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听课体会(1)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课文《灰椋鸟》的教后反思《灰椋鸟》的教后反思一本篇散文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仰慕之情。
课文虽长,课结构清晰,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三个小标题后,学生一下子对这篇长长的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我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赶忙,学生的学习爱好就来了。
(一)壮观场面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不动笔墨不读书。
”自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
交流时,相机出示第四小节,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庞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
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
接着,我设计想象说话:假如你确实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吁、应和些什么?这一情形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宽敞的时空。
(二)喧闹之情“夕阳已慢慢西沉,灰椋鸟们还不肯过早地安眠,林中又会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爱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同桌交流时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赶忙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女孩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感悟夕阳映射下,如翩翩起舞的女孩般的灰椋鸟的漂亮。
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
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播放鸟鸣声关心学生明白得感悟。
在观赏时边让学生想象,这声音如——似——。
如此喧闹、轻巧的百鸟争鸣图,我们能不被它感染吗?现在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欢呼什么?学生抒发出内心的感情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带上喜爱的情感,齐读第五自然段。
《灰椋鸟》是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佩之情。
作者徐秀娟,是一位为保护鸟儿而牺牲的环保工作者。
郭老师的《灰椋鸟》,让我感受到,她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特感悟,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她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积极地阐述自己的理解:“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郭老师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深切的感受灰椋鸟归林时非凡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
顺河青年路于莹莹。
《灰椋鸟》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灰椋鸟》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灰椋鸟》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灰椋鸟》课堂教学反思1《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时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的视觉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
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
”在肯定他的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很多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文时也就投入、到位。
《灰椋鸟》课堂教学反思2《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
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
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
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1、扣《课标》,锁定目标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
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
《灰椋鸟》观后感《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对于高年级课堂来说,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查晓红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灵动和扎实,而且将语言文字的情感灵活运用于写作。
充分展现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的特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理清了文脉过后,查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这一段话,通过解词、析句、读文悟情,可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及竞争的意识。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
在汇报时,查老师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由词到句,让学生明白正是有了“浩浩荡荡”“一批一批”“整群整群”“排空而至”等词语将壮观的场面表现得惟妙惟肖。
在教学中,査老师注重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归林时场面的壮观。
起初“读之有声”。
在这部分教学中让学生多次出声朗读文本,因为语言这东西只有读熟了才能进入吟诵、感悟的阶段。
其二,“读之有序”。
此次朗读不是机械地多读几遍,而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努力向纵深发展。
其三,读之有声有色。
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感受,加深了对灰椋鸟归林壮观场面的理解和感悟。
在讨论中查老师很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轻声有序、认真倾听、记录要点”在今天的课堂中已经很少的看到习惯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灰椋鸟》听后有感
听了优秀教师的《灰椋鸟》一课,感受到了一堂真真实实的充满趣味和活跃氛围的优秀的课堂。
我也学到了很多的巧妙地教学方法,对我以后的教学路指明了方向。
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朗读《灰椋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关注到了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同。
老师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们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学习到这篇课文的知识与学习方法。
教学中注重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课文中重要的词句的含义,尤其是我们低年级的学生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与书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灰椋鸟》一课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鸟归林和入林时的壮观和温馨的场面。
这堂课启发我们要举一反三,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无论学习哪一篇课文都能很好地把握住这堂课的脉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逐渐教会学生会学。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持有耐心,相信学生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借鉴优秀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做到真正的教语文而不是仅教教材,老师们的课值得我们去认真仔细的感悟。
灰椋鸟读后感(精选3篇)灰椋鸟篇1读完了《灰椋鸟》这篇课文,使我感到了: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但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和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不能看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了。
我认为多植树造林是有好处的。
记得去年的植树节我去西山植树,那时可真开心啊!想着小树苗一天天长大,长成苍天大树时,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喜悦。
今年,当我再去“看望”小树时,它长得更加粗壮了,在不禁意看到的几根树杈中“夹”着一个鸟窝,此时的我想到:如果没有树木看守员的精心管理、适时的浇水施肥,小树也不会长的那么粗壮,更不会有鸟窝……想着想着,一只刚学飞的小鸟使劲的向外飞,但“飞着”“飞着”便落到了地上,它在地上不停地努力着想飞回去,但没力气了,看这情景我赶紧轻轻的把它捧回鸟窝,也不知是不是我的幻想,那只小鸟从鸟窝里探出个小脑袋,向我“叽叽叽”、“叽叽叽”地叫,便有开始学飞了,在刚才的叫声中,好像在对我说:“谢谢了,谢谢了!”,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了激动的波涛。
后来我在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家园,但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和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不能看到这和谐美好的场面了!灰椋鸟读后感篇2我读了《灰掠鸟》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灰椋鸟是那么的迷人,我的眼前仿佛呈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也禁不住欢呼也来。
但是我转念又想;我怎么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美的灰椋鸟呢?一定因为环境的原因吧,正如作者所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现在,人们经常乱砍滥伐,破坏大自然环境。
如果我们接着这样下去就会是鸟类灭绝。
所以大家现在一定要行动起来,在阳春三月种下一棵棵可爱的树苗,等来年春天,小树苗长大,就会迎来一群群美丽的鸟儿。
大家行动吧,让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变成鸟儿的家园!灰椋鸟读后感篇3前两天,我读了《灰椋鸟》这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徐秀娟。
《灰椋鸟》观课报告这次聆听了蔡老师的《灰椋鸟》一课,给了我一个震撼的感受: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下面我就围绕这感受具体谈谈。
一、提倡个性化阅读在导入新课后,蔡老师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就会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正是这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课文批注的运用使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二、尊重学生独特感悟在阅读基础上的汇报交流,学生的见解一个个具有浓厚个性色彩.而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蔡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三、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蔡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教学“先回来的鸟……汇合.”部分时,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蔡老师让学生再读句子并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鸟儿在相互交流一天的经历,有的说父母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回家……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四、注重个性化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
每个环节中蔡老师都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如:“能不能把灰椋鸟‘排空而至’的转观气势读出来?”、“很神气吧,想来读一读吗?”、“你想不想来欢呼一下?"……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流露。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6灰椋鸟苏教版《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这节课,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爱鸟意识。
一、提倡课文批注在复习导入后,李老师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就会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正是这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课文批注的运用使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二、尊重学生独特感悟在批注阅读基础上的汇报交流,学生的见解一个个具有浓厚个性色彩。
而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李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三、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教学“先回来的鸟……汇合。
”部分时,李老师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说说鸟儿们倾诉些什么?有怎么样的见闻,又有怎么样的收获……这样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
四、注重个性化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
每个环节中李老师都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如:“读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你来欢呼一下。
”……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流露。
《灰椋鸟》听课体会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蕊良老师执教的《灰椋鸟》。
李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向我们娓娓道来,课堂气氛活跃,语言诙谐幽默。
条理十分鲜明,牢牢抓住了灰椋鸟“归林”和“闹林”的画面,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
一、品析词句。
本课重在品析灰椋鸟归林和入林的词句。
教学时李老师引导学生紧扣场面的壮观和喧闹,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结构的解悟、情感的体会等等品赏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李老师分别让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壮观?以及你最喜欢描写灰椋鸟的语句。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归林场面的壮观,又感受到了入林后的喧闹热烈的场面以及鸟儿的可爱。
借此,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在教学中,李老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点拨,使他们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
如在让学生理解“倾诉、呼唤、应和”这部分内容时,还设计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想象自己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学生众说纷纭。
这里,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3.设计开放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李老师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设计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灰椋鸟的语句,并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灰椋鸟为何落下又飞起?这样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
4、细节处理得当。
为了能让那些根本没有预习的人能仔细读一遍课文,教师要求在别人读书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笔,把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划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读完这一段的感受。
听灰椋鸟有感的范文《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这节课,金老师着重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金老师的课一直给人一种很舒缓,娓娓道来的感觉,整节课是围绕灰椋鸟归林来设计的,从归林前,归林时和归林后三个场景进行分析,重点体会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由爱生怜,很自然的向学生灌输了爱鸟护林的思想情感。
在这堂课上,学生是主体,很好地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几个想象的练习他们表现的很精*,比如说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对同伴说些什么?”学生们说得很精*,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呼唤、应和”,让学生来呼唤同学,应和同学,帮助他们深刻的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体现伙伴间的互动,一唱一和,把灰椋鸟归林时非常友好、和睦、相亲相爱的场面表现出来。
还有“盘旋”这个词,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很难体会,金老师就让学生用动作来理解,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
板书既是教学过程的“缩影,又是师生思维活动的结晶,板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精美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化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
金老师的板书就很好的对灰椋鸟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的情况进行了归纳,用“安静”、“壮观”、“热闹”三个词语概括,很好地点明了各个时期的环境和鸟的状态,把全文很好的串联在一起,简单明了,却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结尾,金老师播放了描写作者徐秀娟感人事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很好的设置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满了意境,思想得到了升华。
总之,这堂课上得十分扎实,真实中透露着教学的自然美,是有效教学的典范。
《灰椋鸟》听课体会
李蕊良老师从语言出发,整堂课不枝不蔓,通过各种手段复现文本的情境,让学生在母语的怀抱,浸润在母语的芬芳中,感受到母语的流动。
她带着我们走近灰椋鸟,发现了这不起眼的小鸟的好看之处,让我们相信,“世上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1、在语词深处,挖掘文本内涵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好看”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推进,透过作者细腻而
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
她紧
扣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带领学生通过朗读、细读、想象等方式一步步踏进文本的河流。
如:
情境对话,师扮演先回来的灰椋鸟,呼唤同伴,生扮演朋“应和”,“喂——”“哎——”……多么
么是“应和”。
又如:李老师配乐朗诵,学
生一起闭上眼睛感受灰椋鸟排空而至的场面。
从“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
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恢宏气势。
2、在拓展延伸处,提升文本内涵
在导入时,李老师就为学生提供了资料卡,初步了解了灰椋鸟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学生对文本
深入阅读后,知道了人造林,林养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家园,这就是一种大美,和谐之
美之后,伴着音乐老师还给学生简介了作者。
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
走近作者,了解生活,实际上是对文本的一次更深的学习。
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我感觉学生像是一下子长大了好多。
这样的课堂上的人文熏陶,对于学生
是一种思想的提升,对于听课的老师是一种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