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上的水 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节地球上的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章第1节地球上的水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1节《地球上的水》。
接下来,把本课说课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说学什么?二说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三说学得怎么样?一、说学什么?我认为学什么是由学情、学科素养和教材内容所决定的。
1.说学情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熟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通过七年级的学习训练,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十五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说教材本节课选自《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介绍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一一水。
教材通过分析地球上水的存在,围绕水为中心,介绍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水的互相转化和循环,以及揭示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3.说教学目标①了解水的分类,掌握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概念,知道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②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③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④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4.说重难点①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②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二、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确定了学习目标,下面重点说说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1.怎么学?现代教学设计积极倡导”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强调学生“如何学二据此,我结合本学科综合课程的特点,本课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具体将在教学环节里落实。
2.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呢?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策略方法:采用探究一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章节) 1.1 地球上的水(第二课时)上课时间9月3日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的种类、分布、水循环及水与生命的关系等内容,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关注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2、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2、认识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教学难点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水资源的分布(放映幻灯)(可采用知识竞赛形式)可利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与该地区的水循环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1、1、时空分布不均衡。
赤道附近,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中纬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的巴西,其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中国。
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
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1/4。
是世界的缺水国家之一。
二、我国的水资源师:谈谈你对我国水资源情况的了解(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思考:我们家乡水资源丰富吗?为什么?宁波历来重视水利过程。
东汉创蓄水筑湖,唐拓东海湖、它山堰,宋元兴筑海塘,明清重围垦,民国续水闸堰坝。
建国以来,至2002年止,已建成亭下、皎口、四明、衡山、白溪大型水库5座,中型20座,小型377座,可容9、63亿立方米,形成较完善的城市供水网络体系。
但近年来,供水量急剧攀升,水资源状况下滑。
今年7月1日供水大80万吨。
早在1997年,宁波就列为我国300个缺水城市之一。
据2002年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163立方米,低于全国2155立方米,全省2008立方米,也低于国际公认水紧缺标准的200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生存基本保障线。
《第1节地球上的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2.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知道大部分得水污染是人类活动造成的;4.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树立保护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作业教师准备:课前预习作业、限时作业、课件、地球仪、地图、烧杯、汤匙、滴管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大家天天用水,水滋润着地球上的万物,同时又把大自然打扮的多姿多彩。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水在自然界中构成的美景。
怎么样?二、汇报展示那你们知道地球上的哪里有水吗?(板书:地球上的水)把你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一下。
学生自由汇报:大海、小河、小溪、湖泊……三、教师点拨1.你们喜欢企鹅吗?她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在南北极存在着大量的冰川,你们认为冰川是水吗?为什么?冰川就是固体的水。
所以说南北极的冰川中也有大量的水。
2.想一想哪里还有水?天上下的雨水,有的流入了江河湖海,而有的则到哪里去了?在农村有许多地方都在使用井水,井水是从哪来的?(地下)地下也有水。
3.谁来概括地说一说地球上究竟哪有水?生: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四、二次观察1.这是什么?面对地球仪或地图,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地图上的蓝色代表什么?2.在地球表面有30%是陆地,70%是海洋,而在30%的陆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可见地球上水的分布是多么的广泛,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太空中拍下的地球的照片。
3.地球上的这些水都一样吗?为什么?(海洋里的水是咸水,有的地方的水是淡水。
)(1)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
而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也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一些河流、湖泊、何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
(2)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水比做一个大西瓜,那淡水只相当于一小块西瓜,而可被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颗小西瓜籽。
浙教版新八年级上《地球上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离不开水。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故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怎样的呢?地球上水的分布很悬殊,从全球来看,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分布不均。
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
据《人民日报》报道: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在广东、湖北、江西、河南等10个省份正遭受严重干旱。
而此时我国北方正在大面积地发生洪涝灾害。
因此我国水资源的情况可概括为“北方水少田丰南”,而可供我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则是“西北少、东北多”。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之本。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
我国规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22日到28日为“中国水周”。
而我国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我们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平时我们要做到不浪费一滴水。
水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如果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果没有水就没有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每一滴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1地球上的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掌握淡水资源的珍贵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演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主探究地球上水的奥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激发其对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地球上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我们身边的水是如何循环的?淡水资源对我们有何重要性?2、新课学习(30分钟)a.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地图和图片,详细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包括海洋、陆地淡水、冰川、地下水等。
b.水循环: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环节。
同时解释水循环的意义,如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等。
1.1地球上的水教案6(浙教版八上)(推荐)第一篇:1.1 地球上的水教案6(浙教版八上)(推荐)第1节水在哪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感受水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水是普遍存在的,在生活中也时时处处离不开水,这可以为同学们深入学习本课打下情感基础.但是,同学们对水体的存在位置还不太关心,缺乏理论指导.【教材分析】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水作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本章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说出水的存在形式和整个水体的循环过程.2.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到水的重要性,知道节约用水.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方法选择】强化学生的体验和观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以观察、讨论、归纳为主要方式.【教学准备】旱生、水生、湿生等不同的植物(强调叶、根系形态等)图片;沙漠、湿地、热带雨林、草原、湖泊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图片;各种含水量各不相同的动物图片;我国严重缺水地区的照片及文字说明;水循环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水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又无处不在,到底水在哪里,它又是怎样循环的呢?二、水的存在1.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回忆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2.用“水”组词,以此分析和讨论水的种类;3.回忆水的三态,想办法证明空气中有水.(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三、水与生命故事:大地震中的幸存者为什么能活下来?1.出示各种植物图片和各种环境图片,学生说说不同地区所分布的植物类型(与七年级学过的“适应性”相联系).讨论1:植物的叶和根系与所生长环境的关系讨论2:千年的古莲子为什么在一千多年中不会发芽?2.出示各种动物图片,猜测各种动物体的含水量,体会水的重要性.3.出示缺水地区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缺水的感受4.讨论:如果我家断水了,我的生活将会怎么样?四、水的循环认真观察P5水的循环图并阅读课文,总结出水的循环过程并说出水循环大致可分几种类型,为什么?五、课堂小结 1.回顾水的存在2.根据水循环图说说地球上的水循环【作业布置】1.课本P7的2.3.4. 2.作业本和同步训练第二篇: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玛丽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教学设计授课者:中路铺中心学校谢玛丽【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1.1 地球上的水课题:地球上的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
2、了解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位置;3、了解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了解水体间的循环、转化;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以水的分类为载体,学会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分类和水循环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的渗透;教学重点:地球上水的存在位置;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水循环教学难点:水循环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备注一、引入新课出示一幅地球图片(投影)问:在太空中看地球,看到的蓝色、白色和黄色分别是什么?其中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是什么?生答:水。
讲述:地球可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水球。
水在地球上是怎样分布的?二、新课教学问: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答:海洋、河流、湖泊、土壤、空气、生物体内……(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在课件中打出水存在的各种图片)引导: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有的在海洋,有的在陆地,有的在大气中,有的在生物体内,有的高空,有的在地下,那么我们能否根据它们积聚情况,分布的地点不同,进行归类?学生讨论,并归类(学生可能将生物体内的水归为陆地水,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板书:一、水的分布:海洋水 96.53%陆地水湖泊咸水 0.94%地下咸水陆地淡水 2.53% 、、、、、、、、大气水生物水讲解:海洋水含量最多,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其他三种水总和只有占 3.47%,因此我们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为蓝色就是这个原因。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2页图表,并布置任务:任务一:图表中的列出的水中哪些不可以被人们直接且方便饮用?学生讨论并总结:地球上的水①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海洋水、湖泊咸水、地下咸水②不方便饮用:冰川水、深层地下水、永冻土底水、大气水、生物水。
说明:经计算可方便被人们直接利用的水只占2.53%中的3.472%,也就是该占全球总量的0.00759%。
分析:刚才同学们都将我们周围常见的河流水、湖泊淡水等列为可以直接利用且方便利用的,而实际上近年来,这些水真的可以直接饮用吗?列出:③被污染的水。
1.1地球上的水一、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本课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中的地球上的水体与“物质科学”中的主题——常见的物质中的“水”有密切联系,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学生容易体验和领会的,因此教材以“水”为主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章节,本节先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知道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3.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难点)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且在第一册中曾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
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
从水在哪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存在的?它们怎么转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转化?从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有多重要呢?这些问题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脑中关于水的零碎知识将链接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对各类水体的存在及其转化和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生活中的水》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浙教版八上科学§1.1地球上的水(1)教学设计课题 1.1地球上的水(1)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介绍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
教材通过分析地球上水的存在,围绕水为中心,介绍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水的互相转化和循环,以及揭示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介绍水的分布和水循环;第2课时介绍水资源的分布、水与生命等内容。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分布和名称,并能描述水体间联系的途径;概述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思维:学会利用图表来获得信息的科学方法;通过对水体的分类,认识到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实践:通过读图等方式获得地球上水循环的途径和方式,并理解植物对水循环的作用;态度责任:通过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淡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水循环的意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浩瀚无际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江河、缓缓流淌的小溪、晶莹剔透的冰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水。
导入新课讲授新活动:你能根据下列标准,将地球上的水进行分类吗?一、地球上的水1、地球是个大水球:(1)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水覆盖。
除了地球,太阳系中再没有其他星球表面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
(2)地球因水而充满生机。
正因为地球拥有大量的水,它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2、水的状态:水一般以三态存在于地球上: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的。
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
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地球是个大水球,水多得是课3、水的分类与分布:(1)按水的空间存在分类:(2)按水中所含成分不同分类:4、地球上水的储量:地球上的水的总储量约为1.386×1018米3,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
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分布和名称,并能描述水体间联系的途径。
2、概述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学会利用图表来获得信息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水体的分类,认识到分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2、通过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2学情分析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已熟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通过七年级的学习训练,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十五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重点难点一、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二、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谜语导入(2分钟)【提问】小溪中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打一物体。
【学生活动】猜出谜底是——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地球上的水。
(板书标题)活动2【讲授】新知识讲授1、水的分布(10分钟)【提问】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应当叫水球,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那大家想知道地球上水的分布到底是怎样的吗?请看大屏幕。
【PPT】课本图1-1 水的分布图。
【小组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可看出,地球上的水可以分为哪几类?②各类水体所占的比例如何?③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者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
《地球上的水》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地球上的水”,主要围绕水的分布、性质、变化及其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性质及循环过程;认识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珍贵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学会分析水的变化过程及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点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水的基本知识、水的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分布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学后反思,评价学生是否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水的分布、性质及循环过程,通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水的实验,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的珍贵性和合理利用方法,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水的基本知识和循环过程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实践活动,如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节水宣传活动等。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