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隐私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媒体法是法律领域的一个分支,其重点是保护隐私权的利益,并规定了新闻报道的限制和要求。
在这个领域中,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媒体法是一个涉及众多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其中涉及到对隐私权的保护,对新闻报道的自由展开,以及如何在这两种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隐私权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在法律界和媒体界都备受关注。
一方面,新闻报道是民主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它对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隐私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保护个人隐私。
因此,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自由和隐私权的保护成为媒体法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
一些新闻报道侵犯了被报道者的隐私权,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应;另一方面,一些诽谤行为也被打着新闻报道的旗号进行,损害了受害者的名誉。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法律规定明确的标准和原则来规范新闻报道的行为,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的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深入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案例一:媒体报道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在这个案例中,某媒体报道了一名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细节,包括其家庭、财产和其他个人隐私信息。
报道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被报道者的不愉快和困扰。
在这个案例中,媒体报道侵犯了被报道者的隐私权。
根据新闻报道的行为构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侵犯隐私权的标准。
根据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隐私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包括了个人生活、家庭、荣誉和名誉等方面。
而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涉及到了个人隐私的披露,就有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新闻报道的责任。
侵犯隐私权的媒体报道不但损害了被报道者的合法权益,还可能破坏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秩序。
因此,媒体在报道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尊重被报道者的隐私,避免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
浅谈新闻自由与隐私权摘要:新闻自由和隐私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之间的权利冲突一直存在。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两者的冲突日益升级。
本文分析了两者的关系,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并对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从立法、建立新闻行业自律体系和加强记者自身建设三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闻自由;隐私权;关系;建议第一章新闻自由阐述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各国的新闻媒体都会受到政府、资本基于国家利益、集团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本国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呈现出其“不自由”的一面。
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新闻自由的内涵,也可以说是对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新闻环境不够理解,导致存在一些思想上的误区。
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西方世界的新闻自由盲目崇拜,一味地认定西方的新闻自由是纯粹的;二是以为新闻自由是绝对的,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由。
是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
为了防止滥用新闻,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也对新闻报道有一定的限制。
因为新闻报道尺度的把握是实现新闻自由的重要阶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媒介的立身之本。
马克思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 新闻要产生影响力,就必须真实,必须取得受众的完全信任。
否则,新闻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就不能称其为新闻了。
因此,新闻自由权利的行使也必须以其真实性为原则和界限,不能肆意的报道客观世界没有的事实。
另外,新闻自由在法律制约下是远远不够的,人性道德和社会伦理的制约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网络环境带来的改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以及低成本性,某些网民素质不高,导致虚假、侮辱诽谤、不健康等垃圾信息充斥网络之中。
这种自由高度化的垃圾信息的出现,会阻碍正常的信息传播,扰乱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进而抑制网络新闻自由。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交互性特征明显,打破了传统媒体现行的传播方式,例如电子阅读器、网络媒介、手机应用平台。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 隐私权。
新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重要部分,与隐私权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对隐私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首先,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使得隐私权成为争议的焦点。
传统媒体的时代,新闻往往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渠道传递给大众,对于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也相对较少。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流动无处不在,个人的私密信息也变得容易被公众获取。
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共享和传播机会。
例如,当某个社交媒体上公开分享的照片或个人状态被新闻媒体引用和报道时,个人的隐私可能会受到侵犯。
因此,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隐私权。
其次,新闻传播的隐私权问题也涉及到社会议题和公共利益。
一方面,新闻传播对于揭露腐败、追求公正正义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报道事件和揭露社会问题,新闻媒体扮演着监察者和舆论监督者的角色,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
然而,这种角色可能对个人的隐私权造成侵犯。
另一方面,公众也有权利了解和关注公共人物的行为和私事,以便更好地评估他们的能力和品质。
这种信息的披露让公众更能对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为了平衡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公民隐私权利。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监管,限制其对个人隐私的获取和使用。
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保障公民隐私权。
第二,媒体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在报道中尊重个人隐私。
新闻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遵守法律和伦理规定,严禁侵害他人隐私。
在新闻报道中,对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的隐私信息的使用需要谨慎权衡,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一、是什么,新闻自由与隐私保护的矛盾是什么?冲突的本质是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
新闻自由作为作为一种权利,是媒体和广大的民众共同享有的权利,代表了表达自由,追求的是公共利益。
隐私权作为一种人格权,它所追求则是个人利益。
利益取向不同,就必然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造成不同权利间的冲突即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
二、新闻自由与隐私保护发生冲突的主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手段与报道内容上1、新闻采集时的侵犯在社会生活中侵害公民隐私权大多是因为新闻媒体采制、刊播有关他人隐私内容发生过的。
一般来说,有以下侵犯隐私的行为:(1)非法闯入和强行采访。
未经被采访者的同意就偷偷进入甚至强行闯入进行采访,这无疑是对公民住宅的的侵犯。
(2)监听、监视。
这两种行为本是只有特定的国家机关在行使国家权力时才可以使用的方法,而且,这两种行为还需要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批。
但是,现在一些新闻记者当他们不能进入被访者的私人空间对其进行直接采访时,就采取使用电子偷拍,偷录的方法,记录他人的隐私。
更多的时候就是跟踪被采访者寸步不离,时时刻刻都跟在其后,给被采访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3)窃取他人个人资料。
这是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是违反法律的,所以,案例并不多。
(4)隐性采访,俗称“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和真实目的,以偷拍偷录和亲身感受的方式对事件进行采访,而被采访的对象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采访。
我们大家现在看到有很多电视节目采用这种方式。
对于“暗访”它存在积极和消极这两方面,积极的地方是在揭露违法犯罪活动时,以及在对公权运作的监督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这种手段用于普通采访中,使被采访者的隐私权很容易就被侵犯。
在国外,就有很多国家禁止未经同意的谈话录音,包括电话谈话和当面交谈。
在我国虽然无相关的规定,但是,也应该对暗访这种形式进行规范,将其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使之既发挥作用,又不会侵犯他人隐私。
2、新闻报道中的侵犯(1)未经同意,对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财产、家庭婚姻生活和生理缺陷、疾病的报道。
浅析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新闻媒介的快速发展,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保护矛盾日渐突出,在本篇论文中,我将阐述对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一些看法。
一、新闻自由的含义所谓新闻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可见,新闻自由不仅使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可以依法进行采访、报道、出版,提供不被政府或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监控的各类信息,而且也使人民能了解各类信息,满足知情权的需要,并提供了人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可以独立的发表意见,进而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促进政府或其他组织以及官员的行为合法化。
显然,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能促使社会向民主法制的方向前进,促使社会政治生活公开化。
新闻自由包括一个方面的权利:其一,排除政府干预的权利,即政府不能操纵新闻媒介,不能设置障碍;其二,采访权利,即新闻媒介可以独立采访,并有一些特权获得采访材料,从而保障新闻媒介能客观真实的再现采访的对象和信息;其三,扳道权利,即新闻媒介可以自由的将采访来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外传播,并可以发表意见。
新闻自由与知情权是一对不能截然分离的概念,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知情权的存在为新闻自由奠定了基础。
公民作为知情权的主体,有知悉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信息的权利,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公民不可能花费全部的精力、财力以及时间去了解发生于自己身外的事情,只能借助新闻媒介。
可以说新闻媒介是基于人民的授权,代理人民去了解国家和社会中发生的人民应当了解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介享有一定的“特权”,例如在国家的有关会议中,新闻媒介可以出入进行采访,而普通的社会公众就没有这个权利。
而为了使公民能客观地了解社会事情,为了完全实现人民的知情权,新闻媒介在遵循法律以及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必须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这样新闻自由就成为必然。
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新闻报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提供了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帮助公众了解各种事件和问题。
然而,与此同时,新闻报道也涉及到了隐私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隐私保护问题既是一项重要的伦理原则,也是法律规定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隐私保护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它涉及到个人信息和个人空间的保护。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信息,如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家庭背景等。
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未经允许的揭露,将对个人造成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因此,隐私保护在新闻报道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尽管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但有时候媒体在获取信息和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隐私权往往会被侵犯。
以下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隐私保护问题:1. 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披露: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增加新闻的轰动效应,在报道中泄露了个人的隐私信息,如个人住址、电话号码等。
这不仅违反了媒体的道德准则,也可能给受影响的人带来潜在的危险。
2. 隐私采访:有时,新闻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会违背被采访者的意愿,询问他们不愿意透露的个人信息。
这种情况下,媒体侵犯了被采访者的隐私权,给被采访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3. 被偷拍和偷听:媒体有时会采取不当的手段获取新闻素材,如偷拍和偷听。
这不仅违反了个人的隐私权,也违法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1. 强化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隐私。
同时,对于违反隐私保护的行为,应当加以严惩,以起到威慑作用。
2. 媒体自律:媒体组织应该建立起自律机制,制定明确的伦理准则,并严格执行。
媒体从业者应该认识到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遵守伦理规范,不得违反个人的隐私权。
3. 采用模糊化技术:在报道中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时,媒体可以采用模糊化技术处理,将相关信息进行模糊和隐藏,以保护个人的隐私。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私人生活、私人信息或私人空间的控制权和保护权。
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需要涉及他人的隐私信息。
而如何平衡新闻报道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媒体法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隐私权在法律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中。
根据这些法律规定,个人对于自己的隐私享有一定的权利,媒体不得擅自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然而,新闻报道又是公共利益的表现,对新闻报道的限制也不能过分约束媒体的报道自由。
因此,如何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解决新闻报道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关键。
在这方面,法律的规定显示出了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涉及个人隐私信息时,媒体可以通过事前征得相关当事人同意、模糊化处理敏感信息等方式来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新闻报道中的公共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当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大于个人隐私权时,媒体才能够合法的报道。
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探讨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茶余饭后:娱乐明星被曝光》在这个案例中,一家娱乐新闻网站披露了某位知名影星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
报道中涉及了该影星的家庭矛盾、婚姻问题等私人隐私信息。
该影星因此起诉媒体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需要分析的是报道的内容是否具有公共利益。
如果该影星的行为涉及到公共利益,例如因为其在社会公共场合出现的行为受到了公众关注,那么媒体在报道时有一定的合法性。
然而,如果报道的内容是属于私人生活范围内,并且与公共利益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媒体披露的信息则存在侵犯隐私权的嫌疑。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报道的方式和手法。
如果媒体在报道时采取了模糊化处理敏感信息、事前征得相关当事人同意等保护隐私的措施,那么报道的合法性会更高。
如果媒体在报道时没有考虑到这些保护隐私的措施,那么报道的合法性会受到质疑。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新闻报道中隐私保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当今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新闻报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让公众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监督和推动的作用。
然而,在追求新闻价值和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侵犯其合法权益。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隐私保护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明确隐私的范畴。
隐私通常包括个人的私人生活、家庭生活、个人信息、个人空间等方面。
例如,个人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财务状况、通信内容等都属于隐私范畴。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和编辑必须对这些内容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能随意披露。
获取新闻素材时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
记者在采访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不能通过非法手段,如窃听、偷拍、跟踪等方式获取新闻。
同时,也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如果被采访者明确表示某些内容不愿意公开,那么就不应该强行报道。
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要格外重视。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尚未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他们的隐私更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
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时,不能披露其姓名、住址、学校等可能导致其身份暴露的信息。
即使是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等负面新闻时,也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隐私进行保护,以免对他们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在新闻报道中,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要谨慎处理。
有时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等,也可能会对其造成困扰。
比如,报道一位公众人物的健康问题时,不能过于详细地描述病情和治疗过程,以免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压力。
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还体现在对新闻图片和视频的使用上。
在使用相关图片和视频时,要确保不会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信息。
如果必须使用,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打马赛克、模糊化等。
另外,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和信息安全也不容忽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数字化存储和传输。
新闻机构在处理这些数据时,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泄露。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体在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报道新闻时,媒体常常会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
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媒体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剖析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一、媒体法中的隐私权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媒体法中的隐私权是什么。
隐私权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权,包括了个人生活、名誉、荣誉、形象等方面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人的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侵犯。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对于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尊重对象的隐私权,不得擅自披露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免侵犯对象的合法权益。
而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就在于如何在报道新闻时平衡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关系,以保证各方权益的平衡和谐。
二、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案例剖析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探讨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案例一:某娱乐明星因涉嫌吸毒被警方抓获,媒体进行大肆报道,包括对其私人生活的深入挖掘,甚至包括其家庭成员的信息。
对于这样的案例,可以明显看出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
因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一定的隐私权也应该受到尊重。
媒体在报道时虽然具有披露真相的义务,但也应当在报道时遵守法律,尊重对象的隐私权。
对于该案例,媒体应当尊重明星的隐私权,报导事实真相的同时不应过度刊播关于其家庭成员的私人信息。
案例二:某政府官员因涉嫌腐败被关押,媒体对其家庭背景和个人隐私进行深度报道。
在这一案例中,媒体同样侵犯了对象的隐私权。
政府官员虽然作为公众人物,但其家庭成员的信息也应当得到保护。
在报道涉及政府官员的新闻时,媒体应当慎重考虑家庭成员的隐私权,避免过度报道。
此外,政府官员本人的隐私信息也应当得到保护,媒体在报道时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其个人隐私权。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媒体法是指规范媒体行为的法律,其中包括了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相关法律条文。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通常需要处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因此在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注意隐私权的保护。
然而,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因为新闻报道可能需要披露一些个人的隐私信息。
对于这一问题,法律规定了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标准,媒体需要在报道中平衡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
下面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剖析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媒体报道个人隐私信息引发争议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某小区内发生的一起杀人案件,报道中披露了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等。
被害人的家属认为电视台的报道侵犯了被害人的隐私权,要求电视台赔偿并公开道歉。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首先要了解媒体法中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原则。
按照我国媒体法律的规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公民的姓名、肖像、隐私等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媒体可能需要披露一些个人隐私信息,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保持平衡。
在这一案例中,电视台披露了被害人的个人信息,由于被害人已经去世,其个人信息的保护权利应当由其家属来主张。
根据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延续至其死亡,并由其继承人来行使。
因此,电视台在报道中披露被害人的个人信息,需要尊重其家属的意愿,如果家属认为报道侵犯了被害人的隐私权,可以要求电视台停止侵权,并要求赔偿。
针对这一案例中的争议,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平衡新闻自由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
在报道中,媒体需要谨慎处理个人隐私信息,并尽量征得当事人或者其家属的同意。
如果报道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信息,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同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避免过度披露个人的隐私信息。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剖析在现代社会中,隐私权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媒体法中的隐私权规定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面对媒体报道时该如何受到保护。
然而,新闻报道又要求对社会事件和公共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这就引发了隐私权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冲突。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隐私权与新闻报道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现阶段媒体法如何规定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看法,以期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案例分析1.案例一:王某个人信息被媒体公开王某是一位普通市民,因为涉嫌犯罪而被警方逮捕。
在此事件曝光后,多家媒体对王某的个人信息进行了详细报道,包括家庭情况、工作单位等私人信息,甚至在报道中发布了王某的照片。
王某本人对此感到极度的困扰和伤害,随后提起诉讼,要求媒体立即停止对其个人隐私的侵犯。
2.案例二:著名演员被曝光私生活某著名演员在其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关于自己私生活的文章,随后被多家媒体引用报道,并进行了推敲和揣测。
在随之而来的报道中,媒体对演员的私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揭露,并进行了大肆渲染,引发了不小的社会热议。
演员对此表示极度愤怒,并指责媒体侵犯了其隐私权。
以上两个案例都涉及到了隐私权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冲突。
在第一个案例中,王某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因为涉嫌犯罪而被媒体公开了个人的隐私信息,这直接侵犯了其隐私权。
而在第二个案例中,著名演员虽然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公开了一些私人信息,但媒体对其私生活进行详细的报道和揣测,却侵犯了其隐私权。
二、媒体法中关于隐私权和新闻报道的规定在中国的相关法律中,对隐私权和新闻报道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个人的姓名、肖像、隐私,以及婚姻等私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条也规定,盗用、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
而在新闻报道方面,相关法律也做了明确规定。
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如何解决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它能够让我们迅速了解世界上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
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隐私保护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追求新闻价值和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如何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际新闻报道中隐私保护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吸引眼球、抢占头条,一些媒体可能会不择手段地获取独家新闻,甚至不惜侵犯个人隐私。
其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极为迅速和广泛,一旦隐私信息被曝光,就会在瞬间传遍全球,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再者,部分新闻从业者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报道中未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关键。
各国政府应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新闻报道中哪些个人信息属于隐私范畴,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公开这些信息。
同时,要加大对侵犯隐私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不敢轻易越界。
加强行业自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闻行业协会应当制定详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新闻从业者自觉遵守隐私保护原则。
媒体机构内部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涉及隐私的新闻报道进行层层把关,确保报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此外,要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隐私保护意识和专业素养,让他们明白在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
公众的监督也起着重要作用。
广大民众应当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对于侵犯隐私的新闻报道要敢于发声,进行批评和抵制。
同时,要积极参与新闻媒体的评价和监督,推动媒体更加注重隐私保护。
在技术层面,新闻媒体可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匿名处理手段,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保护。
在收集和处理新闻素材时,要遵循最小化原则,即只获取和使用与新闻报道相关的必要信息,避免过度收集个人数据。
新闻和隐私作者:周烈琼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技术在进步,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闻工作者有更多渠道和更多的便利去完成新闻传播。
世界在发展,人们的意识也在提高,新闻传播过程中对有意或无意对隐私权的侵犯越来越引人关注,新闻自由和隐私保护的冲突问题越发突出。
文章以《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为例对新时代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新闻自由隐私隐私权媒体《世界新闻报》一、新闻自由侵犯隐私权新闻事业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有机体组成部分,它当然也会和其他社会事业或者活动发生关系,其间会产生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对自然人隐私有意或者无意的侵犯产生的就是负面效应。
法学家威廉·普罗瑟在1960年汇编出了册子,册子内容是多种多样关于隐私的案例。
他还写出了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出了四种不同但是有关的侵犯隐私的行为,分别是:入侵(intrusion)、私人事务之公众揭露(public disclosure of private facts)、误导(false light)和盗用(appropriation)([美]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吴懿婷译,2003,第159页)。
新闻传播对隐私权的侵犯形式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新闻采访侵犯隐私权和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宋雨青,2006)。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容易发生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包括:窃听自然人电话、监视自然人、侵入自然人住宅、私拆自然人信件、隐匿新闻工作者身份进行暗访等;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则表现为新闻工作者把得到的涉及自然人隐私的内容公之于众。
二、《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与新闻自由的冲突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
20世纪中期之前的英国新闻事业引领着那时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潮流。
1621年9月,英国最早的报纸(周报)《每周新闻》创刊以来(张允若,2003,第28页),英国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多种媒体,例如《泰晤士报》、路透社、BBC等。
《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诞生在1843年10月1日,创办者为John Browne Bell,售价为三便士,是那时最廉价的报纸(Esther Addley,The Guardian(UK),7 July,2011)。
《世界新闻报》在当时是一份新型的大众化报纸。
报纸颜色鲜艳,刊登大量照片,图文并茂,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内容煽情,以体育新闻、黑色和黄色新闻为主(陈力丹、王辰瑶,2008,第33页)。
这是一份周报,在星期日发行,创办后发展速度很快。
该报平均一周发行量为280,0000份,报道内容与“世界”和“新闻”都关系较少,由于大量报道明星独家新闻以及性丑闻而获得绰号“News of the Screws”(《世界性闻报》)(News (UK:BBC),7 July,2011)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新闻报》销售达到了顶峰,最高销量超过800,0000份(News(UK:BBC),7 July, 2011)。
如此大的发行量也成为该报所有者的骄傲,所以他们宣称:《世界新闻报》的读者比任何其他英语报纸都多(News (UK:BBC),7 July , 2011)。
1966年,《世界新闻报》做出了一件引起极大争议的事:在伊恩·布拉迪和米拉·亨得利谋杀案件中,《世界新闻报》被暴露花钱收买了一个重要证人大卫·史密斯,让该证人给出合乎《世界新闻报》要求的证词。
大卫·史密斯接受了1000英镑酬金还被送往法国度假。
首席检察官被指派去调查那件被称为“严重扰乱司法进程”的案子,但是后来《世界新闻报》却逃脱了蔑视法庭罪(BBC News(UK),8 July,2011)。
1969年,时为澳大利亚籍的鲁伯特·默多克收购了英国《世界新闻报》以及《太阳报》(陈力丹、王辰瑶,2008,第33页)。
作为小报身份的《世界新闻报》发行量如此之大,当然有它独特的地方,比如,该报总是力争独家报道一些有关王室成员、政界人物、明星富豪的离奇故事(包括隐私)。
《世界新闻报》的这些花边新闻很能吸引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大众眼球。
《世界新闻报》也一度将“All human life is there”(“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奉为自己的座右铭(Esther Addley,The Guardian(UK),7 July, 2011)。
该报确实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例如:报纸对玛格丽特公主的地下情、哈里王子的种族歧视言论以及吸食大麻和酗酒的照片均做过披露。
它还揭露过战争大臣约翰·普罗富莫、国防部次长安东尼·兰布顿、作家兼议员杰弗里·阿彻等人的丑闻(张天赦,2011年)。
《世界新闻报》以上报道一方面在利用新闻自由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行使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把丑闻曝光,让不法分子不敢轻易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报道内容又引发争议,关于侵犯隐私的争议、用非法手段(窃听、偷拍等)获取信息的争议以及发布低俗内容的争议。
《世界新闻报》用窃听手段获取新闻以及购买新闻(有偿新闻)的做法很早就为人所知。
最著名也是把《世界新闻报》窃听行为大曝光的一件事是2002年对失踪少年米莉·道勒的手机进行窃听,放出错误的消息让道勒夫妇认为米莉·道勒还活着(而事实上她已经去世了)。
道勒夫妇的律师马克·路易斯说,“《世界新闻报》在如此艰难时刻的非人道做法让道勒夫妇痛上加痛。
”(News(BBC),7 July,2011)。
《世界新闻报》发起过运动,比如要求引入“莎拉法”(Sarah's Law),允许公众接近和使用性犯罪者登记簿(BBC News,8 July,2011)。
在2005年,威廉王子和一位膝盖外科医生的预约被曝光(Daily Mail,9 August,2006)。
王室觉得可疑,就让警方展开调查。
2006年8月,《世界新闻报》编辑克里夫·古德曼(Clive Goodman)以及私家侦探格伦·穆尔凯尔被伦敦警方逮捕,两人被指控窃听王室成员电话,称他们触犯了《2000年规管调查权力法令》(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 2000)的第79条(BBC News,9 August, 2006)。
2007年1月26日,克里夫·古德曼和格伦·穆尔凯尔分别被判处监禁4个月和6个月(BBC News,26 January,2007)。
《世界新闻报》报道了一级方程式首席马科斯·莫斯利花钱让五位女子参与性狂欢派对,那引发了一场重要的侵犯隐私案件。
2008年,高等法院裁决《世界新闻报》侵犯了莫斯利的隐私,莫斯利因此获得60000英镑赔偿金(BBC News,8 July,2011)。
2011年7月7日,《世界新闻报》因窃听犯罪分子、名人及政治家等人物的电话而被起诉。
伦敦警方说他们试图联系所列名单中可能被窃听波及到的4000个人(News(BBC),7 July,2011)。
2011年7月10日,《世界新闻报》发表了最后一期就停刊了。
该报最后一期的头版印着“Thank You and Goodbye”的大字样。
关于《世界新闻报》垮台的原因各界都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综合思考,该报还是没有遵守行业自律和他律,错误地使用新闻自由,比如窃听、偷拍等,这些做法因触犯隐私和违背新闻伦理道德而遭到起诉。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任编辑李晓林认为《世界新闻报》窃听做法触犯了《数据保护法》(The Data Protection Act 1998)(李晓林,2011年)。
在英国,《数据保护法》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免受侵扰和滥用,尤其不能用于商业用途。
另外,《世界新闻报》对一些王室成员、政府工作人员等的隐私报道触犯了一些处于上流社会的人(尽管娱乐或者体育明星可能很想让媒体曝光自己,有的甚至自己制造新闻以求出名或名气大增),这些有权势的人是无法容忍自己的隐私被曝光的,从这一点讲,《世界新闻报》也难逃被停刊的命运。
三、隐私权的知识回顾一般认为,最早将隐私权的概念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是美国人。
1890年,《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文章,作者是美国的学者路易·布兰迪斯和塞缪尔·瓦伦。
在该文中,两位作者写道,“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吕光,1981,第64页)。
简单而言,他们把隐私权视为“不受外界干扰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let alone)”([美]爱伦·艾德曼卡洛琳·肯尼迪,吴懿婷译,2003,第1页)。
该概念提出的背景可以和世界新闻史上黄色新闻泛滥的背景相结合研究: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Benjamin Day)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张允若,2003,第49页)。
戴起初是印刷学徒,1831年到美国开办印刷所。
为了使自己的生意兴旺,他决定要创办一份平民百姓能负担得起的廉价报纸。
《太阳报》的创办方针主要有:(1)低价发行。
每份售价一美分(一个便士)。
(2)刊登趣味性的新闻,主要报道地方新闻、社会新闻。
(3)大量刊登广告增加收入(张允若,2003,第50页)。
《太阳报》的成功除了引发廉价报纸的创办热潮,也使其成为商业报纸的鼻祖。
从传媒经济的角度看,它是传媒产业化运作的开端,在传媒产业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该报的一些经营方法对现在有启发作用,比如,在街头零售,给报贩折扣以激发他们的购买积极性,刊登大量广告,引领“二次销售”(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主)等。
《太阳报》有功也有过,它的过错之处主要在于引发了黄色新闻浪潮。
以至于从那时起到19世纪末期,美国黄色新闻泛滥,造成报纸内容低俗,格调低下,为争取受众恶性竞争。
新闻史上的一些大师级人物也涉足过黄色新闻以获利,像普利策的《世界报》、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均使用过黄色新闻以扩大报纸发行量。
学者莫特(F. L. Mott)是这样看待黄色新闻的:用煽情的报道方式,内容侧重于丑闻、犯罪、流言蜚语、性等话题,用大号标题吸引人的眼球,彩色印刷,刊登虚假照片和文章,为宣传自己而发起一些运动等做法(F. L. Mott,1962,P. 539)。
黄色新闻对人们的私生活进行过多甚至是肆无忌惮的披露,这引起了来自社会多方人士的反感和关注。
学者路易·布兰迪斯和塞缪尔·瓦伦在那个黄色新闻泛滥并侵犯人隐私的年代经过研究发表了那篇论隐私权的开山之作《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