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205.76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例题解析【例1】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解析: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所有的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D项限制一个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增多,才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2】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解析:一般说来,自然林区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种群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当发生虫害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限制了松毛虫的数量,保护了植物,故很少发生虫害。
而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成分单一,自动调节能力小,故易发生虫害。
答案:C点评:本题从造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生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生物种类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此题本身对人类造林活动也是一种启示。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合作与讨论1.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绝对的吗?它的稳定包括哪些方面?能否打破重建?我的思路:(1)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只是相对的,因为其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2)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发展的结果(发展到成熟状态)。
主要包括:①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②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物质输入与物质输出相对平衡,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
③可打破重建:在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可依据人类的需要,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更高效的生态平衡。
2.试根据所学知识,谈一下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我的思路:在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减少,将有多种生物受到直接影响,随着时间的延续,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都将受到影响。
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起着相应的作用,体现了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生物的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就等于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针对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我的思路:(1)含义不同。
⎪⎪⎩⎪⎪⎨⎧力有一定限度反之亦然。
自动调节能 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规律:生态系统成分越动调节能力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能力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概念:指生态系统抵抗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如图2-3-17)图2-3-174.试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的角度举例说明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我的思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右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 图示过程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该湿地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D. 丙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能量不属于丙同化的能量【答案】D【解析】解 A.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 A正确B.图示过程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错误C.该湿地中的植物具有分层现象这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C正确D.丙用于自身呼吸作用的能量属于丙同化的能量 D错误故选 D2.下列进行的科学调查或统计方法中其估算结果可能偏高的一组是()A. 调查某湖泊内鲫鱼的种群密度时用中等网孔的渔网捕捞B. 取样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时未除去表层落叶C. 统计培养瓶中草履虫密度时取瓶中下部的培养液统计D. 抽样检测溶液中酵母菌数量时未将计数板上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答案】D【解析】解 A.用中等网孔的网捕捞只能估算中等大小的该鱼的密度结果偏小 A不符合题意B.取样器取样时要除去表层落叶否则取样土壤厚度不够导致调查的土壤动物丰富度降低 B不符合题意C.草履虫是需氧型生物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下层密度偏小 C不符合题意D.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实验中要用滤纸吸去多余的液体否则在统计过程中周围液体中的酵母菌可能会进入计数室导致统计结果偏高 D符合题意故选 D3.浙江省从2014年01月17日起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浙江省人口未保持替补出生率B.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后会使浙江省的人口出生率增高C.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浙江省生殖前期的人口增多D.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会使浙江省的年龄结构转变为增长型【答案】D【解析】解 A、“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浙江省人口未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 A正确B、“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后会使浙江省的出生人口增多人口出生率增高 B正确C 、“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会使浙江省生殖前期的人口增多 C正确D、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不一定会使浙江省的年龄结构转变为增长型 D错误.故选 D.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 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C. 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D.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循环的动力【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A正确B、物质循环的形式是无机物且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 B正确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错误D、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D正确故选C.5.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B. 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D. 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解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A正确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生物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正确C.“鳅粪肥田”实现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C错误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正确故选 C6.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C.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又D.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答案】C【解析】解 A.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生存空间、溶氧量、pH、代谢废物的积累等 A正确B.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并每天定时取样 B正确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C错误D.每天定时取样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正确故选 C7.如图是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培养其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据图可知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 每3个小时换一次培养液该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C. 当一个种群超过其生存环境的环境容纳时种群数量会下降D. 当往对照组通入充足的氧气时不会改变其最大容纳量但会缩短其到达最高点的时间【答案】B【解析】解 A、据图分析环境容纳量会根据培养液的更换时间的长短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A正确B、每3个小时换一次培养液据图分析其种群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该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而保持基本不变 B错误C 、当一个种群超过其生存环境的环境容纳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会下降 C正确D、对照组通入充足的氧气时不会改变其最大容纳量但会缩短其到达最高点的时间 D 正确.故选 B.8.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特大火灾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双子叶植物该双子叶植物的阔叶和窄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该植物的某个种群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植株表现为窄叶余者表现为阔叶从该种群中分别取两种性状的足够样本让其自交发现约有4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而窄叶植株的子代未发现阔叶植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高于窄叶基因的频率B. 该植物原种群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比例为76%C. 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其方向和速度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D. 研究该林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答案】A【解析】根据“约有40%阔叶植株的子代出现窄叶植株而窄叶植株的子代未发现阔叶植株” 可推测阔叶为显性性状并且阔叶植株中40%为杂合子隐性基因的频率为40%+40%×1/2=60% 所以原种群中阔叶基因的频率低于窄叶基因的频率故选A9.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 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 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 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答案】A【解析】解 A.分析题图知①是生态系统的结构②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错误B.分析题图知③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正确C.分析题图知④是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和自养微生物 C正确D.分析题图知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D正确故选 A10.“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500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 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 第1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D. 福寿螺的引入最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解 A.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小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A正确B.福寿螺生活在面积为500 m^2的水稻田中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 B错误C.第1周种群密度为40只/100 m^2 与刚放入水稻田时种群密度相同 C错误D.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D错误故选 A11.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B. 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C. 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多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解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鸽子的种群数量因变量是报警的平均距离图中显示随着鸽子种群数量的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也不断增加A.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第四营养级等 A错误B.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B正确C.鸽种群密度越大报警的平均距离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 C错误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 D错误故选 B12.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 适时灌溉农作物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B. 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答案】A【解析】解 A.农作物的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未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A错误B.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是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措施之一 B正确C.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如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属于物理信息的运用 C正确D.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如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正确故选 A13.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 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森林阶段【答案】C【解析】14.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①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③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所以增长率最高故③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故选C15.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 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 B正确C.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C错误D.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D正确故选 C16.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B.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C.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D.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 A错误B.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 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 C 错误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 D正确故选 D17.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人口素质高③人口农村化④人口老龄化A. ①④B. ①②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A.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老龄化等故选A18.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 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D. 某人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就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答案】B【解析】19.下列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中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答案】B【解析】解 A、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A正确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错误C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正确D、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D正确.故选 B.20.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 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_2C. 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21.(1)此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________21.(2)物种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填字母)21.(3)根据题中提供信息能否计算出物种甲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21.(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5)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一场火灾一年后基本恢复火灾前的景象这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略【答案】b【解析】略【答案】不能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除以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图中没有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略【答案】A【解析】略【答案】恢复力【解析】略22.(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________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 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 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22.(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g \cdot L^-1蓝藻组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 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________ 要证实上述推测需进一步培养凤眼莲若观察到有新根长出可证实上述推测22.(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风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 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答案】(1)竞争,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解析】解(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竞争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不同是蓝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答案】(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解析】(2)分析图1可知当蓝藻大量聚集后水中根区溶氧量下降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有氧呼吸【答案】(3)上升且高于对照组, 适应(或抗逆性)【解析】(3)分析图2可知 60g \cdot L^-1蓝藻组根系活力相对值上升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 根区溶氧含量下降但凤眼莲本身对氧气仍有需求故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性(或适应)【答案】(4)蓝藻浓度过高【解析】(4)本实验探究了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治理效果的影响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23.(1)研究人员分别在w_1﹣w_5五个地点放网捕鱼并统计各种鱼类的数量该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法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23.(2)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不同的鱼类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性23.(3)线尾锥齿鲷和铅点东方鲀生态位是否完全一样?请说明原因________23.(4)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人类的活动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减少要恢复该区域的鱼类资源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答案】样方, 线尾锥齿鲷【解析】【答案】垂直, 季节【解析】【答案】不一定可能食性不同【解析】【答案】定期休渔控制捕鱼网眼大小减少人类活动【解析】24.(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24.(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24.(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24.(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答案】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解析】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答案】缺乏有利变异【解析】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答案】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由于受空间、营养、敌害等影响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
2013年高中生物 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训练中图版必修31.(2012·北京海淀区高二检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选B。
长白山生态系统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复杂(或营养结构比较复杂)、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②、③、④、⑤、⑥正确;长白山生态系统已经处于森林阶段,不会有大量物种的更替,①错误;生产者所含的能量最多,并不意味着其个体数量就最多,⑦错误。
2.下面哪一种方法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解析:选B。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A、D项中的做法会降低抵抗力稳定性;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只能维持原稳定性;故答案为B。
3.某同学依据下列四项设计生态缸,其中不.合理的是( )A.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B.缸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C.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D.应定时向缸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解析:选D。
生态缸应用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所以要不断地供应能量,而像氧气这样的物质是不必补充的,同时要保证缸内的成分齐全,配置合理。
4.(2012·唐山一中高二质检)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解析:选C。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中图版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各成分共同参与下列哪个的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部分)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代表性激素,则b、c可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
B、若A代表人体记忆B淋巴细胞,a代表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抗体的形成
C、若A代表人体血浆渗透压,a代表失水过多,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
D、若A代表玉米螟虫种群,a代表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
【解析】:。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四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由题图可知: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
【答案】 B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解析】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绿色植物等,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
【答案】 D3.(2013·岳阳期末)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答案】 C4.(2013·盐城高二期末)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与营养级B.能量与个体大小C.能量与个体数量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解析】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而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
【答案】 A5.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A.a B.b C.c D.d【解析】根据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可判断四个营养级的位置为:d→a→b→c,故b 为次级消费者,即第三营养级为b。
山东省中图版生物高三单元测试27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一、选择题(共45分)1.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
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以下哪一组特点()A.种群数量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B.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D.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强2.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A.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物种的维持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物种的保持是有利的D.自然界中物种间的捕食对一个物种有利,但会使另一物种消失3.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A.小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C.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越多越好D.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强烈直射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4.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5.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A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 .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 •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7.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I ---- 1 MaiM ni* n-lr 1- 七■ ■ ■丘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在0.5ml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草履虫,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最大捕获量应少于K/2。
第二单元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研究
设计和制作模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模拟法是设计一个与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或情景,通过模型研究原型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我们可以设计各种相对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模拟自然的或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用于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稳态维持的机制。
请你参考以下方案设计和制作模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封闭
知识总结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是本单元的重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部分的学习需要联系前面学过的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微生物的生活方式等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寄生、腐生等。
对于生态系统,要特别注意它的整体性,各组成成分不是简单相加,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影响、依存和制约,组成一个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各成分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如非生物环境为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研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培养我们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拔高训练第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材料一般不选择带叶的枝条B、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D、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B、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①顶端优势②根的向地性③茎的向光性④茎的背地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物质或结构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是( )A、胰岛素与生长素B、噬菌体的衣壳与HIV的包膜C、植物细胞的核糖体和细胞壁D、染色后水绵细胞上深紫蓝色颗粒与棕黄色结构【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A、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影响不同,A点促进芽的生长,D点抑制芽的生长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茎对生长素最敏感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太灵敏【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生长素可以通过极性运输运往植物体的各部分,下面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性运输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B、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才会出现极性运输C、生长素只能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D、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植物的上端运往下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吲哚乙酸.某研究小组研究了Zn对玉米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据实验结果可推测Zn能促进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合成B、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C、实验组在加Zn的前后也形成了对照D、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 mg/L 【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对烟草植株进行打顶处理解除顶端优势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打顶前生长素对顶芽和侧芽的作用效果体现了两重性B、打顶后第20天,侧芽生长素主要由侧芽自身合成C、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素浓度持续升高D、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能影响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把栽有小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整个小麦幼苗的形状如下列图中的( )A、B、C、D、【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②人工诱变③单倍体育种④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整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非标准1.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项正确、B项错误。
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C项错误。
蛇属于四级消费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养分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解析:食物网中每一条食物链的养分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
一种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上只有一个养分级,但在食物网中则可能占据不同的养分级,与其他生物可能形成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C3.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养分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假如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解析:分析一个食物网简图首先要正确数出食物链的条数,每条食物链都从生产者开头算,到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为止,按此原则可数出这个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次级以上的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占有不同的养分级,因此要了解次级以上的消费者在每条食物链中占第几养分级。
经分析查看,H占有3个不同的养分级,即第三、第四和第五养分级。
在正常状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养分结构都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相互制约),其数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如本题中C种群削减,H可以从其他食物链获得物质和能量。
C项前半句符合稳定型的概念,但后半句却是增长型种群的进展结果,所以是不正确的。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作业一、选择题1.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包括()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B.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C.第二营养级的粪便 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C【解析】A、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流向分解者,所以其同化的能量中有部分被分解者利用,A正确;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B正确;C、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C错误;D、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故选:C.2.酸雨主要是由_引起的:A . NO 、SO2B . NO 、CO2C . CO2、SO2D . NO 、SO2、CO2 .【答案】A【解析】CO2是温室气体,大气中NO 、SO2被氧化后,与水结合,产生酸雨。
3.实验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其主要原因是前者()A.C4植物多B.土壤有机物含量高C.不施农肥D.群落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要求对具体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A.昆虫的同化量是410kJ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280kJ【答案】B【解析】A、昆虫的同化量是摄入量﹣粪便量=410﹣210=200kJ,A错误;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植物同化的能量,B正确;C、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D、储存在昆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为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00﹣130=70kJ,D错误.故选:B.5.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B.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C.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D.能量是物质循环的载体,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动力【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A错误;乙1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有的是有氧呼吸,有的是无氧呼吸,C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错误。
6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B.微生物C湿度 D.温度【答案】A【解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最快,而冻原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最慢。
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取决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而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又取决于非生物因素(温度、湿度等)是否优越。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光是对此影响最弱的因素。
7.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B.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一般是双向的C.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28%,A正确;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B正确;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由于后两部分能量不能确定,所以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应是863.9 kJ,C错误;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8.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藻类植物通过自由扩散方式吸收污水中的Mg2+D.该人工湿地使污水净化,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AD【解析】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芦苇是物种,垂直结构针对的是群落,B错误;藻类植物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污水中的Mg2+ ,C错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的是间接价值,D正确。
由上表分析可知()A.有机物积累量A<B<C<D<E<FB.A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系D.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B>C>D>E>F【答案】C【解析】由表可知由A到F,生态系统的分解能力依次增强,说明各环境条件依次更适宜微生物的生存,F相对的更适宜,即更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10.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那么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A.15.625% B.17.857%C.46.875% D.53.571%【答案】D【解析】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可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5.1+0.25+0.05+2.1—5)÷(4+9+0.5—2)×100%=53.571%。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CO2、SO2等物质在生物圈内的循环过程D.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答案】C【解析】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C项错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发生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因此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
1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D. 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答案】C【解析】选C。
X1过程为光合作用,多数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完成,少数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可完成光合作用;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 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生产者会有一部分未被利用的;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故C选项正确;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7是呼吸作用.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①是生产者,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 错误;B、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C、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所以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生产者,C正确;D、①、②、③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在生物之间传递,D错误.故选:C.14.塔式蚯蚓污水处理系统(如图所示)采用人造湿地原理,利用植物根系和蚯蚓等处理,通过泥、沙、小石、大石四层过滤,这样重复几次后可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的群落由植物和蚯蚓构成B. 该生态系统选用蚯蚓等生物,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 该生态系统的群落有垂直结构,但不存在水平结构D.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B【解析】群落是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故A错误;协调主要是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强调生物和环境相适应),而平衡是指种群数量与环境的负载能力要平衡。
该生态系统中选用蚯蚓等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生活污水、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加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增强了整个环境的承载力,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故B正确;群落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既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即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此处体现为蚯蚓生活在泥土层,植物生活在泥土层和地表层;水平结构,即生态系统中不同地段生物类型不同,故C错误;该生态系统采用人造湿地原理,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如:污水中的化学能),故D错误。
二、综合题15.下图表示北温带某湖泊自上而下的分层情况。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1)该湖泊这种分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其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__________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
(2)人们使用油漆涂于船只的表面,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进人水体造成污染,该污染物通过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如果该湖泊受到了较大污染,鱼类数量减少,死鱼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这个调节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3)科研小组对流入该湖泊中某种鱼种群的能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据表结果分析,该鱼种群的同化量为__________kJ·cm-2·a-1.若要调査该湖泊中这种鱼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________法。
【答案】垂直温度食物链正反馈(调节)24.6标志重捕【解析】(1)图示为某湖泊自上而下的分层情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2)油漆中的有机锡属于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在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从而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如果该湖泊受到了较大污染,鱼类数量减少,死鱼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的死亡,这个调节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即输入信息加强输出信息。
(3)该鱼种群的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5+23.1=24.6 kJ·cm-2·a-1。
鱼的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广,通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