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自体输血共78页
- 格式:ppt
- 大小:5.76 MB
- 文档页数:78
⾃体输⾎所谓“⾃体输⾎”是四、⾎液保护1、严格掌握输⾎适应征不该输的就不要输2、减少失⾎减少⼿术中不⼼要的出⾎是减少异体输⾎的关键措施3、⾃⾝输⾎最能减少输⾎的并发症且⽆传染疾病的危险4、⾎液保护药物的应⽤:(1)术前使⽤红细胞⽣成素或维⽣素K(2)预防性的应⽤抗纤溶药,如6-氨基已酸,抑肽酶⼀、围⼿术期⾎液保护和节约⽤⾎1、两个80%。
⼀家综合性医院的⽤⾎约80%⽤于⼿术病⼈,⽽⼿术⽤⾎的80%是⽤于⼿术中。
2、节约⽤⾎技术:①严格掌握输⾎指征(不输营养⾎)②减少术中出⾎(外科和⿇醉科医⽣的共同责任)③开展⾃体输⾎(输⾎科负责采集和保存病⼈⾎液)④术中出⾎的回收⑤合理使⽤⾎液和⾎浆代⽤品⑥⽌⾎药物的应⽤。
3、围⼿术期⾎液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术前⾃体⾎预储+促红细胞⽣成素和铁剂②⿇醉后⾎液稀释及术野⾃体⾎的回收③严格掌握输⾎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④⼤⼒提倡和普及成份输⾎,避免或减少全⾎的输⼊⑤提⾼⿇醉管理⽔平,联合使⽤控制性低⾎压、低温等⿇醉技术⑥提⾼⼿术技能及术中采⽤良好的⽌⾎措施⑦⾎液保护及⽌⾎药物的合理使⽤⑧⼿术后体腔或切⼝引流⾎的处理回收。
4、术前⾃体⾎储备与促红细胞⽣成素的应⽤。
出于对输⾎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输⾎,在择期⼿术前对估计需输⾎的病⼈进⾏⾃体⾎储备,供⼿术中或术后使⽤。
术前⾃体⾎储备在国外已常规⽤于择期⼿术。
根据预测术中出⾎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蛙跳法”采集⾎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总⾎量的12%),间隔1周。
采⾎400ml⼀周后⾎红蛋⽩基本达到采⾎前⽔平。
术中可能出⾎600-800ml,可⾃体储⾎400ml,则术中不⽤输异体⾎。
适应与禁忌:①除全⾝感染(如菌⾎症)外术前⾃体⾎储备⽆绝对禁忌症②⼀般状况好,⽆严重⼼肺功能障碍,Hb:男性>120g/L,⼥性> 100g/L③⼩⼉病⼈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体重应在30kg以上。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1.自体输血的定义和意义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术中失血回输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自体输血不仅可以避免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排斥反应。
2.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自体输血适用于大部分手术患者,尤其是大型手术和再次手术的患者。
然而,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自体输血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因此,在决定自体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
3.自体输血的采集和储存自体输血的采集通常在手术前进行,通过血液捐献的方式进行。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血液污染。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储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如低温保存,以保持血液的品质。
4.自体输血的输注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需要,将储存的自体血液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手术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医疗成本。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输血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血液保护方案。
(2)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采用止血方法等。
同时,对失血量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3)术后血液管理:在手术后,对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输血治疗。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l)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T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低危患者Hb<70-90g∕L,高危患者HbGOOT20g∕L°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
3、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4、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
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
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进行术中血液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