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0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以《怎样让鸡蛋浮起来》为例探索核心概念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成为一个核心词,但在一线教学中,不少探究教学走进了误区,缺少概念引领的伪探究还比比皆是。
本文以“怎样让鸡蛋浮起来”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在核心概念引导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核心概念科学探究科学素养【没有生长的简单重复与模仿】师:这是一个鸡蛋,放入水中,它会怎样?生:沉。
师:你们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生:加盐,我在课外书上看到的。
生:加盐,在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做个这个实验的。
师:是吗,加盐真的可以让鸡蛋浮起来?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试一试?老师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鸡蛋为什么会由沉变浮?生:因为在水中加了盐,清水变成了盐水。
师:看来,在水中加盐确实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
PPT出示死海图片,知道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上看书而不会沉下去吗?……怎样让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是三年级苏教版《怎样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学生能知道在水中加盐能使一些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同时也看到目标达成很好。
但是,据我们调查,班上54位学生中已有52位学生知道在水中加盐能使鸡蛋浮起来,他们或是从课外书上看到此实验,或是在幼儿园看老师做过该实验,甚至还有学生已经在家里做过此实验。
在课堂上只是停留在做实验,得出结论上,这简单的重复(也可称为模仿)有没有真正意义?学生从中又能有多少收获?这值得我们深思。
【“种子课”:用核心概念代替简单重复与模仿】在自然界,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合适的条件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种子虽小,但它是全息的,即包含了以后长成的生物体的所有信息,种子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生长性。
在科学教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具有生长力的“种子课”?学习科学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的最大区别是:专家的知识是为围绕重要概念而联系和组织起来的,它有条件指明了知识可使用的场合。
“播种”:赋予“种子课”生长的力量作者:***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10期【摘要】在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有些课处于一类知识的起始位置,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第一次研究图形的特征,为学生开启了研究图形本质特征的大门,属于“种子课”。
本文以此课为例,尝试表达如何有效利用“种子课”,在学生心里播下“思维”的种子、“方法”的种子、“经验”的种子和“结构”的种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赋予“种子”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播种思维方法经验结构生长拜读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俞老师认为,有些课在知识体系中处于相对特殊的地位(如起点或节点),教学时需要“莳也若子”,珍视其价值,发掘其内涵,凸显其本质,为知识体系在学生脑海中的生长完形“播下健康的种子”。
这样的课,可视为“种子课”。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当属于一节“种子课”,是学生第一次研究图形的本质特征。
这节课,开启了学生研究图形本质特征的大门。
一、教材解读在平面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基础的图形。
学生获得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和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会影响其他图形的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本課重点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做出猜想,然后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完整经历探索特征的过程,完成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
二、学情把握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一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在二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但是这些图形的学习只是直观认识,知道图形的名称,能根据图形的名称找出相应的图形。
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对它们有了初步的感知。
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并且积累了一些关于图形折、拼、摆的操作经验,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认知、探究的支撑点。
“种子课”有效教学课题方案————————————————————————————————作者:————————————————————————————————日期:2“种子课”有效教学的探究东石井林小学数学教研组一、问题提出的背景1、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需要改变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或者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忽略本地实际,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因而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现象。
2、我们需要新的教学思维俞正强教授提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
我们平时过于注重要教给孩子什么知识,孩子要掌握什么知识,而不太在意学习的方法。
数学课堂应该是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使学生体验规律探究的过程,一定比“被告知”而来得深刻。
教孩子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种子”发芽,就要给他生长的力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得以发展。
包括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等。
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掌握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俞正强《种子课——一个特级数学教师的思与行》。
2、知识迁移理论。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3、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
思与行》读后感
文陈丹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C)》
【年(卷),期】2017(0)1
【摘要】记忆回到2014年的10月,我参加了一次全国的小学精品课堂展示活动。
一位数学教师上完"面积的认识"后,有老师提问:"您的课上得特别好,但一节课
上60分钟,我们怎么操作呀?"执教老师这样回答:"有些数学课要做加法,有些
就要做减法。
"当时我对话里的意思不甚了解,读完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样的课就是种子课呀!正是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才能有后续生长课的简约!一正一负之间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总页数】1页(P63-63)
【关键词】学习起点;时光荏苒;卷首语;学习经验;自主成长;教育家杜威;知识系统;教育方式;台时;心理影响
【作者】文陈丹
【作者单位】洪江市芙蓉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给予『种子』生长的力量r——《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读后感[J], 陈丹
2.“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 [J], 俞正强
3.\"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特级教师余正强《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赏析 [J], 王苏林
4.生长的力量,不可量自会强——小学数学种子课教学实践探究 [J], 陈丽芳
5.数学是讲道理的课——读《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有感 [J], 祝红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种子课”生长的力量——读《种子课》有感兴佳完小于霞一个数学教师要成长,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本体性知识,还要通过不断阅读,在阅读中促使自己的眼光变得高远,思维变得开阔。
本学期我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着力于打造一支“乐学、敬业、智慧、儒雅”的教师团队,给每位数学教师下发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种子课》一书,让老师们通过不断阅读增长智慧。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分上、下编,前面有个“写在前面”,后面有个后记,共四个部分组成。
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分两个部分,一、什么是种子课;二、如何上好种子课。
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感悟学生发展;二、反思教师成长。
书中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教数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思考两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反思自己,教学已有二十年,在日常教学中对第一个问题会思考的多些。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我的理解是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教数学的老师,最少应不讨厌,“爱屋及乌”嘛,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数学。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喜欢上数学课并且喜欢数学,是我一直努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对于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少些,通常只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做深层次的思考,如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困难,其根源在哪里?目前,我仅仅读了上编中的一部分,我是边读书边对照边思考。
“种子课”,新名词,第一次听说,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
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园丁,我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从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谈起浙江金华站前小学俞正强小学数学课,通常一个课时为40分钟,不论什么内容,都没有差别,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不同的知识内容,因其处于的认识链中的节点不同,其意义应该有所不同,所占用时间自然也应有差别。
今天围绕这一问题作个讨论。
一、两个教学片段:没有生长的重复片段一:厘米的认识《厘米的认识》因教材不同,安排的年级会有一些不同,但基本都在一、二年级。
其导入环节老师一般是这样设计的:师:(放动画片)小松鼠的外婆过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作礼物。
到熊大伯的店铺,说要打三掌长。
一星期后,小松鼠来取拐仗,发现外婆不能用。
小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样长的。
师:真聪明,这样是不是很不方便啊?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一个统一长度单位,有了这个单位,小松鼠就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了。
(板书:厘米的认识)……片段二:面积的认识师: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比较大呢?生:剪下来再比,不断剪,不断比,比出来为止。
师:这样比,是否太麻烦。
生:是太麻烦。
师:有什么比较简单的方法?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包,看看你有什么办法?生:用小纸片来比较。
师:用纸片来比较,这真是个好办法。
现在请男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看,不准说。
思考:我们在重复什么?在学习计量单位前,通常有这样一个导入环节,讲述学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不论在二年级还是在四年级,都要不断重复关于计量单位意义和必要性的过程,而且就学生成长而言,可能还不止两次。
因为,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温度单位、角的单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我们是不是每一类计量单位的学习都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重复这个过程呢?二、“种子课”:用生长替代重复“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具体地说,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过程中,它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的表象以后,再学习分米的表象就比较容易了,掌握了用厘米进行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
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
这种迁移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培养的能力。
但是,有的能力,不是一个课时所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发展起来的,比如定量刻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节课能培养的,具有生长和成熟的过程。
这种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在学生的体验中逐渐臻于成熟,从而达成培养的目标。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的计量单位一共有8类,其中,长度单位是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而在这个系列中,第一节课《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是我这里所谈的“种子课”。
1.长度单位: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生长。
长度单位的认识,教材通常会安排3个课时:即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米和毫米的认识,现将3个课时的教学要点做个简要梳理,便于我们讨论。
长度单位3个课时的知识点分析教学中,老师要区别开什么材料值得启发、什么材料只需要识记,这十分重要。
而计量单位的双基学习,都以识记(或体验)为主。
从3个课时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看,大致雷同。
因此,前一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后一课时的掌握,因为知识间可以迁移。
但就数学思考而言,3个课时的主旨是不同的,前一课时是后一课时的基础,后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补充与延续,3个课时如同3块积木完整地拼凑出计量能力的雏形。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基本上能够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但没有数学思考的教学。
如果没有数学思考的教学,数学学习就比较单簿。
这里也可以回答一个很通俗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越学越没有问题?原因就是老师们没有将数学思考这一内容做好,一个人在识记中是不会有问题的,无非是记对记错的问题,而在生长中是一定会有问题的,因为生长是由内而外的,哪个地方不透气,必然会有疑惑,人就会产生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
如果教师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3节课,这3节课就雷同。
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3节课就在雷同中透出不同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须知每节课给孩子一点新鲜,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十分人道的。
2.厘米的认识:理解标准“比较物”。
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那么,一、二年级的学生能理解标准“比较物”吗?实践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份材料: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来到前面,然后请下面的同学填空:××比××长()学生会说: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5米、10厘米,等等。
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长短”的概念形成是基于“比较”这一认识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先从一点、一些开始的,慢慢地发展到用半个头、一个拳头等东西来描述。
事实上,当学生会用半个头来描述时,“比较物”这一概念理解就开始萌芽了,虽然学生不会描述概念层面的“比较物”。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说出5米、10厘米等是基于生活中的零星学习或道听途说,运用起来没有像“半个头”这样娴熟。
分析到这里,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
教学片段一:什么是比较物材料:××比××长(一点)(一些)(很多)(半个头)(一个拳头)( 5米)( 10厘米)师:同学们,大家有了这么多不同答案,真的很棒。
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你喜欢哪个答案?生:半个头。
生:一个拳头。
师:你喜欢半个头,理由呢?生:半个头有东西,“一点”到底是多少?看不见。
生:拳头也看得见。
师:是,那米是什么?厘米是什么?米看得见吗?厘米看得见吗?哪里能找到米和厘米呢?……(学习厘米,属于接受性学习。
)从以上教学实录来看,学生是理解“比较物”的。
“比较物”就是一个“东西”而已,头、拳头都是一个东西,可看、可对比。
因此,在学生的经验中有“比较物”这个东西,只不过是以他们的方式理解的而已。
教学可以就此打住,点到就好,不必要让学生说这是“比较物”。
教学片段二:标准是什么师:我们都知道了厘米,而且尺子是找到厘米的地方,老师想问一下,你尺子上的1厘米和你同桌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不一样长的。
师:为什么?生:我的尺子这么长(6厘米),他的尺子那么长(11厘米),所以1厘米也不一样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学生操作:两把尺子叠或对起来观察。
)生:一样长的。
尺子可以不一样长,1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拿出米尺)大家尺子上的1厘米跟老师尺子上的1厘米一样长的吗?生:不一样。
我们1厘米这样长(比划),你尺上的1厘米这样长(比划,大约5厘米)师:是吗?我们也来比比看?(操作,每小组发一根米尺,由学生来操作。
)生:噢,也是一样长啊。
师:还有一个问题,你思考一下。
咱们金华的1厘米和北京的1厘米一样长吗?生:不一样,北京那么大。
生:一样,都是这种尺。
……从以上片段中,学生体会到的是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单位是一种规定,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
以此感悟“标准”的意义。
第二,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
在学生的经验中,部分总是随着整体而长大的。
比如树变大了,那根枝也变大了。
比如人变大了,那么鼻子也变大了。
因为,在学生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
可是在单位与整体中,单位越多,整体越大。
整体再大,单位还是不变,这是标准的第二层意思,也是经验改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
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
本文例举的“厘米的认识”,因为有了以上两个片段的演绎,40分钟肯定是不够的,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担心这样上,完不成教学任务。
我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会省时间的。
3.分米的认识:体验单位的适宜性。
关于计量单位,通过“厘米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深刻了。
但仅此是不够的,这就要在“分米的认识”这一课时中加以完善。
教学片段:体验单位的适宜性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厘米,现在请同学们用厘米来描述一下书本、铅笔、桌子、教室的长度,然后来分享我们描述的体验。
(学生度量书本、铅笔、桌子、教室,并记录度量结果。
)师:同桌或小组交流结果。
师:让我们来分享我们的体验。
生:用厘米量书本,铅笔比较容易量准。
生:桌子也可以量准,就比较辛苦。
生:教室的长度量起来对不上,不准。
师:有什么结论吗?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用厘米测不大的东西比较合适,测更大的东西可能就不合适。
生:是的。
师:数学中为了方便,为桌子这样的对象规定了一个不同的单位:分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书,看看“分米”是怎么回事。
……这是长度单位的第二节课,就知识而言,新东西不多了,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单位的度量具有适宜性,以此接受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
接下来第3课时的“米和毫米”,就不展开讲了,老师指导学生接着类推即可。
如果对象更大,则有更大的单位,如米、千米、光年等;如果对象更小,则有更小的单位,如微米、纳米等,至大无边,至小无内。
三、“种子课”:以深刻达成简约现在,我们回到前面去,假设一、二年级的“长度单位”是这样认识的,那么,在上“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对象的比较需要有单位来描述,长度有厘米,重量有克,那么现在面积的大小比较,当然也需要——生:单位来描述。
师:面积的单位有哪些呢?这些单位分别是怎么规定的呢?这些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本第×页—第×页。
……当然,角的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也一样,无非是一棵树上再挂片叶子而已。
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就有了这些后续课的简约。
这里也兼而论述另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迷惑的,即什么时候组织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比较好?你看“厘米的认识”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内容,都是单位的认识,但前者绝不可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须有创造。
后者可组织学生阅读,个中差别读者们想来应该有所体会。
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准,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学习不会模糊,非基点或非节点的课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