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汕文化变迁史的
- 格式:ppt
- 大小:19.04 MB
- 文档页数:31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来源:文史知识作者:杜经国日期:2009/9/24潮汕文化是中华的一个分支,在潮汕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
潮汕地区位于东经115度06'—117度20'、北纬22度53'—24度14'之间,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
潮汕面对滔滔大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在这里交接。
潮汕与台湾南端,为一衣带水。
潮汕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其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形盛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潮汕文化包含着不少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
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
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
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土族文化和中原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
在形成自身特色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徒、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也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距今8000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遗址,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
距今6000—5500年前后的潮安陈桥文化遗址,仍然表现出与闽南同一时期文化遗址(例如平潭县海坛岛壳丘头文化遗址)接近的文化风格。
而陈桥出土的陶器,具有河姆渡文化夹砂、夹蚌陶器的特色。
距今3500年前后的普宁后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鸡型壶,其祖型——垂囊(盉)最先出现于河姆渡第三期文化。
可以说,这4000余年间,本地原住民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可以归属于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文化区(文化区划分依苏秉琦说,见《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品茶是潮汕地区很知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好像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此时此刻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行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宝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产茶之地,出税固宜。
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
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
没有种茶倒没关系,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
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假如《三阳志》所记属实,唯恐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出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那么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此时此刻也是如此。
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自然,此时此刻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闻名海内外,在今日国产的特级茶叶中数一数二,但惋惜产量不多,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名贵的。
汕头的变迁第一篇追古溯原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前111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3、1981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南澳总兵府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潮汕宗族文化发展历史论文潮汕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宗族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
潮汕宗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潮汕地区的主要宗族包括潮州人、汕头人、揭阳人等,每个宗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本文将从潮汕宗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宗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潮汕宗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潮汕地区。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潮汕地区就已经有宗族社会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更加繁荣,宗族宗法得到更加严格的约束和遵守。
在这个过程中,潮汕地区的宗族文化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体系。
潮汕宗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族文化在家族制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传统,包括家族组织、家族祭祀、家族墓地等传统仪式。
其次,宗族文化在信仰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有着独特的特色,尊崇祖先、注重家族和睦、重视传统礼仪等是其主要特点。
此外,在宗族文化的规范和约束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宗族宗法,对家族成员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约束。
潮汕宗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潮汕宗族文化在社会和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信仰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潮汕宗族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
此外,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对潮汕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当地社会的生活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潮汕宗族文化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其历史发展悠久,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潮汕宗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保留并弘扬潮汕宗族文化将对当地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潮汕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课题。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辖地。
公元前 111 年西汉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浦司管辖。
3、 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越族人。
最晚至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秦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
(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
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韩文公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郑成功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铁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南宋时,已有小麦种植。
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陶瓷、潮绣最为著名。
10、唐宋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广东省潮汕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潮汕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富有活力的文化。
1. 引言潮汕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潮汕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潮汕文化的历史潮汕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潮汕地区的兴起和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
潮汕地区曾是海上贸易重要枢纽,这促进了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对潮汕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潮汕文化的传统特点潮汕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饮食文化:潮汕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潮汕菜以其精致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口味风格受到赞誉,如潮汕火锅和客家菜等。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尤以潮汕音乐和潮剧(歌仔戏)为代表。
这些音乐形式在宗教仪式、节庆和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地区的木偶戏和皮影戏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观众。
4. 潮汕文化的饮食、音乐与民间艺术潮汕文化在饮食、音乐和民间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饮食文化:潮汕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风格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喜爱。
潮汕火锅的特色食材和汤底成为美食文化的亮点之一。
•音乐与歌仔戏:潮汕音乐和潮剧在地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和音乐曲调体现了潮汕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木偶戏与皮影戏:潮汕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展示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为潮汕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5. 潮汕文化的经济贡献潮汕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商业活动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经济贡献:•商业传统:潮汕地区的商业传统悠久,历史上曾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
收稿日期:2004-09-10作者简介:陈友义(1961—),男,广东南澳人,汕头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张妍瑾(1982—),女,广东澄海人,汕头教育学院2001级历史专业学生。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陈友义,张妍瑾(汕头教育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摘 要:潮汕文化在近代潮汕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推动下,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为近代潮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理论指引,推进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给汕头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必须确立文化兴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把汕头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
关键词:潮汕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嬗变;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G 127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5)04-0074-005随着汕头开埠,潮汕社会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实现了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潮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
文化嬗变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有力地推动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探讨、总结近代潮汕文化嬗变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对推动文化汕头建设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痛苦中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的潮汕,不可避免地也卷入了近代化的浪潮。
在近代化大潮的冲击下,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潮汕的封建主义经济结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新式工业、交通、电讯和城市化过程。
随着近代潮汕社会这一历史性转变,作为社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文化也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
(一)潮汕社会主流文化的嬗变 作为古代潮汕文化核心的封建主义儒家思想失去了其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所取代。
潮汕文学教育发展秦汉以前,潮汕是古越居民繁衍之地。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在中原文化入主潮地之前,潮郡已有百越文化存在。
三国时期,揭阳人吴砀举孝廉。
可见潮人以文进仕,由来已久。
入唐以后,海阳人赵德中进士,成为潮人一代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而大颠和尚写经逾千卷,且为心经作注,更为唐代潮人撰作之冠首。
但相对中原地区说,那时整个潮汕的文化比较落后,正处在孕育期。
所以,唐朝年间,常衮、韩愈、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陈尧佐、周敦颐、赵鼎、朱熹等公卿重臣,先后莅潮,对潮郡的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韩愈刺潮时要兴学育才,发现赵德“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宗孔氏……”便邀请他出来主持办教育之事。
赵德为韩愈编《文录》,载韩文75首,并作《文录序》留世。
可以说韩愈刺潮,对于岭海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中原汉人南下,中州华夏繁衍盛区的名冠望族便带来了温谦知礼的嘉风雅范,使“潮虽小,也知讲礼义”。
因而,潮人在其总体素质上,已兼具炎黄气韵与华夏风采,潮人与华夏民族息息相关,古潮郡是“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是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
岭海文化氛围的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咸平二年陈尧佐莅潮当通判,他最早将潮州山水附上韩姓,并最早建韩文公祠。
作诗为证,《送王生及第归潮阳》曰:“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当时,潮郡的山川古迹,大多冠上与韩愈有关的名字,如笔架山改为韩山,恶溪改为韩江,广济桥称为湘子桥,还有昌黎路、昌黎小学、景韩亭、叩齿庵、竹竿山等,一个围绕韩愈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亦即岭海文化的氛围,在陈尧佐之后便渐次形成。
在岭海文化影响下,潮州的经济、文化开始崛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四时间: 2010年02月08日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郭伟川潮汕历史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二)但是,就在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十一月,据《云霄厅志》记载:“蛮寇雷万兴……纠党复起于潮,猝抵岳山。
元光闻讯,遂率轻骑御之,援兵后至,为贼将蓝奉高刃伤而卒。
”由上述史料可知,畬族首领雷万兴率部众果然从根据地潮州凤凰山出发,向唐朝政府治下的平原地区侵扰抢掠。
他们南下就是粤东潮州的海阳,北进就是闽南的漳州。
就雷部占领岳山及陈元光率轻骑从漳州前往抵御看来,此次土著部众于十一月冬季下山进扰闽南,显然由于山上给养不足,他们势必向平原地区州县百姓抢掠粮食衣物,以备过冬。
从雷万兴“纠党复起于潮”及蓝奉高杀死陈元光的记载看来,说明潮州凤凰山确实是这个以雷、蓝、盘、钟四姓为主体的土著畬族的祖地和大本营。
陈元光之死,对唐朝政权是一个巨大损失,对闽南粤东的民众无疑也是一大损失。
而陈氏家族,自陈政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来闽南粤东平乱,至唐高宗永淳二年即公元683年病死,前后共14年;陈元光自永淳二年8月继父职续行平乱,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战死,前后共28年。
父子两人共耗费42年的时间对付粤东闽南的蛮獠之乱,不仅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尤其是陈元光本人,他不仅是杰出的将领,同时也重视政治策略。
他本来想以怀柔之策,用政治解决的办法和兴学教化的措施,希望能感化此间的土著民族,他确实反对一味以武力镇压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是有据可考的。
但结果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这就难免引起他的亲属和部下将士的极大愤慨,而唐朝政府显然也决定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强硬的镇压手段,来彻底解决盘踞在潮州凤凰山的蛮獠,长期对闽南粤东地区州县民众安宁的威胁。
这个时候,唐朝中央政府究竟派谁来代替陈元光任漳州刺史,并担负起剿灭潮州凤凰山蛮獠的重任的呢?那就是陈元光的儿子陈向。
公元715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年,也即陈元光死后的第四年,陈向率领军队夜袭凤凰山蛮獠盘踞的山寨险要关隘,经过激战,直捣老巢,活捉并手刃了有杀父之仇的蓝奉高,并俘其余党。
潮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的潮汕工艺在这里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和传承。
潮汕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从潮汕工艺的历史渊源、特点和传承发展的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潮汕工艺的历史渊源潮汕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在潮汕地区,人们通过陶瓷、木雕、石刻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工艺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潮汕工艺的特点1. 精湛的技艺:潮汕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而闻名,无论是陶瓷、木雕还是石刻,都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细腻的工艺品制作。
2. 独特的风格:潮汕工艺注重细节和精致,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受到广泛赞誉。
潮汕陶瓷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独特的釉色而闻名,木雕作品则以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而著称。
3. 丰富的文化内涵:潮汕工艺融合了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潮汕陶瓷中往往浮现的鱼、龙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三、潮汕工艺的传承发展现状1. 传承的困境: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潮汕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许多传统工艺技艺面临失传的危(wei)险,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也逐渐减少。
2. 传承的努力: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工艺,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了潮汕工艺的保护基地和传习所,培养和支持年轻一代的工艺师傅。
同时,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提高公众对潮汕工艺的认知和兴趣。
3. 创新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潮汕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陶瓷工艺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推出了更多适应现代生活的陶瓷产品。
同时,潮汕木雕和石刻也在设计和制作上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四、未来的展望尽管潮汕工艺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通过各种努力和创新,潮汕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具有希翼。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潮汕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工艺师傅,提高工艺品的质量和知名度。
关于潮汕文化变迁史的潮汕文化变迁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潮汕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析潮汕文化变迁史,并着重探讨潮汕文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和演变。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福建和广东省的交界处,历史上一直是南方贸易的中心地带。
早在唐代,潮汕地区就已经是一座繁荣的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官员。
这个时期是潮汕地区文化的起源,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交流和融合为潮汕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宋代的到来,潮汕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开始蓬勃发展。
当时的潮汕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其港口贸易活动繁忙而繁荣。
与此同时,潮汕地区的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和文学风格。
这一时期的潮汕文化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明代是潮汕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潮汕地区的经济继续蓬勃发展,其文化也迎来了全面繁荣。
潮州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了当地民众喜爱的娱乐活动。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文人和学者,他们的作品对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代,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潮汕文化的发展。
当时潮汕地区成为了福建和广东两省的联通枢纽,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制造业也迎来了繁荣,例如木雕、瓷器制作等。
在这个时期,潮汕文化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潮汕地区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
潮汕人民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潮汕地区的经济也逐渐从传统的手工业转变为现代工业。
这些变革对潮汕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风俗和习惯的改变。
如今的潮汕文化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吸收了现代文化的精髓。
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音乐舞蹈、传统工艺等方面继续保持独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潮汕地区还发展起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有关描写潮州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家乡变化的文章。
我的家乡在潮州,是一座美丽富饶、景色宜人的城市。
这里山明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旅游胜地。
它北倚山林、南临大海,拥有风光旖旎的韩江、凤凰山森林公园和碧波万顷的榕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潮州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较发达的原始文化;秦汉以来,随着移民浪潮的到来,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相互融合交流,逐渐形成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潮汕文化。
潮州是广东省古城之一,全市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13个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37个点,是广东省古迹最多的地区。
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誉。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潮剧、潮绣、潮乐;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潮州菜、潮汕英歌舞、潮州工夫茶、潮州音乐;还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潮州木雕)。
另外,在潮州市已注册登记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50余名。
潮州还是著名的侨乡,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粤东地区主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潮州,真不愧为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迁客骚人,高官政要,不远千里而来,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和壮观的历史画卷,成为潮州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
如今,潮州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旧貌变新颜的潮州,经济迅速腾飞,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这些变化,无疑都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都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壮年之时,当建功立业。
”少年强则国强,小朋友们正值读书学习阶段,希望你们勤奋刻苦,努力拼搏,从小树立爱国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磨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增长知识才干,成为有用之材。
那么,就让我们乘上飞翔的翅膀,插上智慧的双翼,飞向充满阳光的明天吧!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你们能勇敢地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啊!美丽富饶的潮州,让我骄傲的潮州,你如今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我相信,只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再过几十年,再过100年,潮州必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工贸旅游城市。
潮汕文化专题研究附:潮汕文化专题研究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解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潮汕文化的内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潮汕文化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溯源” (5)一、潮汕文化发展整体趋势 (5)二、潮汕文化发展阶段划分 (5)第三章“解构” (12)一、潮汕文化演绎 (12)二、潮汕文化内容体系 (13)(一)饮食文化 (13)(二)建筑文化 (15)(三)工艺文化 (16)(四)民俗文化 (19)(五)语言文学 (23)(六)曲艺文化 (24)(七)宗教文化 (25)(八)农耕文化 (27)(九)潮商文化 (27)(十)华侨文化 (30)第四章“号脉” (32)一、潮汕文化历史地位 (32)二、潮汕文化发展挑战 (33)第五章“展望” (35)第二章“溯源”一、潮汕文化发展整体趋势潮汕文化,从陈桥贝丘遗址的“陈桥人”开始,至少有5000年历史。
纵观潮汕文化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整体上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潮汕原住民文明与中原南迁汉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并达到潮汕传统历史文明高峰的过程;二是潮汕人过番贸易经商,海洋商业文明萌芽发展,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并吸纳其他文化元素向前发展的过程。
二、潮汕文化发展阶段划分从宏观历史角度看潮汕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把潮汕文化分成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原生时期、成型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创新时期。
即潮汕文化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创新于近代。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及重要代表性历史事件。
(如下表一)表一:潮汕文化历史发展阶段阶段时间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备注原生时期6000年前—B.C.222年,出现社会等级农业生产兴起基本不受中原文化影响经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两大社会发展阶段“贝丘”,“沙丘”石器,陶器,青铜器等主要有象山文化:出与“漳象山文化、陈桥文化、后山—浮滨文化、南越文化四大古文明土了距今8000年以上的“南澳象山文化遗址”州史前文文化”为同一系统陈桥文化:距今6000至5500年前后,在今韩江三角洲地区已有居民活动,并能应用先进石器工具潮安陈桥文化遗址是潮汕贝丘遗址代表,出土贝壳、石器等后山文化:约3500年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鸡型壶,蛇形壶是这一文化的代表浮滨文化:约3400-2900年前,出土大口尊和酱黄色、酱黑色釉陶后山文化与浮滨文化有前后继承关系器为主,还包括石质牙璋南越文化:距今约2700-2200,年,浮滨文化中常见的大口尊及施釉陶消失,南越人特有夔纹陶器及越式青铜兵器大量出现成型时期B.C.214-598年,从秦始皇统一南越起,至南北朝完结止,前后800多年“榕江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逐步“汉化”,“汉式景观聚落”出现秦始皇统一(B.C.214)南越,揭阳建置。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南海郡管辖。
公元前111年西汉政府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在潮汕地区设南海、潮阳等县。
隋唐两宋时期朝山地区称潮州、元朝时期称潮州路、明清成潮州府。
2、1861年正式开放汕头魏商埠、称汕头埠。
1981年11月以后山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3、越族是潮汕最早的居民。
战国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地走进了金石并用的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近进了文明的门槛。
两晋和两宋时期是中原移民大量迁入潮汕的两次高潮。
4、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819年到潮州,关注民生,兴办乡学,传播儒家学说,带领人民驱除鳄鱼之害。
为纪念韩愈治潮的功绩,潮洲人民将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
5、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侵犯,俞大猷领导人民抗击倭寇。
郑成功在潮州的活动为收复台湾作了重要作准备。
南澳国姓井,澄海外砂国姓埔遗址都是其在潮汕的立时见证。
6、潮汕手工业发展较早、门类繁多。
尤其以陶瓷、潮绣为著名。
7、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8、1878年英国怡和洋行在石设制糖厂,这是外资在汕头设置的第一家近代工厂。
9、1933年山头港口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广州居中国港口港口的三位。
10、1906年华侨张煜南兄弟兴建的潮汕铁路开通南起汕头市,北至潮州。
潮汕铁路是我国商办铁路的开始,也是我国华侨创办的的一条铁路。
11、在金融方面最具潮汕特色的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侨批”业,“侨批”类似今天邮局的汇款单。
12、汕头地域就有人类8000多年前活动的遗址。
汕头,以至整个潮汕地区,被称为“海滨邹鲁”历史遗迹众多,分布广泛。
13、南澳县象山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新时期时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14、老妈宫即天后宫,它是汕头市中心城区历史发展的见证。
15、今天的小公园一带是汕头市老市区旧城的胜迹,是汕头历史上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怀旧的地方。
简述潮汕文化与发展02111212 林丹琳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
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
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
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
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
尤其在异域他乡。
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在许多国内旅游志上,提及到潮汕旅游,大体摆出的都是张美食地图,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潮汕的“吃”最出名。
潮汕饮食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特点的形成,同样是离不开潮人赖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及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
擅长烹制海鲜,可以说是潮汕菜最为突出的特点。
用料广博,是中国菜很多菜系都共同具有的特色,然而在众多的烹调原料中,特别突出擅长烹制海鲜的,恐怕只有潮州菜了。
潮州菜擅长烹制海鲜,首先是因为潮汕地区盛产海鲜。
潮汕平原所面对的滔滔大海,是丰富的海产品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泉。
潮汕地区盛产海鲜,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人类生存规律的支配下,潮汕在很古远的年代,便有了喜食海鲜的习惯。
潮汕人喜食海鲜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潮州饮食文化的特色,当潮州菜得到形成、发展的时候,这种特色自然也就成为潮州菜的一大突出特点。
潮汕传统文化是比较保守的,大部分人还是有着多子多福的观念,使得原本富庶的潮汕大地人口压力非常严重,这也就迫使许多潮汕人必须对外迁徙和异地谋生,这也就造就了潮汕人吃苦耐劳的性格和精明能干的商业头脑;同时也因为异地谋生,使他们形成了共同进退的抱团思想,一荣俱荣敢闯敢拼的干劲;“潮商”也成为现代商业的一种独特现象,甚至有人将其与中国古代的晋商和徽商相媲美,称之为中国第三大商帮。
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简介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本文将从古代起源、世代传承、人文风貌等方面,简要介绍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
一、古代起源潮汕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前后的秦朝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中,潮汕地区相继归属于诸多王朝,如东汉时期的东莞县,宋代的潮阳路等。
这些王朝的兴衰更迭,为潮汕地区的人文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世代传承潮汕地区的人文风貌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
其中,潮汕方言是地区的一大特色,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独具一格。
此外,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如潮汕牛肉、手打鱼丸汤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闻名于世。
在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方面,潮剧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潮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戏剧性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木偶戏、皮影戏等,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世代传承,保留了潮汕独特的文化特色。
三、人文风貌潮汕地区的人文风貌多元而独特。
其中,宗族关系在潮汕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潮汕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家族、宗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是人们亲近祖先、加强家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同时,潮汕地区还崇尚孝道,尊敬长辈是地区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
潮汕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其独特之处。
潮汕传统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尊重,建筑材料多采用木质或砖瓦,建筑形式多以庭院为中心,古朴而精致。
这种传统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迷人的人文景观。
四、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潮汕地区的人文历史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潮汕地区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潮汕地区继承与传承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使命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保留着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总结起来,潮汕地区作为中国广东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在古代起源、世代传承、人文风貌等方面都具备了独特的特色。
潮汕祭祀文化发展历程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沿海,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年的历史积淀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祭祀文化。
潮汕地区的祭祀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演变历程。
早期,潮汕地区是一个以渔业和海洋经济为主导的地区。
在那个时候,人们信仰一些自然神灵,如敖汉、杀头神、妈祖等。
他们相信这些神灵能够保佑渔民们平安归来,满载而归。
每年农历的第二个月十七,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拜海祭典,向这些神灵祈求海上的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地区的农业也开始发展,于是人们在田间地头也开始举行一些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赐福。
由此,潮汕地区形成了以敖陶陶公、关帝庙、文昌祠等为代表的土地神与文化英雄的祭祀,这些神明在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导的城市文化。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崇拜和祭祀一些商业贤人,如郑成功、黄飞鸿等。
他们相信这些商业英雄能够赐福商人们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这种祭祀活动至今仍在潮汕地区保留,在一些商业中心地带可以看到投有硬币的神座,商人们在做生意之前都会在这些神座前烧香祈求平安。
20世纪以后,潮汕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们的信仰也逐渐多样化。
新的宗教和信仰进入潮汕地区,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随之而来的是,针对这些信仰的各种祭祀活动也开始在潮汕地区兴起。
人们在传统的节日和重要的纪念日都会举行庆典和祭祀仪式。
如今,潮汕地区的祭祀文化仍然活跃着。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潮汕地区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各种各样的表演和游艺项目吸引了大批观众。
此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潮汕地区还举行“七月半”活动,人们会为祖先和亡灵举行盛大的祭祀和仪式,以祈求祖先的庇佑和亡灵的安息。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祭祀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最早的自然神灵到商业贤人,再到现代的多元宗教,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信仰和祈福对象。
这一切都体现了潮汕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也展示了潮汕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考古材料证实,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潮汕的先民属大闽越族。
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
入潮汉人和土著长期和睦相处,逐渐融合。
现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汉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来的汉族后裔客家人,畲族人所占人数不多。
更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风和海涛淘洗着代代潮人的心胸。
造就了千千万万潮人既刚强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劳、开拓进取、谦恭和顺的潮人群体,令世人所认同。
“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海内有一个潮汕,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海外的潮人薪传火接,世世代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潮汕,古称潮州,随着近代汕头市的兴起,汕与潮并荣,故习惯上称为潮汕。
现在的潮汕从区域上分为3 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都是著名侨乡。
汕头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
潮汕揭三市山水相连,文化相同。
共同的潮州文化起源于潮州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戏剧、潮州音乐、潮州菜系、潮州工夫茶、潮汕工艺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态八大特色。
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人见人爱。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潮汕,由于三市及所辖各区、县(市)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一体化,使得自然文化遗产、经济环境、城市形象、社会秩序、市民行为日趋优化,观光、娱乐、商务、公务、购物、文化、信息等旅游功能较为配套,成为很好的旅游城市。
粤东的大片土地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后为潮州府(郡)所管辖,传统上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说潮州话的人为潮州人(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至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