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真实中快乐写作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三年级是学生写作文的起步阶段。
“万事开头难”,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的兴趣,把他们带入快乐写作的殿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二字就头疼。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1)过分呵护,禁锢了学生走向生活。
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学生中一大部分每天往返家校的方式是家长用车接送,只有个别学生每天是自己步行或者坐公交车。
因此他们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
(2)偏重学业,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亚里士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
”然而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双休日,但是他们就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于上“双休日的学科补习班”、“长年练琴”、“书画班?”等。
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3)单一休闲,弱化了学生的探求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难得的闲暇里,很少找自己的伙伴玩耍,基本上是关在自家的屋子里看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
这种单一的休闲方式,使孩子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那么,如何把三年级学生带入快乐写作的殿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适度放手,丰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尽情体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就是指丰富的生活。
学生要想有话可说,必须从生活中找“米”。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找到快乐写作的源泉写作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与依据,是凭借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它综合了信息的搜集处理、材料的分析综合、思维的联想想象、语言的整合表达等多种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一、在写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是谈“写”色变,没什么兴趣可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学生在“心理兴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写出最真实、最优美的文章。
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每次写作时,多提供题目,稍加限定或不限定范围,或者只提要求,由学生自己命题,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作者有真情实感时,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还可多组织开展一些活动。
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郊游野炊,歌咏晚会,运动会等活动;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各学科竞赛等赛事;大小字、书画、作业等展览。
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注意观察活动中的人物及情节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兴趣与情感。
让学生思有源,写有材,说有话,从而体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学生写作也就水到渠成,柳暗花明了。
二、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深入生活,阅览神奇美丽的大千世界,领略人类历史和社会面貌的沧桑巨变,纵观国际风云的变幻,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喜怒哀乐及酸甜苦辣的五味人生。
如何让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自习中快乐写作在一个明媚的早晨,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走进教室,带着对写作的新鲜期待。
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希望这些小小作家能在自习中快乐地写作,但这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如何才能使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呢?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探索这个问题。
首先,写作的乐趣往往来源于创造力的激发。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提供各种有趣的图片、故事片段或者玩具,让学生们从中获得灵感。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他们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心的故事世界。
把写作当作一种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是提升写作兴趣的有效方式。
通过定期的分享会,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听到同伴的反馈,这种互动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老师可以设立一个“故事角”,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贴上去,或者组织“小作家日”,让学生们轮流上台分享。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
在培养写作兴趣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自由也是至关重要的。
写作不应被看作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
比如,允许他们写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假期的经历,甚至是他们的梦想等。
这种自由的选择能够让学生们更投入地进行创作,并从中获得乐趣。
另外,创造一个积极的写作环境也是必要的。
班级中的书架、舒适的座椅以及各种写作工具,都可以使学生们在写作时感到愉悦。
老师可以布置一个温馨的写作角落,让学生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兴趣,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轻松与快乐。
在写作的过程中,及时的反馈也很重要。
老师应当注意给予学生们正面的评价,尤其是当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色时。
即使他们的作品还不够完美,老师也应当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这样,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进步和成长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投入到写作中。
最后,让写作变得有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合作学习。
参子悟句,徜徉文海——让学生享受写作文的快乐摘要:本文根据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提出了从贴近生活、诱发学生的兴趣、多读勤思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
鼓励学生多看书,善于积累,乐于习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批改作文时,我做到多批少改,多褒少贬,多写激励语言,哪怕是一个字词的优秀,都加以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
关键词:抓耳挠腮;侃侃而谈;高不可攀;贴近生活;破茧而出;绚丽多姿;理屈词穷;天真无邪;洋溢;激励小学生生活阅历少,不善于积累,也还难以灵活运用字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一提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就不住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
他们视作文为洪水猛兽,畏惧作文,厌恶写作文。
每每只能用土语、记流水账来填满要求的字数,在他们的作文里,青蛙可以呱呱叫上半页纸,钟表也能滴答滴答走个一页纸。
这样硬着头皮也要写的作文,怎么可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诗情画意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任。
作文到底难在哪里呢?学生认为作文难在无话可说,于是便堆积混杂的字词;难在无事可写,于是便套用重复的故事;难在无情可抒,于是便堆砌反复的情绪。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这就从根本上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
写作教学应该怎样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诱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呢?结合20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我总结了一些个人看法,为解决写作教学、如何让学生享受写作文的乐趣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无论表达能力还是思维创造能力都很好。
思维敏捷、乐于表现自我、看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等都是现代小学生的共性。
但为什么如此聪明、平时说话侃侃而谈的群体,一听要写作文就头皮发麻呢?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际分离开来,认为写作是遥不可及的事。
不会从生活中积累、选取素材,不会把习作融入到生活中去。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就要鼓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加以修饰,写到作文中去,让习作体现生活而高于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中快乐写作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它耗时长,投入精力多,却收效甚微,以致于部分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只攻基础。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深感写作教学越来越难以下手。
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过于单调,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所以学生作文中的造假现象相当严重,鲜有真实感受的表达,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没有真实情感的宣泄,作文只能造假,因此,强调“心”真、“理”真、“事”真,对于改变作文现状,就显得尤其必要。
怎样写出来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我认为来源于生活、如实地记录生活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也就是说,真实是写作的灵魂。
第一,写作必须做到题材真实
学生写作时由于引导不当,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只好选编空洞的、虚假的内容。
因此出现了父母健在却编造一方去逝博得同情;写好事一个班捡到二三十个钱包等许多笑话;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干脆东拼西凑,但绝对不是真实的事件,我们一定要重视这样的写作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作文的真实性,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即使文章不是很好,也要及时地予以鼓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题材。
而很多同学一说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不知写什么题材好。
有时就胡乱写上一些,这说明了我们很多的同学写作文是脱离生活实际的。
“生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事实上,学生如果有东西可写,写作难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这就需要同学们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
使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必要。
千万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束缚他们,因为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让学生从怕写到爱写,让学生的写作从此变得轻松起来。
其实,学生只要盘点一下生活所赐予自己的素材,可写入作文的何其多,只是他们没有勇气去写那些真实的事。
他们写《真情》时总喜欢写爸爸、妈妈如何地关爱“我”,却不敢表露爸爸、妈妈的关系其实很坏、很僵,甚至已经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的事实,不会表达此刻的“我”的矛盾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依恋、希望之情。
如果这里的假设是事实,只要学生把它表达出来,字里行间传递的就是至真至诚的感情。
正是这些在内心不断品尝,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滋味的东西,恰恰浓缩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浸透着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恰恰是作文中最需要的东西,而且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
我们做讲的真事正是那些健康的、隐藏于内心不愿意示人的却又是需要勇气才能表达出来的事情,所以应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第二,写作必须做到情感真实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
“写自己想说的话”,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认识和爱憎感情,同样应当是真实的,也就是把你真实的认识、真实的感情写
出来。
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深深地打动人。
这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去定练习的内容,甚至可以不限定内容,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
就像云端老师说的那样,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把他们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写一些,就很好。
作文的生动性并不是语言文字的刻意雕琢而成的,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作文的语言文字质朴无华,甚至连形容词都用得很少,但是无论写人记事都很逼真,感情表达也很自然,这都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要多夸奖、多鼓励学生,要承认差异。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几年时间里,对于学生,特别是写不好的学生,只要愿意写,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就是好作文,并鼓励他再上一层楼。
要让每个写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绝对不要因为我们的一句话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第三,写作必须做到过程真实
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
过程真实就是如实的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紧紧地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事例,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腻而深刻地描写人物、景物或场面,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这样的文章是最能打动人的,是有感染力的。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所以,尽量不要编的太大,最好从身边小事入手,现在一般些亲
情比较走俏,那种拥抱,谆谆教诲的做作片段最好不要。
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写生活体验性作文,就是在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过程体验后,记下自己的经历、感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实实在在的体验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还能让学生经历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实实在在的体验能唤醒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写生活体验作文,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还给学生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童年记忆。
第四,要让学生快乐作文,教师教学作文就必须是快乐的
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要喜欢语文;要让学生快乐作文,教师就必须要相当喜欢并擅长作文。
事实证明,一个写作能力强的教师,即使没有可以去指导学生习作,学生的作文也会写得不错,这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诚如特级教师靳家彦所说:“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就得多读书。
古人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而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教师的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一条鲜活的小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保持那条小溪里时常有鲜活的水流,就得时常补充新鲜的东西,这个源头就是博览群书。
新课改引导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给学生一桶水”的教学了,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学生的生命。
教师靠什么去感染学生?那就是渊博的学识,儒雅的气质,“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
”教师只
有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教学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所要之物,信手拈来。
教师的学养丰富了,兴趣自然就有了,教学就会有了快乐,而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精彩,从而生成精彩。
第五,让学生快乐作文,除了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学生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更是个人积累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还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学生学习的很好范本。
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佳句,并把这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积累在本子上,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许多优美的语言,也学到了写作文的知识,丰富了表达方法,为学生“由仿到造”提供可能。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课外阅读是学生丰富课外知识的重要来源。
加强课外阅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丰富学生的,学到更多写作上的方法。
通过阅读课外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需生的内涵,使文章更有生气;通过学习课外书,可以通过借鉴、迁移,将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
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为作文提供了表现的内容,但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等同于作文材料。
只有那些被学生认识、感受到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经历了“眼中有”、“心中有”的过程之后,才能成为作文的材料,最后成为“笔下有”。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材料,但学生对这些材料往往只是“眼中有”,而不能做到“心中有”,当然笔下就没有了。
所以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然后进行提炼、整理,并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如实的记录下自己所曾经经历过的的那些事情,真实地表达好自己的感情。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说自己的话,想得有特色,说得有特色,这就是创造性的开端。
要让学生无拘无束、放开胆子、自由倾吐、我写我想,真实的写作才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