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加工工艺及投喂率对鲤鱼生长性能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_罗琳
- 格式:pdf
- 大小:258.66 KB
- 文档页数:5
饲料中木薯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糖代谢的影响范泽;李静辉;王安琪;孙金辉;程镇燕;白东清;乔秀亭【摘要】在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添加5%(对照组)、10%与20%的木薯淀粉,配制成3种等脂(粗脂肪含量为6.7%左右)等能(总能为16 MJ/kg 左右)饲料,在网箱中饲养平均体重为(55.73±3.55) g的鲤8周,研究饲料中木薯淀粉添加水平对鲤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糖代谢的影响,以考察木薯淀粉替代饲料中鱼粉的可行性。
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50尾试验鱼。
结果显示:鲤的增重率( WGR)、特定生长率( SGR)、蛋白质效率( PER)、肥满度( CF)均以20%木薯淀粉组为最高,显著高于5%木薯淀粉组(P<0.05),而肝体比则以20%木薯淀粉组为最低,显著低于5%木薯淀粉组( P<0.05)。
随着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鲤的肠道蛋白酶活性呈下降趋势,5%木薯淀粉组显著高于20%木薯淀粉组( P<0.05)。
10%木薯淀粉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5%和20%木薯淀粉组( P<0.05),10%木薯淀粉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0%木薯淀粉组(P<0.05)。
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随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均呈下降的趋势,而血清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
随着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鲤的肝胰脏AST及AL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20%木薯淀粉组肝胰脏AST活性显著高于5%木薯淀粉组( P<0.05)。
鲤肝胰脏6-磷酸果糖-1-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均随木薯淀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20%木薯淀粉组显著高于5%木薯淀粉组( P<0.05)。
20%木薯淀粉组肝胰脏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5%和10%木薯淀粉组( P<0.05),10%木薯淀粉组肝胰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显著低于5%和20%木薯淀粉组( P<0.05)。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1年12月刊35科 研 试 验DOI:10.16815/ki.11-5436/s.2021.35.018表1 不同饲料添加剂饲喂16天鲤鱼生长情况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鲤鱼生长的影响王麦芳(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山东滨州256658)摘要:通过试验观察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鲤鱼生长产生的作用,确定较适合的饲料添加剂,并且创建了鲤鱼生长测定方法,得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饲料添加剂与复合添加剂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加鲤鱼的身长和体重,并降低饵料的系数。
在鲤鱼投喂饲料中添加一定的活性EM 菌、胍基乙酸、杜仲提取物等,能够有效提高鲤鱼的生长性能,促进能量代谢,并增强鲤鱼集体免疫力,进而促进鲤鱼养殖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饲料添加;鲤鱼生长;作用王麦芳. 不同饲料添加剂对鲤鱼生长的影响[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35):35~36.1 试验材料与设计1.1 试验材料试验使用鲤鱼由某大学水产养殖基地提供,活性EM 菌由该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血清中酶活力测定使用的试剂盒由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基础饲料等购置于某饲料有限企业,营养水平为干物质88.7%、粗蛋白质32.5%、粗脂肪7.2%、粗灰分10.5%。
1.2 试验设计选择360条小鲤鱼,初始阶段质量为(30.49±2.53)g,身长为(10.72±0.15)cm。
试验设立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大约60条鲤鱼。
1组配比为基础饲料,分别是鱼粉6%,豆粕20%,菜粕10.5%,大豆磷脂1%,棉粕21%,预混料4%,次粉37.4%。
2组、3组、4组、5组、6组均使用与1组相同的基础饲料,2组配比除基础饲料以外添加3%EW 菌;3组配比除基础饲料外添加肌基乙酸250 mg/mL;4组配比除基础饲料外添加杜仲提取物0.15%;5组配比除基础饲料外添加3%EM 菌、胍基乙酸250 mg/mL;6组配比除基础饲料外添加3%EM 菌、杜仲提取物0.15%。
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对圆斑星鲽生长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作者:吕云云常青陈四清王珊珊刘振华王志军来源:《河北渔业》2018年第02期摘要: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50%,脂肪水平分别为8%、12%、16%的三组饲料(分别表示为A、B、C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进行10周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养试验。
结果表明:鱼体的生长和表观消化率受饲料中脂肪水平影响显著,各组成活率均较高,A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饲料系数则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有升高的趋势。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以C组最高且显著高于A组和B组,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
从生产角度考虑,在本实验条件下,圆斑星鲽的最适脂肪需求为8%。
关键词:增重率;饲料系数;表观消化率;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圆斑星鲽(Vrasper variegatus),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鲽科,星鲽属。
其体型较大,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鱼类。
饲料中的脂肪既能供给鱼体能量,也能为鱼体提供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
当饲料中脂肪含量缺乏时,会导致鱼体的代谢发生紊乱,同时还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或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但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又会使脂肪过多的沉积在鱼体肌肉中,影响肌肉品质,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存和加工。
因此,饲料的脂肪含量必须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满足鱼体的需要。
目前,圆斑星鲽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生理生化相关研究相对滞后。
本试验旨在探讨圆斑星鲽饲料中脂肪水平同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关系,为探讨圆斑星鲽脂肪代谢调控具有重大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饲料本试验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三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脂肪水平为8%、12%、16%,分别标记为A、B、C组。
每组设三个平行,原料经粉碎后过60目筛,按配方比例混匀并制成3mm的颗粒饲料,烘干后保存备用。
不同投饲率对锦鲤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杨志强;李潇轩;许郑超【摘要】采用同一种饲料,选取同批次的锦鲤幼鱼(17.50±1.04)g,研究投饲率对锦鲤幼鱼生长及鱼体生化成分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投喂水平(鱼体质量1.0%、2.0%、3.0%、4.0%、5.0%),在水温为(27.0±1.0)℃的条件下4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饲料利用率呈先下降后平稳再下降趋势;随着投饲率的增加,鱼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逐渐上升,而水分含量逐渐降低.根据相对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综合分析,确定锦鲤幼鱼适宜投饲率在水温(27.0±1.0)℃时为4.0%.【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锦鲤;投饲率;相对增重率;饲料利用率;体成分【作者】杨志强;李潇轩;许郑超【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水产养殖中,确定适宜的投饲率有利于降低养殖鱼类饵料系数和提高其生长速率,且能有效避免因过量投饲引起的养殖水质恶化问题。
影响水产动物投饲率分为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为内源性因素,包括养殖生物的种类、生长阶段等;另一方面为外源性因素,包括养殖环境、饲料品质等。
总体上草食性鱼类的投饲率高于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因其摄食量较后两者大[1]。
养殖户必须依据养殖鱼类的生长阶段而不断调整相应的投饲率,投饲率低于适宜值导致养殖鱼类生长缓慢、出塘规格参差不齐;投饲率高于适宜值造成饲料浪费、养殖成本增加,且过多的残料极易败坏水质,进一步加大养殖水体负担。
因此,适宜投饲率的确定于水产养殖业者至关重要。
目前,有关莫桑比克鳗鲡(Anguilla mossambica)、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黄鳝(Monopterus albus)、达氏鳇(Huso dauricus)、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等鱼类的投饲率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2-7]。
鲤鱼饲料中不同来源的磷表观消化率的测定杨雨虹1,郭庆2,韩英1,范兆廷1(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试验选取5种磷酸盐,即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磷酸一二钙、骨粉,选择50g左右的建鲤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2尾鲤鱼。
5个处理分别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NPP含量为0.3%的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磷酸一二钙、骨粉,其他条件一致。
在试验进行的20d,采用自动虹吸法收集粪便,进行表观消化率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对不同磷源磷的表观消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磷酸二氢钙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在5种磷源中,其是最高效、经济的磷源。
关键词:鲤鱼;磷源;表观消化率中图分类号:S816;S965.116文献标识码:A磷作为有机化合物的一个必要成分,存在于鱼体内的各个细胞中。
其中大部分(80%)以无机态形式存在于骨骼、牙齿和鳞片中,其余的磷多与各种蛋白质、脂类、糖类、核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结合存在。
这些磷酸化合物为生命过程中储存、流通必不可少的组分,分布在各种器官和组织中。
含磷矿物质饲料的种类很多,但不同含磷矿物质饲料对鱼类的营养价值是不相同的。
因为在矿物质代谢过程中,所有元素都不能全部被吸收和利用,其中一部分要在消化和代谢过程中损失。
任何元素在行使营养作用之前,必须经历消化、吸收和转运到发挥功能部位的一系列过程。
化学分析仅仅表明某种元素的含量,但并不表明动物食用后被利用的程度。
因此,对不同含磷矿物质饲料进行表观消化率的测定、分析,不仅有利于设计高效、经济的饲料配方,而且有利于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用鱼为建鲤(Cyprinus(C.)capiohaematopte-rusTemmincketSchlegel)。
试验选择的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磷酸一二钙为龙蟒公司所售,骨粉为市售,具体描述见表1。
小组课程实验报告报告题目:投饵频率对鲤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课程名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实验组别:组长:小组成员:指导教师:老师评价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1、试验目的鲤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超过250万吨,而在贵州鲤鱼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年产量业已突破3万吨。
目前,有关鲤鱼营养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有关投喂频率方面的未见报道。
适宜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提高产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进而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养殖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
鉴于此,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鲤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为鲤鱼幼鱼培育中投喂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设备及方法2.1材料设备试验对象:试验用鱼购自贵州大学实验农场,选用大小均匀,健康的鲤鱼幼鱼(初始体重约为5g左右)为试验对象。
主要试验设备:15个100L以上水槽(或水族箱)左右、增氧机1台(约800W左右);其它辅助设施:气管、气石若干、恒温加热器2个、温度计1支等。
试验饲料:鲤鱼幼鱼商品饲料2.2实验设计与管理2.2.1 试验条件饲养试验在动物科学学院水产科学系养殖室的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
养殖用水族箱为64L,水深35cm左右的透明玻璃缸,养殖密度为10尾/64L。
试验周期30d。
正式试验前鲤鱼幼鱼在养殖系统中暂养1周,期间投喂试验用鲤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
养殖过程水温20℃左右,保投饵频率对鲤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2.2 .2实验设计实验共设五个梯度的投饵频率,日投饵次数分别是2次(F2)、3次(F3)、4次(F4)、5次(F5)、6次(F5)五组,每组设置2个平行。
投饵时间范围为8:00至20:00,相应小组平均分配时间进行投饵;每次投饵之前吸出水槽或水族箱水底部的残饵或代谢废物,称取一定量的饵料,保证每次能达到饱食,投饵20 ~ 40min内吸取剩余残饵,计算或称量出残饵的质量。
水产饲料加工工艺探讨摘要:本文从鱼类摄食及消化道特点为切入点,分析水产饲料的特性,及影响水产饲料质量的主要因素,对鱼类饲料的加工工艺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如何从工艺上解决水产饲料耐水性——水产饲料最重要的特点的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对水产饲料加工的发展前景做预测。
1水生动物摄食及消化生理特点要生产高品质的水产饲料,首先必须了解水生动物的摄食及消化吸收生理特点。
1.1消化道大多数鱼类无胃。
即使有胃其消化能力与陆生动物不同,而且种间差异很大,因而肠道是鱼虾的主要消化器官。
消化道分化简单而且短小,是鱼虾的共同特征。
消化道的长短,决定了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的难易程度。
其生理特点决定了粒度越细的食物,越利于水生动物消化吸收。
1.2摄食量水生动物摄食量远低于陆生畜禽,动物的日采食量越小,要求人工配合饲料的混合均匀度越高。
1.3摄食方式和摄食时间陆生畜禽靠视觉和嗅觉快速寻觅食物:鱼类依赖眼睛、侧线和触须寻找食物,鱼类是吞食,将食物整粒吞入口腔中.经过驯化的鱼类,能定时定点采食,每次投食后10~20min采食完毕;虾类靠触觉和嗅觉寻找食物.它是用前足“抱”着慢慢啃食,常常是一粒未啃完,又去“抱”另一粒,如此反复,虾的觅食过程和啃食过程都相应缓慢,完成一次摄食过程大约需要90~150min,由于采食时间的不同,不同的水生动物的饲料要具有相应的水中稳定性。
2. 水产饲料的不同形态及水产饲料的特点2.1水产饲料的不同形态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繁多,按水的盐度可以分为淡水和海水品种:按生物分类可以分为鱼类、甲壳类、两栖类、爬行类等;根据水生动物的不同摄食习惯,水产饲料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状,如:粉状饲料、硬颗粒饲料、膨化浮性饲料、微粒子饲料等。
粉状饲料多用于鳗鱼、甲鱼等特种水产饲料,它以a一淀粉作为黏结剂,粉料投喂前加一定水分,借助小型螺带式搅拌机,揉成糜团状投喂。
硬颗粒饲料是目前水产养殖中普遍使用的,适用于多数淡水鱼类、海淡水虾蟹、观赏鱼类等。
鱼饲料表观消化率测定方法的综述黄小燕吴天星摘要消化率是评价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日粮配方的依据。
由于鱼所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测定鱼的消化率比较困难。
体外测定法主要采用酶解法,而体内测定法主要采用间接指示剂的方法进行测定,以酸不溶灰分(AIA)、Cr2O3、Y2O3、La2O3 、Yb2O3为指示剂测定表观消化率,不同的指示剂在不同的鱼、不同的饲料中其测定值的精确性有较大的差异。
文中简要的介绍了3种体外测定方法并重点叙述了指示剂的使用,为鱼消化率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表观消化率;鱼;指示剂;测定方法中图分类号S816.17消化率是动物所摄取的饲料成分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水体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鱼消化率测定的特异性和复杂性,因此选择准确、简便的消化率测定方法对评价鱼饲料的营养价值有重要意义。
1 体外消化法体外消化法主要是以商品酶或试验鱼的粗酶提取液作为消化酶,模拟鱼体消化环境进行体外消化。
虽然体外消化法不能反应体内的真实消化情况,但其测定值与体内测定值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对确定日粮配方提供极其有用的参考。
1.1 常规酶解法常规的体外酶消化方法为二步酶解:先将试验饲料在pH=2的胃蛋白酶缓冲液中酶解2h后转移到pH=8的蛋白复合酶的缓冲液中继续振摇酶解24h,再加入10%的三氯醋酸沉淀未被酶解的蛋白及多肽,离心或过滤得到的残渣即为不被消化物[1,2]。
1.2 透析法由于在传统的封闭体系内进行体外消化过程中,随消化时间的延长,消化产物不断积累,对酶解产生抑制作用,而透析法则克服了产物的抑制作用,透析膜的透析作用模拟了小肠的吸收作用。
黄瑞林等(1999)[3]试验证实随着透析液的增加粗蛋白的消化率升高,且用此法测得的体外表观消化率与体内消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999,席鹏彬等(2003)也证实,用体外透析法测得菜粕蛋白体外消化率与体内表观消化率显著相关[4]。
DOI:10.15906/11-2975/s.20210818鱼的生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水温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鱼可以快速生长,因此,水温是影响水产养殖的主要因素,对饲料投入量有重要影响(薛玉华,2011)。
饵料速率、水温和鱼体大小是协同影响鱼类生长的3个重要因素(Gardeur等,2007)。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在20~25℃时,鲈鱼的生长速度更快,而低温通过减缓鱼的消化速度而引起反应迟缓(Schulz等,2008)。
此外,随着水体温度的升高,消化速率增加,因此,环境温度是影响水生动物行为和生理过程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
对于水生生物,最佳投料率是影响水产养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对幼鱼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们很容易受到过度摄食和过少摄食的影响,这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当鱼被喂食不足或过量时,饲料效率和生长会下降,这种情况会增加鱼的生产成本,而且由于过度喂食,水质可能会恶化(张红梅等,2004)。
鲤鱼是我国淡水鱼养殖中比较常见的品种,具有耐低温、生长快、成活率高等特征,目前关于不同水温下的饲喂水平对这种鱼最大生长的研究有限,最佳的摄食速率和水温信息也有限。
因此,本研究开展了3个独立试验,旨在评估不同水温条件下,饲喂水平对鲤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及体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 3个试验的饲养水温分别为18、20和22℃,每个试验均选择体重为(15.83±1.02)g的鲤鱼800条,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条。
4个处理组鲤鱼的饲喂水平分别为体重的2.5%、3%、3.5%和4%,整个试验持续28 d。
试验所用饲料购自某饲料公司,饲料的主要营养指标为粗蛋白质45.5%、粗脂肪10.95%、水分8.5%。
饲喂水平和水温对鲤鱼生长性能和机体组成的影响杨 龙1,邢为国2(1.邢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邢台 054000;2.巨鹿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河北邢台 055250)[摘要]本研究开展了3个独立试验,旨在评估不同水温条件下,饲喂水平对鲤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及体组成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1-02-135淡水渔业62001年第31卷第3期草鱼对九种饲料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罗 莉 林仕梅 叶元土 (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重庆400716)摘要 本试验采用外源指示剂(C r2O 3),测定了草鱼种对玉米、麦麸、次粉、米糠、标粉、小麦、大麦、玉米糟和稻谷九种能量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
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对九种能量饲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大小顺序为:小麦(88117%)>标粉(79139%)>玉米(77157%)>麦麸(62167%)>玉米糟(62161%)>次粉(61164%)>大麦(59197%)>稻谷(51121%)>米糠(47141%);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大小顺序为:小麦(87106%)>米糠(76136%)>麦麸(73120%)>次粉(71153%)>玉米糟(70199%)>标粉(67103%)>玉米(641543%)>稻谷(64133%)>大麦(59136%);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大小顺序为:小麦(82149%)>玉米糟(78132%)>标粉(75122%)>玉米(73109%)>稻谷(58199%)>次粉(53122%)>麦麸(52142%)>大麦(50109%)。
关键词 草鱼 饲料原料 蛋白质 脂肪 消化率消化率是指被动物消化吸收的养分占食入养分的百分率。
无论对饲料原料,还是全价配合饲料,消化率都是评定其营养价值高低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和作为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的草鱼,其市场售价日益下降的今天,配制能满足草鱼需要的营养平衡饲料,并尽可能提高配合饲料的可消化性、可利用性,以降低饲料系数和草鱼养殖饲料成本,这便成了众多营养研究者、饲料生产者和养殖户共同关心的问题。
然而,配制营养平衡的饲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了解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不同投喂方法及投饲率对育成期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李云兰;邓玉平;高启平;陈德军;帅柯;尹恒;张德洪【摘要】试验设计自主(ZZ)投喂和自动(ZD)投喂两种方法,每种方法对应饱食投喂(ZZ100和ZD100)、85%饱食投喂(ZZ85和ZD85)和70%饱食投喂(ZZ70和ZD70)三种投饲率,研究不同投喂方法及投饲率对育成期鲤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脏器指数及均匀度的影响.试验周期45d.结果表明:①两种投喂方法下,鲤鱼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饲率的升高而升高,ZZ100和ZD100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但ZZ100组显著高于ZZ70组,ZD100组显著高于其余4组(P<0.05).②饲料系数ZZ70组显著低于ZD100组,ZD70组显著低于其余4组(P<0.05),但ZZ70与ZD70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自主投喂下,三种投饵率之间饲料系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自动投喂下,饱食投喂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70%饱食投喂组.③各处理间鲤鱼肥满度、内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肠体指数和肠长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④与自动投喂方法相比,自主投喂方法鲤鱼体质量变异性更低,鱼体均匀度更好.【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育成期鲤鱼;自主投喂;自动投喂;投饲率;生长性能【作者】李云兰;邓玉平;高启平;陈德军;帅柯;尹恒;张德洪【作者单位】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5鲤鱼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西南、北方、鲁豫等地养殖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