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专题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及拓展应用专题六十

高三专题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及拓展应用专题六十

高三专题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及拓展应用专题六十
高三专题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及拓展应用专题六十

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及拓展应用专题六十题型一 单曲线图像分析

1.(2018·海南五校高三模拟)25 ℃时,20.00 mL 0.1 mol·L -1 HR 溶液中滴加0.1 mol·L -

1NaOH 溶液,混合液的pH 与所加入NaOH 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E 点对应溶液的pH 一定等于1

B .F 点对应的V (NaOH 溶液)一定为20.00 mL

C .F 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存在:c (Na +)=c (R -)>c (H +)=c (OH -

)

D .在

E ~

F 段内某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存在c (OH -)=c (H +)+c (HR)

2.(2018·江西各校联盟高三质量检测)已知常温下CH 3COOH 的电离常数K =1.6×10-5,lg 4=0.6。该温度下,向20 mL 0.01 mol·L -1 CH 3COOH 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 -1 KOH 溶液,其pH 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溶液中c (H +)为1×10-4 mol·L -1

B .a 、b 、c 、d 四点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d 点

C .滴定过程中宜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D .b 点溶液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一定为c (CH 3COO -)>c (H +)>c (K +)>c (OH -)

3.在一隔热系统中,向20.00 mL 0.100 0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100 0 mol·L -1的NaOH 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 点溶液呈酸性,此时:c (CH 3COO -)-c (CH 3COOH)=2c (H +)-2c (OH -

)

B .从a 到b :c (CH 3COOH )c (CH 3COO -)

逐渐增大 C .水的电离程度:b 点<c 点

D .溶液的pH :a 点<c 点<b 点

题型二双曲线图像分析

4.(2018·西安高三二模)常温下,向10 mL 0.1 mol·L-1的HR溶液中逐滴滴入0.1 mol·L-1的NH3·H2O溶液,所得溶液pH及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b点溶液pH=5,此时酸碱恰好中和

B.a~b点导电能力增强,说明HR为弱酸

C.c点溶液存在c(NH+4)>c(R-)、c(OH-)>c(H+)

D.b~c任意点溶液均有c(H+)·c(OH-)=K w=1.0×10-14

5.(2018·桂林月考)室温下,用0.100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 0.100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Ⅱ分别表示盐酸和醋酸溶液的滴定曲线

B.V(NaOH)=10.00 mL时,c(CH3COO-)

c(CH3COOH)

>1

C.pH=7时,两种酸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相等

D.V(NaOH)=20.00 mL时,c(Cl-)<c(CH3COO-)

6.(2018·黑龙江省五校联考)已知:pOH=-lg c(OH-)。298 K 时,在20.00 mL 0.10 mol·L-1盐酸中滴入0.10 mol·L-1的氨水,溶液中的pH和pOH与加入氨水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MJQ表示溶液中pH的变化

B.M、P两点的数值之和pH+pOH=14

C.N点水的电离程度比P点大

D.pH与pOH交叉点J表示V(氨水)=20.00 mL

题型三多曲线图像分析

7.(2018·广东揭阳一模)常温下,向10 mL 0.2 mol·L-1草酸(H2C2O4)溶液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n)与混合溶液的pH有如图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2O-4在溶液中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当V(NaOH)=10 mL时,溶液中存在:c(HC2O-4)+c(C2O2-4)+c(H2C2O4)=0.1 mol·L-1 C.当V(NaOH)=15 mL时,溶液中存在:c(Na+)>c(HC2O-4)>c(C2O2-4)>c(OH-)>c(H+) D.当V(NaOH)=20 mL时,溶液中存在:c(OH-)=c(HC2O-4)+c(H2C2O4)+c(H+) 8.(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常温下将盐酸溶液滴加到联氨(N2H4)的水溶液中,混合溶液中的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lg c(O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 b1(N2H4)=10-6

B.反应N2H2+6+N2H42N2H+5的p K=9.0(已知:p K=-lg K)

C.N2H5Cl溶液中c(H+)>c(OH-)

D.N2H5Cl溶液中存在c(Cl-)+c(OH-)=c(N2H+5)+2c(N2H2+6)+c(H+)

9.(2018·安徽蚌埠一模)某温度时,向氨水中通入CO2,各种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CO2的通入,c(OH-)

c(NH3·H2O)

不断增大

B.在pH=9.0时,c(NH+4)>c(CO2-3)>(HCO-3)>c(NH2COO-)

C.溶液中:c(NH+4)+c(NH3)=2c(CO2-3)+c(HCO-3)+c(NH2COO-)+c(OH-)

D.在溶液pH不断降低的过程中,有含NH2COO-的中间产物生成

10.(2019·保定五校联考)25 ℃时,0.1 mol Na2CO3与盐酸混合所得溶液的体积为1 L,溶液中部分微粒浓度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溶液pH增大,c(CO2-3)

c(HCO-3)

的值先减小后增大

B.25 ℃时,碳酸的第一步电离常数K a1=10-6

C.pH=4的溶液中:c(H2CO3)+c(HCO-3)+c(CO2-3)=0.1 mol·L-1 D.b点所示的溶液中:c(Na+)+c(H+)=2c(CO2-3)+c(OH-)+c(Cl-)

答案精析

1.C [HR 可能是强酸,也可能是弱酸,若HR 是弱酸,则E 点对应的溶液pH >1,A 错误;若HR 为弱酸,则F 点对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小于20.00 mL ,B 错误;F 点溶液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和c (H +)=c (OH -)可知c (Na +)=c (R -),NaR 电离出的离子浓度远大于水电离出的离子浓度,C 正确;若HR 为强酸,则溶液中不可能存在HR 分子,D 错误。]

2.C [选项A ,由K ≈c 2(H +)c (CH 3COOH )

得,c (H +)≈ 1.6×10-5×0.01 mol·L -1=4×10-4mol·L -1,错误;选项B ,a 点是醋酸溶液,b 点是醋酸和少量CH 3COOK 的混合溶液,c 点是CH 3COOK 和少量醋酸的混合溶液,d 点是CH 3COOK 和KOH 的混合溶液,酸、碱均能抑制水的电离,CH 3COOK 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所以c 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错误;选项C ,由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故应该选择在碱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酚酞,正确;选项D ,b 点溶液中离子浓度也可能为c (CH 3COO -)>c (K +)>c (H +)>c (OH -),错误。]

3.A 4.A 5.B

6.B [选项A ,把碱溶液滴入酸溶液中,溶液的pH 逐渐增大,故曲线PJN 表示溶液pH 的变化,而曲线MJQ 表示溶液pOH 的变化,错误;选项B,298 K 时,水的离子积K w =1.0×10-14,M 、P

两点为滴定过程中相同时刻的溶液,故pH +pOH =-lg c (H +)-lg c (OH -)=-lg [c (H +)·c (OH -)]=-lg K w =14,正确;选项C ,N 点溶液的pH 与M 点溶液的pOH 相等,故N 、M 两点水的电离程度相同,而M 、P 两点为滴定过程中相同时刻的溶液,故N 、P 两点水的电离程度相同,错误;选项D ,J 点pH =pOH =7,故氨水过量,即J 点表示V (氨水)>20.00 mL ,错误。]

7.B [A 项,根据图示信息,HC 2O -4为主要存在形式时pH <7,所以HC 2O -

4在溶液中水解程度小于电离程度;B 项,V (NaOH)=10 mL 时,反应后溶质为NaHC 2O 4,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c (HC 2O -4)+c (C 2O 2-4)+c (H 2C 2O 4)=0.1 mol·

L -1;C 项,当V (NaOH)=15 mL 时,溶质为等浓度的Na 2C 2O 4和NaHC 2O 4,根据图像,溶液呈酸性,则c (H +)>c (OH -)、c (C 2O 2-4)>c (HC 2O -4),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 (Na +)>c (C 2O 2-4)>c (HC 2O -4)>c (H +)>c (OH -);D 项,V (NaOH)=20 mL 时,溶液中溶质为Na 2C 2O 4,溶液呈碱性,依据质子守恒可知:c (OH -)=c (HC 2O -4)+2c (H 2C 2O 4)+c (H +)。]

8.B

9.D [已知K b =c (OH -)·c (NH +4)c (NH 3·H 2O )

,温度一定时,K b 为常数,不随微粒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由图像可看出,随着CO 2的通入,c (NH +4)逐渐增大,则c (OH -)c (NH 3·H 2O )=K b c (NH +4)不断减小,A 项错误;pH =9.0时,由图像知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c (NH +4)>c (HCO -

3)>c (NH 2COO

-)>c(CO2-3),B项错误;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即c(NH+4)+c(H+)=2c(CO2-3)+c(HCO-3)+c(NH2COO-)+c(OH-),而c(NH3)不一定等于c(H+),C项错误;由图像可知通入CO2前氨水中没有NH2COO-,后来也不存在NH2COO-,所以NH2COO-为中间产物,即在溶液pH不断降低的过程中,有含NH2COO-的中间产物生成,D项正确。]

10.B

高中化学平衡图像专题Word版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基础知识: 对于反应mA(g) + nB(g) pC(g)+qD(g) △H<0 m+n>p+q 条件改变变化结果 K变化平衡移动反应A的浓度C(A)A转化率C的含量条件改变ν逆ν正变 化 1C(A)增大 2C(A)减小 3C(C)增大 4C(C)减小 5温度升高 6温度降低 7压强增大 8压强减小 9加催化剂 课时探究 探究一、图像绘制,读图解题 例题1:氨气有广泛用途,工业上利用反应3H2(g)+ N2(g)2NH3(g) 来合成 氨气;某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在a b两种条件下分别加入相同浓度 时间t/min02468 条件a c(H2)/10-2mol·L-1 2.00 1.50 1.100.800.80 条件b c(H2)/10-2mol·L-1 2.00 1.30 1.00 1.00 1.00 12 1 T2 下同),△H 0,根据表格数据请在下面画出c(H2)-t图: (2)a条件下,0~4min的反应速率为;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 平衡常数为; (3)在a条件下,8min末将容器体积压缩至原来的1/2,11min后达到新的平衡,画出 8min~12min时刻c(H2)的变化曲线。

探究二、图像解题方法 1、反应mA(g) + nB(g) pC(g)+qD(g) △H <0 m+n>p+q 反应速率和时间图如图所示 ,t 1时刻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 ①图1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②图2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③图3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④图4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⑤图5所示, t 1 时刻改变的因素是 ,平衡向 方向移动, 2、①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②对于反应mA(g)+nB(g) pC(g),右图所示, 请判断温度大小:T 1 T 2,△H 0 P 1 P 2, m+n p 探究三、陌生图像的解题技能 1、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图像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该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关联?能用关联解决问题? △H 0 mA(g)+nB(g) pC(g) ①y 是A 的浓度,△H 0,m+n p ②y 是C 的含量, △H 0,m+n p

最新高考化学图像专题

高考化学图像专题 一、考纲要求 2012年《考试说明》中(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近年来,在高考化学试题尤其是新课程高考试题中凸现出了一种新的题型—动态多变量图像题。 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 (1)图像在一个坐标系上有多个变化量,图像较为复杂; (2)图像中隐含信息量大,对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较高; (3)由于多变量的存在,要求学生会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二、坐标图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坐标图是用来显示某一变量(应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自变量)而变化的。其优点是不但显示了所测量的点,还可以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值。解答时要求首先弄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各代表什么样的化学量,然后根据化学知识分析概念—图象—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坐标”,“分析折点”,“认识曲线”。 1、明确坐标 明确坐标就是明确横、纵坐标的具体含义,分析出横、纵坐标所示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曲线的意义,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进行分析和判断。 2、分析折点 分析折点就是分析坐标图中的关键点,主要有“起点、折点、终点”。 3、认识曲线

高中化学09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一、几大影响因素对应的基本v-t图像 1.浓度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改变浓度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 2.温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的方向进行。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知识梳理

由曲线可知:当升高温度时,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吸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即υ吸>υ放,故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当降低温度时,υ正和υ逆 <υ放,故化学平降低,但吸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即υ 吸 衡向着放热的方向移动。 3.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且方程式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举例反应:mA(g)+n(B)p(C),m+n>p] 由曲线可知,当增大压强后,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 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增大的倍 数大于'υ逆增大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当减小压强后,υ正和υ 均减小,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逆 减小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减小的倍数大于'υ逆减小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注意】对于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气体反应来说: *若容器恒温恒容,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虽然容器中的总压强增大了,但实际上反应物的浓度没有改变(或者说:与反应有关的气体总压强没有改变),故无论是反应速率还是化学平衡均不改变。 *若容器恒温恒压,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为了保持压强一定,容器的体积一定增大,从而降低了反应物的浓度(或者说:相当于减小了与反应有关的气体压强),故靴和她均减小,且化学平衡是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机械波及波的图像题型归纳

2019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机械波及波的图像题型归纳 类型一、波动情况与振动情况之间的相互确定 例1、(1)手握住水平的绳子一端(质点1)上下抖动,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在图中标出质点6此时刻的速度方向;由波形,可以知道质点1开始振动时,是向 方向振动。 (2)波形的变化;如果一列波向右传播,已知4 T t = 时刻的波形如图,请在下图中画出34 T t = 时刻的波形图。 【思路点拨】根据波的平移法(上下坡法)判断质点1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根据已知波形找出经过半个周期各质点的位置,连接成图形。 【答案】 (1)速度方向向下;向上。(2)见图。 【解析】波向右传播,根据上下坡法或平移法,可判断6的振动速度向下。同理1 开始振动时,是在平衡位置向上方向振动的。 (2)34t T = 时刻是在已知波形4 T t =时刻再经过半个周期的波形。波向右传播,第一个质点向下振动,再经过半个周期恰好振动到波谷,画出波形如图。

【总结升华】解这类基本题就是要会应用上下坡法或平移法、对称性的特点。 举一反三 【变式1】一简谐横波以4m/s 的波速沿x 轴正方向传播。已知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则( ) A .波的周期为1s B .x =0处的质点在t=0时向y 轴负向运动 C .x =0处的质点在t = s 时速度为0 D .x =0处的质点在t = s 时速度值最大 【答案】 AB 【解析】由波的图像可知半个波长是2m ,波长是4m ,周期是,A 正确。波在沿轴正方向传播,则=0的质点在沿轴的负方向传播,B 正确。=0的质点的位移是振幅的一半则要运动到平衡位置的时间是,则秒时刻=0的质点越过了平衡位置速度既不是为零也不是最大,CD 错误。 【变式2】图(a )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0.10s 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在x =1.0m 处的质点,Q 是平衡位置在x =4.0m 处的质点;图(b )为质点Q 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1 4 1 4 4 14 T s v λ = = =x x y x 113412T s ? =1 4 t =x

高考化学专题分类汇总 图像试题试题

图像试题 (2011烟台毕业)19.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①②③④ (A)①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2011潍坊毕业)16.下图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像,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像对应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将稀H2SO4滴入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 C.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充分加热 D.向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2011南宁)19.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完全吻合的是 A.①往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②将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 C.③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④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2011遂宁)3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或治疗)过程,其中图象能正确表示对

应操作(或治疗)的是 A B C D A .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份,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 B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C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D .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 (2011绥化)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D.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 (2011黑龙江龙东地区)1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 A.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锌粒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C.向H 2SO 4和CuSO 4混合液中滴加NaOH 溶液 加水的量/g A 反应时间/s B NaOH 溶液质量/g C 反应时间/s D A B C D

微专题高三酸碱中和滴定图像题教师版莘庄

【微专题-酸碱中和滴定图像题】 一、需要掌握的知识 1)三大守恒、 等量或比例关系的存在 ①电荷守恒:各种溶液都存在电荷守恒,如强酸、弱酸、强碱、弱碱、不水解的盐、可水解的盐、混合溶液等, ②物料守恒:各种溶液都存在某元素的各种存在形式的总量守恒,②不同元 素的总量之间存在总量上的大小或比例关系;如强酸、弱酸、强碱、弱碱、不水解的盐、可水解的盐、混合溶液等,实例、互动略。 ③质子守恒:即水电离产生的[H +]和[OH -]总量相等。若是单纯的可水解的盐 溶液可以直接快速得出质子守恒的等量关系,也可以由电荷和物料守恒进行等量代换而慢慢间接得出。若是复杂的混合溶液则可由电荷和物料守恒进行等量代换而慢慢间接得出。 2)一个不等式:主要微粒>次要微粒 ①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含水解和不水解)溶液主要以电离产生的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②弱酸、弱碱主要以弱电解质的分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③可水解的盐溶液中弱离子的水解程度极小、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程度极小。 ④强碱弱酸的酸式盐溶液,讨论酸式酸根水解和电离相对大小 ⑤混合溶液的处理: 能反应的物质混合溶液,按照反应后生成物质的比例处理; 不反应的溶液,按照主要微粒>次要微粒; 可水解的盐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混合溶液,讨论水解和电离相对大小,某些题设条件可得出水解和电离的相对大小。 3)恰好中和与溶液呈中性的区别:一定浓度或一定pH 值的酸碱中和反应时,恰好中和、酸过量、碱过量时溶液的酸碱性的讨论。恰好中和是反应物质的量的关系,溶液呈中性是溶液的[H +]和[OH -]量的关系。 【解题关键】 1、 先分析图像各点的成分和溶液酸碱性 2、 再用守恒法、不等式(先主次、后大小) 【典型例题】3COOH 溶液 所得滴定曲线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 A .C(CH 3COOH)>C(CH 3COO -)>C(H +)>C(Na +)>C(OH -) B .点①所示溶液中:C(CH 3COO -)+C(OH -)=C(CH 3COOH)+C(H +) C .点②所示溶液中:C(Na +)= C(CH 3COOH)+ C(CH 3COO -) D .点③所示溶液中:C(Na +)>C(OH -)>C(CH 3COO -)>C(H +) 【解题思路】A 项用极值思维,一桶酸(碱)与一滴碱(酸) B 项点①是酸碱按照2:1混合,看生成物,即醋酸和醋酸钠为1:1的溶液,再用守恒不等式法 C 项点②是中性的点,即酸稍微过量的点,醋酸和醋酸钠,再用守恒不等式法 D 项点③是中和的点,即醋酸钠盐溶液,再用守恒不等式法 针对性巩固练习 知识梳理

最新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图像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三化学专题复习:图像 1、电镀废液中Cr2O72-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4): Cr 2O72-(aq)+2Pb2+(aq)+H2O(l) 2 PbCrO4(s)+2H+(aq)ΔH< 0 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2、关于下列各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H2与O2发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H2的燃烧热为-483.6kJ·m ol-1 B.乙表示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反应2NO 2N2O4(g)中,各物质的浓度与其消耗速率之间的关系,其中交点A对应的状态为化学平衡状态 C.丙表示A、B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将A、B饱和溶液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B>A D.丁表示常温下,稀释HA、HB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pH随加水量的变化,则同浓度的NaA 溶液的pH小于NaB溶液 3、下列对相关图像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图可表征向冰醋酸中逐渐加水,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 B.Ⅱ图可表征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2A(g) + B(g) 2C(s),压缩体积后正逆速率的变化

C.图Ⅲ可表示向一定量明矾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的变化D.图Ⅳ可表示用Cu电极电解CuSO4溶液时,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硫酸生产中炉气转化反应为:2SO2(g)+O2(g) 2SO3(g)。研究发现,SO3的体积分数(SO3%)随温度(T)的变化如曲线Ⅰ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达到B点时,2v正(O2)= v逆(SO3) C.曲线Ⅰ上A、C两点反应速率的关系是:v A >v C D.已知V2O5的催化效果比Fe2O3好,若Ⅰ表示用V2O5催化剂的曲线,则Ⅱ是Fe2O3作催化剂的曲线5、将1 mol A(g)和2mol B(g)置于2 L某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 A(g)+2B(g) C(g)+D(g) H<0,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l中曲线a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用上图II表示 B、升温,v(正)减小, v(逆)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C、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值为1 D、若在恒温加大反应容器的容积条件下,该反应将按b曲线进行 6、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5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图6表示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mL 0.1000mol·L-1CH3COOH溶液所得到的滴定曲线 C.图7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 ℃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D.图8 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7、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高三化学化学图象与图表专题

2009届化学图象与图表题 化学图形题是一种利用数学中的二维图象解决化学问题的题型。它考查范围广,中学化学中的所有内容,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均可以此方式进行考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以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题目不断增多。 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图象是题目的重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解答图象题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 “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 “交点” “转折点(拐点)”“终点” 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基础能力测试百看不如一练 1.在1 L 含0.1 mol NaAlO 2和0.1 mol Ba (OH )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0.1mol ·L -1的H 2SO 4溶液,下列 图象中能表示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硫酸溶液体积之间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2.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相符合的是 A .NaHSO 3粉末加入HNO 3溶液中 B .H 2S 气体通入氯水中 C .NaOH 溶液滴入Ba (HCO 3)2溶液中 D .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3、将足量的CO 2不断通入KOH 、Ca(OH)2、KAlO 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 2的量的关系可表示为: 4.向用盐酸酸化的MgSO 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 与加入的体积V 之间的关系,关于下图曲线的推测正确的是 A .ab 段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 B .ab 产生段的沉淀为氢氧化镁 C .bc 段产生的沉淀为氢氧化镁 D .bc 段产生的沉淀为硫酸钡和氢氧化镁 5.反应N 2O 4(g )2NO 2(g );ΔH =+57 kJ ·mol -1,在温度为T 1、T 2时,平衡体系 中NO 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C 两点的反应速率:A >C B .A 、 C 两点气体的颜色:A 深,C 浅 C .由状态B 到状态A ,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D .A 、C 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 > C m/g

高中化学图像图表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图像图表专题复习 一、图象题 对于化学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1)解题思路 ①看懂图象:要一看面(即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变化的趋势),三看点(即看线是否通过原点,两条线的交点及线的拐点),四看要不要做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浓度、压强、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的变化趋势)等 ②联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2)分析过程 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①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相结合。 ②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③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④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⑤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象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⑥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图像类问题是同学们学习离子反应中难点,采用“识图像 想原理 学整合”三步曲解决图像题,能提高解题效率。识图像——指理解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曲线和点表示意义;联原理——根据题示信息,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原理,如化学反应,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并与数据结合起来;学整合——在识图像,联原理的基础上,将图像与原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找准切入点。 (一)化学平衡图像 *已知图象判断反应特点 1.符合图象的反应为( )。 A.N2O3(g) NO2(g)+NO(g) B.3NO2(g)+H2O(l )2HNO3(l )+NO(g) C.4NH3(g)+5O2(g)4NO(g)+6H2O(g) D.CO2(g)+C(s) 2CO(g)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波的现象与声波

一. 教学内容: 1.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2. 波的现象与声波 【要点扫描】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一)机械波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1)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2)有能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3、分类:①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凸起部分叫波峰,凹下部分叫波谷 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质点分布密的叫密部,疏的部分叫疏部,液体和气体不能传播横波。 4. 机械波的传播过程 (1)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3)由波源向远处的各质点都依次重复波源的振动. (二)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 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相邻的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中央间的距离,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2. 周期与频率.波的频率由振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波的频率不变。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唯一不变的是频率(或周期),波速与波长都发生变化.

3. 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向外传播的距离。v=s/t=λ/T=λf,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三)说明:①波的频率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质点的振动是一种受迫振动,驱动力来源于波源,所以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是波源的频率. 波速是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介质能传播波是因为介质中各质点间有弹力的作用,弹力越大,相互对运动的反应越灵敏,则对波的传播速度越大.通常情况下,固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大,气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小.对纵波和横波,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区别,那么同一物质对纵波和对横波的传播速度不相同.所以,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与振动频率无关. 波长是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传播的距离,所以波长的长度与波速v和周期T 有关.即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共同决定. 由以上分析知,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会发生变化,速度和波长将发生改变. ②振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传播,离振源较远些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些,这样各质点的振动虽然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致,离振源越远越滞后.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一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个周期,相距一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反之,相距1/2个波长的两质点的振动步调是相反的.所以与波源相距波长的整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同步(同相振动);与波源相距为1/2波长的奇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步调相反(反相振动.) (四)波的图象 (1)波的图象 ①坐标轴:取质点平衡位置的连线作为x轴,表示质点分布的顺序;取过波源质点的振动方向作为y轴表示质点位移. ②意义: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③形状:正弦(或余弦). 要画出波的图象通常需要知道波长λ、振幅A、波的传播方向(或波源的方位)、横轴上某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状态(包括位移和振动方向)这四个要素. (2)简谐波图象的应用 ①从图象上直接读出波长和振幅.

2019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1.对反应2A(g)+2B(g)3C(g)+D(?),下列图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依据图①,若t1时升高温度,则ΔH<0 B. 依据图①,若t1时增大压强,则D是固体或液体 C. 依据图②,P1>P2 D. 依据图②,物质D是固体或液体 【答案】B 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甲表示放热反应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图乙表示一定温度下,溴化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其中a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b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 C. 图丙表示25℃时,分别加水稀释体积均为100mL、pH=2的一元酸CH3COOH溶液和HX溶液,则25℃时HX的电离平衡常数大于CH3COOH D. 图丁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答案】B 3.—定条件下,CO2(g)+3H2(g)CH3OH (g)+H2O(g) △H=-57.3 kJ/mol,往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①、反应②与反应③,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b点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v(正)>v(逆) B. b点反应放热53.7 kJ C. 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③ D. 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3(mol-2.L-2) 【答案】A 4.如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推断错误的是 A.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 A、B一定都是气体 C. D一定不是气体 D. C可能是气体 【答案】B 5.下图是恒温下H 2(g)+I2(g)2HI(g)+Q(Q>0)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t1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A. 升高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增大反应物浓度 D. 加入催化剂

酸碱中和滴定习题

新郑三中酸碱中和滴定 1、有一支50mL酸式滴定管中盛盐酸,液面恰好在a mL刻度处,把管内液体全部放出,盛入量筒内,所得液体体积一定是() A. a mL B.(50―a)mL C. 大于(50―a)mL D. 大于a mL 2、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③用标准溶液润洗盛标准溶 液的滴定管,用待测液润洗盛待测液的滴定管④装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⑤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⑥滴定操作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①④⑤⑥ D. ④⑤① ②③⑥ 3、用0.1mol/L的硫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导致测定的NaOH浓度值偏大的操作有() A、将待测液NaOH溶液取到锥形瓶后,露置空气中较长时间,以酚酞为指示剂测定 B、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当甲基橙变红时停止滴定 C、移液管用蒸馏水冲洗后直接移取待测液 D、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 4、以下仪器、用蒸馏水洗净后便可立即使用而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的是() ①中和滴定用的锥形瓶;②中和滴定用的滴定管;③容量瓶;④配制一定量、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用于称量的小烧杯;⑤量筒(中和热测定);⑥移液管(量取醋酸)。 A.①②⑥ B.①③ C.①③⑤ D.②④⑥ 5、用某仪器量一液体体积时,平视时读数为nml,仰视时读数为xml,俯视时读数为yml,若x>n>y,则所用的仪器可能是() A.量筒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容量瓶 6、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 2SO 4 溶液的浓度,参考下图,下表中正确的实验是 【】 锥形瓶中溶液滴定管中溶 液 选用指示剂选用滴定管 A 碱酸石蕊(乙)

2021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力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波的图像专题练习

2021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力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波的图像专题练习 一、填空题 1.一列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波源振动周期T =0.1s ,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且此时a 点向下运动,则该波的波长_______m ,波速______m /s ,该波向x 轴的_______(正、负)方向传播。 2.一列简谐横波在0t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3s t =时的波形图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该波传播的速度5m/s v =,则该波的传播方向为__________;质点a 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__s ;质点a 的振动方程为___________。 3.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已知这列波在P 点出现两次波峰的最短时间为0.4s ,这列波的波速是________m/s ;再经________s 质点R 第二次到达波峰。 4.如图所示,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为x=1m 处的质点,Q 是平衡位置为x=4m 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 的振动图象,则该列机械波的波速为 m/s ,在t=0.Is 时刻,质点P 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____cm. 5.如图所示,波源在x=0处的简谐横波刚好传播到x=5 m 处的M 点,此时波源恰好在正方向最大位移处, 已知该简谐横波的波速v=4 m/s ,则该波的波长为____m;此时x=3.5 m 处的质点正在向____(选填“x 轴正”、 “x 轴负”、“y 轴正”或“y 轴负”)方向运动;从波源开始振动到波传播到M 点的时间为____s .

6.如图,位于坐标原点的某波源S 振动方程y =10sin 200πt (cm ),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80 m/s .在x 轴上有M 、N 、P 三点,已知SM =SN =1 m ,NP =0.2 m .当波刚传到质点P 时,P 点的振动方向沿y 轴____(填“正”或“负”)方向,N 质点的位移为____cm .此后质点M 、N 的振动方向始终__(填“相同”或“相反”). 7.弹性绳沿x 轴放置,左端位于坐标原点,用手握住绳的左端,当t =0时使其开始沿y 轴做振幅为8 cm 的简谐振动,在t =0.25 s 时,绳上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则该波的波速为______cm/s ,t =______s 时,位于x 2=45 cm 处的质点N 恰好第一次沿y 轴正向通过平衡位置. 8.t=0时刻从坐标原点O 处发出一列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4s 末刚好传到A 点,波形如图所示.则A 点的起振方向为______,该波的波速v=_____m/s. 9.如图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的部分波形图。若:该波波速80m/s ,在0t =时刻刚好传播到13m x =处,则0.425s t =时,9m x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________cm ,该波刚好传到x =________m 处。 10.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介质中沿x 轴传播,在x 轴上a 、b 两点的振动图像分别为如图甲乙所示,波的传播速度为5m/s ,a 、b 间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若波从a 传播到b ,则a 、b 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m ,若波从b 传播到a ,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__s ,若增大波源处质点的振动频率,则波从b 传播到a 所用的时间会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如图所示,位于坐标原点的波源从t=0时刻开始沿y 轴正方向振动,产生的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沿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t=3s 时x A =-2m 的质点A 第一次经平衡位置向y 轴负方向运动;x B =6m 处

酸碱中和滴定习题

酸碱中和滴定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目标要求]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3.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 1.酸碱中和滴定概念: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原理:n 元酸与n ′元碱恰好完全中和时:nc 酸V 酸=n ′c 碱V 碱。如果用A 代表一元酸,用B 代表一元碱,可以利用下列关系式来计算未知碱 (或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c A V A V B 。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以及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3.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实验仪器:pH 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滴定管夹、量筒、铁架台。 实验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实验步骤: (1)查:检查两滴定管是否漏水和堵塞; (2)洗:先用蒸馏水洗涤两滴定管,然后用所要盛装的酸碱润洗2~3遍; (3)盛、调:分别将酸、碱溶液注入酸、碱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刻度“0”以上2~3厘米处,并将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然后赶走滴定管内部气泡,调节滴定管中液面高度处于某一刻度,并记下读数。 (4)取: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出 mL 氢氧化钠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将锥形瓶置于酸式滴定管下方,并在瓶底衬一张白纸。 (5)滴定:左手控制酸式滴定管活塞,右手拿住锥形瓶瓶颈,边滴入盐酸,边不断摇动锥形瓶,眼睛始终注意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6)记:当看到加一滴盐酸时,锥形瓶中溶液红色突变为无色时,停止滴定,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准确记下盐酸读数,并准确求得滴定用去的盐酸体积。 (7)算:整理数据进行计算。 根据c B =c A V A V B 计算。 二、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途径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 式分析,c 待测=c 标准·V 标准V 待测 ,当用标准酸溶液滴定待测碱溶液时,c 标准、V 待测均为定值,c 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 标准的大小。 下列为不正确操作导致的实验结果偏差: (1)仪器洗涤 ①酸式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偏高);②酸式滴定管水洗后,误用待测液润洗(偏高);③碱式滴定管水洗后,未润洗(偏低);④锥形瓶水洗后,用待测液润洗(偏高)。 (2)量器读数 ①滴定前俯视酸式滴定管,滴定后平视(偏高); ② 滴定前仰视酸式滴定管,滴定后俯视(偏低)如图所示; ③滴定完毕后,立即读数,半分钟后颜色又褪去(偏低)。 (3)操作不当 ①酸式滴定管漏液(偏高);②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过程中气泡变小(偏高);③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溶液溅出(偏低);④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加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⑤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时,溶液由橙色变红色时停止滴定(偏高);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溶液由黄色变橙色,5 s 后又褪去(偏低)。 知识点一 酸碱中和滴定

2020高中化学热点图像解题技巧.doc

高中化学热点图像解题技巧 2020年《考试说明》中(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3)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在高考化学试题尤其是新课程高考试题中凸现出了一种新的题型—动态多变量图像题。 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 (1)图像在一个坐标系上有多个变化量,图像较为复杂; (2)图像中隐含信息量大,对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较高; (3)由于多变量的存在,要求学生会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 (1)看清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理解图示化学曲线的意义; (2)理清图像变化的趋势,重点把握起点、拐点、终点。突破口在于抓住图像中关键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原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1.(09年全国理综Ⅱ·27)(15分) 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1)根据下表中数据,在由图中画出X、Y、 Z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t/min X/mol Y/mol Z/mol 0 1.00 1.00 0.00 1 0.90 0.80 0.20 3 0.75 0.50 0.50 5 0.65 0.30 0.70 9 0.55 0.10 0.90 10 0.55 0.10 0.90 14 0.55 0.10 0.90 (2)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3)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

新教科版物理选修3-4同步讲义:波的图像

第3节波_的_图_像 1.波的图像描述的是在波动中,一系列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 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图像。 2.由波的图像可以直接得出各质点振动的振幅、波长,该 时刻各质点振动的位移及加速度方向。 3.知道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判断各质点在某时刻的振动(速度) 方向;知道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方向,也可判断出波的传播方 向。 1.横波图像的特点 简谐波的波形为正弦曲线。 2.横波图像的物理意义 描述了离波源不同距离的各振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3.画横波图像的一般步骤 (1)建立坐标系: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2)选取正方向:规定位移的方向向上为正值,向下为负值。 (3)描点:把某一时刻所有质点的位移画在坐标系里。 (4)连线:用平滑曲线把坐标系中各质点的位移坐标点连接起来就是这时的横波的图像。 [跟随名师·解疑难] 1.横波图像的理解 (1)横波的图像是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情况。可以将波的图像比喻为某一时刻对所有质点拍摄下的“集体照”。 (2)简谐波的图像是正(余)弦曲线,是最简单的一种波,各个质点振动的最大位移都相等。 2.横波图像的周期性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同时刻质点的位移不同,则不同时刻波的图像不同。质点的振动位移做周期性变化,则波的图像也做周期性变化。经过一个周期,波的图像复原一次。

3.横波传播的双向性 如果只知道波沿x 轴传播,则有可能沿x 轴正向传播,也有可能沿x 轴负向传播,具有双向性。 4.横波图像的两种画法 根据某时刻的波形图画出另一时刻波形图的方法: (1)特殊点法:取正弦波上的五个特殊点(三个平衡位置点,一个波峰点,一个波谷点),先根据波传播的方向确定它们的振动方向,再判断Δt 后各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最后连成曲 线,即为另一时刻的波形图。适用于Δt =n T 4 的情形。 (2)平移法:将原图像沿x 轴方向即波传播的方向平移。根据波速和给定的时间,利用Δx =v Δt ,求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将波进行平移。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 [多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列波的振幅是0.1 m B .x =15 m 处质点的位移是0.1 m C .若A 的速度沿y 轴正方向,则B 的速度亦沿y 轴正方向 D .A 的加速度沿y 轴的负方向,而B 、C 的加速度沿y 轴的正方向 解析:选ACD 从波动图像上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某质点的位移,判定运动方向,可知A 、C 、D 均正确。

2020年高考化学微专题陌生平衡图像的精准分析

04 陌生平衡图像的精准分析 [内容框架] [增分攻略] 通过图像图表描述试题信息是高考化学常用的考查方式,速率、平衡图像逐渐打破传统的图像模式,反应体系不再局限于气体间的反应,开始增加溶液中反应的图像。横纵坐标也不再局限于时间、温度、压强、速率、转化率等常见的物理量,开始引入更多的变量,如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分压的负对数等来增加新颖度、陌生度,属于高区分度试题。 1.首先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 2.在上述基础上分析出图像中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这些往往代表一个反应阶段的结束或条件的改变。分清直线(水平段居多)、曲线的变化(上升、下降、平缓、转折等),同时对走势有转折变化的曲线,要分段分析,找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每一段可能发生了不同的反应。 3.当有两个条件因素对一个事件的影响相反时,事件的最终发展方向由影响大的因素决定。但两个条件的影响程度可能会发生转变,此时事件的发展方向会发生转折。 4. 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模板 [抢分专练]

考点1 根据图像选择合适条件或分析原因 1. (2020湖南六校联考)“丁烯裂解法”是另一种重要的丙烯生产方法,但生产过程中会有生成乙烯的副反应发生。主反应:3C 4H 8??→?催化剂4C 3H 6;副反应:C 4H 8??→?催化剂 2C 2H 4。 测得上述两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w )随温度(t )和压强(p )变化的趋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图2 (1)平衡体系中的丙烯和乙烯的质量比是工业生产丙烯时选择反应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产物的纯度考虑,该数值越高越好,从图1和图2中表现的趋势来看,下列反应条件最适宜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300℃ 0.1 MPa B .700℃ 0.1 MPa C .300℃ 0.5 MPa D .700℃ 0.5 MPa (2)有研究者结合图1数据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450℃的反应温度比300℃或700℃更合适,从反应原理角度分析其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随压强增大平衡体系中丙烯的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从平衡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450℃比300℃的反应速率快,比700℃的副反应程度小;该温度下丁烯转化成丙烯的转化率高;该温度下催化剂的选择性最高;该温度是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合理即可) (3)压强增大,生成乙烯的副反应平衡逆向移动,丁烯浓度增大,导致主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从而使丙烯含量增大 【解析】(1)由题图1可知,300℃时,乙烯的质量分数最低,虽然丙烯的质量分数不是最高,但丙烯与乙烯的质量比最大。由题图2可知,当压强为0.5 MPa 时,乙烯的质量分数最低,丙烯的质量分数最高,则丙烯与乙烯的质量比最大。故最适宜的条件为300℃、0.5 MPa 。(2)从图像分析认为450 oC 的反应温度

高中物理 波的图像 (提纲、例题、练习、解析)

波的图像 【学习目标】 1.理解波的图像的意义.知道波的图像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2.能在简谐波的图像中指出波长和质点的振动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像。并能指出图像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要点梳理】 要点一、波的图像 1.图像的建立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并规定横波中位移方向向某一个方向时为正值,位移方向向相反的方向时为负 值.在xOy平面上,描出各个质点平衡位置x与对应的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横波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 (x y 2.图像的特点 (1)横波的图像形状与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某时刻的分布相似,波形中的波峰即为图像中的位移正向的最大值,波谷即为图像中位移负向的最大值,波形中通过平衡位置的质点在图像中也恰处于平衡位置. (2)波形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的波称为简谐波.简谐波是最简单的波. (3)波的图像的重复性:相隔时间为周期整数倍的两个时刻的波形相同. (4)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不指定波的传播方向时,图像中波可能向x轴正方向或z轴负方向传播. 波动图像的意义:描述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的介质中的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3.由波的图像可以获得的信息 知道了一列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能从这列波的图像中了解到波的传播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位移. 图线上各点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各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移.如图中的M点的位移是2 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