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铁教授以通为用治疗痛经经验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伴随着月经周期的到来,很多女性都会经历疼痛的月经期。
传统中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经脉不通,气滞血瘀所致。
在中药中,有许多经典的土方药方可以用于治疗痛经。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效的中药土方药方,供女性读者参考。
1. 红花煮茶材料:红花5克,开水适量。
做法:将红花放入干净的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茶杯盖,静置10分钟。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期前后喝1-2次。
作用机理: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疏通经脉、促进经血流通,缓解痛经的不适感。
2. 当归煲猪脚汤材料:当归15克,猪脚1只,生姜适量。
做法:将当归和猪脚清洗干净,放入煲汤锅中,加足够的水,再加入适量的生姜。
先用高火煮沸,再转至小火炖煮2-3小时。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连续食用3-5天。
作用机理: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的功效,猪脚则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维生素,可补充体力,缓解痛经。
3. 茴香水煮鸡蛋材料:茴香水5滴,鸡蛋2个。
做法:将鸡蛋煮熟,剥掉外壳,用刀在鸡蛋表面划上几刀,然后将茴香水滴在鸡蛋上。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食用1-2个鸡蛋。
作用机理:茴香水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痛经。
鸡蛋则是维生素B群、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能够增强女性体质,改善痛经症状。
4. 炒姜足浴材料:生姜100克,温水适量。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将姜片放入足浴盆中,加入温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
使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进行足浴。
作用机理:生姜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的症状。
以上几个中药土方药方都是传统经典方剂,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应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中药。
总之,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是一种传统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痛经症状。
然而,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如果症状严重或难以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洪家铁教授按经期前、后气血变化规律辨证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经验作者:熊晓东洪家铁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2期【摘要】洪家铁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对妇科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在不孕症方面依据经期前、经后气血变化规律辨证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不孕症;经验;名老中医DOI:10.14163/ki.11-5547/r.2015.02.167洪家铁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医30余年,对妇科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症,作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不孕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引起不孕症的病因有多种。
不孕症的病机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
分型为肾虚、肝气郁结、瘀滞胞宫、痰湿内阻四型[1]。
本病与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关系最为密切[2]。
其病机始终离不开气血。
洪家铁教授按照经期前、后气血变化规律,对不孕症(排除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和输卵管阻塞)患者,经前采用舒肝理气、活血通经的方法,经后采用调补肝肾、通经助孕的方法治疗不孕症,收效颇丰。
1 理论朔源祖国传统中医学对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有很深入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指出了肾气的充实是天癸成熟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冲脉与任脉通盛后,才有正常的月经,才能生育。
充分阐述了月经与孕育的机理。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以及“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经调而子嗣”。
进一步指出了月经与孕育关系。
《济阴纲目》中云:“每见妇人之无子者,其经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将行作痛,或行后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调,不调则血气乖争,不能成孕矣”,详细地阐述了月经不调的表现。
洪家铁采用调补肝肾、通经助孕治疗不孕症洪家铁教授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 , 辽宁省名中医 , 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 从医30 余年 , 对妇科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治疗妇科疑难杂症 , 作者有幸跟师学习 , 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不孕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 , 引起不孕症的病因有多种。
不孕症的病机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
分型为肾虚、肝气郁结、瘀滞胞宫、痰湿内阻四型[1]。
本病与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冲任二脉及胞宫的关系最为密切[2]。
其病机始终离不开气血。
洪家铁教授按照经期前、后气血变化规律 ,对不孕症 ( 排除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和输卵管阻塞 ) 患者 , 经前采用舒肝理气、活血通经的方法 , 经后采用调补肝肾、通经助孕的方法治疗不孕症 , 收效颇丰。
1 理论朔源祖国传统中对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有很深入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女子七岁 ,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 任脉通 , 太冲脉盛 ,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指出了肾气的充实是天癸成熟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冲脉与任脉通盛后 , 才有正常的月经 , 才能生育。
充分阐述了月经与孕育的机理。
《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妇人所重在血 , 血能构精 , 胎孕乃成”以及“妇人之病 , 当以经血为先”、“经调而子嗣”。
进一步指出了月经与孕育关系。
《济阴纲目》中云:“每见妇人之无子者 , 其经必或前或后 , 或多或少, 或将行作痛, 或行后作痛, 或紫或黑或淡, 或凝而不调,不调则血气乖争 , 不能成孕矣”, 详细地阐述了月经不调的表现。
通过对月经病的治疗 , 使肾气充盛、阴阳平衡、冲任功能正常、气血调和 , 使胞宫藏泻有期以备养胎 , 故曰“种子之法 , 即在调经之中”。
2 月经与气血关系气血与月经的周期循环关系密切。
从月经与脏腑之联系中可知 , 肝藏血 , 主疏泄 , 肝经与任脉交汇于曲骨 , 任脉起于胞中 , 肝经通过任脉与胞宫紧密相连 , 肝经血脉旺盛 , 气机调达 , 则月经才能按时来潮;脾统血、主运化 , 与胃同居中焦 , 为气血生化之源 , 而脾经与任脉交汇于中极和胞宫相联系 , 脾气旺 , 气血充足 , 则月经按时而至。
汗后低热缓解。
平素怕冷,饮食二便正常,寐素差。
舌略红,苔黄腻,左脉浮细滑小数,右脉浮滑数略紧。
既往史:97年行阑尾癌手术及放化疗,干燥综合征。
师前后三诊分别以防风通圣散、当归拈痛汤、麻杏苡甘汤等加减,低热略改善而不明显。
4月25日四诊。
服药后发热较前略改善,次数减少,仍以下午低热为主,并觉心慌,烦躁,余症如前。
师辨证为湿热,治以清热利湿,药用:栀子10g,连翘15g,蝉蜕10g,青蒿12g,柴胡15g,黄芩12g,葛根25g,生甘草6g,茯苓30g,半夏12g。
4剂。
服药后体温进一步降低,最高仅37.1ħ,身体疼痛、头昏等症状均减轻,心慌好转。
后始终以清热利湿方法治疗,热势渐平而不发热。
5月12日八诊。
发热略有反复,但较前减轻,询其身体疼痛而下肢水肿,小便量少,色黄欠畅,师辨证为肝胆湿热,遂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栀子12g,黄芩15g,柴胡20g,生收稿日期:2012-01-20作者简介:赵文文(198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妇科学。
地20g,车前子30g,泽泻20g,通草10g,生甘草5g,当归10g,滑石15g,桂枝10g,连翘15g。
4剂。
服药后热势又退,体温最高仅37.0ħ。
后以清热利湿方法调理。
五月后回访,得知体温37.1ħ左右,余症均有缓解。
按患者低热12年余,因湿热之邪最是缠绵难解,故治疗亦颇为棘手,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午后发热一般可见于阳明腑实证、湿热留滞、热入营血、阴虚和瘀血,此病人则以湿热留滞为主要病机。
热邪熏蒸于上,故见头昏心烦发热;湿邪流注于下,故见腿疼腿肿怕冷,湿热交织缠绵难解,且病程日久,则难免有入络伤阴之嫌,所以治疗尤难。
后期治疗专以清利湿热为务,病情逐渐好转而渐趋平稳。
参考文献[1]张俊武.新编实用医学词典[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483.[2]庞景三.长期低热中医药辨治体会[J].中医研究,2006,19,(6):44.洪家铁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经验总结赵文文1,洪家铁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省妇婴医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外阴白色病变系外阴色素减退伴瘙痒疼痛等症,属妇科难治之疾。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期出现下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腰酸背痛、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常见于青年女性。
导师治疗痛经的临证经验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下面是我对导师治疗痛经临证经验的总结。
1. 中药治疗导师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常用的方剂有舒经活血丸、将军护心丸、逍遥丸等。
在选择中药方剂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判断,如寒症和燥热症等,然后结合药性和药味进行配伍,以达到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效果。
2. 针灸治疗导师常用的针灸疗法有取穴出血、艾灸等。
在经前期进行取穴出血时,常选择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的出血,达到活血化瘀、舒经止痛的效果。
艾灸则是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性刺激穴位,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缓解痛经的症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导师在治疗痛经时,常常结合中西医的理论进行综合治疗。
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中医辨证,然后再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运用中药、针灸和西药等方法,从多个方面同时治疗痛经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
4. 生活调理及心理疏导除了药物和针灸治疗,导师还重视对患者的生活调理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减少对痛经的刺激。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导师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
在治疗中,导师主要运用中药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生活调理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痛经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个体化的综合考虑。
中医对痛经的辩证施治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疼痛感,是许多女性在生理期间都会面临的问题。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女性经血不畅、气血不足、寒湿内阻等导致的。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总结一些辩证施治的经验。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理论,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确定病人的体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痛经来说,常见的辨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虚等。
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次,中医注重调理气血。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人体正常运行的基础,对于痛经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对于气滞血瘀的痛经,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从而缓解疼痛。
对于气血两虚的痛经,中医则会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如四君子汤、八珍汤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减轻疼痛。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与女性的月经有着密切关系。
当脾胃功能不好时,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痛经。
因此,中医常常会采取健脾和胃的方法来治疗痛经。
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调理气血,缓解疼痛。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的波动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痛经的发生。
因此,中医常常会建议痛经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中医还会采用一些调理情志的方法,如针灸、推拿等,来缓解疼痛。
总之,中医对痛经的辩证施治经验非常丰富。
通过辨证施治,调理气血、脾胃和情志,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的症状。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所以在治疗痛经时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希望通过中医的辩证施治经验,可以帮助更多的女性缓解痛经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腹部及腰骰部疼痛或不适,甚至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病症。
痛经大致分为原发性痛经、膜样性痛经、充血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四种。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发生在初潮或初潮后2~3年;膜样性痛经可发生于育龄期任何1次月经,或数月至1年以上发生1次;充血性痛经平时症状不明显,或类似盆腔炎,在行经前及经期症状严重,盆腔部检查无实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是因盆腔疾患所诱发。
对痛经的治疗原则上是对症治疗。
原发性痛经以止痛为主;继发性痛经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不论何种性质的痛经均以药物治疗为好。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等,主要发病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
活血行瘀,理气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中医治疗痛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选介痛经口服液、芍药甘草汤、加味没竭汤等治疗痛经的有效方剂12首,以供临床参考选用。
1.痛经口服液【处方组成】当归、芍药、地黄、川芎、丹参、红花、五灵脂、益母草、青皮、木香、香附、炮姜、肉桂各等分。
【治疗方法】上药制成口服液,于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0ml,连服7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养血行血,祛瘀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近期临床治愈37例,显效4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83%。
【经验体会】血虚则血海空虚,冲任失于濡润,再加瘀血阻滞,则经前、经后均可出现疼痛。
方用当归、芍药、地黄、炮姜、肉桂温经散寒,养血;川芎、丹参、红花、五灵脂、益母草活血祛瘀:青皮、木香、香附调经止痛。
本方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标本兼治,攻补同用,以补血为主,血足则胞宫得养;祛瘀则疼痛能除。
2.芍药甘草汤【处方组成】炒白芍60~90g,炙甘草30g。
加减变化:气滞血瘀型炒白芍量用60g,并加赤芍30g;寒凝血滞型者炒白芍量用90g,并加肉桂10g。
168第14卷 第4期 2012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4 Apr .,2012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洪师认为痛经主要是气血瘀滞胞宫,导致冲任不能相资,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
主要归结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故临床上主张以攻为主,以通为用,使气顺血和,经行畅通,达到通自不痛的目的。
1 病因病机痛经多由气滞血瘀,寒凝血阻,湿热瘀阻,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滞而不下而致。
1.1 气滞血瘀 平素患者肝郁,情志所至,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胞宫,经期气血下至冲任,使经血滞而不下,不通则痛。
《医学入门》曰:“血滞瘀积于中,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
1.2 寒凝血阻 平素患者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或嗜食生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凝则血瘀,或寒从中生,经脉拘挛,气血流通不畅,冲任失于通调,经期气血下于子宫,使子宫气血更加瘀滞,不通则痛。
《傅青主女科》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之论。
1.3 湿热瘀阻 平素患者湿热内蕴,或感受湿热之邪,湿邪与气血相搏,壅滞于胞中,经期气血下注于子宫,使气血失于条达,瘀滞更甚,不通则痛。
2 辨证分型2.1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一般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连及腰胁,疼痛剧烈,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痛减,经色黯夹血块,伴有情绪烦躁或抑郁不舒,善太息,舌质正常或黯紫,脉弦紧或细涩。
因肝失调达,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连及腰胁,疼痛剧烈,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痛减,色黯夹血块。
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表现为情绪烦躁、善太息等肝郁之象。
舌脉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使肝气舒,气血和,冲任相资,以达气机通畅。
2.2 寒凝血阻型 临床表现:实寒者一般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冷痛,且痛处不移,遇寒加重,得热则舒,拒按,经期多延长,经色黑黯,量或多或少,多夹血块,伴有面白肢冷,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沉弦紧或沉细。
虚寒者一般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拘急,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苔滑,脉沉迟。
因寒凝胞宫,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冷痛且痛处不洪家铁教授以通为用治疗痛经经验总结方芳1,洪家铁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辽宁 沈阳 110005)摘 要:现在痛经已是妇科常见病症,给广大的妇女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病情严重了还可以引发不孕症。
导师洪家铁教授从事临床三十余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痛经的治疗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洪师认为大多数痛经患者多由气血瘀阻胞宫而来,古语有云:“不通则痛”,临床应该以活血化瘀通经为主,主张以“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临床取得很大的疗效。
关键词:痛经;以通为用;经验总结中图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4- 0168- 02收稿日期:2011-10-12作者简介:方芳(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妇科学。
Experience Summary of Dysmenorrhea Treatment by DregingFANG Fang 1,HONG Jia-tie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 Liaoning Maternal and Children Health Hospital,Shenyang 110005,Liaoning,China)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to the majority of the women which can bring great pain and discomfort and serious illness can also be caused by infertility. Mentor professor HONG Jia-tie,engaged in clinic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has the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On the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with some unique insights,Professor HONG argu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are caused by blood stasis of uterus and as the saying goes no pain when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he advocated to pass through as a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n clinic which can make great effect.Key words :dysmenorrhea ;treatment based on dredging ;experience summary14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移,遇寒加重,得热则舒,拒按。
冲任虚寒,血运失畅,小腹疼痛拘急,喜温喜按。
寒气凝滞,冲任失调,故经期多延长,经色黑黯,量或多或少,多夹血块。
寒邪内盛,阻遏阳气,面白肢冷,小便清长。
舌脉为寒凝血阻之象。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使寒气疏,脉络通,以达血脉通达。
2.3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一般为经前或经期腹痛较剧,腰腹拒按,月经周期缩短,量多有块,伴带下量多,质稠色黄,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脉弦滑。
湿热之邪困于胞宫,气血失畅,湿热与血互结,故经前或经期腹痛较剧,腰腹拒按。
湿热扰动血海,故月经周期缩短,量多有块。
湿热下注,故带下量多,质稠色黄。
湿热下扰膀胱,故小便赤涩。
舌脉为湿热瘀阻之象。
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使湿热清,瘀阻化,以达气血通利。
3 用药以通利为主 达以通为用之效吾师治疗痛经以通为用,临床善用活血通利之品,以达病所。
自拟痛经汤(当归、赤芍、丹皮、元胡、肉桂、三棱、莪术、红花、桃仁)随证加减。
如伴气滞症状者,可酌加柴胡、白芍、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之品。
如伴寒凝症状者,可酌加小茴香、乌药、干姜、吴茱萸、艾叶等温里祛寒之品。
如伴湿热症状者,可酌加黄连、车前子、薏仁等清热利湿之品。
吾师在通经血的同时不忘补肾固本,以防通利太过,遏伤阳气,精气亏虚,血海虚赢,冲任匮乏。
常用的药物有: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旱莲草、刘寄奴、益母草、鹿角霜等补益肝肾之品,使通中有补。
其中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入肝、肾经,补中有通,总领一身之督脉,调节人身之真阳。
综上所述,吾师治疗痛经以实邪为主,以不通则痛为病因病机,以“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直达病所,祛实邪而不忘补虚,使经血通利的同时,血海充溢,以防攻伐太过而伤及精血。
吾师治疗痛经不仅制方精良、用药准确,还注意掌握服药时间,一般都以经前6天开始服药,服至经期第2天为宜,连服3个周期。
另外还嘱患者注意经期保暖和经期卫生,避免经期剧烈运动,消除痛经的恐惧心理,放松心态,合理饮食,少食生冷、辛辣之品。
4 病案举例杨某,女,19岁,未婚。
2010年8月9日初诊:7年来每逢经期第1天腹痛难忍,伴恶心、呕吐、腹泻,甚则手足厥逆、自汗,遇热缓解。
平素情绪烦躁。
月经12岁初潮,6天/28天,末次月经2010年8月3日,未婚。
曾在外院服汤剂无效。
查:舌黯红苔白,脉滑。
辨证:证属气滞寒凝,情志抑郁,肝失疏泄,素有寒湿经脉凝滞,气血失畅,不通则痛。
治则:活血通经,理气散寒止痛。
诊断:痛经。
方药:痛经汤,加三仙45g,6剂水煎服。
医嘱:8月22日服药,忌生冷辛辣之品,注意保暖。
2010年9月12日二诊:末次月经2010年9月3日,行经7天,量中等,色黯无块,经期症状明显减轻,稍有不适。
查:舌黯苔白,脉弦。
方药:前方6剂水煎服。
医嘱:9月24日服药。
2010年10月15日三诊:末次月经2010年10月6日,行经6天,经期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自觉乏力、嗜睡、腰酸痛。
查:舌黯红苔白,脉弦。
方药:前方去桂枝、三仙、炮姜,加续断10g,6剂水煎服。
医嘱:10月27日服药。
2010年11月15日四诊:末次月经2010年11月7日,因情志因素经期腹痛较前两周加重,但较治疗前减轻,母亲代取药。
方药:8月9日方,6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五诊:末次月经2010年12月6日,经期无腹痛、恶心等症状,母亲述性情较治疗前平和,要求取2个疗程药巩固治疗。
方药:前方12剂水煎服。
◆参考文献[ 1 ]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