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滦平四中梅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接下来,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政策。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和拓展,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我乡是满族乡,多数学生是满族人,汉族人少,学生们可能会出现误区,认为满族人最多。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

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依据生本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四、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和利用图形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在教学手段上,把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教学法:利用问题情境教

学法,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种直观导入法的优点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读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进入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的分布特点

3、参照课本中少数民族的文字,来辨识人民币上面的文字以及民族头像,彰显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平等的景象。

4、进入团队合作学习,分组展示

合作讨论一:课本图形反应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学会利用看图片分析的方法学习地理)

合作讨论二:联系世界地理分析我国与日本的民族差异,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补充说明。(意图是让学生回顾旧知,比较中日两个民族构成的特点)

合作讨论三:结合我们当地学生本身的民族特点,来说明我们身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节日。(从学情和本地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民族就在我们身边,拉近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合作讨论四:学会在图例中分析我国的民族的分布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有直观性,增强记忆)

合作讨论五:在课本中直接画出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为了让学生明确记忆我国省级民族行政区的分布,我设计了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地图。)

5、课堂小结:(学生利用补充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使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板书设计:

第三节民族

民族的构成:汉族92%

55个少数民族8%(壮族人口最多)

民族的分布:汉族遍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西南

(云南是少数民组聚集最多的省)

我国的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板书的过程流出空在学生记忆后上完成板书,有错的展示后自行改正,加深学生记忆和书写)

(四)完成反馈练习习题做好当堂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五)课后作业:留课下作业完成同步轻松练民族一课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评价与反思

1、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了课的导入,利用一首【爱我中华】导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今后课程还要注重用多种方式来导入或结课。

2、对于本课的学习,利用直观的地图、人民币等教具来丰富课堂内容,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被点燃,课堂气氛活跃。

3、导学案继续课时化。

4、学生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因此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受到知识面的限制。

5、今后的教学设计争取用多媒体教学。

6、在小组展讲的培养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展示的技艺。

7、在时间的调控上学会弹性处理,避免前松后紧的情况发生。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2014年9月23日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说课稿

《极地地区》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极地地区》,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解说。 一、教学理念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设立。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极地的科考和保护。 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载体的高效课堂理念,我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 2、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3、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极地地区》是本册教材最后一章,极地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本节教材独立成章。体现了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本章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掌握我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并知道位置。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确定能力目标:通过读图、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

握基本的读图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为了体现地理思想,确定思想目标: 1.学习探险者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极的位置、气候、资源。 确立依据: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也是新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达到的阶段目标。 (2)教学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确立依据:因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三、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前面四章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相互合作,很好地完成极地地区的学习。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对两极地区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这类地图,再通过读图练习和巧妙记图来易化这部分难点。 四、教学策略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主要采用参与度较高的引导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再通过图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气氛。 学法上,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教八年级上册地理2.2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 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 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 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的说课稿

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极地地区》。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下面我从七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对极地的保护和和平利用。从整体来看,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一是重点突出,教材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标题,使学生能准确地抓住两极的主要特征和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情况;二是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短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总结归纳;三是学生活动和情感教育有始有终贯穿其中,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既是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它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的编写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图上读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各自的海陆分布。 2.能说出两极地区的特殊的表现以及两地自然环境形成特殊的原因;,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4.培养从地图、图片以及相关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险的精神,并增强学生保护两极地区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2.极地科学考察的宝地。 难点:运用极地地图辨别方向。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图示法、阅读分析法 2.多媒体 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六.学法指导 1.让学生尝试自学。 2.课前预习收集,课堂合作探究,课后巩固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出农业包括哪些部门,说说农业的重要作用. 2.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类型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图文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东西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点:农业的主要部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难点:形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二、说课程标准 《4.2农业》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指出农业的主要部门,说明农业的重要作用,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水平考试能力要求来看均属于a层次。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 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越性,营造情境,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来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分组竞赛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等探究式的学 1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 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的第一课时。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又是“金砖国家”,本节课选取印度人口、地形﹑气候等几个极具特色的方面来刻画印度。为下节课农作物的分布及服务外包产业扫清障碍,也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地理的学习积累方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在地图上能找到印度的邻国和临海;3.通过读图能掌握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及地形的分布特点; 4.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探究新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自然。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目标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情境创设、读图归纳、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经济特点 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农业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 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地势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亚洲气候类型及特点。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八年级地理上册《南方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南方地区》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节课学生们已有学习北方地区的经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纳。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和岛屿的分布。 (3)了解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分布,并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4)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南方地区地形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3)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家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过程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并有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行政区划作为基础,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读图回答,并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设问导入→合作探究→互动启思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设问 导入 1、如何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包括哪些省份? 2、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3、该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湖泊?

八年级上册地理《众多的人口》练习题

2019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众多的人口》练习 题 知识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做练习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人口练习题,欢迎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图中四条人口增长曲线中,与我国实际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A。在旧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多种原因,人口增长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呈直线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2.(2009?山东临沂)“2019年中国内地第12亿个小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直到10年后的2019年1月6日,中国内地的第13亿个小公民出生,他整整比预计的迟来了4年。”推迟的原因是( ) A.人口死亡率高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负增长 D.大量人口迁移到国外 【解析】选B。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降低,

使我国内地从2019年12亿人口到10年后的2019年1月6日的13亿人口,整整比预计的推迟了4年。 读图,回答3~5题。 3.A、B阶段人口增长十分缓慢的原因是( ) ①国家贫穷落后,社会动荡②社会医疗保障条件差 ③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④隐瞒人口的现象普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C阶段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B.多子多福的观念仍然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观 C.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多 D.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死亡率降低 5.D阶段人口增长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生育观念变了,都不愿多生孩子 B.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 D.人口死亡率增高 【解析】3选A,4选D,5选B。从图上可看出,A、B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国家贫穷落后,生活条件很差。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教材分析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学重点分析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2一月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一月0°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有很大帮助。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难点分析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 全套精品说课稿 七年级(下)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二节非洲 第三节美洲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第二节南亚 第三节西亚 第四节欧洲西部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埃及 第三节俄罗斯 第四节法国 第五节美国 第六节巴西

第七节澳大利亚 《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完整版)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欧洲西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欧洲西部》是初中数学教材第 2 册第 3 章第 2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分布情况通过欧洲的农业产业结构突出重点 难点:欧洲畜牧业繁荣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气候地形地势的分析突破难点 关键:对气候和地形的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3.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接下来,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政策。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和拓展,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我乡是满族乡,多数学生是满族人,汉族人少,学生们可能会出现误区,认为满族人最多。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依据生本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四、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和利用图形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在教学手段上,把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教学法: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种直观导入法的优点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读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进入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的分布特点 3、参照课本中少数民族的文字,来辨识人民币上面的文字以及民族头像,彰显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平等的景象。 4、进入团队合作学习,分组展示 合作讨论一:课本图形反应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你还知道哪些?(让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说课稿

尊敬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东南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东南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亚洲位置和范围和日本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这为学生以后学习区域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过程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作用与地位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 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下面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如日本、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学习东南亚相关知识还有待加强,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但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展示相关内容的图片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所学内容,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

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 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二、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培养目标 本学期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 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 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 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 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 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 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地理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我决 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2、学生运用所学的地 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4、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 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 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5、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 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 生的学习基础。6、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 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一章 6 1-4 第一次月考及考试分析 2 5 第二章 8 6-9 期中考试及考试分析 2 10 第三、四章 14 11-17 总复习 4 18-19 期末考试 20

八年级地理《人口》说课稿教学提纲

第二节《人口》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的中国地理的第一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国策。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所以说它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众多的人口是本章第二节,通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两项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突出,学习本节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要引导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根据本课的知识量和难易程度,本节教学计划在1-2课时内完成。 然后,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分布不均 2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地理分界线 3 理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观察分析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说 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说课稿 极地地区说课 一.说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海陆的分布. 2.说出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教材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增强现代意识,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三.说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相同点 2.两极地区的自然特征不同点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资源的种类 1.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

2.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3.世界各国对南极的考察 我国对南极展开的考察.长城站,中山站. 课文在极地地区的位置进行讲述后,接着提出南极洲将成为南半球空中交通基地的可能性,进一步评价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可能发生的影响.暖季是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11月到次年3月) 2.德育内容 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中国南京矿产研究所金庆民,1988年赴南极考察时,只身一人在苔原冰海中进行了4天地质考察,发现了一个大型赤铁矿,使五星红旗在南极的铁矿岩上高高飘扬. 1989年7月---1990年3月,中科院兰州冻土研究所秦大河参加了美,日,英,原苏联,法,中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沿途收集了大量雪样和气象资料.经过5986千米的长途跋涉,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的`万里长征`. 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探险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为科学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并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投身科学探索的激情,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