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二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课时10 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 格式:doc
- 大小:408.50 KB
- 文档页数:25
《化学2》判断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判断题:1、在“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裂化气”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均为范德华力2、H2S的沸点比H2O低,所以PH3的沸点也比NH3低3、石墨烯是用“撕裂”方法从石墨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用这种方法从C60、金刚石等中获得“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也必将成为研究方向4、石英晶体是原子晶体,其分子式为SiO25、酒精的分子式:CH3CH2OH6、HClO的结构式:H-Cl-O7、碘单质的升华过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8、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该物质中不存在共价键9、在N2、CO2和SiO2物质中,都存在共价键,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10、金刚石和足球烯(C60)均为原子晶体11、干冰升华和液氯气化时,都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12、硫酸氢钠晶体溶于水,需要克服离子键和共价键13、硫酸晶体溶于水,需要克服离子键和共价键14、硫酸钠晶体溶于水,需要克服离子键和共价键15、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水常温下以液态存在并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16、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存在的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因此该液体不导电17、硫酸钠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键被削弱,形成定向移动的离子,从而导电18、冰醋酸晶体溶于水的过程中即破坏了分子间作用力,也破坏了部分分子内作用力19、干冰和石英晶体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熔化时需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也相同20、CH4和CCl4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21、C与H组成化合物的沸点一定比O与H组成化合物的沸点低22、氯化钠晶体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同时,离子键被破坏23、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与水分子内化学键的改变和形成有关24、离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共价键,而分子晶体中肯定存在共价键25、金刚石、石墨烯、足球烯均为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均存在正四面体结构26、硫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S16、S128等,均是由共价键组成的分子晶体27、CaO与CH4的熔点不同,跟其所含化学键类型不同有关28、常温常压下,水与甲烷的状态不同可以说明水的热稳定性好29、液态水与液态HCl中都不存在离子30、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说明分子越稳定,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其熔沸点越高31、某物质熔融时能导电,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离子键32、第ⅦA元素的HXO3的酸性比第Ⅵ元素的H2YO3的酸性强,可说明X的非金属性大于Y33、白磷和硫的熔化需克服共价键34、1 molSiO2晶体与1molCH4晶体中共价键的个数比为1∶235、在Na2O、Na2O2、NaHSO4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2∶136、用电解法可以制备Na、Mg、F2等活泼的金属和非金属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判断题: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但化石燃料资源有限、不可再生,因此我们应积极研发太阳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2、甲醇(酸性)燃料电池当外电路中转移3 mol电子时,生成CO211.2 L3、如图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动方向:d电极→ c电极→ZrO3→d电极4、利用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分解产生氢气,是氢能开发的研究方向5、若化学过程中断开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大于形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则反应放热6、植物的秸秆、枝叶均蕴藏着生物质能7、电解水是氢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8、锌锰干电池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锌锰干电池是二次电池9、足量的KI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后,用CCl4萃取其中的I2,分液,在水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仍呈血红色,说明该反应有一定的限度10、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对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减慢11、一定条件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2C(g),当容器内A、B、C的浓度之比为1:1:2时,该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12、向盛有5mL 4%和5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等浓度的氯化铁溶液,后者产生气泡速率快13、KI溶液中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再加少量苯充分振荡后静置,上层为紫红色14、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所贮存的能量,是可再生能源15、芒硝晶体(Na2SO4·10H2O)白天在阳光下曝晒后失水、溶解吸热,夜里重新结晶放热,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继而转化为热能16、将植物的秸秆、枝叶、杂草和人畜粪便加入沼气发酵池中,在富氧条件下,经过缓慢、复杂、充分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沼气,从而有效利用生物质能17、生活、生成中大量应用氢能源,首先要解决由水制备氢气的能耗、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等问题18、垃圾焚烧处理厂把大量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减轻了垃圾给城市造成的压力,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19、贮氢合金的发现和应用,开辟了解决氢气贮存、运输难题的新途径20、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有直接燃烧、生物化学转换和热化学转换等方式21、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22、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一定越明显23、增大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提高反应温度都能增大反应速率24、配制FeCl2溶液时,加入铁粉的原因:Fe+Fe3+2Fe2+25、在酸性介质中钢铁容易发生析氢腐蚀,随着pH升高发生吸氧腐蚀几率增大26、电解水制氢气比光催化分解制氢气要消耗更大的能量27、沼气是不可再生能源28、氢氧燃料电池和硅太阳能电池都是利用了原电池原理29、在一定温度、圧力条件下,贮氢金属吸氢,形成氢化物;升温或加大压强,发生逆向30、镁带和盐酸的反应,中和反应以及氢氧化钠的溶解都是放热反应,而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氨的液化都是吸热反应31、拆开1mol气态物质中某种共价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就是该共价键的键能32、共价键的键能越大,该共价键就越牢固。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二-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课时8-同位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课时8 同位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课时导航】复习目标1.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 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知识网络问题思考问题1:从原子的组成分析各微粒决定着原子的哪些方面?问题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课前自测】1. (2015·上海卷)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293116Lv 的名称为。
关于Lv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序数为116B. 中子数为177C. 核外电子数为116D. 相对原子质量为293 【答案】 D【解析】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6,A、C正确;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3-116=177,B 正确;293是质量数,不是相对原子质量,D错。
345【解析】 过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Na +[:::o o ⋅⋅⋅⋅⋅⋅⋅⋅]2-Na +,A 不正确;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C 不正确;是对二甲苯,D 不正确。
4.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4S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 ( ) (2)质子数为27、中子数为33的Co 原子6027:Co( ) (3)1182H O 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 -1( )(4)13C 和 15N 核内中子数相差1 ( )(5)14C 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 和 12C 互为同素异形体 ( )(6)18 g D 2O 和18 g 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 )(7)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1)×(2)√(3)√(4)√(5)× (6)×(7)×【自主学习】考点1 元素、核素、同位素【基础梳理】1. 原子的组成与A Z X的含义原子(-)ZN A Z⎧⎧⎪⎨=⎨⎩⎪⎩质子 个原子核中子 个核外电子 个 (1)原子结构中基本微粒间的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6③质子数=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④质子数=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2)A Z X的含义:X代表元素符号,Z代表,A(=Z+N)代表。
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内容为晶体与非晶体的定义,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判断。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能结合实例描述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能借助分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模型说明晶体中的微粒及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将要介绍的晶体多样性呼应了本单元的标题—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同时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内容之后,不仅体现了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还反映了认知结构的不断深入。
本节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不同类型晶体的定义和性质,涉及到四种晶体的构成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以及表现出的物理性质的差异;第二部分为不同类型晶体的判断依据。
教材以常见的四种晶体为切入点,引出四种晶体的概念,再逐一介绍四种晶体的性质,最后再总结四种晶体的判断依据。
这节课难度不大,主要对晶体作一个简单的了解,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晶体之间的区别,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选择性必修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可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作用力,但在学习本课时也可能会遇到晶体概念认识不清的困难。
因此,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师需要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各种类型晶体的相关特性。
▍教学目标1.能区分常见四种晶体的特性。
2.能够判断一些常见晶体的类型。
教学目标1:着重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要素。
教学目标2:着重反映了“科学探究与模型认知”的要素。
▍情境设置展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晶体与非晶体。
▍新课学习教师引导: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学生活动: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非晶体。
教师引导:为什么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学生活动:在晶体内部,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呈有规则地重复排列。
课时11 专题提升【能力提升】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理念。
1. 原子结构在原子结构的分析中,主要考虑的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大小等因素。
由原子结构分析可以得出:(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原子结构若越容易失去电子,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原子结构若越容易得到电子,那么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
(2)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层数自上而下不断增加,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差异性。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又决定了其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
2. 离子结构在离子化合物中,存在着离子键。
离子结构决定了离子键的强弱,由此决定了离子晶体的性质。
离子结构主要看两方面,离子所带的电荷和离子的半径。
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成正相关系,与离子的半径成反相关系。
离子键越强,其晶体的熔点越高。
如熔点:Na2O<Al2O3,Na2S<Na2O。
3.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和分子空间结构的对称性两方面。
结构稳定的分子,其性质也稳定。
分子中若含有极性键,分子的对称性与否就决定了分子的极性与否;分子的极性与否又决定了分子的熔、沸点高低和溶解性大小。
有的分子因还含有分子间氢键,所以其沸点的高低还要考虑氢键的影响因素。
4. 晶体结构不同的晶体类型它们的结构是不同的,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不同。
在原子晶体中,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所以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硬度大。
比较原子晶体的熔、沸点或硬度,关键是看晶体结构中原子的共价键的强弱。
如果成键原子的半径小,其键长短,结合的就牢固,键能就大,熔、沸点就高,硬度就大。
表示分子的结构及组成的方法1.五种符号2.五种表达式3.几种表示分子结构的方法【典题演示】[结构决定性质]【例题1】(2015·上海卷)一般情况下,前者无法决定后者的是( )A.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B. 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电离常数的大小C.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分子稳定性的高低D. 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答案】 C【解析】因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故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故A正确;相同类型的弱电解质,其电离常数越大说明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故B正确;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则分子晶体的稳定性决定于其中的化学键,故C错误;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反应放热,否则吸热,即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决定了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故D 正确。
时10 化学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课时导航】【课前自测】1. 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各种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离子化合物里,只存在离子键,没有共价键B.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 (如Cl2)中C. 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D. 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键【答案】 C【解析】A项,NH4Cl是离子化合物,存在共价键;B项,如H2O2、CH3CH3等分子中存在非极性键;C项,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D项,H2O2、C2H6等都存在非极性键。
2. (2014·安徽卷)CO2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在一定条件下用NH3捕获CO2生成重要化工产品三聚氰酸的反应:NH3+CO2+H2O下列有关三聚氰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C3H6N3O3B. 分子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C. 属于共价化合物D. 生成该物质的上述反应为中和反应【答案】 C【解析】三聚氰酸的分子式为C3H3N3O3,A项错误;三聚氰酸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极性键,B项错误;三聚氰酸是由极性共价键构成的共价化合物,C项正确;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而三聚氰酸不是盐,不属于中和反应,D项错误。
3. (2015·新课标Ⅱ卷)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
a-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b和c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c-和d+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元素的非金属性:c>b>aB. a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C. d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D. 元素a、b、c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答案】 B【解析】a-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则a为H元素;b和c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原子有3个电子层,b、c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6、7,则b为S元素,c为Cl元素;c-和d+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d为K元素。
非金属性:Cl>S>H,故A正确;H元素与S元素、Cl元素形成H2S、HCl,二者属于共价化合物,而H与K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KH,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K元素与其他元素可以形成KH、K2S、KCl,均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正确;H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1、最低负化合价为-1,S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6、最低负化合价为-2,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7、最低负化合价为-1,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故D正确。
4. (2015·海南卷)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c与d同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d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B. 它们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C. 只有a与其他元素生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D. b、c、d分别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答案】 D【解析】a的M电子层有1个电子,应为Na元素;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2倍,应为C 元素;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3倍,应为S元素;c与d同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c,应为Cl元素。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Cl>S>C>Na,A正确;四种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有CO、CO2,Na2O、Na2O2,SO2、SO3,而Cl的氧化物有多种,如ClO2、Cl2O等,B正确;a为Na,为金属,可与其他元素生成离子化合物,C正确;b 为C,可与氢形成C2H2、C2H4、C2H6等化合物,含有同种元素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D错。
【自主学习】考点1 离子键与共价键【基础梳理】1. 化学键(1)相邻原子或原子团之间发生作用叫做化学键。
(2)化学键的种类有: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金属键。
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的断裂和的形成的过程。
(3)离子键:带相反电荷间的相互。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就是。
(4)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①极性共价键:成键电子对于某一原子的共价键。
②非极性共价键:成键电子对在两原子的共价键。
2.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注意: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仅要画出最外层电子,而且还应用方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1)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KCl:(2)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HCl:3. 结构式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的式子叫结构式,CO2分子的结构式为。
4. 结构简式结构简式是结构式的简单表达式(通常只适用于以分子形式存在的纯净物,如有机分子):将结构式中碳氢单键、碳碳单键省略。
丙烷的结构简式为,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5.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形成化学键的强烈作用就是指吸引力( )(2)全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 )(3)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 )(4)过氧化氢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5)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所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6)氢氧化钠中只存在离子键( )(7)过氧化钠中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也有非极性键( )微课11 常见的电子式电子式错写成了电子式错写成了电子式错写成了电子式错写成了【举题说法】[离子键与共价键]【例题1】(2015·合肥模拟)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B. 单质分子中均存在化学键C.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D. 气体分子中可以存在共价键也可以没有共价键【答案】 D【解析】形成离子键的元素可能全部是非金属元素,如铵盐,A错;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存在任何化学键,B错;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是离子键,这种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力和排斥力,C错;氢气、氧气等分子中存在共价键,稀有气体的单质分子中没有共价键,D正确。
【题组训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B.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C.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离子键D. 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答案】 D【解析】化学键是分子内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A项错;离子键是静电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B项错;AlCl3中含有共价键,C项错。
2. (2015·深圳调研)X、Y、M、N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X、M同主族,Y原子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与X形成的化合物对应水化物一定是强酸B. Y2X和Y2X2中化学键类型相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相同C.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M > ND. 离子半径:X2->Y+【答案】 D【解析】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X是O;X、M同主族,M是S,N是Cl;Y原子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Y是Na。
三氧化硫对应水化物硫酸是强酸,二氧化硫对应水化物亚硫酸不是强酸,A错;氧化钠中只含有离子键,过氧化钠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它们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是1∶2,B错;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氯化氢的稳定性大于硫化氢,C错;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氧离子的半径大于钠离子,D正确。
3. 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如右图。
已知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X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应简单离子半径:X>WB. 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ZC. 化合物XZW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D. Y的氧化物能与Z的氢化物和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答案】 C【解析】W、X、Y、Z是O、Na、Si、Cl。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对应简单离子半径:X<W,A错;Z的非金属性强于Y,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B错;NaClO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C正确;SiO2不与盐酸反应,D错。
4. A、B、C、D、E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和C、B和D分别位于同主族,且B、D质子数之和是A、C质子数之和的2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B>C>DB. B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D的弱C. E分别与A、C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D. 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在同周期中最强【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知A、B、C、D、E分别为H、O、Na、S、Cl。
原子半径:Na>S>O,A项错误;非金属性:O>S,稳定性:H2O>H2S,B项错误;HCl中只含有共价键,NaCl中只含有离子键,C项错误;在第3周期中Na的金属性最强,故NaOH的碱性最强,D项正确。
[电子式]【例题2】(1)(2015·新课标Ⅰ卷)硼氢化钠(NaBH4)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2)(2015·浙江卷)H2O2的电子式为。
N2的电子式为。
(3)(2015·重庆卷)KClO4是助氧化剂,反应过程中与Na作用生成KCl和Na2O,KClO4中含有化学键的类型为。
【答案】(1)(2)(3)离子键和共价键【变式】1 (2015·各地模拟组合)下列有关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 N2的电子式:B. NH4Cl的电子式:C. Na2O2的电子式:D. 次氯酸的电子式:【答案】 C【解析】N2的电子式应该是,A项错误;Cl-要画出最外层电子,且用方括号括起来,B项错误;C项正确;次氯酸的电子式为,D项错误。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例题3】(2013·四川卷改编)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Z原子比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W、Y、Z的非金属性大小顺序一定是Z>Y>WB. W、X、Y、Z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W>X>Y>ZC. Y、Z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D. WY2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是非极性共价键【答案】 C【解析】利用题中“W、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和X的原子序数大于W”可知W 一定在X的上一周期,进而可推知W为C,X为Al,Z为Cl,则Y可能是Si(硅)、P(磷)或S(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