法制备微囊的过程在液相中进行,系在囊材或囊心物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另一种物质或不良溶剂,或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囊材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并包裹在囊芯周围形成一个相,从液相中析出,故称之为相分离法。
B.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使囊材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并包裹药物成囊的方法。
由于其凝聚过程一般是可逆的,故要加入交联固化剂以使其不可逆。
固体分散体的概述作者介绍:陈艳红,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发表数篇论文。
固体分散体(SD)是指将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
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体。
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方法叫做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粉化、固体分散体和粉状溶液或溶剂沉积等技术达到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技术。
60年代初,Sekiguchi 和Obi[1]第一次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采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而改变了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后,这一技术已成为改变难溶性药物溶解性能、制备高效、速效制剂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解决了许多药物因溶解度小、吸收少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避免了成盐、增溶、粒径减少、多晶型或溶剂化物等方法存在的局限。
固体分散体的作用特点: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如:以PEG20000为载体制备的阿司匹林-PEG20000(1∶9)固体分散体,其药物溶出速度显著高于原料药及物理混合物;延缓释药速度,如:以肠溶性材料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的硝苯吡啶固体分散体就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难溶性药物因不易被机体吸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一定限制。
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使之达到高度分散均相状态,从而保证所制成的制剂的吸收与利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其稳定性增加,制剂的质量易于控制,并可降低成本。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熔融法,用药物和载体的低共熔物以降低熔融温度,熔融后,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固化,以便能粉碎制成适宜的剂型,Sekiguchi和Obi将磺胺噻唑—尿素熔融物置于冰浴中,并剧烈搅拌使其固化。
本法简便、经济,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多用于熔点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载体材料;溶剂法(又称共沉淀法或共蒸发法),将药物与载体溶于一种共同的有机溶剂,然后,将有机溶剂蒸去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却可得到药物在载体材料中混合而成的共沉淀固体分散体,经干燥即得。
1.pharmacopoeia P9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 solubilization P23 增溶是指某些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作用。
3. isotonic solution P179 等张溶液系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4. 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P37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5. Krafft point P41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温度升高至某一点时,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 点。
6. microemulsion P158 微乳,即纳米乳(nanoemulsion),乳滴粒子小于100nm时称纳米乳,粒径一般在10-100nm范围。
7. liposome P402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薄层中所制成的超微球形载体制剂,称为脂质体。
8. crystal form 晶形9. 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P445 被动靶向制剂系指由于载体的粒径、表面性质等特殊性使药物在体内特定靶点或部位富集的制剂。
10. thixlotropy P117 触变性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非牛顿流体在恒定剪切力(振动、搅拌、摇动)的作用下,黏性减小,流动性增大,当外界剪切力停止或减小时,体系粘度随时间延长而恢复原状的一种性质。
11. Cosolvency P23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液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12. Sterilization P181 灭菌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13. suppositories P298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状制剂。
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亦称固体分散物)通常是⼀种难溶性药物以分⼦、胶态、微晶或⽆定形状态分散在另⼀种⽔溶性材料中,或分散在难溶性、肠溶性材料中的固体分散在固体中的状态。
固体分散技术是利⽤不同性质的载体使药物在⾼度分散状态下,达到不同要求的⽤药⽬的:如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药物⽣物利⽤度;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控制药物在⼩肠特定部位释放;利⽤载体的包蔽作⽤,增加药物稳定性;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和刺激性;使液体药物固体化。
由于难溶性药物的⽣物利⽤度较低,药物的吸收速率常取决于其溶出速率,⽽药物的溶出速率与药物粒⼦的表⾯积、溶解度等有关。
因此,常采⽤微粉化和固体分散技术来增加药物的表⾯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物利⽤度。
⼀、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 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应具有下列要求:⽆毒、⽆致癌性、不与药物发⽣化学变化、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不影响药物的药效与含量检测、能使药物得到分散状态或缓释效果、价廉易得。
常⽤载体材料可分为⽔溶性、⽔不溶性和肠溶性三⼤类。
⼏种载体材料可联合应⽤,以达到速释与缓释效果。
1.⽔溶性载体材料 (1)聚⼄⼆醇类。
⼀般选⽤分⼦量1000~20000的peg类作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最常⽤的是peg4000或peg6000,它们的熔点低(50~63℃),毒性较⼩,能够显著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提⾼药物的⽣物利⽤度。
油类药物宜采⽤分⼦量更⾼的peg12000或peg6000与 peg20000的混合物作载体。
另外s-40可使某些在peg6000中溶解不良的药物明显增加溶解度,提⾼溶出速率和⽣物利⽤度。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2)聚维酮类。
易溶于⽔、⼄醇和氯仿,但成品对湿的稳定性较差,贮存过程中易吸湿⽽析出药物结晶。
由于熔点⾼(150℃变⾊),宜采⽤溶剂法(共沉淀法)制备固体分散体,不宜⽤熔融法,pvp共沉淀法主要使药物形成⾮结晶性⽆定形物。
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SD)是指将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
药物在载体中的粒径在0.001~0.1毫米之间,主要用于加速和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分类固体分散体按药剂学释药性能分为速释型固体分散体,缓(控)型固体分散体和靶向释药型固体分散体。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就是利用强亲水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系,这种类型的固体分散物在固体分散体研究中占绝大比重。
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
利用水溶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物,不仅可以保持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而且对药物具有良好的润湿性。
这在提高药物溶解度,加快药物溶出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西南制药三厂用熔融法,以PEG6000为载体,制成灰黄霉素滴丸,结果表明,固体分散物口服2h内几乎完全吸收,而微粉片30-80h内方吸收44.3%,药物-载体比1:10-1:5的灰黄霉素分散物在人体内的吸收量比微粉片高1倍多。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所用的载体多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酸及糖类,主要有聚乙二醇(PEG)4000和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尿素、枸橼酸、琥珀酸、去氧胆水、甘露醇、木糖醇、山梨醇、半乳糖等,对水溶性固体分散载体的研究出现了由单一载体向联合载体及加表面活性剂的载体方向发展趋势。
缓(控)释型固体分散体是指以水不溶性或脂溶性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此分散系可以看作溶解扩散或骨架扩散体系,释放机理与相应的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相同,有一级过程,Higuchi过程和零级过程。
Nagib N.等人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用溶剂法制备了磺胺嘧啶的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该固体分散体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是表观零级式和控制扩散,M.P. Oth等人研究发现,以Eugragit RS 和RL为载体,制备的吲哚美辛-Eugragit共蒸发物体外释药过程符合Hifuchi's时间平方根模型。
缓(控)释型固体分散常用的载体主要有乙基纤维素、蜡脂、Eugragi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