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戏剧课 中外戏剧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31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人教版高三选修备课资料)雷真民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
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无论是西方源自古希腊的戏剧,还是东方的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剧始终是最接近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作者,演员与观众共同组成的表演场面,她更需要众人的合作。
相信我们都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对一些戏剧形式或具体曲目有所了解,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接触一些在戏剧艺术长河中震烁古今的大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并通过它们对戏剧发生兴趣,从而进行更广泛地阅读。
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悲剧和喜剧的艺术特征2、理解戏剧冲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精神3、初步把握戏剧艺术的结构特点与“突转”的设置4、简单了解西方戏剧的发展脉络知识汇总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
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杀父娶母的罪魁祸首。
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
也使俄狄浦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代表作:《美狄亚》。
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
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古希腊悲剧的表现主题不在于悲剧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根据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悲剧的专著《诗学》中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形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3、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5、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学习重点】1、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2、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及其作品《北京人》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2、曹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北京人》《北京人》通过曾家三代人的自我沉沦,以及远古北京人、未来北京人与以曾家为代表的现实北京人的对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挖掘了封建阶级必然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根本原因.正如钱理群所说,这是在作者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之后,一次新的发展,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的转变,是曹禺“走向契诃夫”宿愿的实现,是曹禺戏剧的一个新的高峰。
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教学目标】1.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设想一、易卜生是西方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对他做一些全面的介绍还是必要的。
在介绍易卜生时,应该突出以下三点:第一,他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戏剧思潮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他拉近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首创了“社会问题剧”,显示了戏剧对生活的干预作用;第三,他在现代戏剧的革新上有重要的贡献。
二、《玩偶之家》选段的赏析是本单元的重点。
《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因此,不能不讲它的社会意义。
可以考虑突出两点:第一,娜拉对于男权社会的叛逆。
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
三、本单元艺术技巧的学习着重领会“事件”在戏剧中的作用。
也是希望通过这个侧面认识戏剧区别于小说、散文、诗歌的重要特征。
赏析举隅一、关于《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
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妇女的权利问题,即它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奴隶”状态的质疑。
关于这个问题,所选资料中胡适的文章有很好的说明,可以参考。
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悲剧《美狄亚》开始,就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和自由问题。
截止到易卜生以前,艺术家所关注的婚姻中的悲剧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父母的权力造成男女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二是由于封建门第观念造成婚后的不和谐乃至衍生悲剧;三是法律和习俗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贞,而丈夫可以寻花问柳的这一社会不公正。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戏曲,着眼于鉴赏陶冶,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他们兴趣和潜能的发展。
2、领会戏曲中的抒情文学,了解戏曲的心理独白的特殊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西方戏曲的比较。
2、难点:游园部分的唱词,经典的内心独白。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李玉刚的经典春晚作品《霸王别姬》,经典演绎一段震撼人心的爱情生死别离。
通过美仑美奂的舞台效果和演员美艳绝仑的舞台造型,让我们初步感受中国瑰宝戏曲的千古魅力。
二、介绍作者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公元1616年,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两颗戏剧巨星同时陨落——中国的汤显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
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
但在同一历史时段,两位戏剧天才同时达到了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艺术顶峰。
著名戏曲家田汉到临川拜谒汤显祖家族祠堂时写道“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
何当丽句销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
汤显祖,5岁作对联,10岁习古文,21岁中举,为官期间,励精图治,享誉一方,但终因官场腐败,辞官归隐,专心创作《临川四梦》流传后世。
其中《牡丹亭》最为著名。
三、时代背景:明代中期,社会呈现解体、松懈状态,各种对社会人生探求的思潮迭起,王阳明心学与官方理学形成对持状态,王学更加注重人心的发展,肯定人的欲求是多重的,反对压制人的感情欲念。
此外神宗佛学崇尚隐居传统,寻幽爱静,这些都在汤显祖的人生追求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明代中期,江南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贵族和市民的消费文化。
刺激了戏曲及其他艺术的繁荣。
更多文人大夫参与戏曲创作,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艺术地表现“世总为情”的人生理念。
他的“至情”理想的代表作品是《牡丹亭》。
下面我们来欣赏《牡丹亭》中核心片段<游园>四、问题探究1、<游园>部分是《牡丹亭》全剧的戏核,是重要的抒情段落,它在全剧中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品味精美的唱词来: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选修课程《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学期15—19周,高二进行了选修课程《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课文内容如下:第一单元是希腊时代的戏剧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这部剧作是西方戏剧的里程碑。
亚里士多德称这部悲剧是一个“典范”。
主人公那种对于“真相”的蝎子式的叮问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材以该剧为典型介绍了戏剧对于“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悬念”、“冲突”、“高潮”、“结局”等结构性因素,结合第三场讲解了戏剧最具魅力的“突转”设置。
第二单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及其《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他的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
(本琼生)该单元提供学生选读的是剧本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月夜幽会”(第二幕第二场)。
结合这一场的赏析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爱情应该是一种“美的情感”。
第三单元是中国戏剧经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汤显祖。
中国的戏剧与西方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美学特征。
汤显祖是堪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大师。
《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情而死、为情复生”的“死去活来”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用生花妙笔绘出了以杜丽娘为中心的正反两方面的众多人物的鲜明性格与冲突,富于抒情色彩与社会内涵。
学生可以结合欣赏大师的精湛表演一窥中国古代戏剧的奥妙,并了解“生旦净末丑”诸行的区别及其所饰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是欧洲著名喜剧艺术家莫里哀和他的代表作《伪君子》。
喜剧是戏剧中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
《伪君子》是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它对于伪善的揭露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说:“击中伪善这条多头毒蛇的人是伟大的。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教学目标】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3.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教学设想一、启发学生认识《北京人》的独特性。
比如,与本教材所选的其他剧目相比,《北京人》的舞台指示对于物质环境的设计与描述是最详尽的。
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戏剧对于戏剧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都非常简洁。
到了易卜生、契诃夫的戏剧里,舞台指示对于环境的描写开始花较多的笔墨,但《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不仅在篇幅上超过了它的戏剧先辈,而且对于音响效果的诗意营造,也是前无古人的。
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第三幕第一景愫方与曾瑞贞的那一大段精彩戏剧对白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段戏一直是在一个特殊的音响背景下进行的──“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
从曹禺写出的富于情感色彩与诗意情调的舞台指示里,让同学们感受到曹禺的诗化戏剧的美质,同时也感受到《北京人》的独特戏剧风格。
二、曹禺的上演最多、也最为人知的剧作是《雷雨》,可以让同学把《北京人》与《雷雨》作一番比较。
剧作者在《北京人》中已经不像在《雷雨》里那样刻意地追求戏剧场景的险峻与浓烈了;再联系曹禺在谈《北京人》时也暗示过的“契诃夫影响”,把《北京人》与契诃夫的《三姐妹》也作一番对照,理解为什么人们乐于把这两部剧作相提并论,而且认为曹禺的借鉴是创造性的借鉴,诚如曹禺自己所说:“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
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
”三、《北京人》的独特性还表现在愫方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上。
研究者们都认为愫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个女性形象。
然而,这个人物也有其明显的“弱点”──她性格上有逆来顺受的软弱性,不过曹禺把这种“软弱性”又表现为人性的至善。
今天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愫方的这种分明经受过封建家庭束缚的性格呢?这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妙穴、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4、通过该剧的欣赏初步了解西方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所带来的精神危机,感受剧中所描绘的“等待”的内涵和意味。
【学习重点】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妙穴、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
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
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
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
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学参考书的部分内容,仅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中外戏剧名作,了解戏剧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本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戏剧基本知识:介绍戏剧的基本要素、分类、表现手法等,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欣赏。
3.戏剧欣赏方法:介绍如何欣赏戏剧作品,包括观察情节、分析角色、品味语言、领悟主题等方面。
4.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深入理解中外戏剧名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戏剧作品,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角色扮演、文本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播放戏剧作品片段、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增强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读后感、角色分析、剧本改编等,了解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中外戏剧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学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中外戏剧赏析教案教案标题:中外戏剧赏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外戏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 学习戏剧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不同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外戏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 戏剧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典型中外戏剧作品的赏析。
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外戏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1. 导入(5分钟)- 引入戏剧赏析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中外戏剧发展历史(15分钟)- 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戏剧的发展历史;- 强调不同戏剧形式的特点和风格。
3. 中外戏剧的特点(15分钟)- 对比中外戏剧的表演形式、剧本结构、角色塑造等方面的差异; - 分析中国和西方戏剧的文化背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4. 总结(5分钟)- 概括中外戏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引导学生对不同戏剧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第二课:戏剧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调戏剧赏析的重要性。
2. 戏剧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5分钟)- 介绍戏剧赏析的基本步骤:剧本分析、角色分析、舞台艺术分析等;- 引导学生学习戏剧赏析的技巧,如情节分析、角色评价、舞台效果评估等。
3.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分发典型戏剧作品的剧本片段,让学生进行剧本分析和角色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舞台表演和舞台艺术的重要性。
4. 总结(5分钟)- 总结戏剧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对戏剧赏析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第三课:典型中外戏剧作品的赏析1. 导入(5分钟)- 引入典型中外戏剧作品的赏析。
2. 中外戏剧作品赏析(15分钟)- 介绍典型中外戏剧作品的背景、剧情和主题;- 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情节结构和舞台艺术表现。
3. 学生表演与讨论(15分钟)-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部戏剧作品进行小组表演;- 学生进行表演后,进行讨论和评价。
4. 总结(5分钟)- 总结典型中外戏剧作品的赏析;- 引导学生对戏剧赏析的学习感悟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