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史》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18.00 KB
- 文档页数:8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概说大约从公元前四、五世纪起,在世界的几个文明发源地,开始出现了语言研究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从公元五世纪起,就从哲学(逻辑)角度争论语言的起源和结构问题。
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就是这类争论的最早记录之一。
差不多同时,古印度人由于准确传授宗教经典的需要,也开始了对语言的研究工作。
最初是研究印度最古的宗教经典《吠陀》。
著名的《波你尼经》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
《波你尼经》又名《八章书》,是波你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用3983条经句概括叙述了梵语的全部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等语言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语言研究主要是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语言研究服从于哲学、历史等的研究需要,因此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直到十九世纪初,由于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由于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才逐渐揭示出语言发展的规律,使语言的研究变成了科学的研究,语言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普通语言学初步建立起来,对具体语言和语言各部门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语言学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语言研究的历史。
语言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在历史上曾经提出过哪些语言学问题、做过哪些探索,以便更能充分理解语言学的现状,指出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我们研究任何科学就不能不了解它的历史。
语言学史可以使我们明了语言研究和各种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经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错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本课程主要以欧美语言学史为研究对象,并兼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
欧美语言学在整个世界语言学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语言学史概要1、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1.语言研究的一般情况和方法论原则发展的历史;2.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各语系语言研究的历史;3.普通语言学的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2、史勒格尔 1808《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他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用上“比较语法”这个名词3、普通语言学奠基者洪堡特代表作:《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观点:第一,人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而不是客观结果。
正是因为如此,人才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区分语言和言语;第二,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语言具有社会性”;第三,创立了语言的形态分类法,区分了四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合体语。
4、法兰西学派代表人物梅耶和房德里耶斯5、词与物学派代表人物舒哈尔德研究词与物之间的关系,主张从词义方面去研究词的历史6、机械主义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7、伦敦学派弗斯8、17世纪中期,唯理语法学派在法国正式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阿尔诺和朗斯洛。
该学派又被称为“波尔·罗瓦雅尔语法学派”,这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作《普遍唯理语法》是在巴黎郊区的波尔·罗瓦雅尔修道院里编成的。
《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1660年出版,共四万字,是一部专门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专著。
9、乔姆斯基衡量语法三个标准:观察充分性标准最低标准描写充分性标准较高标准解释充分性标准最高标准10、自然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施莱赫尔、缪勒主要观点:把语言看作一种自然的机构,要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语言。
语言进化的三阶段:把语言的发展比之于一棵植物的生长。
施莱赫尔德《印度·日耳曼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一期(1870年前)代表人物对古印欧语的“重建”根据“重建”的结果认为古印欧语只有九个元音和十五个辅音11、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总结了语言变化的两个规律:语音定律无例外(每一个例外都有规律),类推原则发现古印欧语中曾有两个做领音的鼻音m和n,还有两个做领音的r和l;主要观点:人类言语的机构有心理和物理两个方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14年讲授:匡鹏飞整理:梁述中国语言学史零导言0.1课程含义:中古语言学史,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史。
它不同于中国文学史,后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本身;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古代汉语,二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
0.2西方学者的语言学史一般不包括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内容,这是为何。
一般来说,他们认为,语言学史的源头在古印度、古希腊与罗马。
主要因为:1)“欧洲中心论”与“印欧语系中心语”的影响,反映在语言研究中则认为印欧语才是语言研究的主流,西方学者发现现代印度语与欧洲语同源,才建立起了比较语言学。
2)古代汉语文献难读。
3)主观方面:中国自身的重视不够,自古以来对语言研究的重视不足。
(例如扬雄入选《汉书》并不是因为他的《方言》等语言学著作,而是因为他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许慎入选《后汉书》不是因为他的《说文》,而是因为他在经学方面的呃成就)0.3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特点:中国小学西方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语音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注: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一开始就立足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他们不研究A、B、C、D这些字母,而中国注重文字形体)0.3.1注重实用性:经世致用的观念决定了古代学者们的研究不重理论而重实用。
《说文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可见古人推重文字。
《切韵》有:“凡有文藻,即须明音韵。
”可见古人是极推重声韵的。
清代顾炎武又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
”0.3.2重视材料:《诗·七月》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这里的“行”如何解释,从音韵的角度出发,诗经是韵文,应当押韵,因此“行”与“筐、桑”押韵,读作hang,是“道路”的意思,“微行”就是小路。
现代汉语的研究也重视材料,这个可以参看我们邢福义老师说“很淑女”的论文。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图文《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学院教案2010—2011学年第1学期第 1 本(共1本)课程名称语言学史授课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01—04班授课教师所在系(部)文化传媒系编写时间《语言学史》教案主讲人:马启俊博士授课班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801—0804(本科)课程性质:文科C组课程,任选课程。
使用教材:《中国语言学史》,邓文彬著,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授课时间:每周一上午第三、四节课、每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
授课教室:D107学期授课计划说明《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学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总学时(学分):16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任务《语言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2008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文科C组课程和任选课程,它的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如下:1、使学生了解中外语言学(主要是中国和欧美)的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中外语言学的基本方法等,为从事教师或其他职业准备基本条件。
3、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1、教学要求(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联系和吸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运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
(2)我校以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侧重于语言学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
(3)了解和研究语言学史,需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
《语言学史》课的教学应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力求讲、学、用三者结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中外语言学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明确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2)教学难点:增加学生中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言学,从事语言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建议(1)《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语言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地看待中外语言学研究历史,广泛地继承不同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服务,为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2)为了提高《语言学史》课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实、全面、丰富、生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取得实效。
(3)加强《语言学史》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课内讨论、课外作业和课外研究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对语言学史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发展结合起来。
使《语言学史》课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使优秀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建议院、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基本建设落到实处,尤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性教学能够取得实效。
《语言学史》的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教学音像资料,用于师生语言调查和研究,用于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与培养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语言学史》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本科学生的第5学期开设,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计划中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专业基础课有直接的联系,又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修辞学研究》、《文言虚词研究》、《训诂学》等专业选修课有着直接的联系。
《语言学史》课对培养计划中前后相关课程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和《中文专业工具书》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以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方言调查”、“语言文字规范化调查”等专业调查活动,在学生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实施、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素质拓展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上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语言学史》课和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学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5、教材编选的原则《语言学史》课推荐使用的教材是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该教材是国内高校最早使用的《语言学史》课教材,是目前涵盖中外语言学史两方面内容的极少数《语言学史》课教材之一,也是经过高校《语言学史》课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得到广泛认可的优秀教材,在学术界具有很好的声誉。
该教材做到材料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
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吸收《语言学史》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学生熟悉和关心的语言学问题,编写教案,自制课件,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音像教学,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提供相关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的信息,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三)课程考核办法《语言学史》课的考核类型是考查,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由授课教师命题,学生在最后一次上课时随堂进行答题,2个学时内完成。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是:平时作业(两次)成绩占最后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80%。
分数登记采用百分制。
以上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并提出相关要求。
二、讲授内容绪论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明确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和分期问题,明确《语言学史》课的性质、开设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考核办法,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结束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引导,使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时安排:1学时一、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三、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四、《语言学史》课程介绍阅读书目:[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9]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0]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邓文彬.中国语言学史.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杜道流.西方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有关学术刊物:1、《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2、《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3、《古汉语研究》.湖南师大中文系主办.季刊.4、《修辞学习》.复旦大学主办.季刊.5、《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双月刊.6、《辞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主办.双月刊.有关专业网站:1、《中国语文》杂志网址:2、《古汉语研究》杂志网址:.hk/~b3667241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网址:/dept/LAS/ealc/IACL4、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网址:/yys/index.htm5、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hyzhongxin/思考与练习:1、在本学期或课程结束以后,尽量找到并阅读以上阅读书目所列书籍或其他相关书籍,增加对语言学的了解和认识。
2、课后全面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单元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3、课后预习第一编第一章《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部分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
第一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一章上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先秦两汉语言学研究概况,尤其是其研究成果。
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先秦时期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中国第一部字书的出现和当时的文字研究情况,秦汉部分要重点了解秦代的字书和文字统一工作,以及汉代在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的兴起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语言学第二节秦汉时期的语言学阅读书目:[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思考与练习:1、谈谈先秦时期语言学研究概况。
2、谈谈荀子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3、如何评价汉代以前的文字规范化工作。
4、汉代语言学成就突出,原因何在?第二章中古时期的中国语言学教学目标及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概况,对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和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
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训诂研究方面的继承与发展,重点了解语音研究的兴起和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修辞学的产生。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节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概况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第三节唐宋时期的语言学阅读书目:[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思考与练习:1、谈谈魏晋南北朝语言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