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写作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让学生找到快乐写作的源泉写作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与依据,是凭借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它综合了信息的搜集处理、材料的分析综合、思维的联想想象、语言的整合表达等多种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一、在写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是谈“写”色变,没什么兴趣可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学生在“心理兴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写出最真实、最优美的文章。
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每次写作时,多提供题目,稍加限定或不限定范围,或者只提要求,由学生自己命题,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作者有真情实感时,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还可多组织开展一些活动。
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郊游野炊,歌咏晚会,运动会等活动;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各学科竞赛等赛事;大小字、书画、作业等展览。
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意观察活动中的人物及情节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思有源,写有材,说有话,从而体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学生写作也就水到渠成,柳暗花明了。
二、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深入生活,阅览神奇美丽的大千世界,领略人类历史和社会面貌的沧桑巨变,纵观国际风云的变幻,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喜怒哀乐及酸甜苦辣的五味人生。
如何让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自习中快乐写作在一个明媚的早晨,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走进教室,带着对写作的新鲜期待。
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希望这些小小作家能在自习中快乐地写作,但这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如何才能使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呢?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探索这个问题。
首先,写作的乐趣往往来源于创造力的激发。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提供各种有趣的图片、故事片段或者玩具,让学生们从中获得灵感。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他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故事世界。
把写作当作一种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是提升写作兴趣的有效方式。
通过定期的分享会,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听到同伴的反馈,这种互动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老师可以设立一个“故事角”,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贴上去,或者组织“小作家日”,让学生们轮流上台分享。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
在培养写作兴趣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自由也是至关重要的。
写作不应被看作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
比如,允许他们写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假期的经历,甚至是他们的梦想等。
这种自由的选择能够让学生们更投入地进行创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另外,创造一个积极的写作环境也是必要的。
班级中的书架、舒适的座椅以及各种写作工具,都可以使学生们在写作时感到愉悦。
老师可以布置一个温馨的写作角落,让学生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轻松与快乐。
在写作的过程中,及时的反馈也很重要。
老师应当注意给予学生们正面的评价,尤其是当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色时。
即使他们的作品还不够完美,老师也应当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这样,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进步和成长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投入到写作中。
最后,让写作变得有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合作学习。
如何让小学生快乐地写作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
而事实却相反,很多学生的作文依然是胡编乱造,假大空盛行。
面对这一情况,我觉得习作指导要还给学生一片芳草地,让学生在这片芳草地上快乐、自由地描绘多彩的童心世界。
据此,我在习作指导中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一、榜样激励,树立写作的信心根据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文章。
每接一个班,我总是先朗读优秀作文,然后对学生讲叶圣陶曾说过:“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字,只要是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呢?”只要你们有信心,你们也行的!学生们一听情绪激昂,都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写作,一部分学生写出了优秀作文。
我就拿出来读,并尽力向全班推荐他们的好文章。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张贴到后黑板时,他们是多么高兴,多么自信,多么激动!这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星星闪烁,激发写作热情在作文指导中,我针对学生怕说、畏写的心理,努力营造一种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主动、自发型与多样化的课堂气氛,在课上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
当学生说得立意新颖、内容具体时,我给他挂一颗智慧星;学生的想法,乐意地表达,只要有一点是可取的,我就给予及时的鼓励,不轻易否定,给他挂一颗优星,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过后就能乐此不疲地写。
三、积累语言,让学生有话写我们知道,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即使最有信心最有激情,也只能拿着笔在那里发呆、发愁。
在这种缺乏语言积累的情况下,无论老师怎样改进指导方法,无论学生一天练多少遍,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指导学生积累言语是不容忽视的,是写好作文的有力保证。
1.背诵积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
因此,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
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大量佳词妙句时,还应引导学生背诵课外古诗及一些课外的精彩片段,这样对写作是大有好处的。
让学生在真实中快乐写作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它耗时长,投入精力多,却收效甚微,以致于部分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只攻基础。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深感写作教学越来越难以下手。
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过于单调,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所以学生作文中的造假现象相当严重,鲜有真实感受的表达,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没有真实情感的宣泄,作文只能造假,因此,强调“心”真、“理”真、“事”真,对于改变作文现状,就显得尤其必要。
怎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我认为来源于生活、如实地记录生活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也就是说,真实是写作的灵魂。
第一,写作必须做到题材真实学生写作时由于引导不当,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好选编空洞的、虚假的内容。
因此出现了父母健在却编造一方去逝博得同情;写好事一个班捡到二三十个钱包等许多笑话;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干脆东拼西凑,但绝对不是真实的事件,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的写作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作文的真实性,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即使文章不是很好,也要及时地予以鼓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题材。
而很多同学一说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不知写什么题材好。
有时就胡乱写上一些,这说明了我们很多的同学写作文是脱离生活实际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事实上,学生如果有东西可写,写作难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这就需要同学们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
使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必要。
千万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束缚他们,因为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让学生从怕写到爱写,让学生的写作从此变得轻松起来。
其实,学生只要盘点一下生活所赐予自己的素材,可写入作文的何其多,只是他们没有勇气去写那些真实的事。
他们写《真情》时总喜欢写爸爸、妈妈如何地关爱“我”,却不敢表露爸爸、妈妈的关系其实很坏、很僵,甚至已经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的事实,不会表达此刻的“我”的矛盾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依恋、希望之情。
激活情感,让学生快乐写作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一节好的作文课应从生活入手,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在生活中寻找表达的素材,在习作中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让习作展现生活的全景,让文字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
这对生命的感知、对生活的理解,不无裨益。
而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又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模式,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关注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能写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现行小学语文课程安排一单元仅有一堂习作指导课。
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1课时完成。
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
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
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就是1课时指导、1课时讲评的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因此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或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因此,一篇习作练习的周期不是1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
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
以“趣”为载体让学生快乐写作审视作文教学,它似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堡垒,成为我们的围城,我们总在突围,方法林林总总,流派形形色色,可我们总感到不尽人意。
每次老师指导作文,总挖空心思寻找提高的捷径,可是事实上,很难很难!而学生提到作文,更多的是望洋兴叹,不知如何下笔。
作文到底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生活的需要。
今天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大量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
因此,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活动。
我们说话,作文都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经验,那么这样看来,作文其实就是表达,表达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怎样让学生去乐于表达,去享受快乐的作文学习呢?一、在生活中激趣,有话写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小学生十来岁的年龄,头脑中生活的积累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从现实生活中不断挖掘,发现材料,使自己的记忆仓库里储藏更多的人物、故事、风景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时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写作能力是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驾驭语言能力等综合合成,而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最关键的能力。
它不会自己主动跑到我们头脑中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积累素材,使学生写作起来有米可炊。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许多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就可以转化为写作的资源。
春天的花蝶飞进教室;夏天的雷雨骤然而至;秋天的菊花香飘醉人;冬天的瑞雪悄然飘来;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社会上的新气象,家庭里的喜怒哀乐等,都是学生积累习作的好素材。
但要使学生明白:观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要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事景,随时随地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例如有一次上课时,乌云密布,大雨转眼及至,学生忍不住朝窗外张望。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写作文现在很多教师让小学生写作文,总是先拟好题目,必须让学生按要求写,这样怎么能让学生写出心里话呢?怎样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呢?虽然这些优秀作文篇幅不短,立意也不错,主题挖的也挺深,但是,却不能反映儿童的心理变化,基本上成了成年人的构思。
打开学生的作文本,基本开头都是一样的,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从中找不到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和活泼天真的天性。
这与我们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背道而驰,只能培养更多的写作“机器人”。
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我国一位老作家也曾经讲过,习作就要“写尔所知”。
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过程、表达水平,对小学生习作要求过死,提出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
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让生活中切切实实的事表现在小学生作文里,让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个真实的、快乐的、自由的过程。
一、让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好作文的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
俗话说得好,好作文就要事真、情真、理更真,不然,就像生产文字的“机器”,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
目前,很多小学生都是为了应付教师的“差事”,反正是教师让写的,于是就东抄抄、西抄抄,完成教师的“任务”就行了,导致存在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这样的作文对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毫无意义。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带着感情写出来,不一定非要按照教师要求的去写,可以自由发挥。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写作“手有心动,心有感发”。
作文就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说自己想说的话。
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下来。
教师还要经常性地搞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多为学生提供些写作的素材。
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让师生不为之“头痛”呢?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作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如根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
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学生的言行和表情。
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
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充满兴趣地去学习。
在实践中,笔者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以自信心。
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时,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兴奋。
哪怕学生写得不太成功,也要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学困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作文兴趣。
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学生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第三,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例谈如何让小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新课标对三、四年级学生提出了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并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要求。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以便获得成就感。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小学生不太喜欢写作文。
有相当多的一局部学生只是应付写作任务,很少有学生把写作当作乐趣。
小学生不想写作,不爱写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至于从哪些方面突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写作,还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情,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仅供广阔教师参考。
一、注重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二、注重写法指导,让学生乐于写作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重指导轻评价,无视了作文评价的独特作用。
实际上,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这可为以后指导学生写作提供经验。
其次,教学评价还能让教师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便于让学生交流写作经验,从而收获写作的快乐。
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优秀的习作,推荐到相关报刊,学生的习作一旦发表,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更加高涨了。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训练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选取了家乡的果园、小河,学校的花园等景物进行描写。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选择了一些优秀的习作让学生阅读并交流,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内容,然后又将局部优秀习作推荐到校刊《心晓》上发表。
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欲望。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
无论是书面评价,还是口头点评,亦或二者兼而有之,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总之,教师在评价中应抓住重点问题,给学生以较多鼓励,学生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逐渐爱上写作,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兴趣入手,把看、说、读、写、改训练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乐于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的写作才有了前提。
1.亲近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春天来了,我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
下雪了,我让他们写第一场雪的景色。
渐渐地,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他们会感受种植、养殖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
2.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在上作文起始课时,用富有魅力的话语讲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放开胆子大胆地写,例如:在指导《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时,我先问学生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没有意义?做过哪些事?让他们先说出来,大家一起积累材料。
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达到极点,个个跃跃欲试。
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强化训练,学会作文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还要求老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实践证明,要让学生训练好作文,“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1.“看”“看”就是要留心观察。
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其次,注意教给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掌握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观察,并独立写好观察记录,受用终身。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说”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即使是高年级,口头作文仍是一个重要训练点。
说、写不应分家,由说到写,说说写写,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因此,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我的课堂语言,并在上课时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让学生快乐写作
摘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并能享受写作的快乐,就应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走进生活,同时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关键词:写作思维;写作热情;写作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44-01
一提到写作文,大多学生用“愁”和“怕”两个字来概括。
然而写作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学生不能逃避只能面对,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难的困境呢?我认为首先让学生喜欢写,激发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最终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积累素材,拓宽写作思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是说书读的要多。
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
教师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本上摘录所阅读
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动人的事例、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
如读到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只挑选他临死时看油灯里有两茎灯心不闭眼一事来写他悭吝。
还有《红楼梦》对妙玉的笔墨虽少,而她那一幅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刻画令人一见不忘,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
通过这些精典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的同时也学会从平凡的生
活中选择不平常的素材积累。
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
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后,作文时就能随心所欲的表达,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所以只有做到读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正如古语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走进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所以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做生活中有心人。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不过我会放宽时间,周一早上交,周一下午下发,在这七天里学生哪天写都行,至少一篇,多写者给予奖励。
这样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准备的时间,但这样也许还会有些学生认为没内容可写,因为他认为身边每天发生的都是鸡毛蒜皮、琐碎小事,没必要写,也没法写,写出来也不感人,没有意义。
那么这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人、事。
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对每天的事情睡前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那些事
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把有意义的事挑出来。
注意让学生明白:有意义的事理解不能狭隘的只限好人好事才算有意。
凡对自己或他人起教育作用的事都是有意义的。
如“xx同学”今天课节抄作业被老师批评,这是坏事,但这事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如在课堂上为某一个问题“xx同学”与老师争论的情景,此时你的观点,你对这同学的评价等;再如在家里学做家务的感受,接待客人的经历;节日里班级活动感受,一次班会中的启示等。
把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记叙下来,即可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头。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在生活中学写作。
所以引导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来激发他们写作热情。
三、赏识成功,激发写作兴趣
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
渴望成功、获得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
尤其是对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同学,我们更是应该努力找出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
对那些写作能力稍强的同学应该尽可能提出稍高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外,又要用委婉的话指出她的不足,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存在的问题。
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作文评的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还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他们以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从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与信心,俗话说:“乐此不疲”。
要学好一种东西,
兴趣是最重要的。
以后这些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就会“望作文而止步”了。
另外对那些抄袭来的文章我们要忍住性子,如果给批上“抄袭可耻”的批评,这恐怕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抄袭作文很大程度上因为存在写不好作文的心理,因此,我们要顺势引导学生,如这样写评语“这篇作文写得非常成功,能参照别人的文章仿写是个好办法,如果能把别人的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更好,相信你一定会这样去做的”。
学生会通过教师的评语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写作行为。
另外,我们为鼓励学生写作,我们应把学生的好的文章在班上宣读或在版报上登出来,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能给自己满足感,成就感。
还有指导学生积极向校报投稿,或参加征文大赛。
一旦学生的作文变成了“铅字”被登出来,无论是对投稿者还是对其他同学其激励效应是无可言状的。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中学生的情绪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如果适时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宣泄情感的情境,学生就容易用语言把他们的情感表达出来。
记得,我在讲《背景》一课时,对精典段“车站买桔送别”一段,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引导分析,最后找一位朗读最好的学生动情地读了一遍,这时学生已被感染,我适时引导: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辛劳,这样爱我们呢?他们为我们做的也许就是这样简单、平凡的小事,上学前的叮嘱、睡觉前的一杯牛奶、下雨天送了雨伞等。
但就这些小事渗透着多少爱,我们体会到过
吗?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点滴之中把最动你心的那一刻写出来。
这时学生们已沉浸在爱的回忆中,不到十五分钟就有几位同学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片断。
另外,创设想象情境也可激发写作兴趣。
中学生最爱写想象作文,因此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给他们创造想象空间,提高写作兴趣。
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分析完课文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菲利普一家离开哲尔赛岛的那一幕,让学生进入情境。
想想之后事情会如何发展,于勒今后的境况会变化吗?菲利普一家呢?一连串的问,一个个假设,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续写课文。
还有《皇帝的新装》一文学完后让学生重新给课文结尾,想象如果骗子阴谋被发现了,那故事会怎样发展;如果孩子没说真话故事又会怎样发展?让学生大胆想象完成练笔。
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下来。
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总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长期持之以恒积累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思多练,一定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一定会喜欢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