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作为作家,他以“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创作了四十多部英文著作;作为翻译家,他翻译和编译了大量作品,如《中国和印度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浮生六记》及《杜十娘》等,通过汉英译介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思考和研究,林语堂在1933年发表了“论翻译”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他独到的翻译观,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和超前意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研究其翻译作品,但是大部分成果都局限于翻译策略与方法及译本的赏析与评价。
[1]鉴于此,本文以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为切入点,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视角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解读。
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从翻译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理性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
[2]该理论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详尽阐述了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标准等翻译本体研究问题,并探讨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
[3]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4]本文拟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及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作些探讨。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翻译的标准,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浅析的是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希望能给一些从事翻译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2 林语堂的生平介绍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3.1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这个翻译学的术语,在很多翻译学家的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理论中都占据着一个中心的地位。
如: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宁信而不顺”也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即使可能造成不通顺。
这些都能看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之本,如果做不到忠实于原文,就无从谈论翻译。
从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2]可以看出:林语堂的翻译忠实于原文。
比如:节选自《东坡诗文选》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水光潋滟晴方好,The light of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山色空蒙雨亦奇。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欲把西湖比西子,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淡妆浓抹总相宜。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这首诗的翻译就体现了林语堂“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思想,尤其是后两句的翻译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我们先分析一下原文,“西子”即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在这里诗人把西湖比做西施,意思是不管是晴是雨,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林语堂在翻译最后两句的时候,就是将其直译出来的,并没有意译,即忠实于原文,这样的好处就是将西湖拟人化了。
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她的美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所以译者这样处理就将西湖的美也植入到人们的想象之中,西湖到底有多美,全决定于人们的想象,增加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如果将译文意译出来,比如译为:I like to say the west lake is always pretty, whether in sunny days or in rainy days. 这样就没有直译出来有感觉。
当我们看到意译出来译文的时,我们可能会勾勒一幅晴天里的西湖泛舟图和一幅雨天里的雨点敲打荷叶的图,而不是想象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这样的话西湖的美有可能就会大打折扣,至少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如此。
因此作者忠实于原文既体现了其翻译思想,又增加了西湖的美。
从《浮生六记》中的卷一闺中记乐的第一段,我们也能看到林语堂“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余生乾隆癸未冬卜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后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因思《关鸠》冠三百篇之首,被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
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 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and, moreover, I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 living by the side of the Ts'anglang Pavilion in Soochow. 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Su Tungp'o said, "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es without a trace. " 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 Since the Book of Poems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ers follow. My only regret is that I was not properly educated in childhood; all I know is a simple language and I shall try only to record the real facts and real sentiments. I hope the reader will be kind enough not to scrutinize my grammar, which would be like looking for brilliance in a tarnished mirror. 从这一段的翻译我们也能看到林语堂“忠实于原文”思想的体现,因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对原文做任何的删除信息或增添信息,而且林语堂也没有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译文是对原文原原本本的再现。
3.2 通顺林语堂提出“句译”的概念,而反对“字字对译”;林语堂对“句译”的提倡实际上是避免“字字对译”给译文带来不通顺,这体现了林语堂对通顺的要求。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After a drink at night,Tungpo wakes up and gets drunk again归来仿佛三更. By the time I come home it seems to midnight家童鼻息已雷鸣, The boy servant is asleep snoring like thunder敲门都不应, And does not answer the door倚杖听江声. Resting on a cane I listen to the murmur of the river长恨此身非我有, And feel with a pang that I am not master of my own life何时忘却营营. When can I stop this hustling about?夜阑风静纹平, The night is late,the air is calm,小舟从此逝, And the water a sheen of unfuffled light.江海寄余生. Let me take a small boat down the river henceTo spend beyond the seas the remainder of my days.在这首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林语堂用了一系列的连接手段,如介词after,by,to, 关系词when, ,连接词and 以及动词的形态变化snoring,resting等等使得整个译文通顺流畅。
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
所谓形合即英语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的形合主要体现在使用多种连接手段,因此在将汉语翻译为英语的时候要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的形合在一方面也促成了译文的通顺。
在这首诗歌的翻译中,林语堂就很好地结合英语的形合特点,并运用到了其翻译过程中,从而也体现了其“通顺”的翻译思想。
3.3 美林语堂的英译文本《东坡诗文选》体现了其“美学”的翻译思想。
林语堂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林语堂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3.1 意境美比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环境描写那部分的翻译:孤馆灯青,A lone dim lamp in a quiet room野店鸡号,At the wayside inn a cock crows旅枕梦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