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计总体要求
➢ 生物利用度应是普通制剂的80%~120%
➢ 峰/谷浓度比 Cmax/Cmin ≤普通制剂
➢ 胃、小肠吸收
12h缓释
结肠吸收
24h缓释
3.剂量计算
➢ 无速释部分 全部剂量缓释 ➢ 有速释部分 迅速达到治疗血浓
三 缓、控释制剂的辅料
骨架型缓释材料
溶蚀性骨架材料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不溶性骨架材料
3 油水分配系数 ➢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水溶性过小→胃肠液中浓度低,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过细 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4 胃肠道稳定性 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细菌
2. 生物因素 药动学性质
1 生物半衰期 评估消除速度 t1/2<1h 或 >24h 药物一般不宜 一般口服12h、24h
树脂+-药物- + X- → 树脂+-X- + 药物- 树脂--药物+ + Y+ → 树脂--Y+ + 药物+
➢ X-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药物从树脂中扩散 ➢ 药物释放速度→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的刚性 ➢ 制剂形式:片剂、胶囊 ➢ 只有解离型的药物才适用制成药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积小,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备。 ➢制备工艺:静态交换、动态交换法
药物传递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 DDS 是通过制剂技术影响药物 体内过程,满足临床用药要求的给药形式。
DDS的类型
➢ 速度控制型 缓、控、迟释 ➢ 方向控制型 靶向、定位 ➢ 应答式 外调式、自调式
缓控迟释制剂的发展
➢ 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 50年代末就有文献发表 开始研制口服缓、 控释制剂,70年代被医药界认可 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