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临床思维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2
一、引言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临床思维和技能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实验报告实训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临床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诊断方法。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诊断学实验报告实训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训目的1. 培养学生运用临床思维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技能。
3. 规范病历书写格式,提高病历质量。
4. 增强学生对诊断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训内容1. 望诊实训- 目的:熟悉患者的整体外观、步态、表情等,初步判断病情。
- 方法:观察患者的外貌、步态、神态等,记录相关信息。
- 步骤:a. 观察患者整体外观,包括体型、营养状况等。
b. 观察患者步态,如是否跛行、摇摆等。
c. 观察患者表情,如痛苦、焦虑等。
d. 记录观察结果。
2. 闻诊实训- 目的:通过听诊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呼吸音等。
- 方法:使用听诊器对患者进行听诊。
- 步骤:a. 学习使用听诊器,熟悉听诊技巧。
b. 对患者进行心肺听诊,包括心率、心律、呼吸音等。
c. 记录听诊结果。
3. 问诊实训- 目的: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
- 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
- 步骤:a. 学习问诊技巧,包括询问方式、提问顺序等。
b. 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c. 对患者进行症状询问,包括症状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d. 记录问诊结果。
4. 切诊实训- 目的:通过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腹部体征等。
- 方法:使用手指对患者进行触诊。
- 步骤:a. 学习触诊技巧,包括手指压力、触诊部位等。
b. 对患者进行脉诊,包括脉率、脉律、脉位等。
c. 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包括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等。
d. 记录触诊结果。
5. 辅助检查实训- 目的:了解常见辅助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 方法:学习各种辅助检查的操作技巧。
- 步骤:a. 学习各种辅助检查的操作技巧,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01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126总学分数:7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方法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必修课之一,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它包括了问诊方法、技巧及内容;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学;实验诊断;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病历书写。
通过它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科临床课程及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采用对媒体型理论授课,实习课采用相互查体,演示病人等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2.课程性质诊断学是阐述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4.课程作用诊断学是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基层临床医学专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床边教学,综合教学于一体,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据职业教育特点,本着“贴近学情、符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坚持“必须、够用、实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在院校融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各临床学科疾病基本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计思路《诊断学》是基于基础与临床衔接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情况,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要求。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人为本: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书,更要以自己的高尚的品格去育人,培养学生热爱临床医学专业,更要热爱基层医疗工作,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诊断学》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临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诊断疾病过程中的临床思维就是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断特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1.临床实践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以及诊疗操作等工作,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这是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比较、推理、判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
即使是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
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切中要害,越接近实际,也就越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临床思维方法在过去教科书中很少提及,课堂上很少讨论,学生常常经过多年实践后逐渐领悟其意义,“觉悟”恨晚。
如果使学生能更早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能够从接触临床开始的实践活动中就注重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无疑将事半功倍,受益终生。
(二)临床诊断的几种思维方法1.推理是医师获取临床资料或诊断信息之后到形成结论的中间思维过程。
推理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
推理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也是一种认识各种疾病的方法和表达诊断依据的手段。
推理可帮助医生认识诊断依据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疾病、提高医生的思维能力。
(1)演绎推理:这是从带有共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出发,来推论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并导出新的结论。
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临床资料的真实性。
演绎推理所推导出的临床初步诊断常常是不全面的,因此有其局限性。
(2)归纳推理:从个别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导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医生所搜集的每个诊断依据都是个别的,根据这些诊断依据而提出的临床初步诊断,就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过程和结果。
(3)类比推理:是医生认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