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柳晨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
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岁。
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
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例。
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导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1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
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3.1穿刺部位出血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摘要】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通过观察对比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常见并发症、观察及监测要点、护理措施、并发症的处理和护理体会等内容,总结出加强监测和护理对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
对于护士来说,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术后康复顺利。
细致的护理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了解和护理经验,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观察监测、护理措施、处理、护理体会、预防、监测、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常见介入手术,通过植入支架来恢复颈动脉血流,改善患者的症状。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也成为医护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血管损伤、术后出血、颈动脉狭窄再发等。
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手术之后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以及手术部位的情况等。
在术后护理中,护士还需要做好对患者的相关护理,包括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避免压迫伤口等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而言,加强监测和护理对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精心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才能确保患者手术后的安全和康复。
2. 正文2.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常见并发症1. 血栓形成: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形成血栓可能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严重时可引发中风或心脏病发作。
2. 感染:手术创口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处理避免恶化。
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目的分析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的患者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的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介入科住院的2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为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采取整体的护理措施,主要通过术前术后的护理及病情观察,综合分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整体的护理措施,25例颈动脉支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仅出现了2例术后穿刺点渗血及血肿,1例脑梗塞,3例低血压与心率减慢,1例血尿。
结论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病情观察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脑梗死、脑灌注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标签: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措施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事件中较为常见的一例[1],脑卒中主要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逐步提高。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可以解除病情发展致脑卒中的危险,还可以解除因脑缺血引起的缓解脑缺血症状。
因为其创伤小、效果明显,已广泛得到临床医师认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术后也存在着脑梗死、脑高灌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正确的认识这些并发症并采取有效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2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例,年龄42~82岁。
在25例患者中,脑梗死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伴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2例,有吸烟史11例,酗酒史10例。
本组所有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且符合颈动脉支架治疗指征[2]。
1.2手术方法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脑保护伞装置及球扩支架。
在DSA透视下经导导丝先植入保护伞于狭窄病变的远端,后引入合适球囊进行预扩张,再选取合适的支架经导丝到达狭窄病变处,透视下精确释放支架,再次造影患侧颈动脉和颅内血管达到形态学疗效满意和查体未发现脑梗死症状,顺利结束手术。
2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术后护理【摘要】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护理是关键的一环,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根据术后不同阶段制定了详细的护理方案,包括术后第一天的护理、术后3-5天的护理、术后1周的护理、术后2周的护理和术后1个月的护理。
结合术后护理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和效果评估,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
术后护理包括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伤口的清洁护理、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等。
在术后护理中,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科学规范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感染风险,促进血管的愈合,确保手术效果的良好。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护理、颈动脉狭窄、手术目的、护理措施、术后护理时间点、护理重要性、护理注意事项、护理效果评估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动脉壁内的脂肪沉积导致管腔狭窄而引起的。
当颈动脉狭窄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会增加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狭窄处放置支架来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畅。
这种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中风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和康复,以确保手术效果的持久和稳定。
术后的护理关键是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恢复病人的功能。
对于这种手术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做好全面的护理工作,患者才能顺利康复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2 手术目的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指在颈动脉狭窄的情况下,通过介入方式在狭窄处植入支架来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预防或减少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脑缺血症状的发生。
通过手术将支架置入狭窄的颈动脉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的护理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高灌注综合症临床特点及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发生5例高灌注综合症,指出术前评估患者是否有高灌注危险因素,确保脑灌注积极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工作,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术中,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观察,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保持血压稳定,特别注意预防脑出血,术后加强监护及其它术后饮食护理,患者舒适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及对症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护理高灌注综合症。
结果50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5例发生高灌注综合症,其中2例并发出现脑出血,2例并发出现脑水肿,1例无明显变化。
结论高灌注综合症是可预测和预防的。
标签: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高灌注综合症;护理颈动脉狭窄多数由于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脑狭窄;甚至闭塞[1],造成脑缺血,甚至发生脑梗死。
也是引起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主要原因。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颈动脉支架形成术(Carotid arterystenting,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同时也出现较多术后并发症,其术后并发症高灌注综合症(Hyperperfusiom Symdrome,HS)也逐步得到重视。
高灌注综合症是由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脑血流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50例,其中发生高灌注综合症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49~75岁,平均61岁。
5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高血压伴糖尿病史;脑梗死2例,短暂性脑缺发作3例。
术中造影确诊颈动脉狭窄75%~98%,其中伴对侧狭窄75%。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显示,中重度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重度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 CAS)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率[1],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肯定等优点,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CAS毕竟是一项侵入性治疗,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故围手术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本院从2006年以来,对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75岁,平均(68.3±4.3)岁。
患者均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中前循环脑梗死4例,后循环脑梗死1例,颈内动脉系统TIA 1例,均经DSA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上,其中一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右侧椎动脉起始部高度狭窄。
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且无CAS植入术其他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术前3~5 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术前6 h禁食禁水,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 g。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全部麻醉或局部麻醉后Seldinger法穿刺置入8.0F鞘管,经鞘送入8.0F指引导管至颈总动脉,造影确定狭窄病变的长度及血管直径。
置Spider 保护伞至颈内动脉远端,沿指引导丝输送合适的Protégé支架装置,至狭窄血管段后,缓慢释放支架,回收保护伞。
对于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球囊预扩张或后扩张成形。
完成后行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狭窄段和远侧的血流情况。
术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维持同术前,术后3 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 U,2次/d。
2 结果本组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共7枚,其中右侧5枚,左侧3枚。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体会天津市天和医院脑系科马兰聂本津张志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300050)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占人口死亡的第一位。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1/3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的低灌注或斑块脱落有关。
颈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粥样硬化斑块钙化致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低灌注或斑块脱落后栓塞脑血管而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已成为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通过解除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达到改善脑血管供血的目的,但随着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使我们对CAS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更加重视。
现对我科2009年5月至20101年12月的45例CAS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行CAS患者共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50~83岁。
其中脑梗死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
原发性高血压30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冠心病9例。
术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重度狭窄。
1.2 方法1.2.1 筛选标准:无症状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大于80%,有症状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血管狭窄程度小于50%,但有溃疡性斑块形成,内膜撕裂、夹层形成;无明显的心、肺功能障碍;脑神经功能损害病史,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2]。
1.2.2血管狭窄的判定标准测量方法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ASCET)的标准[3],即狭窄率:狭窄段最小直径/狭窄远端血管直径×100%,轻度狭窄30%-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
1.2.3 术前准备颈部超声、TCD、心电图、胸片及常规化验检查;凝血功能、肝炎标志物,梅毒、艾滋病抗体测定和肝肾功能等检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碘过敏实验;术前3d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lOO mg,波立维75mg/d,术前6h禁食水,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鲁米那针0.1g。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护理摘要】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此病主要由颈动脉疾病引起,本文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而术后对病人的护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护理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致残率高,患病后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脑卒中的患者中,有20—25%是由颈动脉疾病引起,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CS)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治疗TIA和CS有利于预防脑卒中、降低致死率和病死率,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开展。
1 术前护理查阅病历,评估患者病情,特别注意心肺功能。
术前常规遵医嘱抗血小板治疗,肠容阿斯匹林3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护士必须做好用药指导,向患者说明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主管护士应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术后怎样配合医生,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介入手术的基本知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消除或减轻焦虑和恐慌心理。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我们通过精神支持疗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术前6小时禁食,遵医嘱备皮,造影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钠0.1,置留置针于左上肢。
2 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2.1一般术后护理患者返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意识,神经功能系统的观察,嘱患者平卧,避免头部剧烈活动,绝对卧床24h,穿刺处盐袋压迫6—8h,穿刺下肢制动24h。
术后遵医嘱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支架后血栓形成。
严密观察股动脉穿刺术有无渗血,肿胀或血肿发生,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度是否适宜,盐袋压迫6—8h,术后2小时之内每30分钟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脚趾活动情况,穿刺下肢有无感觉障碍,嘱患者咳嗽或排便时用手按压伤口处,以防出血。
2.2尿量和尿色的变化造影剂肾症是指放射学造影术后无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减退[1],主要发生于接触造影后24—72h。
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包括:
1. 出血:在手术切口处出现渗血或出血是较常见的情况。
措施包括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拭伤口,用纱布进行轻压止血,并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2. 感染:支架植入术后可能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同时,遵循医生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及时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3. 疼痛:手术后可能出现疼痛不适。
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并遵循医生的活动限制,避免剧烈活动和承重,以减轻疼痛。
4. 功能恢复:术后支架植入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需要进行恢复训练,如进行规定的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增强关节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
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活动限制,以避免伤口复发。
5. 伤口护理: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根据医生指示进行伤口清洁。
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接触水和污染。
6. 饮食和营养:术后需要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营养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减少感染风险。
7. 定期复诊:术后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伤口愈合情况和支架的稳定性。
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
这些护理问题及措施应当根据医生的具体指导和个人情况进行实施。
提前咨询医生可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护理建议。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2.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125-01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微创的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之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2014年3月-2015年1月我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16例,并给予术后精心护理,现总结1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行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50%的症状性狭窄。
男10例,女6例,平均(65.6±5.8)岁。
1.2 方法均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入肝素30mg,以后每小时追加10mg,球囊扩张的释放压为6~9个大气压(atm),时间为持续30s,成功置入自膨式支架。
2 结果术后出现穿刺局部皮下血肿2例,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术后焦虑、失眠2例,腰痛、尿潴留1例,无一例过度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死,无一例死亡。
3 术后护理3.1 常规护理3.1.1 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手术的顺利和成功的结果,使患者和家属心理得到支持。
向患者说明术后卧床制动的意义,对可能出现的如腰痛、排尿困难等情况提前进行心理疏导,知道患者合适的卧床姿势和正确的床上肢体活动。
并给予饮食指导,术后半小时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3.1.2 病情观察护士应重点观察和记录患者神志、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烦躁不安、头痛、呕吐;穿刺部位有无疼痛、渗血、皮下血肿;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感觉和运动情况;术后有无腰痛、排尿情况;以及有无焦虑等异常情绪。
3.1.3 穿刺部位护理术后1h内每15min观察1次,如无异常后1h观察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伤口敷料有无出血。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阻塞的方法。
它是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
本文将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常见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护理。
一、颈内动脉穿刺颈内动脉穿刺是植入支架必须进行的步骤,同时也是术前的重要操作。
虽然这个步骤能够很好地准确地为支架的植入提供指引,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血肿、颅内血肿等。
因此,要精细的术前评估和选择穿刺部位,术中要严格掌握每个步骤,尽可能减少创伤和损伤。
针刺部位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破裂、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情况,为此,需要专业针刺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用力和方向掌握。
二、脑梗死和脑溢血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还可能引起脑梗死和脑溢血并发症。
因为手术中有可能会将脑内血栓挤出,并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在脑内形成栓子,造成脑梗死或脑溢血。
为此,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因素。
在术中,应进行精细操作,尽可能减少植入支架的时间和次数,以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
三、出血和远端栓塞由于手术时顺着颈动脉内腔植入支架,使血管壁受到刺激,容易引起内皮损伤和血管炎症反应,血管内膜破裂在内,形成血栓,尤其是植入支架会对血管壁造成小创,从而导致血液凝固以及远端栓子形成,甚至出现出血。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准确运用超声仪器和内镜来确定植入的位置和大小,也应该要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出血和远端栓子的药物。
患者术后需要安静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防止血管连接的破裂和出血,以及加大远端血栓断裂的风险。
四、感染和过敏反应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还存在引起感染和过敏反应的风险。
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存在感染或过敏史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
交叉感染和过敏反应非常常见,因为在手术中要做好中心导管留置、感染预防,术前手术部位要清洗和消毒,并使用无菌手套和无菌巾对患者进行消毒护理。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体会
天津市天和医院脑系科马兰聂本津张志明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300050)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占人口死亡的第一位。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1/3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所致的低灌注或斑块脱落有关。
颈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粥样硬化斑块钙化致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低灌注或斑块脱落后栓塞脑血管而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已成为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和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通过解除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达到改善脑血管供血的目的,但随着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报道越来越多,使我们对CAS
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更加重视。
现对我科2009年5月至20101年12月的45例CAS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行CAS患者共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50~83岁。
其中脑梗死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
原发性高血压30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冠心病9例。
术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重度狭窄。
1.2 方法
1.2.1 筛选标准:无症状血管管径狭窄程度大于80%,有症状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血管狭窄程度小于50%,但有溃疡性斑块形成,
内膜撕裂、夹层形成;无明显的心、肺功能障碍;脑神经功能损害病史,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2]。
1.2.2血管狭窄的判定标准
测量方法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ASCET)的标准[3],即狭窄率:狭窄段最小直径/狭窄远端血管直径×100%,轻度狭窄30%-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
1.2.3 术前准备
颈部超声、TCD、心电图、胸片及常规化验检查;凝血功能、肝炎标志物,梅毒、艾滋病抗体测定和肝肾功能等检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碘过敏实验;术前3d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lOO mg,波立维
75mg/d,术前6h禁食水,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鲁米那针
0.1g。
1.2.4 治疗方法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置8F(Cordis公司,美国)动脉鞘,全身肝素化。
先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确定病变血管部位、狭窄程度、狭窄段长度、侧支代偿状况。
在超滑导丝导引下将8F导引导管置于颈总动脉血管病变部位近端,在路径图引导下将保护装置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段,再选择合适的球囊行狭窄段预扩张,造影显示狭窄改善后,将支架(均为Precise支架,Cordis公司,美国) 置入病变血管处,定位准确后释放,再次造影证实支架释放满意,残余狭窄率低于30%。
手术顺利。
固定动脉鞘,术后6h拔出动脉鞘,严格控制血压。
术中、术后全程
心电监护,手术前后及术中血压均控制在120-140/70-90mmHg。
2 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其中,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2例,低血压及心率减慢15例,脑栓塞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颈动脉夹层1例。
所有并发症给予恰当的护理和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3 护理
3.1 股动脉穿刺处血肿的护理按压方法不得当且术中、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对于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极易引起出血[4]。
穿刺部位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术后严密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
拔鞘时穿刺部位按压>15分钟,严格加压包扎、卧床24h,监测双足背动脉搏动及双下肢皮温、色泽,咳嗽时用手加压伤口处。
本组2例术后穿刺处血肿,经再次按压、加压包扎后未形成假性动脉瘤。
3.2 低血压、心率减慢的护理术中球囊扩张和支架释放刺激了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严重时可造成颅内低灌注[5]因此,患者在术中、术后应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
本组15例患者。
在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前,常规使用阿托品。
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通过给予多巴胺、阿托品治疗后,血压、心率很快恢复稳定。
3.3 高灌注综合征的护理高灌注综合征是支架置入术后常见且严重病症之一,首先表现为头痛、可出现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支架同侧脑
出血[6]。
术后高灌注可能与高度狭窄且侧支血管代偿不足、术前及术后高血压、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等有关[7]。
护理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血压控制在120-140/70-90mmHg。
当患者出现头痛、血压升高,意识变化、瞳孔异常时,应考虑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可能,必要时复查头CT,必要时给予脱水治疗。
3.4 术中、术后脑栓塞的护理CAS术中产生较多的栓子,大多数卒中是栓子阻塞大脑中动脉所致,且栓子的危险性与斑块的性质及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8]。
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肢体运动及言语变化,术中、术后应注意查体,并与术前比较。
3.5其他并发症及护理CAS的其他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血管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急性血压波动引起的心肌梗死、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夹层等。
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术前准备,特别是严格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他术中抢救药物的准备,术后抗凝等治疗,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科症状和体征变化。
3.6 出院健康宣教出院后1个月内不要做重体力活动.以后适当避免剧烈活动。
避免过度紧张、兴奋以及情绪剧烈波动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
向病人说明抗血小板药物的重要性,按时服药,并嘱咐病人自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每月检测出凝血时间[9]。
4 讨论
C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项目,以其创伤小、改善脑供血疗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正逐步被患者所接受[10]。
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包括系统护理,心理护理及健
康宣教,加强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做好各项手术的护理准备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0.
[2] 凌锋,缪中荣.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江苏: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3.92-115.
[3] Bates ER, Babb JD, Casey DE J r, et al. for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Task Forc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CCF /SCA I/SVMB /SIR /ASITN 2007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carotid stenting [ J ]. VascMed, 2007, 12 (1) : 35283.
[4] 李宝民,李生,王茂强,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3):385.
[5] 李慎茂,董宗俊,武剑,等.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狭窄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2):817.
[6] 刘建民.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现状和展望[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3):193.
[7] 聂本津,缪中荣,焦力群,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与侧支循环的临床分析[J].2009,6(5):263-266.
[8] 王桂红,姜卫剑,王拥军.高灌注综合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1):78279.
[9] 徐阳,齐玉春.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病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10):09-910.
[10] 李宝民,李生.神经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