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治疗有何意义动态血压可全面、详尽地观察一天中血压的动态变化。
它与高血压并发症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助于合理进行降压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
动态监测血压的应用,使高血压病的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进入了一崭新阶段。
动态血压(ABPM)的监测方法直接法(损伤性):采用导管插入肱动脉,需使用便携式微量泵持续输入肝素生理盐水。
间接法(无损伤性):①采用上臂袖带间隙性自动充气加压,然后拾取气囊内的压力波信号。
本院现采用此种方法。
②指套式动态血压记录仪:在指套上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测量左手食指的动脉血压。
但手指的活动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ABPM记录方法间接法袖带充气加压方式间接法:每15~30分钟测定的24小时血压平均值与直接法相关性好,而且安全方便。
间接ABPM的局限性不能获得24小时的全部资料。
自动加压测量时身体要尽量保持安静。
剧烈活动或运动时测压,由于袖带的移动或肌肉紧张可导致较大误差。
睡眠时,上臂位置的变化或被躯干压迫可影响血压读数的可信赖度。
袖带频繁地充气放气,晚上影响病人休息,影响睡眠时段血压评估。
适应症:经医生诊治,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作动态血压监测:①医院内测得血压,与在家中测得血压有较明显差别。
②发作性高血压。
③顽固性高血压。
④体位性低血压。
⑤某些可能与血压改变有关的症状如:晕厥。
⑥高血压治疗效果的评估。
ABPM舍弃标准:由于ABPM的局限性,有少数血压读数可信度差,应予舍弃(美国AND公司标准):收缩压:>260mmHg或<70mmHg。
舒张压:>150mmHg或<40mmHg。
脉压:>150mmHg或<20mmHg。
被舍弃的血压读数约占全部读数的10~15%。
ABPM正常参照值24小时血压平均值:<125/80mmHg。
白昼血压平均值<135/85mmHg。
夜间血压平均值<115/70mmHg。
血压负荷<10%。
*血压负荷是24小时内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正常(140/90mmHg)的百分率。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摘要】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动态血压监测的定义与意义,包括方法和流程。
探讨了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价值,以及其对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
同时还讨论了动态血压监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将强调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
还将展望动态血压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高血压患者的诊治带来希望和可能的突破。
动态血压监测不仅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也为高血压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更好的方案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诊治、作用、定义、方法、流程、价值、个体化治疗、指导作用、重要性、临床意义、发展趋势1. 引言1.1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慢性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高血压的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是指在24小时内连续测量的血压数据,相比静态血压测量,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一些白天和晚上血压的差异、晨间高血压等特殊情况,对于诊断高血压、评估风险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过度使用和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诊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动态血压监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广泛应用,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2. 正文2.1 动态血压监测的定义与意义动态血压监测是指通过连续或间断地记录患者的血压值,以便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压状况。
与传统的单次血压测量相比,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日间和夜间血压变化,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诊断高血压病情,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指的是在24小时内多次进行血压测量,以了解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
在高血压的诊治中,动态血压监测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了解病情
高血压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不同,因此在治疗高血压之前,需要全面了解病情。
动态
血压监测可以提供血压的全面、真实数据,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情。
例如,某些患者的
血压可能在夜间显著升高,而昼夜的血压变化情况对参考血压的控制具有关键作用;某些
患者的血压可能会在不同的场合发生波动,例如在监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持续高血压、突
然升高或者其他血压异常现象,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准确捕捉这些异常情况。
二、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治疗方案
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的数据,医生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血压、血压波动程度、持续
时间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
考虑增加用药量或添加其他针对性的药物,对于持续高血压的患者,可以考虑加强减轻体重、低盐等非药物治疗方案。
三、性别、年龄分组、季节差异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医生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分组、季节差异在
监测区间段内的血压变化情况,对于不同的高血压类型和不同的患者群体进行科学地治
疗。
四、对疾病的预测和预防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预测患者未来可能会
发生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这对于早期干预和高危患者的预防非常重要。
动态血压监测具有可靠性、准确性高的优点,可以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上述的优点,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的诊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有何价值?彭峰,谢良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发布时间:2012-6-4 15:49:00 点击数:57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通过仪器自动间断性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血压的一种诊断技术。
由于ABPM 克服了诊所血压测量次数较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等局限性,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状况。
因此较其它血压监测方法具有很多优点:能够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24 小时血压变异及晨峰现象等。
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疗效评定、预后及对靶器官损害的判断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动态血压监测的优点和缺点ABPM 的优点:无观察误差和读数选择偏差;有较多血压读数,可获得24 小时、白昼、夜间和每小时的血压均值,24 小时血压均值有较好的重复性;无白大衣效应和抚慰剂效应;可评估短时血压变异、昼夜血压改变和降压治疗后24 小时血压控制状况。
ABPM 的缺点:每次测得的血压读数可能欠准确,尤其在活动时;受睡眠质量的影响;每小时血压均值的重复性较差;费用较高。
2ABPM的诊断标准2010 年版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24 小时、白天与夜间血压的平均值反映不同时段血压的总体水平,是目前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其诊断标准包括:24 小时≥ 130/80 mmHg,白天≥ 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
3ABPM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甄别白大衣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日常血压正常,但由于对医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警觉反响致使血压升高的现象。
在轻型高血压约占20% ~35%,多见于女性、年轻人、体形瘦小以及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
诊断时要注意与高血压患者的白大衣效应〔White Coat Effect〕区别开来。
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可能属于条件反射。
这些患者在规律性出现的应激情况,例如上班工作,并不引起血压升高。
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的临床意义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血压幅度与转归呈直线相关,血压越高,将来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也越高。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在增高。
但仅靠以往医生在医院测一两次血压升高(以下简称临床偶测血压CBP),就下“高血压病”诊断,显然不能排除患者心理紧张导致的“白大衣高血压”及激烈运动后的假性高血压,或者因测量次数少,血压节律处于低值或口服过某些能引起血压降低的药物后,没有反映出患者真实血压水平而漏诊高血压,所以Hinman,早在60年代,就提出人体血压具有固定波动规律并因此创建无刨伤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y,ABPM)经过了30余年不断研究与探索,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现将我院进行的540例ABPM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旨在探讨ABPM对高血压病的诊断、防治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540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大于60岁199例,为第一组;60~40岁216例为第二组;小于40岁125例为第三组。
1.2 方法。
用美国SUNTECH ACCUTYCCKE DC型24小时动态血压仪,左上臂袖带间断性自动弃气装置测定血压。
根据柯氏音听诊法原理获取信号并记录储存,间隔时间白天30分钟1次,夜间60分钟1次,连续24小时,每次充气完毕,请患者记录当时的时间、动作、症状。
1.3 评定标准。
白天血压大小18.61/12 kPa,夜间大于16/10.6 kPa为血压升高。
其中,升高率小于30%为偶见升高;升高率在30%-60%问为部分升高;升高率大于60%为持续升高。
2 结果表l 血压测定升高率情况(%)3 讨论大于60岁组昼夜血压部分升高率在30%左右,持续升高率在50%左右;小于40岁组昼夜血压部分升高率在25%左右,持续升高率为55%左右;40至60岁组昼夜血压部分升高率在40%左右,持续升高率为45%左右;总的诊断有效率有在80%以上,对高血压有明显的诊断阳性率,且符合我国高血压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流行特点。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abpm)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美国pmi公司的24h动态血压仪记录(dp 5000a mini),装有计算机系统自动监测分析。
共监测560例(男性347例、女性213例)有临床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者,分析症状与血压的关系。
结果:117例出现症状时与血压波动有明显关联。
结论:abpm 同步监测有利于分析临床症状与血压的联系。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8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同步监测成功的560例,男性347例、女性213例,年龄39~75(平均65.8)岁。
均为ⅰ~ii级高血压病者或血压不稳定需确诊者。
1.2 方法
1.2.1 abpm监测
采用美国pmi公司的24habpm仪(dp 5000a mini)。
将袖带缚于左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 cm,其松紧以刚能容纳2横指为适度。
监测时间为24 h,白天7:00-22:00监测间隔时间为30min,夜间22:00~7:00监测间隔时间为60min。
监测期间嘱患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含休息、生活、运动及自觉症状、服降压药时间等情况)。
如有不适感觉如头晕、胸闷等,可自己临时加测对侧血压。
1.2.2 血压平稳性指标
主要包括血压变异系数(cv)、降压平滑指数、谷/峰比值。
cv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程度,有短时变异和长时变异,等于每小时血压下降值标准差/24h平均降低值,分别求出24h、白昼、夜间cv值,表示不同时间阶段血压波动程度。
si为cv的倒数(1/ cv),反映降压平稳性。
si愈高,降压愈平稳。
t/ p比值为降压谷效应值与峰效应值之间的比值。
谷效应值指药物在剂量末、下次剂量前血压降低值;峰效应值指药物最大效应时血压降低值。
在良好血压控制下,短时与长时血压变异性降低,(t/ p)达50%~67%以上。
血压平稳性指标主要用于了解降压药物对于血压控制的平稳程度。
1.2.3血压负荷性指标
主要包括血压负荷值、曲线下面积。
血压负荷值是指血压超过某个阈值水平次数的比例。
将白昼阈值定为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夜间阈值定为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曲线下面积即计算24个时间区间收缩压或舒张压曲线下面积之和。
各个区间面积采用梯形面积法近似求出。
血压负荷性指标主要反映血管压力负荷程度,主要用于高血压诊断及终点事件预测。
1.2.4反映血压变化规律指标
包括血压—时间趋势图、昼夜血压波动曲线、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夜昼指数。
血压—时间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1天划分为24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平均收缩压或舒张压曲线图。
昼夜血压波动曲线是指连续24h测试每个血压测量值所形成的曲线。
一
般血压应成明显昼夜波动性,正常曲线成长柄勺状。
夜昼指数是指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正常应小于0.9。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主要用于判断夜间生理性血压下降程度。
其数值等于(白昼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白昼血压均值,一般应下降10%~15%或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降低10mmhg及5mmhg。
此类指标主要反映24小时血压变化规律情况,正常血压呈夜低昼高,夜间血压应比白天下降10%以上,反常的血压规律常预示各种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
1.2.5 abpm有效测量次数必须大于80%以上。
诊断标准:abpm监测24小时均值>135/85mmhg ,白昼均值> 140/ 90mmhg,夜间均值>120/ 70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为血压异常升高。
血压波动>其时间(白天或夜间)平均值15%时,对比观察同时间段患者的生活日志。
2 结果
abpm监测成功率为88.2%~100%,平均为94.1%。
其中有48例出现头晕、胸闷症状,有69例出现头痛症状。
其中有12例被排除诊断,有36例为新确诊高血压病例。
3 讨论
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与血压增高程度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是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使用血压计临时测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和观察疗效的主要手段。
但这样测出的血压结果不能可靠地反应血压的波动和活动状态下的血压情况,而且还难免存在“白大衣高血压”现象。
abpm监测能较真实、客观地了
解血压昼夜变化规律,较偶测血压有明显的优越性。
现在认为血压晨峰程度的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密切关系[1]。
血压晨峰是指正常人的血压呈现明显昼高夜低的节律性变化,血压夜间睡眠期间最低,清晨迅速上升,持续4~6 h。
一般认为是健康人由于觉醒时,交感神经系统即刻激活,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
但在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的即刻激活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因此出现血压晨峰高反应。
高血压治疗中,药物剂量使用不当常会导致血压下降,特别是老年人。
本组有8例在血压降低时段出现头晕、胸闷症状,发生在夜间血压降低大于其平均血压的15%时。
有19例在血压过高时出现头痛加剧,发生在血压升高大于其平均血压的20%时。
可见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不当极易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abpm监测有利于指导降压治疗。
因此,对高血压者进行治疗时,必须根据abpm调整降压药剂量、种类及给药时间,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平稳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