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展示
- 格式:ppt
- 大小:8.72 MB
- 文档页数:45
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感作文今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参观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这个展示馆可真是大开眼界啊!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我们看到了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
有的是用竹子编的,有的是用木头雕刻的。
这些手工艺品做得可真精致啊!我觉得如果我也有这样的手艺,那该多好啊!不过,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好卖哦,因为现在的人都喜欢买新的、时尚的东西。
接着,我们看到了一些表演节目。
有一个节目是唱潮剧的,我觉得潮剧可真是好听啊!那些演员唱得可真投入啊!还有一个节目是跳舞的,那些女孩子跳得可真好看啊!我觉得如果我也能学会这些舞蹈,那该多好啊!不过,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好学哦,因为需要很多练习和耐心。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些美食。
有的是糯米糍,有的是牛肉丸。
这些美食看起来可真好吃啊!我觉得如果我也能学会这些美食的做法,那该多好啊!不过,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好做哦,因为需要很多材料和时间。
我们还学到了一些关于潮汕文化的知识。
比如说,潮汕人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说中秋节、端午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和传说故事。
我觉得了解这些知识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好理解哦,因为需要很多背景知识和历史了解。
这次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
虽然有些东西看起来很难学或者很难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尝试和学习,就一定能够掌握它们。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去更多地了解和探索潮汕文化的奥秘!。
潮汕游神赛会展示民间传统文化潮汕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活动,洋洋洒洒,场面热烈,活动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潮州旧志在记述游神赛会时称:“乡民敛金祭神,群饮于庙,分胙而归。
”据本人拙作《潮俗丛谈》一书初步统计,潮汕岁时节日专门制作的祭品有:寿桃、桃粿、芋丝酥、荷兰薯粿、蕃薯丝酥、花生面酥、红萝卜丝酥、汤圆、甜粿、粽球、咸水粽、酵粿、碗酵粿、甜面包、肉包、“梭罗包”、“桥排粿”、粟穗粿、“五身人仔”、“尖担”、“五粿五宴”、“豆目塔”、“篓粿”、“三角楼粿”、“石榴粿”、月饼、腐乳饼、油粿、酥饺、糕仔、“狗粪团”、豆枋、菜粿、豆目粿、糯米糍、乒乓粿、鼠曲粿、萝卜糕、香腐、腐枝、面条、粿仔等。
揭阳县棉城镇湖东村正月十一日有游妈娘、“摆雅粿”的习俗。
这时,乡里游神,各家各户做各种各样的粿品,有红的,有白的,并在粿的表面上加工各种饰品、图案,作为祭拜供品。
在过去一年中有生男孩、娶媳妇的人家,俗称“福首”,必需掏多点钱,为乡里的游神多做点贡献,“雅粿”也自然会更出众。
潮汕有一句俗话,把那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叫做“做雅粿”,指的就是在“摆雅粿”过程中,只重视做粿的表面装饰,而忽视做粿馅的文章。
游神结束后,乡里摆全馔席,做各式美食,供众乡民享用,还要分点祭品让乡民带回去,以“纳福”,剩下部分则公开招标、拍卖,叫“标神福”。
据说,能标得者算是幸运,拍卖得来的钱可以作为拜老爷的费用,或做公益事业。
□展示民间艺术俗语说:“输人不能输阵”,以乡村、群体出现的活动,谁愿意落后呢在岁时节日、游神赛会中,人民群众为营造节日氛围,增添欢乐气氛,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拿出拿手把戏,展示绝活。
有的乡村,还将家藏的玉石、字画、古董、盆景、手工艺品摆出来,供人欣赏,俗称“摆古董”、“摆景”。
四乡六里的人都会来看热闹,带来他们的心爱之物进行展示、交流。
所以,旧时潮汕民间过节或游神,又是一个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文化竞赛盛会。
换句话说,潮汕的民间工艺美术,不少与潮汕民间的岁时节日、游神赛会相关联。
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感作文今天,我去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里展示了潮汕地区的丰富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一进门,我就被展厅里的展品吸引住了。
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等,每一样都精美绝伦。
我还看到了一些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听起来真是动听极了!还有一些美食展示,让我垂涎欲滴。
据说这些都是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让人佩服啊!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比如说,原来潮汕地区的人们喜欢吃“发财鱼”,因为“发财”和“翻财”谐音嘛!还有,他们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叫做“拜老爷”,就是在新年期间祈求平安和好运。
这些传统文化真是让人感到神秘而又有趣。
除了展示品和知识,我还看到了很多热情的人们。
他们向我们介绍着每一个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潮汕文化的魅力。
我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着感受和体验。
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这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了解到了潮汕地区的丰富文化底蕴,还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互动。
我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非遗文化!。
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感作文今天,我去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
一进门,我就被那些五彩斑斓的展品吸引了过去。
这些展品都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的是手工艺品,有的是美食,还有的是民俗表演。
我看得眼花缭乱,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起。
我看到了一些手工艺品。
有的是用竹子编成的扇子,有的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小动物,还有的是用瓷器制作的茶具。
这些手工艺品都非常精美,让人感叹不已。
我问了一个工作人员:“这些手工艺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他告诉我:“这些材料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植物和矿物质,比如竹子、木头、瓷土等等。
”听完他的介绍,我更加佩服这
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者了。
接着,我来到了美食区。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潮汕美食,比如牛肉火锅、潮汕砂锅粥、蒸鱼等等。
我尝试了一些美食,味道都非常棒。
我问一个正在品尝美食的游客:“你最
喜欢这里的哪一道菜呢?”他笑着说:“我最喜欢的是潮汕砂锅粥,因为它既营养又美味。
”听了他的话,我也想尝一尝这道美食了。
我观看了一些民俗表演。
这些表演包括了潮剧、木偶戏、龙舞等等。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表演得非常精彩。
我看得津津有味,不禁为他们的表演喝彩。
参观完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后,我对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它们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潮汕古建筑文化潮汕古建筑文化除了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特色之外,潮汕也有自己的个性、方言、戏剧、音乐、菜谱、功夫茶、工艺品、民俗风情和人文心态等等。
但潮汕的古建筑文化,更是五彩缤纷,令人叹为观止。
潮汕古建筑由于它的鲜明的个性化,别具一格地耸立于中华建筑之林。
潮汕古建筑的布局潮汕古建筑形式多样,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庙、民居、亭榭楼阁等,但最具特色的是古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引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
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
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
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
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
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
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潮汕历史上先民对宗教的信仰,对神的崇拜,便建造了众多佛寺和神庙。
佛寺的规格较为统一,敬奉西方三圣、十八罗汉、也有观音寺或文殊普贤院等。
神庙的名称极多,有天后宫、九天玄女庙、武帝庙、文庙、城隍庙、三山国王庙、双忠公庙、福德庙、土地庙等等。
潮汕民族建筑文化□纪传英▲普宁洪阳德安里一、师父头和蒿尺在潮汕地区,过去的老木匠(师父头),建祠堂都没有图纸,只有蒿尺,即用一根长木条,上刻尺度;其中滴水、档高、门宽、窗高、门第高、地面退水等各种尺寸都刻录在其中,一把蒿尺定全局。
这是非常传统但已过时的施工方法,近有台湾建筑专家专门来汕访问我。
说您在潮汕古建行业非常有名,您是否对蒿尺内行?我说蒿尺的道理我知道。
它是机械的规定某些尺寸属于好字,某些尺寸属于坏字,并有舍尺保寸的一套通变法。
但蒿尺这一传统,在我们这里已经失传。
潮汕蒿尺(亦称丈蒿),通常为长1.86丈的扁木杆,在正反两面刻上二个尺寸系列,以1.8尺、3.6尺、6.4尺至1.86丈,其中应用有阴宅十字诀,生、老、病、死、苦、兴、旺、惨、恶、穷,每字定度1.8木寸。
阳宅八字诀: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字定度1.4木寸。
潮汕通常以每寸换算为2.97厘米。
由于各地的尺法规定系统不一,就鲁班尺而言,苏杭、上海、广州是每尺27.5至28.33厘米,厦门每尺29.4厘米,而泉州、福州等地每尺30厘米,沈阳、长春、山西、成都、西安、北京等地每尺31.37至32厘米,潮汕则每尺29.7厘米,还有夏尺,亦称唐小尺,据前人考证,夏尺每尺为24.69厘米。
商尺(即唐大尺)每尺12寸,每寸2.46厘米,换算为每尺30.8625厘米。
清末规定营造尺,一尺为9寸6分,即32厘米。
这些繁杂的尺度,确实令人难学难记,容易失传。
这些工匠利用复杂难懂的尺法,经常和风水先生较量,因风水先生的法宝是罗经,而师父头则用复杂的尺法去和风水先生斗法,以求互相制约,因而以求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高水平的首席匠师往往都懂得堪舆的知识。
二、潮汕建筑风水和风水先生风水学亦称堪舆,历史上所说的地理,阴阳、卜宅、相宅、图宅、形法、青襄、青乌等均泛指风水学。
风水学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潮汕先人利用风水学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中,是相当普遍和讲究的。
潮汕春节传统习俗与文化庆典潮汕春节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闻名的一大特色庆典。
这里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庆典,让人们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体验到独特的潮汕风情。
本文将介绍潮汕春节的传统习俗以及一些备受瞩目的文化庆典。
一、潮汕春节传统习俗1. 家庭团聚潮汕春节期间,人们会努力回到家园与家人团聚。
无论身在何处,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
家人会共同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象征着祖辈的祝福和爱意。
此外,孩子们会拜年给长辈,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2. 送红包在潮汕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赠送红包。
红包里面通常装有现金,寓意着福气和财富的传递。
这个传统习俗既可以表达长辈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关爱,也能够带来喜悦和惊喜。
3. 祭祀祖先潮汕地区重视家族和祖先的崇拜,因此春节期间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传统。
人们会清理祖坟,并准备食品和物品供祖先享用。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尊敬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4.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潮汕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
人们穿着五彩斑斓的龙、狮子服饰,进行舞蹈表演。
这些表演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繁荣。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展示他们的舞技,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5. 赛龙舟潮汕地区的赛龙舟活动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场面极为热闹。
不仅体现了勇气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对古老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弘扬。
二、潮汕春节文化庆典1. 潮剧演出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被誉为“南音之母”。
潮汕春节期间,会有大量的潮剧演出活动。
表演者会穿上华丽的戏服,带领观众领略潮汕戏曲的魅力和独特美感。
2. 龙舟节除了传统的赛龙舟比赛,潮汕地区还会举办盛大的龙舟节活动。
这个节日汇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龙舟队伍,展示他们的划龙舟技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龙舟节期间还有其它各类娱乐活动,如龙舟灯展和文艺表演等。
3. 庙会潮汕春节期间的庙会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文化庆典。
潮汕习俗、⽂化,特产潮汕风俗习惯(⼀)潮汕特产(⼆)临产办鸡蛋(三)潮汕民间“尚红”风俗(四)营锣⿎(五)诞⽣礼俗(六)出花园咬鸡头,穿红⽊屐的由来(七)青娘母做“四句”的由来(⼋)请槟榔⼤橘潮汕特产潮汕海岸线长325公⾥,蜿蜓曲折,形成了79个⼤⼩岛屿,岛岸线长196公⾥。
沿海有可供海⽔养殖的滩⼟20多万亩。
境内有⼤⼩河流31条,总长7397公⾥。
有⽔库和⼭塘3047个,总库容21亿多⽴⽅⽶,还有河涌、池塘等。
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候,常年⽓候温和、光照充⾜、⾬量充沛、⽆霜期长、⽔温较⾼,有利于海洋及淡⽔⽔域中⽔⽣⽣物的⽣长,⽔产资源丰富,已知海区有鱼类471种,暇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淡⽔⽔域中有鱼类及其他⽔⽣动物40多种。
甲鱼、桑⽥膏蟹、篾蟹、扇贝、⼤蚝、⼤澳珠蚶、⾚砂蚶、薄壳、花蛤、红内、乌鱼、乌⽿鳗、卢鳗、草鱼、松鱼、鳞鱼、鲶鱼、斑鱼、鲤姑、龙箭、⼟虱、⼟溜、鲨鱼、⾦龙鱼、黄雀鱼、巴浪鱼、⿅仔鱼、鞋底鱼、银鱼、龙虾、虾婆、虾姑、响螺、鲤鱼、澎菜。
⽔果业——潮汕地区是⽔果之乡,⽔果种类繁多,农民种植⽔果历史悠久。
——⾃然环境:潮汕⾃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发展⽔果⽣产。
——地域:潮汕依⼭⾯海北部⾼⼭屏障,⼭脉延伸形成了数百万亩的丘陵地带,宜于种果。
——⽓候: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候,⽇照充⾜,热量丰富,霜期极短,⾬量充沛,第年春季⽓温回升,⾬量渐多,有利于果树发芽、开花、结果;夏、秋季⾼温多⾬,有利于落叶性果树枝叶繁茂和果实发育;冬季适度低温⼲旱,有利于落叶性果树落叶休眠,常绿性果树抑制营养⽣长,提⾼树液浓度,促进花芽分化,也有利于柑果等晚熟果类的着⾊成熟,提⾼品质。
潮汕⽔果:潮州柑、⾹蕉、樟林林檎、乌叶荔枝、青⼭龙眼、⼤红柿、乌酥杨梅、⾕饶乌榄、三棱橄榄、狮头油⽢、澳榴、包冬梨、东湖西⽠、⽵蔗、草莓蔬菜业——潮汕地区⽓候温和,冬季⽆冰冻,全年均可露地栽培蔬菜,且地处南海之滨,⽔陆交通⽅便,蔬菜及其制品已远销东南亚各地。
潮汕历文化博览中心的介绍
潮汕历文化博览中心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展示内容最丰富的历法文化博览中心。
它位于揭阳潮汕机场东侧,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
中心设有序厅、历法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中华民俗文化宫四个展馆。
整个中心由序厅和四个展馆组成,共投资5亿元。
序厅
序厅为“天开于子”,以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来说明天干地支的来历和中国古代纪年的起源,展示了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及“四正四隅”和“七十二候”。
历法博物馆
在序厅两侧设有一个约8米高的“历法博物馆”,它以传统的纪年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以“天开于子”、“建寅之月”等二十四节气为纲,详细地介绍了从甲子年到壬寅年共442个节气和干支纪年的来历,并在各节气和干支之间加入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生肖以及民间传说。
这个博物馆是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王志先生和汕头市人民政府共同策划建设,是潮汕地区唯一一家集展示、收藏、研究、陈列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历法博物馆。
—— 1 —1 —。
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感作文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漫步于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五感交织,心灵获得前所未有的震撼。
视觉的盛宴,扑面而来。
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工艺精湛,造型独特。
苏绣的针脚纤细如发,展现着丝线的柔美;潮州木雕的纹饰繁复,雕刻着历史的印记;潮州陶瓷青花淡雅,勾勒着时代的记忆。
每件展品都仿佛诉说着一段潮汕文化的悠久历史。
听觉的享受,萦绕耳畔。
潮乐阵阵,琴声悠扬,二胡婉转。
高亢的唢呐,唱响潮汕的喜庆;低沉的古筝,诉说潮汕的柔情。
乐曲中,仿佛看到了潮汕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到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嗅觉的体验,令人难忘。
馆内飘散着潮汕美食的香气。
普宁豆干的酱香味,勾起幼时记忆中的味道;牛肉丸的香浓味,令人垂涎三尺。
这些气味,唤醒了沉睡的味蕾,也唤起了对潮汕美食的深切眷恋。
触觉的感受,真实可触。
抚摸着潮州刺绣的布料,感受着针脚的细腻;轻触潮州陶瓷的表面,感受着釉面的光滑。
这些触感,让我与潮汕文化建立了更为亲密的联系,仿佛触摸到了潮汕人民的匠心与智慧。
脑中的思绪,涌动澎湃。
漫步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我不仅领略了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了潮汕人民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这些珍贵的遗产,承载着潮汕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五感交织,情满胸怀。
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大脑的共同作用下,我不仅收获了一场文化盛宴,更激发了对潮汕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情。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网2009/8/6 10:43:4120179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
潮汕祠堂对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
如潮汕林姓为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
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镛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
”、“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
“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候。
”“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
”等对联取材的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
其他的如澄海上砂庄氏的祠堂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
”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
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天降奎星望重千乘箬缨世仰宰相系;祖题雁塔功留金华青史入钦尚书家。
”揭阳榕城凤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中宪门第;提举家风”。
揭阳五蔡新围村蔡氏宗祠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
”潮汕蔡氏的祠堂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
”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四、祠堂灯笼与潮人先祖功名、官衔及姓氏雅称潮汕祠堂的外观除了采用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墙画、等装饰工艺之外,在厅堂门上悬挂上两盏灯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
不过,现在很多祠堂的灯笼一般只在新春期间挂上,一过元宵即被收起。
潮汕祠堂的灯笼有两个作用:一是褒扬先祖功业。
不少潮汕祠堂的灯笼都要在上面写上本族祖先经科举途径考取的功名,或是写上捐纳所得的虚衔,或是写上前担任过的官职。
比如揭东县月城镇赤岸村蔡氏祖祠“四晋公室”的灯笼上写的“岁进士”,即属该村六世祖四晋公通过捐纳所得的虚衔。
而相邻的新围村蔡氏祖厅的灯笼上写着的“朝奉大夫”则是该村九世祖辉彩公生前担任过的官职。
参观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有感作文上周末,我有幸参观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结果这一趟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还让我的心情大好,简直比吃了顿美食还要愉快。
要说这趟经历,真是有趣得不得了,绝对值得分享。
一进门,展示馆的导览员小张就热情地迎上来。
他穿着传统的潮汕服饰,笑容灿烂得像是刚从海边晒过太阳似的。
“欢迎来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今天我将带你们领略一下潮汕的独特文化,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他说得那叫一个自信。
首先,我们来到了“潮汕工艺”区域。
那儿展示了各种传统工艺,比如潮汕的竹编和陶瓷。
小张兴奋地指着一件精致的竹编工艺品:“你们看这竹编工艺,它可不是随便编编的哦!每一根竹子都有它的故事。
”我忍不住调侃道:“要是每根竹子都能说话,那估计能编成一本小说了。
”然后我们来到了“潮汕传统戏曲”展区。
哇,那些戏服、面具真是五彩斑斓。
小张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示范了一段潮汕戏曲的经典动作,结果他一抬手,旁边的小李忍不住笑了出来:“小张,你的动作真像是在跟我抢遥控器!”小张脸上一红,但还是笑着说:“哈哈,是不是?这就是潮汕戏曲的魅力所在,它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都融入了表演里。
”接着,我们参观了“潮汕美食”展区。
我就像一个找不到北的孩子一样,被那香味吸引得满地乱转。
展区里展示了各种潮汕小吃,光是看着那些精致的糕点和美食,我的口水就已经要流成河了。
小张介绍道:“这是潮汕的传统小吃,每一道都是我们潮汕人的骄傲。
”我问:“这些小吃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制作秘诀呢?”小张眨了眨眼:“秘诀啊,其实就是用心去做。
我们潮汕人相信,只有用心制作的食物才能把这份美味传递给每一个人。
”最有趣的还是“潮汕民俗”展区。
小张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有趣的潮汕风俗,比如传统的婚礼习俗、节庆活动。
听到这些,我忍不住对小张说:“看来,潮汕人真的是特别讲究传统和仪式感啊。
”小张点了点头:“那当然啦!我们潮汕人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因为这些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的历史,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
潮汕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着
独特的非遗文化传统。
其中,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是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潮汕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有着丰富多样的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木偶、泥塑、风筝、陀螺等。
这些玩具不仅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它们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闻名,深受人们喜爱。
木偶是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中的一种,它们以精美的木雕工艺和栩栩如生的
表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木偶不仅是孩子们的玩具,还常常被用于民间戏曲表演中,成为了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泥塑是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中的另一种,它们以柔软的泥土为原料,经过精
湛的手工技艺制作而成。
泥塑作品形态各异,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民俗文化内涵,成为了潮汕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
风筝和陀螺也是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风筝以其独特的
造型和飞行姿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成为了潮汕地区的特色玩具。
而陀螺则以其旋转的动态和独特的玩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们承载着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潮汕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潮汕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遗产,让潮汕非遗文化传统玩具继续发扬光大。
临产办鸡蛋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
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
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
怀孕至十个月,有的孩子尚未呱呱坠地,产妇的娘家就送来一个孰鸡蛋,意思是像母鸡下蛋一样顺利,这就是“送催生”。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
有的地方则把胎衣撒上草木灰,密封在坛罐里,放在床底下。
当做父亲的干完了这些之后,就立刻到产妇的娘家报喜。
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
为其补养。
在过去,“办鸡蛋”是一件颇为隆重的仪式,但日子不一定选择在婴儿初生的时候,而是在婴儿出生1月或1年以至5年期内。
择吉选日之后,即赶紧裁制小衣服。
小衣服的件数视娘家财力而定,少则十二件,多则五六十件。
还有一些金银饰器,诸如手镯、项链、脚镯之类,作婴儿的礼物。
礼物之中,鸡蛋是必不可少的。
当娘家把这些礼物送到女儿家时,产妇家必须煮甜糯米粥招待来客。
有的地方是由娘家送来“乌豆酒”,乌豆酒的制法是将乌豆煮熟后加浓糖,然后和以白醅酒。
但现在这种繁琐的仪式已经少见了。
潮汕民间“尚红”风俗自古以来,潮汕人就有“尚红”习俗。
无论是民间祭祀、宗教活动或民间的红白家事,都与红色分不开,因为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祥和、兴旺、繁荣昌盛。
在潮汕民间各种风俗活动中,几乎无一不与“红字”相映。
例如春节贴春联,红纸黑字;门口挂红灯笼;做红()桃;燃放满地红鞭炮等,都是以示吉祥喜庆。
农村已婚妇女正月头喜欢穿红衣,讲究的还从春节一直穿到二月初二“龙抬头”为止;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农村家庭主妇也有穿红色衣裳的习俗。
结婚的人家,眠床、家具大都是红色的,扁担要漆红或两头抹红,门帘顶挂上红布,象征满堂生辉,瑞气盈门。
亲戚朋友之间互送食品,如面条、粉丝、肉块、禽蛋,甚至甘蔗段等等,都要剪一小块红纸放在赠品上面。
农家存有一点黄金,也要用红纸包裹,如果不用红纸,说会飞走,神秘兮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