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广告的发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15
《对比近代中国广告和西方广告发展异同》姓名:系别班级:对比近代中国广告和西方广告发展异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所以同时把近代各种近代的广告形式带进了中国。
但从客观上看,这却把中国的广告推向了近代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外各种新的广告媒体也在中国出现。
所以近代列强入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广告发展的种类和方向。
在西方,霓虹灯1910年创始于法国。
当时巴黎就有商人用霓虹灯作为店面装饰来招揽客人,1920年,美国开始有广播电台开始播放政治广告。
随后几年,电视台也在西方出现。
彩色电视机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所以,电视的优越性很快就成为了西方广告的传播主力。
那近代中国的广告是怎样发展的呢?在近代中国,第一份中文报纸于1862年创办,并开始刊发商人广告业务,直到1922年止,中国的中外文报纸已达1000种,报纸广告迅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媒介。
1853年,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出版的《瑕边贯珍》是鸦片战争后最早的中文杂志。
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创刊的《东方杂志》不但历史较长,而且刊登了不少广告,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舶来品广告。
所以在近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告的主要媒体是报刊报纸。
1922年,一个叫奥斯朋的人在上海造了一座电台,从而揭开了我国电波广告的序幕,但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广告是在1927年,由新新公司办了一座50瓦特的电台,播送行市、时事与音乐。
1926年上海南京路伊文思图书公司的橱窗里就有从国外带进的皇家牌打字机霓虹吊灯,其后有外商在上海开设霓虹灯厂,规模较大的有丽安电器公司,华资电器公司也在此后相继出现,并为广告公司制作霓虹灯广告。
后来霓虹灯发展成为设置在主要街道上的大型广告。
除此之外,还有路牌广告,电车广告,公共汽车车身广告等。
这些广告媒体,开始是由来华的外商和舶来商品采用的,后来民族资本家也相继采用,特别是一些日用商品。
中外广告简史知识点总结1. 古代广告古代的广告形式主要包括口耳相传、人力广告和定期市场等。
在中国,商家和手工业者通常通过城市中的广场、市场和行道树上的柱子来张贴广告,以宣传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在西方,古代的广告形式主要包括口头宣传和公共声明等。
2. 印刷术的发明和广告的崛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广告开始以书籍、报纸和传单的形式出现。
在中国,明朝时期开始盛行的广告海报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最早的印刷广告。
在西方,意大利的广告宣传者加利利亚诺·德拉·洛尔(1457-1527)在1500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广告手册《广告专业》,标志着广告作为一种专业活动的开始。
3. 工业革命和广告业的飞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扩大,广告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中国的清朝晚期和近代,新科技的出现和外国传教士传入的西式广告的影响,加速了中国传统广告向现代广告的转型。
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20世纪初的广告业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广告公司,如杨博和奥格威。
4. 广播和电视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成为广告传播的新媒体。
广告在电台和电视上的播放成为广告推广的新方式,商家们开始利用广播和电视广告来推销产品。
在中国,广播和电视广告也逐渐成为主要的商业宣传方式。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广播和电视广告进一步加速了广告业的发展,成为了广告传播的主要媒介。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一种新的广告传播方式。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广告也开始逐渐被商家所重视,成为了一个新的广告传播渠道。
在西方,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引发了广告业的革新,广告主们开始利用互联网来推销产品和服务。
总结来看,中外广告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古代广告、印刷术的发明和广告的崛起、工业革命和广告业的飞速发展、广播和电视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五个阶段。
从古代的口耳相传到现代的互联网广告,广告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思维差异院系:设计院视觉传达系班级:08级平面3班姓名:胡惠乔学号:308409083*各个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国家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该国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品位。
各国的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是由各国在历史、文化、生活、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影响决定的。
广告创作是人脑力劳动的结果。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文化形式,广告能充分体现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广告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
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
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下文就中国广告和西方国家广告中所反映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实例比较。
一、中国广告的思维方式类比是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
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
如雄辩家孟子很少用严密的演绎逻辑去强迫对方接收他的观点,而是运用大量类比,显得理直气壮而循循善诱。
《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本是文学表现方法,但在悠悠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这些已逐步成为中国人主要的推理与辩论方式,成为普通的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经验直觉体悟,带有直观性。
中国人的类比思维方式,一旦中国人重情义礼节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就决定了中国广告浓厚的人情味。
广告创意大多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对家庭亲情,友情与爱情的重视。
在创作上,中国的广告作品倾向于寻找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来代替产品,而这个东西又能很好地表现产品的特点。
中国广告行业发展历史作者:阳军文章来源:中国广告门户网/Article/HTML/7024_4.shtml 点击数:2516 更新时间:2007-6-17第一节中国广告发展简史一、奴隶社会及其以前的广告发展概况社会的第一次生产大分工,大约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晚期距今约4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考古证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已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而龙山文化则出现了农业、制陶、牧畜、手工业等经济生产部门的分工和显著发展,并发展出新的产业——制酒。
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社会分工,使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奠定了私有制的基础。
同时,由于劳动者的技术专业化倾向,使各个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劳动者总是倾向于从事自己所熟练的技术生产,因此,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开始出现产品交换。
随着生产分工的深化,生产的物质品类逐渐增多,剩余产品也随着增多,物质交换活动日趋频繁,交换品的种类和地域也不断扩大。
在黄帝时代,便出现了货币交换形式,以实物货币如牲畜、铜器、布匹和贵重装饰品作为等价交换物,取代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
为了把用来交换的产品交换出去,就必须把产品陈列于市场,同时,为了吸引他人,势必需要叫喊等。
实物陈列和叫喊是最早的广告形式。
这种形式的广告,至今还在流传,而其它的广告形式,大体又都是从这种广告形式中演变而来,只不过是采用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注入了新的内容。
奴隶社会时期,大约是在夏朝(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在我国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行商阶层开始出现。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趋频繁和广泛,开始出现城市和集市。
相传,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夏禹时期。
在夏、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据著名史学家吴晗考证,“周民中有一部分会做买卖的商人即殷遗民”,他们被迫集中在洛阳,被叫作“顽民”,经常被召集起来训话,过着被监视的生活。
他们被另眼相看,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为了过日子维持生计,只好东跑西跑作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