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八十五
- 格式:docx
- 大小:301.07 KB
- 文档页数:7
2019-2020学年度高中选修语文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人教版拔高训练第四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他写农村生活能体现出他的幽默感。
比如说,他爱给他的小说里人物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三仙姑,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A、赵树理的幽默同老舍的幽默不同。
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B、老舍的幽默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C、赵树理的幽默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而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的幽默。
D、老舍的幽默同赵树理的幽默不同。
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幽默,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为“卖书比写书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写出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来呢?B、老舍经典话剧《茶馆》将首次在我市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这出由濮存昕等众多大腕共同演绎的话剧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智能运动手环为用户利用智能技术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并且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满足其功能诉求和心理需求。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组中,没有“语序不当”语病的一项是( )A、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现象,一个个事物,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B、要是一篇作品里的观点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C、我们通过赏析这篇散文,看到了老舍先生在他整个创作中,一贯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灵。
D、对于自己的路,我们在探索着,我们在判断着,我们在寻找着,我们在思考着。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半岛晨报记者在“清明”小长假期间走访众多楼盘发现,昔日喧嚣的售楼处变得门可罗雀,在部分商品房售楼处更是出现了销售人员数量超过看房者的现象。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拔高训练七十八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铁麦客”成群结队,不远千里进行跨区作业,用汗水和辛劳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是麦收期间最忙碌的人。
B、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诸君为大学学士,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C、小李总感觉自己比同桌小王有优势,这不,把月考卷放在一起研究,自己哪一科都比比皆是,明显强啊,他不由地得意起来。
D、经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楼市亏损局面得到改变,可见这种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半岛晨报记者在“清明”小长假期间走访众多楼盘发现,昔日喧嚣的售楼处变得门可罗雀,在部分商品房售楼处更是出现了销售人员数量超过看房者的现象。
B、今年是我省课改后的第三个高考,从《考试说明》来看,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将遵循以“平稳过渡”为原则,将体现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C、选考内容中探究类的题,对于一些考生会觉得头疼,对此考生要注意审题训练,把握题的要求,一些信息,往往题干中会有暗示,因此,要注意表达的训练,要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出现会说但说不出来。
D、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律诗和词)是一个有着严密体系的语言艺术系统,它涉及语言各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真切了解古典诗词写作的难度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掌握中国古典诗词。
【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B、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C、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教学目标】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
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
教学设想一、把握“茶馆”结构上的创新。
《茶馆》三幕戏,截取了三个旧中国反动时代的横断面。
第一幕是戊戌政变失败之后的清朝末年;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时期。
其目的是不写这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是着重反映在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和群众心理中引起的波澜。
《茶馆》在结构上的另一创新,是没有沿用以“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的传统戏剧结构法,它没有贯串全剧的主要戏剧情节,而是巧妙地借助茶馆这个平台,用一张张人物速写汇合成一幅幅社会剪影,构建成一个个戏剧片段,用这些茶馆里各色人物个人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二、体会《茶馆》语言的特点。
《茶馆》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
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
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是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这个经验对学生们也有启发。
因此不妨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在阅读《茶馆》第一幕之后,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笔写一些类似生活小品似的场景断片,努力用性格化的语言(即台词)勾画他们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平时作文训练的一种补充。
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
《茶馆》中人物众多,性格、身份各异,但在剧中都活灵活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要注意深入分析,认真体会。
赏析举隅一、从第一幕说开去《茶馆》共三幕,本单元选录了完整的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尾声。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称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鉴赏剧本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德育目标: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美育目标:通过典型语言,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教学重难点】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教学思路】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
师生互动设计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
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
4、写一篇短评。
【学法指导】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
本文的主要场景为:①李三的困苦②难民的哀告③兵警的敲诈④唐铁嘴的生意⑤常、松二人的境遇⑥吴宋两特务的敲诈⑦康顺子的遭遇⑧刘麻子的生意⑨崔久峰的悲哀⑩刘麻子的悲剧 2.通过上述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归为下面三类: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人教版复习特训第五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B、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C、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D、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了12年之久。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半岛晨报记者在“清明”小长假期间走访众多楼盘发现,昔日喧嚣的售楼处变得门可罗雀,在部分商品房售楼处更是出现了销售人员数量超过看房者的现象。
B、今年是我省课改后的第三个高考,从《考试说明》来看,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将遵循以“平稳过渡”为原则,将体现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C、选考内容中探究类的题,对于一些考生会觉得头疼,对此考生要注意审题训练,把握题的要求,一些信息,往往题干中会有暗示,因此,要注意表达的训练,要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出现会说但说不出来。
D、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律诗和词)是一个有着严密体系的语言艺术系统,它涉及语言各个方面的知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真切了解古典诗词写作的难度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掌握中国古典诗词。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铁麦客”成群结队,不远千里进行跨区作业,用汗水和辛劳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是麦收期间最忙碌的人。
B、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诸君为大学学士,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语文:《茶馆》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茶馆》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 20部译著等。
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
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案例一课时详解预习导引课前思考1.你了解老舍的生平与创作吗?2.你知道老舍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吗?3.你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吗?4.你知道《茶馆》的剧情梗概吗?5.你诵读课文节选的《茶馆》第一幕和第三幕了吗?了解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作品构思老舍在谈到他写作《茶馆》的构思时说,在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的号召下,“我写了《茶馆》......从内容上看,《茶馆》写的是旧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略新耳目。
”老舍还说他写《茶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与埋葬旧时代的战斗”(《<老舍剧作选>自序》)。
《茶馆)一共三幕,三幕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
第一幕的时间是1898年.即戊成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写的是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第三幕写的是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dang反动统治时期。
三幕戏犹如三帧风俗画卷,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概括了50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
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切所谓的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在《茶馆》的背后,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新生与腐朽,正在进行着反复的较量,新的时代正在旧时代的没落中孕育着,发展着。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获奖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老舍与《茶馆》获奖学案新人教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1、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2、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
2、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
一、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
“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二、初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提示: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