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5.05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9三峡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运用语言的特点。
2.诵读,揣摩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特点。
重点掌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读诵法联想法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1课时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三峡水利工程,也一定渴望了解三峡的雄壮与秀丽,今天,让我们学习郦道元的《水经注》,他会告诉我们三峡有多么迷人。
郦道元(469或472—527年),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
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水经注》全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情况。
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感知内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我”心理的变化,理解课文。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刘和刚《父亲》)一曲《父亲》唱出了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朱自清的着名散文《背影》去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来传达出深沉的父爱的。
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____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二)感知背影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问题2:全文共写到父亲哪四次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学生圈出所需信息并概括回答)(三)研读背影问题1:仔细默读望父买橘的情景,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感悟父爱的深沉。
学生可自主回答)问题2:快速默读2—5段,思考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送我去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关心,我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前后感情的变化,更好的理解课文。
学生同位合作,然后回答)问题3: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的?此时又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指名读课文相关部分,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回答) 问题4: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课文最后又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小组探究完成)问题5:默读第一段,思考开篇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四)心中的背影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中最动情的瞬间刻画一下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要点: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是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制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重点研析:一、助读诠释弧(hú)形拱(gǒng)桥洨(iáo)河陡(dǒu)坡和谐(i)饮涧(jiàn)桥墩(dūn)匀称(chèn)朝野佥(qiān)载惟妙惟肖(iào)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悠久年代久远。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伦,同类。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学习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可能会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方面遇到困难。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包括六个单元,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人文主题涉及自然美景、生活哲思、民俗文化等,语文要素涵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
教材选文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既有古代文学经典,也有现代文学佳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秀诗文。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 加强写作训练,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题目要求,写出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的文章。
-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在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 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能自主组织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迁移运用等学习方法。
-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知道、积存词语;培养学生迅速挑选信息的能力 ;知道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竹苞松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根据。
2、进程和方法目标:观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摸索的大脑,视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控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浏览知道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观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美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
听写了:幻觉、吟咏、千变万化、日薄西山、气味奄奄夕阳无穷好4、抢答:“夕阳无穷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
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成效。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说句,体会其表达成效。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说句,体会其表达成效。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浏览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干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完成课后表格.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了解和掌握本单元中的知识点,如课文中的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3.阅读并理解课文,并能够运用课文的知识点进行解读和分析;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理解并运用课文的知识点进行阅读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2.运用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生活中的变化。
向学生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2:新课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一本好书的力量》,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了解课文的特点和意义。
3.学生小组讨论,归纳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Step 3:课文分析和解读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课文,理解和分析每一段的意义。
2.学生边听边记录重点知识点,例如修辞手法、描述方式等。
Step 4:小结和展示1.小组展示课文分析和解读结果,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Step 1:复习和展示1.学生复习上一堂课的知识点。
2.随机抽取学生上台展示课文分析和解读,其他同学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提问。
Step 2:阅读讨论1.学生阅读一篇各种小店和大商场的介绍。
2.学生小组讨论,比较小店和大商场的优缺点,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Step 3:写作训练1.学生阅读一篇写人的短文,理解并分析短文的特点和结构。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写一篇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短文。
Step 4:作业布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重点难点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园林以及科技产品等事物,涵盖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两个主要方面。
这些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对象的特征、结构、原理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丰富的知识,同时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掌握不同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积累本单元的重点字词,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等)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 提高学生快速浏览、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 学习准确、严谨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结构、说明顺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复杂说明文的内容和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如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文章,领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如在学习《蝉》《梦回繁华》等文章中了解生物和艺术领域的科技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明文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深刻理解说明文的概念、特点,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能在阅读中准确识别并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熟悉常见的说明顺序,能判断文章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并理解其在组织文章内容方面的作用。
2.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迅速准确地找出说明对象,并从文章的各个段落中提炼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主备教师:陈杰使用教师: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元)单元内容:八年级上册11—15课(课本92页—123页)单元目标;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3、阅读课文,明确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4、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单元重点:1、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2、抓住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的写作方法。
单元难点: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文章中,既有说明文,又有带说明性质的小品。
这样安排不仅方便了进行比较教学,又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乏味。
11、13、14、15课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12课是一篇美学小品。
学情分析: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作为承载文明的标志之一,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同时,本单元全是说明文,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4、可以在开展本单元学习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石拱桥、苏州园林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唤起他们对祖国传统建筑的热爱。
课时安排:总课时为12课时。
第11课《中国石拱桥》3课时;第12课《桥之美》1课时;第13课《苏州园林》2课时;第14课《故宫博物院》2课时;第15课《说屏》1课时;写作3课时。
11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名句的特点和鉴赏方法;(2)学习并掌握文言名句中的古汉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3)研读并理解文言名句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4)分析、欣赏和背诵文言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名句的内涵和韵味;(2)借助PPT、多媒体等工具呈现相关典故和修辞手法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通过背诵和欣赏名句,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范围:文言名句2. 分类:名句解读、典故识记、句子仿写、背诵与欣赏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2) 引入文言名句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文言名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3) 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句,让学生猜测其作者和意义,展开讨论。
2. 名句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文言词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名句;2) 分组合作,分析名句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3) 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名句的韵味和情感。
3. 典故识记(30分钟)1) 呈现典故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名句中所蕴含的典故;2) 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归纳,总结典故的含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 教师辅助学生记忆典故的关键信息和故事线索。
4. 句子仿写(3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句子模板,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名句,仿写相似句子;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修改句子;3) 学生展示与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加深对文言名句的理解和运用。
5. 背诵与欣赏(3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推荐几个文言名句,要求学生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2) 学生欣赏教师选取的经典名句,体会文言的美感和韵味;3)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文言诗背诵并进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表现。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学指导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一、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大意;二、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情景,领略山川风物之美,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情感;三、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让学生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四、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写景抒情,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所选文章的风格特点,调整教学重点,使得各篇文章的重点突出,各有侧重。
同时,我们也需要集中研究文言诗文,以便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诵读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例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文章具有骈文特点,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对仗整齐,韵律和谐,富有变化。
通过朗读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的美感。
此外,五首唐人律诗的句式、平仄、押韵都有严整的格局。
例如《野望》中的“依、晖、归、XXX”都是平声,但因为是韵字,读时声音拖得最长。
通过朗读这些诗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忧伤、无奈、焦躁和不安等情感。
最后,对偶句“XXX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是一种典型的文言句式,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绪万千,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怀念和留恋。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诵读文言诗文,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同时也帮助他们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成生动的画面。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写景的方法。
比如,有些诗句是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达情感,有些则是通过对景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情感。
有些诗句则是通过对景物的色彩、音韵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每个诗句的表达手法,感受诗人的用意和情感。
树树皆秋色,XXX落晖”这句诗句通过叙事和景物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 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 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我”心理的变化,理解课文。
教法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刘和刚《父亲》)一曲《父亲》唱出了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朱自清的着名散文《背影》去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来传达出深沉的父爱的。
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
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感知背影
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2:全文共写到父亲哪四次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学生圈出所需信息并概括回答)
(三)研读背影
问题1:仔细默读望父买橘的情景,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感悟父爱的深沉。
学生可自主回答)
问题2:快速默读2—5段,思考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送我去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关心,我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前后感情的变化,更好的理解课文。
学生同位合作,然后回答)
问题3: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的?此时又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指名读课文相关部分,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回答) 问题4: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课文最后又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小组探究完成)
问题5:默读第一段,思考开篇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四)心中的背影
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中最动情的瞬间刻画一下自己的父亲。
(师生互动。
既借鉴本文写法,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为父亲或母亲做一件小事(剪指甲、捶背、洗脚等),并刻画下亲人当时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
2.熟读并背诵下你最喜欢的段落
(在满文军的《懂你》中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