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短期生产与成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三部分生产与成本分析本部分主要内容•短期生产与成本理论•长期生产与成本理论第6章短期生产与成本理论Theory of Production andCost in the Short Run本章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短期生产理论•短期成本理论•短期成本与产量本章结构安排基本概念生产理论短期生产理论关系:成本与产量经济成本成本理论短期成本理论6.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生产函数技术有效和经济有效短期和长期固定或变动比例生产函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给定生产技术的状态下,一定量的投入所能生产的最大量产出•Q = (x1,x2,…x n)• Q= (L,K)短期和长期●短期经营中,至少有一项投入是固定(FixedInput)的。
因此,产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变动投入(Variable Input)使用量的变化● Q=f (L, K) Q=f (L)●长期经营中,在经营期间各种投入都是变动的短期和长期企业增产途径的区别•在短期,因为固定要素(厂房、设备等)无法变动或变动的成本无限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工人、原材料等)来提高产量;而在长期,企业可以通过扩建厂房、增添设备以更经济有效的增加产量固定和变动比例•各种投入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可否替代?•如不可替代,则投入间的比例是固定的•如可替代,则投入间的比例是可以变动的6.2短期生产理论总产量一组概念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一个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说明:只有一种变动投入,一种固定投入•总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变动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劳动平均产量(AP):总产量除以工人数量•AP=Q/L•劳动的边际产量:其他投入不变,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MP=ΔQ/ΔL曲线: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法则•随着变动投入要素的数量增加,其他投入要素保持不变,总存在一点,在该点以后,变动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关于法则•边际报酬递减法则无法从数学上得到证明,它只是对实际生产过程的一种观察结果•但,相反的事例还从未出现•这就是法则!总量、平均量与边际量的关系•总量与平均量•总量与边际量•平均量与边际量生产的三个阶段划分与企业的理性选择QL CBFTPAPMPOE A第三阶段第一阶段L 1L 2L 3企业的理性选择阶段6.3短期成本理论总成本平均成本短期成本边际成本一般意义上的成本曲线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投入固定成本变动投入变动成本投入要素的支出投入要素的支出数量数量与价格的乘积短期成本分类总成本短期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成本曲线的表示方法•总成本(TC):Total Cost•总变动成本(TVC):Total Variable Cost •总固定成本(TFC):Total Fixed Cost•平均总成本(ATC):Average Total Cost•平均变动成本(TVC):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固定成本(TFC):Average Fixed Cost •边际成本(SMC):Short-run Marginal CostCQTFCTVCTC三条总成本曲线TC=TFC+TVC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ATC=TC/Q•AVC=TVC/Q•AFV=TFC/Q•已知:TC=TFC+TVC•那么一定有:ATC=AVC+AFC三条平均成本曲线CAVC先于AC到达最低点AVC先于AC到达最低点AC=AFC+AVCAVCAFCQ边际成本曲线AC AVCQCMCMC 在AVC 和AC 的最低点相交在此点前,AVC 、AC 递减在此点后,AVC 、AC 递增MC 在AVC 和AC 的最低点相交在此点前,AVC 、AC 递减在此点后,AVC 、AC 递增相交最低点Q 1Q 2Q 3短期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AFC连续递减,以横轴为渐近线•AVC先到达最低点,之后上升;在AVC的最低点,SMC与AVC相交•ATC先降后升,在最低点,SMC与ATC相交•SMC先降后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先穿过AVC曲线的最低点,再穿过ATC曲线的最低点•当AVC和ATC递减时,SMC位于它们的下方;当AVC和ATC上升时,SMC位于它们的上方•?边际量和平均量的关系•某排球队的平均身高是1.80米(平均量),新加入的一名队员身高1.85米(边际量),则全队的平均身高就会增加•反之,如果新加入的一名队员身高是1.75米(边际量),则全队的平均身高就会下降•对于任何两个相应的边际量和平均量而言,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下•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边际量就把平均量拉上。
第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本章考情分析: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8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9年1题1分1题2分3分本章教材基本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考核内容:(1)生产者的的基本假定 (2)生产者的组织形式(3)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类型 个人企业 (业主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法人制企业)含义 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财产为基础建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特点 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者。
(1)合伙人是财产所有者,共同拥有资源使用权和生产决策权; (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2)合伙人共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3)合伙人共同承担债务,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
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
(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优缺点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但资金有限,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资金较多、规模较大、较易于管理,分工和专业化得到加强,但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由于多人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和统一,资金规模依然存在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成本与生产理论成本与生产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究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生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成本与生产理论的关系,包括成本分类、生产要素与成本的关系、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等。
一、成本分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大类。
固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固定工资等。
可变成本是随着产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雇佣临时工等。
了解成本分类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要素与成本的关系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不同的生产要素对成本的影响也不同。
劳动力成本通常较高,特别是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而言。
而土地成本则受到地理位置和供需关系的影响。
资本成本则包括借贷利息、设备购置费用等。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于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三、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短期成本分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某些要素是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成本分析。
例如,当某个企业在短期内需要按照原有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无法通过增加劳动力或扩大厂房来提高产量。
此时,企业面临的主要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控制问题。
长期成本分析则考虑了生产要素的可变性。
当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或减少生产规模时,就需要进行长期成本分析。
这涉及到企业如何选择生产要素、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成本最优化的目标。
总结起来,成本与生产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探讨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通过合理分类成本、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以及进行短期和长期成本分析,企业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理解成本与生产理论对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与成本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生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了解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一般表示为Q = f(K, L),其中Q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效率。
二、生产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生产规模是指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而长期平均成本则是在长期经营下,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平均成本。
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不同,长期平均成本可以分为递增、递减和不变三种类型。
递增长期平均成本意味着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也会增加;递减长期平均成本则表示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会减少;而不变长期平均成本则表示产量的增加不会对平均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三、边际成本与边际产出边际成本是指当生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的额外成本。
边际产出是指当生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总产出的额外增加量。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叫做边际分析原则,即企业在决策时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产出的变化,只有当边际产出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增加生产量,反之则减少生产量。
四、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无论产量多少都必须支付的成本,如租金、折旧等;而变动成本则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
了解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概念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五、均衡产量与最优产量均衡产量是指企业在短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要素分配,使得产量最大化的生产状态。
最优产量则是指企业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要素分配,使得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状态。
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要考虑均衡产量与最优产量,以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生产与成本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生产活动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主要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问题,并试图解释企业在生产决策中如何最大化利润。
本文将介绍生产与成本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在生产与成本理论中,生产要素指的是用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等。
这些生产要素通过生产函数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
生产函数描述了如何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最大产出。
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递减法则。
二、生产规模与成本曲线生产规模与成本曲线是生产与成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们描述了企业在不同生产规模下所面临的成本情况。
常见的生产规模与成本曲线包括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总成本曲线显示了企业在不同产量下所需的总成本。
它通常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即随着产量增加,总成本也会增加。
平均成本曲线表示单位产品成本随产量变化的情况。
它可以分为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两部分。
随着产量增加,平均固定成本逐渐减少,平均可变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平均成本呈现出一定的U型曲线。
边际成本曲线则描述了单位产量增加所需的额外成本。
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下降;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上升。
三、生产效率与规模经济生产效率是生产与成本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衡量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与所获得的产出之间的关系。
高生产效率意味着有效地利用了生产要素,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
规模经济是生产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指的是企业在扩大产量时,单位产品成本随之降低的现象。
规模经济可以通过生产者剩余来衡量,即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获得的额外利润。
四、生产与成本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生产与成本理论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通过分析成本结构和生产关系,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过程,最大化利润。
首先,生产与成本理论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最优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