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三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诗歌鉴赏范⽂3篇诗歌鉴赏之隔诗,是最精炼的语⾔⽂学。
诗歌鉴赏,是⼗分复杂的精神活动。
因此,即便是浅易凡近的诗,⼀般的学⽣仍然视鉴赏为畏途,深感⽆从措⼿。
何以故?约⽽⾔之,在⼀“隔”字:隔于语⾔、⽂字,隔于时代、思想。
诗在语⾔、⽂字上有何特点?须从诗的特殊性说起。
诗(中国古诗),主要是抒情性作品,叙事诗乃是少数。
既是抒情,则⾃求其所抒之情也能感染他⼈。
然则直接抒情吗?抒得好固然是好,如《⼈间词话》所举数阕,“⽢作⼀⽣拼,尽君今⽇欢”,“换我⼼为你⼼,始知相忆深”,所谓“专作情语⽽绝妙者”;但抒得不好的则不知所⾔。
盖主观的情感宣泄只有个⼈的意义,要能感染他⼈,最有效之⽅式还是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借景物为中介以求他⼈亦能了解⾃⼰所抒之情。
由此,带来诗在语⾔、⽂字上第⼀个特点:极重含蓄。
重含蓄,则读诗之⼈需揣摩。
刘禹锡《乌⾐巷》“寥寥⼆⼗⼋字,写尽华屋⼭丘,沧海桑⽥之感”[1],所凭藉不过“野草花”、“⼣阳斜”等简单字⾯,遂以寄其深慨,令后⼈吟诵⾄今。
此其⼀。
其⼆,中国诗既以抒情写意为特⾊,篇幅亦⼤都随之较为短⼩,后来更⾛上格律化的道路,字数、句式、平仄、押韵都受严格限制,这就带来诗在语⾔、⽂字上的另外两个特点:重⾳乐性,语词⾼度凝练。
如何使语词⾼度凝练?既在结构上采取跳跃法:意象的组合只遵循情感、想象的逻辑,“春风桃李花开⽇,秋⾬梧桐叶落时”,超越了时间,并跨越了空间;在⽤词、造句上则是“改变词序、颠倒语序、省略句⼦成分”[2]等等,如习见的“春风⼜绿江南岸”(“绿”⽤作动词)、“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六种意象不⽤任何介词、连词连接)、“多情应笑我,早⽣华发”(上句为“应笑我多情”之倒装)等皆是。
再如李清照《⼀剪梅》中上⽚开头三句:“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何以“独上兰⾈”之前须“轻解罗裳”?不少读者感到费解,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是。
周啸天教授认为,应从诗词的特殊语序上着眼,“红藕⾹残”写户外荷塘,“⽟簟秋”写室内之物。
诗歌鉴赏“三步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
因此,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诗歌鉴赏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含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
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
我们首先谈一谈潜在形象信息的捕捉。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
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
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七嘴八舌得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情感信息的捕捉。
诗人大多情感丰富,或多愁善感,或激情满怀。
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情感的抒写,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也属潜信息,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两个问题1:情感缘何而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我们要多角度考虑。
问题2:情感由何表现的?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学生们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如“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落日”被赋予了悲壮的情感,“星”则被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审美特征,从而表现了诗人追求人生高远目标的渴望。
2019年6月19日诗歌鉴赏(三)【2018年中考浙江金华丽水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1)”字看出。
颔联中的“(2)”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参考答案】1.(1)泛(2)野花落2.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颔联中的“野花落”对应着“春水生”。
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闲适与从容的心情。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试简要赏析“路转溪桥忽见”中的“忽见”。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首词作于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B.词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化用典故,其中“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与上阕的清幽夜色和恬静气氛相吻合。
D.从正面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极其平凡,语言没有任何雕饰,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词人潜心的构思和醇厚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诗歌鉴赏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一、推敲字词☆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歌鉴赏三个“三”(一)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压迫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是诗歌的立意。
意在笔先,是诗人创作的首要因子,也是鉴赏要把握的首要目标。
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时所借用的物象(形象)。
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在“三意”中,意念是指诗歌写什么的问题(目的、内容),喜怒哀乐趣等;意象是指诗歌如何写的问题(艺术手法),通过物象,或借代、或象征、或寄托;意境则是诗人营造和读者感悟到的一种艺术情调。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二)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题目,或揭示内容、或展示思路、或流露情感、或暗示手法、或分辨类型。
作者,出生年代、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从而把握其写诗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
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
还有的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那是降低阅读难度。
(三)三步-----指出手法、分析诗句、揭示感情诗文鉴赏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都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一是写了什么,即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态度等;二是如何写,即表达技巧。
第一步:指出手法。
可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层面考虑(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抓住突出或主要的方面):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或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或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对比、比较、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委婉含蓄、以小见大、调用角度(远近、上下、总分、虚实、形声色味)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
鉴赏不能脱离原诗。
注意两点:一是用是一般的语言描述境界(翻译),抓住意象并分析其作用;二是用两个双音词或一个四字语概括诗歌意境,如恬静、幽静、壮阔、雄奇,凄惨、萧条、苍凉、悲壮、明朗疏淡等。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精选1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鉴赏篇1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为曲调名。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
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
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
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
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
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
”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
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
”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
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
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
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
唐文学家皮日休诗文鉴赏三篇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发展也最为充分。
现存的上古歌谣,已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先民的生活情况和内心祈愿,简短、生动的形式,也已表现出中国民族语言的力量。
【篇一】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
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
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
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
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
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篇二】汴河怀古二首唐代皮日休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
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第一首诗的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
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
诗歌鉴赏(三)
姓名班级座号
一、阅读《夜雨寄北》,完成下列题目: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二、阅读杜牧的《泊秦淮》,完成下列题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三、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完成下列题目:。
,一山放过一山拦。
(1)请将横线处的句子填补完整。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四、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完成下列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将横线处的句子填补完整。
(2)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三)答案
一、答案:
(1)、李商隐;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D;
二、答案: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笼”是笼罩的意思,有种朦胧感。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分
三、答案:
(1)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2)答: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
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
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四、答案:
(1)天光云影共徘徊。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4)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说明:大意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