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湘版美术《形的视觉印象》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20 MB
- 文档页数:27
形的视觉印象(第二课时)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美术组孙琴4.创作体验,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5.展评交流,提高学生的辨析及评价能力。
6.教学小结。
依据的理论1.主要通过学生的反复欣赏练习对比和老师的启发引导,理解物象的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2.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创作出独特的作品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正负形物体的比例与结构恰当取舍,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
反复大胆的尝试,知道取舍使作品更有创意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学生思考: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为什么你是这样认为的?这之间有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2.学生回答3.教师阐述:画面中相互依存,有机结合的图形就是正负形,出示课题,我们继续学习《形的视觉印象》第二课题物象的外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图片直入主题,通过“图”与“底”的关系向学生阐释了绘画中对形的不同处理,能使画家更为主观能动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及思想情感]二、感受领悟(一)正形与负形(活动一)1、小组讨论:观察下面这张图,你看到的是什么形象?并思考:什么是正形?什么是负形?2、学生回答3、教师分解图形的两面性,明确正形和负形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
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比较,使学生自主的感受什么是正形,什么是负形,从而激发他们更深入了解形的不同处理方式](活动二)(1)讨论分析:课件呈现几位不同作品,请学生观察分析正负形,表述你所看到的,分析画家为何这样处理?[设计意图:加强理解绘画中对形的不同的处理,理解艺术家常常通过改变“图”与“底”关系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绘画意图,即主题] (活动三)“思考与交流”1.借鉴课本第9页的思考与交流:注意正负形一起产生的意义,尝试用“花”作为图形元素,多次重复,组成图,并在中间留出正形,画一张作品。
第一单元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生活作品中的“形”与绘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
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
2、掌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基本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反映一定个性的作品。
3、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从各种技法运用中表现对“美”的认知与判断,在尝试各种构图的相关练习中获得绘画造型的实践经验,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情感目标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养成对客观物象形体特征的分析与探究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品面上具有封闭的封闭性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绘画中的“形”与物象的内在结构和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
课业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1、课件快速放映一些展示自然的造型美,纹理美、形的交错节律美的图片。
然后提问让学生总结刚才看见了什么,都是些什么形象?定格其中一幅,《笔筒》让学生在纸张上将外形简单描绘下来。
2、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视觉印象。
这种印象跟我们观察的深入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凝神贯注,作长时间的协商,就会获得深入细致的视觉印象,呈现细致而完整的形;如果我们瞬间一瞥,我们获得的则是大致的印象,呈现简略的形。
3、出示课题二、新课讲述1、导入罗丹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
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
形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达的形又往往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有关“形”的各种技法表现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大师们的观察角度去看世界,去寻找美、感受美,从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由此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及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