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和手术的关系
- 格式:pptx
- 大小:18.34 MB
- 文档页数:58
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一. 鼻腔外侧壁鼻腔外侧壁结构复杂,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着三个鼻甲,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
大约84%的成年人还可以有最上鼻甲。
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中鼻甲的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等。
鼻腔外侧壁双测中鼻甲气化(箭头)中鼻甲气化可以形成中鼻甲粘液囊肿,巨大的中鼻甲粘液囊肿还可以侵犯眼眶。
1999年,Armengot 等报告一例。
患者女性,65岁,因复视,左眼球突出,内眦部隆起就诊于眼科。
鼻内窥镜检查发现左侧中鼻甲异常增大,但表面粘膜光滑。
CT 显示左侧鼻腔,相当于中鼻甲部位巨大膨胀性病变,其周围骨壁变薄,且突入眼眶,诊断为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侵犯眼眶。
在内窥镜下切开中鼻甲菲薄的骨壁,即有大量棕色液体流出,眼球突出和内眦隆起消失。
中鼻道内有下列重要结构:1.鼻丘:鼻丘(agger nasi)位于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呈小丘状隆起,内含1~3个气房,称为鼻丘气房,是额隐窝气房气化泪骨形成的,代表前组筛窦的最前端。
鼻丘气房鼻丘气房过大,可以妨碍额窦引流。
切除鼻丘气房,充分暴露额隐窝,可以保证额窦引流通畅。
2.钩突:钩突(uncinate process)为一钩状结构,内有一块薄骨片,外复粘膜。
钩突的前上部在鼻丘后下方与筛骨连续,几乎呈矢状位,自前上向后下走行。
钩突下部借鼻甲突与下鼻甲相连,后部(尾部)附着于腭骨垂直突。
钩突的平均长度为14~22mm,高度约4mm。
钩突上缘与筛泡之间的间隙为半月裂,钩突还参与构成筛漏斗的内壁。
正常窦口鼻道复合体CT图正常中鼻道3. 筛泡:筛泡(ethmoid bulla)呈半圆形隆起状,位于中鼻甲外侧,钩突和筛漏斗的后方。
筛泡平均长18mm(9~28mm),平均高5.4mm(2~13mm)。
筛泡代表前组筛窦最大和最恒定的气房。
4. 半月裂:钩突与筛泡之间有一新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hiatus semilunaris)。
中鼻甲解剖变异与前组鼻窦炎的关系作者:姜菲菲阎艾慧姜学钧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0期【摘要】目的研究中鼻甲解剖变异,探讨其与前组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分析754例患者的鼻窦冠状CT,从中分出正常组(A组)227例,前组鼻窦炎组(B组)527例。
统计A、B两组中中鼻甲气化、反常曲线中鼻甲、直形中鼻甲三种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前组鼻窦炎的相关性。
结果直形中鼻甲在A组与B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鼻甲气化中的泡性中鼻甲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鼻窦炎;解剖变异;中鼻甲;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atomic variations of middle turbinate and anterior sinusitisJIANG Fei-fei,YAN Ai-hui,JIANG Xue-jun.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China Medical University,Liao ning Shenyang 11000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atomic variations of middle the turbinate and the anterior sinusitis.Methods 754 coronal CT scans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ose without paranasal sinusitis were enrolled in the normal group(group A),those with ethmoid or maxillary sinusitis were enrolled in the anterior sinusitis group(group B).The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anatomic variations in group A and B such as pneumatization of the middle turbinate(MT),paradoxical middle turbinate,straight middle turbinate were calculated.Then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the straightmiddle turbinate between group A and B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rue concha bullosa in group B were more than that in group A(P【Key words】Sinusitis;Anatomic variation;Middle turbinate;Tomography;X-ray computer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
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研究刘刚;张莉;邓宇元;李梅芳【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2(19)34【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科室非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分别行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分析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上颌窦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鼻窦炎与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常伴有鼻部解剖异常改变,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均是启动慢性鼻窦炎发生的关键因素.【总页数】2页(P30-31)【作者】刘刚;张莉;邓宇元;李梅芳【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1【相关文献】1.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J], 萧璧君;施增儒2.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J], 谢庆英;史广兰;陈少林;白淑珍;谷岩;刁丽;关宏亮;宝颖锋3.鼻部解剖异常致头昏痛的临床分析 [J], 冷凉;杨灵军4.鼻部解剖异常致头昏痛的临床分析 [J], 冷凉;杨灵军5.慢性泪囊炎伴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的临床分析 [J], 邓德勇;彭亚军;彭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科室非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分别行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分析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上颌窦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鼻窦炎与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结论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常伴有鼻部解剖异常改变,钩突异常、鼻中隔严重偏曲、中鼻甲异常、鼻筛泡过度肥大、鼻眶下有气房、鼻丘过度气化均是启动慢性鼻窦炎发生的关键因素。
标签:慢性鼻窦炎;鼻部解剖异常;相关性研究;相关性慢性鼻窦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鼻科的发病率为5%~10%[1-2]。
目前对于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CT扫描和鼻内镜技术,可以准确了解患者鼻腔与鼻窦的变异情况,有效探查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为后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3-5]。
为了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异常的相关性,本院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2例与非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年龄15~47岁,平均(38.6±13.2)岁,其中,男性75例,女性57例。
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6]。
选取同期该科室非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年龄16~49岁,平均(40.1±12.5)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
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耳鼻咽喉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鼻中隔矫正是针对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治疗方法。
鼻中隔偏曲即鼻中隔与中线发生偏离, 不同患者呈现出不同的不规则偏曲, 由此引起的一种鼻功能障碍的多发病。
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也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的疾病, 并且这两种疾病的复发率很高, 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鼻中隔偏曲和很多种与鼻窦相关的疾病有密切关系, 甚至是导致其他耳鼻喉疾病复发率高的原因。
因此, 此次研究选择了2010 年6 月~2014年6 月期间在本院就医的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探讨鼻中隔矫正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在本院就医的300 例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伴有鼻出血、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 其中男153 例, 女147 例, 年龄18~62 岁, 平均年龄(35.012.8)岁, 病程7 个月~10 年, 平均病程(12.14.3)个月,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接受了耳鼻咽喉电子内镜、鼻内镜、鼻窦CT 的检查。
根据患者的意愿将300 例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97 例, 实验组203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1. 2. 1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均必须接受耳鼻咽喉电子内镜、鼻内镜、鼻窦CT、水平扫描的检查, 确诊为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
根据马氏法将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曲和非高位偏曲, 高位偏曲即在游离缘以上中鼻甲前端后区域中的鼻中隔发生了偏曲, 在此区域以外的鼻中隔发生偏曲的即为非高位偏曲。
1. 2. 2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在鼻内镜下接受鼻窦开放手术和鼻息肉摘除手术, 所有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都要进行常规的检查, 并且患者都必须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
鼻与鼻窦应用解剖李源传统鼻腔和鼻窦解剖学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鼻-鼻窦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本章从鼻-鼻窦微创手术的角度出发,在传统大体解剖的基础上,介绍鼻腔和鼻窦微细解剖学和形态学,同时叙述某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解剖学变异。
鼻腔、鼻窦及其相邻器官的解剖学是复杂和多变异的。
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1、结构深龛隐蔽和毗邻复杂:鼻腔鼻窦介于前中颅底之下、两眶之间、颌面骨之内,位置深藏,与颅底、眼眶和颌面部诸结构关系极密切,且毗邻人体重要器官,例如脑、眼眶、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泪道等。
2、多骨骼构成:鼻腔和鼻窦并非由独立的骨骼构成,而是由10块骨骼的结构或独立骨片共同构成。
3、多而小的空腔结构:鼻腔、鼻窦是呈形态不规则的空腔结构,且腔隙狭小,迂回曲折,腔隙之间仅赖小孔或裂隙相通,从单一视角不能窥视全貌。
4、与邻近器官共用结构多:例如筛窦外侧壁(纸板)同时构成眼眶的大部分内侧壁,最后筛房和蝶窦外侧壁同时也构成眶尖和视神经管的内侧壁,额窦后壁、筛板、筛顶和蝶窦顶壁同时也是前、中颅底的一部分。
这些共用结构多存在自然裂孔、裂隙、骨缝或一些特殊结构,例如筛前、后孔和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等。
5、变异多而复杂:各鼻窦气化发育常有个体差异,一些结构如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鼻中隔、甚至筛前动脉等的发育和位置常有变异。
因此,与邻近器官和结构的解剖关系亦变化多端,如筛顶与筛板的连接、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的形态等。
一、鼻腔外侧壁及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腔外侧壁是鼻腔、鼻窦解剖中最为复杂的部位,也是鼻窦炎/鼻息肉发病和现代鼻内镜手术的重要部位。
鼻腔外侧壁:从大体解剖学的角度观察,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三个突向鼻腔的、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的上、中、下鼻甲,三个鼻甲的大小依次增大,其位置则依次前移。
每一鼻甲均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形成腔隙,分别为上、中、下鼻道。
其中以中鼻道所含的结构最为复杂、且最具临床意义,它们分别是钩突、下半月裂、筛漏斗、筛泡、上半月裂以及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口(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主体结构)。
对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研究摘要:呼吸道中的鼻扮演着重要角色,鼻不仅仅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与鼻子周围的其他器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的健康。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鼻腔鼻窦的变异结构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诊断治疗做参考。
关键词:鼻中隔;窦口鼻道复合体;下鼻甲;鼻腔鼻窦解剖变异有些是先天也有一些是后天产生的,但是鼻腔鼻窦变异会对人的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1.鼻的解剖结构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组成。
包括上颔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具有温暖、湿润空气的作用,并对发音起共鸣的作用。
2.鼻腔鼻窦的解剖变异2.1鼻中隔的解剖变异2.1.1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离是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的功能障碍和症状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
对鼻中隔偏曲的判定标准不同,综合文献的结果,发生率为40%~96.6%[1]。
2.2下鼻甲的解剖变异下鼻甲骨是是一个独立、呈水平卷曲状的薄骨片,咽鼓管口距离下鼻甲后端只有下鼻甲病理状态下均会影响咽鼓管的开放.2.2.1下鼻甲肥大。
下鼻甲肥大是指下鼻甲长期受到炎症反应的刺激而出现鼻甲粘膜增厚,进而导致鼻腔阻塞。
下鼻甲肥大的症状包括单侧或双侧鼻塞,呈持续性。
2.3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由Naumann首先提出,是以蹄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2]。
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OMC)的解剖变异[3],不是解剖学结构,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等。
2.3.1中鼻甲变异中鼻甲是筛窦内侧壁的标志,中鼻甲前部附着缘在前预底骨处;中鼻甲后部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纸样板)的后部,这部分中鼻甲被称做中鼻甲基板,起固定中鼻甲的作用[4]。
2.3.1.1中鼻甲反向偏曲中鼻甲反向偏曲即中鼻甲凹面向内,凸面向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3%~26.1%不等[3,5-8]。
中鼻甲反向偏曲往往与中鼻甲气化伴发,较严重时可引起鼻中隔偏曲,甚至引起对侧钩突外偏。
2.3.1.2中鼻甲气化中鼻甲气化是一种常见的鼻腔外侧壁解剖异常,可以看做是正常筛窦气房气化的延伸,文献报道其发生率8.4%~53%[3,5-8]。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变态反应、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将通过对几例鼻窦炎病例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
病例一患者姓名 1,男性,35 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 1 周前感冒后出现鼻塞,逐渐加重,伴有大量脓性鼻涕,前额部头痛明显,嗅觉减退。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引流。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窦腔内充满低密度影。
诊断:急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炎)治疗: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冲洗鼻腔,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黏膜炎症。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塞减轻,脓性鼻涕减少,头痛缓解。
继续治疗 2 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鼻窦 CT 显示鼻窦炎症基本消退。
病例二患者姓名 2,女性,42 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 2 年,加重 1 个月”入院。
患者 2 年来经常出现鼻塞、流脓涕,伴有嗅觉下降,曾多次在外院诊断为鼻窦炎,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有反复。
近 1 个月来,症状加重,伴有右侧面部胀痛。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窦腔内密度增高,部分窦壁骨质增厚。
诊断:慢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治疗:在完善术前检查后,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
手术中开放上颌窦、筛窦和额窦,清除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并矫正鼻中隔偏曲。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鼻腔填塞止血 48 小时后取出。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明显改善,嗅觉逐渐恢复。
出院后定期复查,进行鼻腔清理和换药,随访 1 年,鼻窦炎未复发。
病例三患者姓名 3,儿童,8 岁,因“鼻塞、流涕 3 个月,睡眠打鼾 1 个月”就诊。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来源:内蒙古医学影像论坛一、鼻甲:中鼻甲气化、肥大、过长,下鼻甲气化、肥大二、钩突:肥大、气化(钩突泡)、发育不良、内移、外移三、鼻中隔:偏曲、鼻中隔棘四、上颌窦:发育不良、分隔、齿根突入上颌窦五、筛窦: Haller气房、 Onodi气房、筛泡肥大、纸样板裂隙、纸样板过度内移六、蝶窦:发育不良、蝶窦中隔偏曲、多分隔、无分隔、翼突气化、前床突气化七、额窦:鸡冠气化在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上、下两个突起,其前下方呈弧形的嵴状突起称钩突,后方者叫筛泡,含有气房。
它们之间有个凹面向上的弧形裂隙称半月裂。
在裂隙的前端有通向前方的漏斗形管道称筛漏斗.额窦通过鼻额管开口于此。
前、中组筛窦开口于筛漏斗的中部,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后部。
图1 冠状位显示正常鼻窦解剖结构钩突(短箭头)、上颌窦出口(长箭头)及筛窦出出口(宽箭头)均呈上下走行。
窦口鼻道复合体是开展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指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半月裂、前组和后组筛窦、额窦和上颌窦开口及鼻囟门等。
该区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鼻窦炎性病变的关键。
因此了解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对于鼻窦炎症的诊断、病情判定、手术的选择及防止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都有重要意义。
下鼻甲气化通常无明确的临床表现,Ingram等将其分为泡状型、板型和弥漫型。
气化严重者易造成下鼻甲增大,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
下鼻甲气化伴有炎症、息肉或囊变时可出现较明显的炎性表现;偏前气化者也可压迫泪道而出现溢泪。
图4 板型气化。
示左侧下鼻甲肥大,垂直板见弯曲条状气化并与上领窦相通。
图6 左侧下鼻甲板型气化。
01、下鼻甲气化图2 下鼻甲泡状型气化。
图9 右侧下鼻甲弥漫型气化。
冠状面HRCT,示右侧下鼻甲肥大,其内见近似卵圆形气房,累及垂直板及泡状部,鼻中隔左偏02、中鼻甲异常· 发生在中鼻甲的垂直部和水平部,分别称泡状中鼻甲和板间气房,也可整个中鼻甲广泛气化。
鼻腔解剖变异及其与鼻窦炎的相关性CT分析杨雄明; 张立东; 陈永泉【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11)001【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鼻腔; 解剖变异; 鼻窦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作者】杨雄明; 张立东; 陈永泉【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深圳518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慢性鼻窦炎常见,其发病原因多与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解剖变异有密切关系;OMC发生解剖变异十分常见,种类繁多,主要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偏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额隐窝气房等。
CT冠状位和轴位相结合能较好的显示OMC解剖变异。
现搜集鼻腔CT检查为鼻窦炎症和鼻窦正常者195例,对比分析其CT表现,提高认识水平,这样有利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行鼻腔鼻窦CT检查195例,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龄21~62岁。
除外肿瘤、术后改变及外伤者,均进行鼻腔鼻窦轴位螺扫+冠状位重组。
1.2 CT检查方法采用Hi-speed x/I CT 扫描仪,矩阵:256×256/192×256,120KV,80mA。
鼻腔鼻窦轴位CT螺扫(准直器厚度3mm,层厚3mm,螺距1∶1~1∶1.3),扫描基线平行于硬腭,扫描范围从上齿槽根部至额窦水平;原始扫描数据以 1mm 的间隔重建,视野为12~16cm,而后在GE-Advantage Windows 工作站,进行冠状位重组,层厚3 mm,层间距3mm。
所有病例均采用软组织窗(窗宽300Hu,窗位30Hu)和骨窗观察(窗宽2000 Hu,窗位500 Hu)。
1.3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鼻腔解剖变异/正常组的有关数据进行χ2 检验,以 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鼻窦炎做手术的原理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常常引起鼻塞、鼻涕增多和面部疼痛等症状。
对于严重的或反复发作的鼻窦炎,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鼻窦炎手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善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减轻鼻窦炎的症状,并恢复鼻窦的正常解剖结构。
鼻窦炎手术有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鼻内镜下鼻窦成形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开窗术和鼻窦引流术等。
手术步骤和方法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部位而有所不同。
鼻内镜下鼻窦成形术(FESS)是一种常用的鼻窦手术。
手术前会进行鼻内镜检查,确定鼻窦炎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手术中,通过鼻腔的自然孔道,将鼻内镜引入鼻窦内,通过可视化观察,切除鼻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包括息肉、骨骼增生或骨化等。
并清除鼻窦内的分泌物和异物,扩大鼻窦通道,恢复正常的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
开窗术是指通过社窦的切除来恢复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
手术中,通过鼻腔开口或口腔开口,进入鼻窦内,切除窦腔的一部分骨骼壁,以放大鼻窦的开口,改善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
开窗术对于囊肿等阻塞鼻窦通道的病例特别有效。
鼻窦引流术是一种通过植入引流管来改善鼻窦引流情况的手术。
手术中,通过鼻孔或口腔,进入鼻窦内,将一段引流管植入鼻窦内,通常是将引流管引出鼻腔或口咽部,以改善鼻窦引流情况,帮助清除鼻窦内的分泌物和病变组织。
这些手术的目的和原理都是改善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
鼻窦炎导致鼻窦的充血和肿胀,阻塞了鼻窦的开口,破坏了鼻窦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功能,导致症状的产生。
手术切除或放大鼻窦通道,清除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和异物,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可以明显减轻鼻窦炎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疗效跟手术方法和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的鼻窦问题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法。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和复原训练,包括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清淡,避免喷鼻剂的滥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