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三则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3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三则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神话的一般知识。
2、掌握本文文言词语的意思。
3、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4、学习女娲、夸父、精卫等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体裁简介: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则中国古代神话。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我们先来看第一则神话《女娲补天》1、自由大声地朗读,力求做到读得准确流利。
如果有读不准的地方,请标示出来(同学交流或与老师交流)。
提示: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2、朗读成果展示(教师也及时补充点评)3、全班齐读课文二、再读课文,梳通文意1、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要求:(1)依照注释,在文中标注重点词语的意思。
(2)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梳通文意。
(教师点拨并加以补充归纳)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
(1)女娲为什么补天?(2)女娲补天采取了哪些行动?(3)女娲补天的结果如何?2、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女娲这个人物的理解。
(联系臭氧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3、把握文章主题4、赏析写作特色文章除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外,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可以从语言特色,修辞方法等方面谈)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如:词句解释,课文背诵,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等看来,女娲这个女英雄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再来结识两位神话形象——夸父和精卫鸟。
四、运用学习《女娲补天》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片神话。
1、课文朗读2、词句解释3、全篇串译五、比较阅读: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的不同感情色彩。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实词。
例如:“废”、“裂”、“攫”、“济”、“淫”、“涸”、“走”、“河”、“虫”、“文”、“喙”、“溺”等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三则神话。
2.过程与方法:①讲述本课的三则神话故事。
②发展联想和想像能力,培养讲故事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①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和精神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
二、课文主要内容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他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并经常遭受自然的威胁,就产生了幼稚的想像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拟人化,这就产生了神话。
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所以马克思说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神话极为丰富,是小说的渊源。
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的著作中,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另外,历代文学创作中,模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和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这三则神话,充分体现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像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这一有关神话起源的观点。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化育万物”的“神女”和炼石补天的英雄。
传说宇宙初辟之时,她和兄长伏羲在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
后来他们又制定婚礼,禁止兄妹通婚。
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又传说天地开辟之时,她抟黄土造人,于是才有了人类。
炼石补天的故事,同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抗争。
女娲补天1教课目1、认识文主要内容,领会女人排除悲伤的英勇精神。
2、引学生依据文睁开想象,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系臭氧保教育。
4、自学文生字。
5、有感情地朗文。
重点、关健:1.学文,认识学主要内容,领会女人排除悲伤的英勇精神。
2.引学生依据文睁开想象,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课目标:1、学文,认识文主要内容。
2、学文生字。
3、有感情地朗文。
教具准:1.文插投影。
2.生字卡片。
3.相关”五彩石”的物(如雨花石)区分:两。
教课:第一教课程:一、激趣。
同学,你听神故事?你都哪些神故事?看。
《西游》、《封神榜》、《宝灯》⋯⋯:今日,我再来一个神故事。
二、出示插投影,指看。
上是?她在干什么?三、揭,。
1.板书题目:女娲补天2.指引学生据题怀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诵,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状况。
六、读生字,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九、生议论后报告,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录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板书:12.女娲补天1.女娲为何补天?2.女娲怎么补天?3.女娲补晴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第二课时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谈谈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何补天?2、女娲怎么补天?3、女娲补晴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因由,经过。
2、小组议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报告学习收获。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领会女娲的心情,认识她的所作所为及原由。
1.女娲悲伤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领会。
”创建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儿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累受难,心情自然悲伤。
2.从马上,求等词中进一步领会女娲焦虑、悲伤的心情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神话三则教案_初一语文上册教案》摘要:下面编整理了人教版初上册语古代神话三则教案以供,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思,初课准音、首先请由、声地朗三则故事力争做到得准确、得流利往往语教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下面编整理了人教版初上册语古代神话三则教案以供教学目、培养古代神话兴趣体会作品思想感情、了神话特学习比较方法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思、背诵三神话教学步骤课(要准音通)、导入由“神话”导入请讲讲你熟悉神话故事请翻开课我们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形式学习说就是说说说说二、初课准音、首先请由、声地朗三则故事力争做到得准确、得流利得流利标准是不添不漏不改不破学生声地由朗、指名朗三则故事3、全班齐三、再课疏通、再由、声地朗课力争做到懂词义懂、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①就词方面问题考考对方比比看哪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②两队先分四人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王要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四、作业、熟三则故事、积累言词语翻译全二课(要体会人物形象比较)、检旧知、齐课、检别实词和句子翻译二、比较、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情感色彩、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传诵千年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又有哪些不?3、夸父、精卫、女娲三人物令你感动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原因三、拓展学习、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故事是非常熟悉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由发言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你知道劳动人民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代产物古人不能释并掌握然规律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是他们通幻想把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又生产劳动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故事3、请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主题?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我牺牲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精神;④对追真挚纯洁爱情赞美总国神话富有浓郁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化瑰宝四、巩固学习、三则故事选择则写00—500感。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神话三则教案往往一个好的语文教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古代神话三则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入由“神话”导入,请大家讲讲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
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
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
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四、作业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
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
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
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三、拓展学习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女娲补天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概念和特点。
2、学习并积累文言词语。
3、能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具体语境来分析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女娲不怕危险、无私奉献的善良美德。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作为文言文,学生多少还是有距离感,所以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需要转换成现代汉语来学习,通过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文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复述故事。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2、结合注释与译文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女娲不怕危险、无私奉献的善良美德。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神话是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文学瑰宝。
你们心中装了哪些神话故事?(学生回答)中国神话故事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远古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补天》学习这则神话。
活动2【讲授】教师讲授2、介绍神话的概念和特点。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他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象和幻想的反应。
其特点为:远古时代、集体创作。
活动3【活动】师生合作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读得准确流利。
(2)朗读成果展示,2-3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给予评价(老师也及时补充点评)。
(3)全班齐读课文。
4、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疏通文意。
各组选择自己读懂的句子,派代表翻译,班内交流,老师点拨并加以补充归纳。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实词。
例如:“废”、“裂”、“攫”、“济”、“淫”、“涸”、“走”、“河”、“虫”、“文”、“喙”、“溺”等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三则神话。
2.过程与方法:①讲述本课的三则神话故事。
②发展联想和想像能力,培养讲故事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①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和精神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丰盛的想像力。
二、课文主要内容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他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并经常遭受自然的威胁,就产生了稚童的想像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拟人化,这就产生了神话。
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所以马克思说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神话极为丰盛,是小说的渊源。
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的著作中,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另外,历代文学创作中,模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和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这三则神话,充分体现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像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这一有关神话起源的观点。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化育万物”的“神女”和炼石补天的英雄。
传说宇宙初辟之时,她和兄长伏羲在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
后来他们又制定婚礼,禁止兄妹通婚。
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又传说天地开辟之时,她抟黄土造人,于是才有了人类。
炼石补天的故事,同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抗争。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实词。
例如:“废”、“裂”、“攫”、“济”、“淫”、“涸”、“走”、“河”、“虫”、“文”、“喙”、“溺”等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三则神话。
2.过程与方法: ①讲述本课的三则神话故事。
②发展联想和想像能力,培养讲故事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 ①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
二、课文主要内容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他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并经常遭受自然的威胁,就产生了幼稚的想像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拟人化,这就产生了神话。
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所以马克思说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神话极为丰富,是小说的渊源。
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的著作中,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另外,历代文学创作中,模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和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这三则神话,充分体现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像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这一有关神话起源的观点。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化育万物”的“神女”和炼石补天的英雄。
传说宇宙初辟之时,她和兄长伏羲在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
后来他们又制定婚礼,禁止兄妹通婚。
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又传说天地开辟之时,她抟黄土造人,于是才有了人类。
炼石补天的故事,同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抗争。
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支撑天的四极,杀黑龙拯救了中原,积芦灰止住了泛滥的洪水,消灭了凶禽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这是多么伟大的英雄壮举啊!
夸父是神话中一个巨人神的名字。
他立志追赶太阳,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而饮,喝干了黄河、渭水,仍不能止渴,又向北寻找大泽水,终于在半道上渴死了。
死后,又将手杖化为树林,以造福后人。
这则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力量和勇敢的崇拜,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精卫相传是由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变化而来。
女娃游东海被淹死,化为精卫鸟。
这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的伤害,反映了自然与人的矛盾。
为了表达对夺去她生命的东海的愤怒,精卫鸟便一口一口地衔来西山的木石,填塞大海,常年不断,顽强不息,这就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后人以此作为力量虽很微弱、斗志却很坚强的象征。
三、主要写作特点
记事简洁,语言凝炼是这三篇神话的共同特点。
每则神话不足百字,但是故事情节清楚明白,形象生动感人,而且叙述者的倾向明确,令世世代代的读者受到启迪与教益。
四、关于“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难点问题
这篇课文的第一道题是: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三则神话故事,并选择其中的一则,展开丰富的想像,把它改写成一篇短小的记叙文。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把其中的一则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因此要把这道题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五、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虽然篇幅都比较短小,但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注意不要逐字逐句串讲,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并对照译文,弄懂大致意思即可,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对于神话故事学生可能知道一些,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知道的神话导入课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于神话的知识,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的内容。
4.对课文的内容不必做过多的分析,要把重点放在课文的诵读和故事的复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