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 格式:pptx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24
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醉花阴》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李清照《醉花阴》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醉花阴①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醉花阴:毛滂创调。
②瑞脑:即龙脑。
一种香料。
③金兽:兽形铜香炉。
④玉枕纱窗:瓷枕纱帐。
瓷白如玉,故美名之。
⑤东篱:指菊圃。
⑥消魂:形容极度愁苦。
翻译: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译文:薄雾浓云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兽形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里,半夜里凉气将全身浸透。
黄昏后在东篱边饮酒,菊花的幽香袭满衣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门帘,帘内的人比菊花还瘦。
评点:这首词写重阳佳节时词人对丈夫的怀念,是一首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别愁。
起首两句写重阳佳节的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消尽。
“愁”字点题,给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随后三句写重阳节晚上词人的情态: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都是离愁使然。
“凉初透”,意境萧疏,给人以凄凉之感。
词人以乐景写哀情,以佳节衬离愁,含蓄蕴藉,手法高妙。
这一片短短五句,将一个思妇愁绪满怀的神态描绘得呼之欲出,堪称妙笔生花。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赏菊的情景。
“东篱”两句,看似飘逸洒脱、陶然自乐,可如此美景,如果只有一人独赏,那就不免反过来让人生愁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莫道”三句,来得突兀,三句各成一层,一层紧扣一层:“不消魂”是一处转折,承上启下,使重阳佳节平添一股凄凉之意;结尾“人比黄花瘦”,突出离愁之深重。
这三句生动、传神,营造出一个幽寂、凄迷的艺术境界。
152I案例I《深度学习》一书指出,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是深度学习的重大突破。
的确,正如新教材培训中课标组的王本华教授言道,指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的学习应该包含如下内容:作品内涵的挖掘,人文价值的探讨;作品写法的赏析,风格技巧的研究;向外的阅读延伸,阅读方法的建构;写作与主题融合,由阅读导向。
这节课是单元重组后的一课时,建构多重度的深度学习的是一的。
荣老师提出微专题教学功的“六要”教学中探究的合的课构学深度的言建构的学习。
,这六点,是课探索的检测,还是课堂的新教材学习的标,是法的。
教师课教材教学一”下的重新出,一个课一个单元、一本教材一学,是指向学度的提。
《深度学习》一书中的一-“,深度学习的深,是的深:学学,史实践的深度,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培的是史当中的人。
,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
”❾可以说,教育教学改”往何处,只人”是圭臬,因为教育限接近的一定程度上很能就是教育的原。
注释:[1][2]刘月#,郭华'编.深度学,: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89,2019.12(9):P72,P36.从“酒”看李清照的生命世界----《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陈永贵陈永贵,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教师I【教学目标】1.以“酒”为线,感知其,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象境等方式,解李清照首词的不同感,感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
(重点)2. 学习诗词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感关键词、抓象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
(难)3.不同期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感知其因代和命运脉的命。
(难)【教学过程】―、导入古来,写酒之作确实很,诗人来,一杯美酒下肚,反,出命的态。
如,作为一性,反反写酒的,李清照一个人,初中就学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晩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与《声声慢》意象比较分析作者:韦冬妮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3期【摘要】李清照的《醉花阴》与《声声慢》都选入了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中。
这两首词分别是李清照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编者将李清照的两首词编排在一课中是为了比较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醉花阴》与《生生慢》在意象的选择上多有重合之处,如黄花、酒、黄昏等。
因此,对两首词中的相同意象进行对比分析,感受相同意象背后的不同情感,以此来体会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词。
【关键词】比较阅读意象情感风格【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13-02一、关于李清照李清照出身名门贵族,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李清照对生活与艺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在闺中便工诗文善书画,颇有名声。
18岁的李清照便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赵明诚,二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笃。
可以说,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是安逸美好的。
她的人生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线。
北宋首都沦陷后,李清照与丈夫相继避难南渡,期间他们的学术研究或被人销毁或遗失,大量钱财散尽。
南渡第三年,丈夫去世,此时的李清照46岁,自此以后便开始了孤苦漂泊的后半生。
作为女性作家,李清照的诗词中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生活,重在表现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基调多以明丽、洒脱为主,表现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如《醉花阴》、《一剪梅》等,后期多表现亡国、丧夫之悲以及晚年漂泊的孤苦,如《声声慢》、《永遇乐》等。
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在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因此形成了她不同时期的不同词风。
二、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意象是熔铸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的物。
意境是作家内心情感结构的审美化表现,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修养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构成了他的情感结构,相同的意象因为不同的情而产生了不同的意境。
《李清照词二首》赏析这两首词都写出了作者的愁情。
但愁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醉花阴》开篇即是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以“薄雾浓云”的天气衬托了自己愁苦的心情。
词人无事可做,只有守着香炉独自出神。
又到了重阳佳节,应是与亲友团聚的日子,可“半夜凉初透”的孤独谁又能了解?无奈,只有赏菊饮酒来消磨时光。
可哪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在凄凉的秋风中思念爱人“人比黄花瘦”给人无限的遐想。
全词通过使人描写重阳饮酒赏局时的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与自己愁苦寂寞之情。
而《声声慢》则是在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后写下的。
她表达了作者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情。
作者寻寻觅觅,仿佛在找寻什么丢失的东西。
然而却是“冷冷清清”什么也没有,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几乎失去了所有。
靠山山倒,倚墙墙塌。
无依无靠的她,独自惶恐在破碎的山河中。
“淡酒”其实并不淡,只是愁太重了,满心都是愁,怎能用酒力压住啊!大雁飞过,触景伤情,回想着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幸福,更体现了现在的悲哀。
菊花盛开却无心摘,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悲哀。
雨打梧桐点点滴滴,使词人的心碎了。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此人撕心裂肺的呐喊。
全词戛然儿子,是结尾,亦是高潮。
词人满腔悲怨,怎是愁字能说清的呢?比起《醉花阴》,《声声慢》愁得更浓、更悲哀。
这两首词让我想起了李煜的《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后主被俘后所写。
包含了李后主内心的惆怅与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之痛,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
这些感受交织于胸,近乎麻木。
无法分辨此刻因何而愁。
“梧桐深院锁清秋”既写出此时的环境又写出内心的高度压抑。
最终“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压抑太久、郁结太多的愁思集中迸发。
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的坎坷人生,造就了她词坛上的辉煌。
从无所不有到一无所有,从家庭幸福美满到独自一人孤苦流浪。
这天上地下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是煎熬,更是磨练。
李清照《醉花阴》原文与翻译李清照《醉花阴》原文与翻译《醉花阴》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李清照《醉花阴》原文与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醉花阴》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翻译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
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注释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醉花阴》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
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
[1]“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
“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
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一样黄花别样情——《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比较阅读,初步了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并学会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思想感情不同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比较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探讨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1、两首词的共有情感是什么?——“愁”。
2、两首词的共有意象是什么?——酒、黄花、黄昏、风。
(1)酒《醉花阴》中,酒是倾诉相思的载体,词人在独酌中品味相思之情,表达一位年轻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词人是想借酒暖身, 借酒浇愁。
然风太急,喝酒也难敌冷意;心愁太重, 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2)黄花《醉花阴》“暗香盈袖”的黄花, 象征自己的青春年华;以菊花纤瘦写词人的消瘦, 表达词人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如同词人的憔悴瘦损,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相吻合。
(3)黄昏《醉花阴》中,词人百无聊赖地挨到黄昏,独自一人饮酒赏菊。
词人虽略感寂寞,却尚存对美好爱情的眷恋。
《声声慢》中,词人时光难捱,好不容易才熬到了黄昏,却不知怎样继续熬过黑夜,充满了冰冷和绝望。
(4)风《醉花阴》中西风似解人意,卷起珠帘,词人借西风,道出对丈夫的相思之愁。
《声声慢》中的急风,不仅带来深秋的寒意,使得词人难以将息,也带来词人心中的寒冷,道出了词人无限痛楚抑郁之愁。
3、小结《醉花阴》之“愁”: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刻骨相思的离愁《声声慢》之“愁”:孀居之悲年迈之叹飘零之苦亡国之痛《醉花阴》是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生活写照,虽惆怅幽怨却洋溢着相思的幸福。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赏析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的代表,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并从本体论出发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
就是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不能混淆,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
在她的《词论》中,她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尚典重与故实的要求。
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协音律,由此她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
由此可见她对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她写下了许多蕴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词作。
而纵观她一生的创作, 可以发现无论是写柔情蜜意,离愁别恨、流亡痛苦, 都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由于时代的巨变,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因此也就有了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我们可以从她的创作上看到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首先,在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是甜蜜而宁静的。
她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
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两人的生活出现的暂时的别离,于是在李清照平静的心中掀起思夫心切的涟漪。
在她前期的词中,多见的是她寄托给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如她在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
衷肠难解,欲语还休,这种滋味沁入人心。
这是一首最纯洁真挚的爱情词,反映了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词作直抒相思愁情,虽说这种相思是“闲愁”,然而词人却不知如何排解,正如茧中抽丝,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她的另一首《醉花阴》,更是以她委婉细腻的笔触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再一次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鉴赏两首词的异同。
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 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 有高难登, 诗兴难发, 此一愁也;丈夫远离, 独饮闷酒, 此二愁也;秋风飒飒, 菊残人老, 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 借酒浇愁, 不胜酒力, 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词人宕开了这个“愁”字的浅表意义,赋予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2、“愁”之风神不同,人之形象迥异。
《醉花阴》中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
词中先摹愁态,把一位思妇惆怅彷徨、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了出来:白昼寂寞难耐, 夜间彻夜难眠,黄昏东篱把酒。
再绘愁容:“人比黄花瘦”,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中的愁是孤标而凄清的。
词中先设愁境,用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索的环境,烘托了一位寡居妇人凄惶苦闷、恍惚悲凉,以及痛定思痛时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再布愁景: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景景含愁,声声入心,抒发了一个茕独的寡妇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黄花”及“酒”相似,情调心境迥异。
《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盈袖”, 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虽“人比黄花瘦”,却仍不失孤芳自赏的情调和诗酒自适的潇洒。
《声声慢》中则是“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花开花落象征了人事的悲欢离合,既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又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醉花阴》中的酒是相思的载体,是才情的伴侣。
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挥洒旷世之才,释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酒,是凉薄的慰藉,是生存的一丝寄托,词人欲借酒暖身,也暖一暖冰冷的心,可惜这一丝酒温难敌“晚来风急”,酒融化不了词人心头的冰霜。
4、同写秋风黄昏,写情寄意殊异。
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见元伊世珍《鄉嬝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我们要分析这最后三句,先得看看它的全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蓠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濛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人比黄花瘦”的_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
”“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春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且是词眼。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锖甚笃。
他们一起研究文艺学、金石学,生活美满。
婚后不久,明诚离家远游,清照不忍相别。
这首词没有明写相思,而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
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就已点出离愁。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个,更添惆怅,更觉魂销。
《醉花阴》《声声慢》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
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
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强烈反封建意识。
这两首词同写秋季到来时的愁绪,但不一样的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同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也曾度过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她18岁时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为妻,李清照出身名门,赵明诚也是官宦人家,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李清照是才女,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夫妻共同写诗填词、探究学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后人看成是姻缘天定的绝好例子。
成婚之后,夫妻二人经常会有离别,李清照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悠远思念,这首《醉花阴》就是其中的名作。
元代伊世珍的《瑯嫘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醉花阴》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读了赞叹不己,又自愧不如,一时间兴起了好胜之心:我为什么就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呢?于是他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废寝忘食,终于写出了五十首词,他把妻子的作品夹杂在里而给好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品味再三,说:“就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三句,对方回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