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专题八 区域高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课时)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898.50 KB
- 文档页数:4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学时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地理中有关原理、规律的实际应用,更是新课标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
因此,复习时应紧紧围绕掌握分析和比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答题模型,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人类活动的某些差异,人类活动的一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
本节课应重点构建二者关系的分析思路图。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通过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近三年的高考命题显示:本专题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
所以,比较、分析、阐述、评价区域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能力考查上看,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图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呈现体系构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向解读以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梳理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 。
2.不同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反馈辽东湾海岸经历了多次变迁。
20世纪80年代前,大量人口自发迁入辽河流域,促进了流域的大规模开发。
1950年后为扩大灌溉和保护生态,辽河干支流先后兴建了若干水利枢纽工程。
下图示意辽东湾辽河河口附近近百年来海岸线的变迁,图中最终海岸线(实线)为2003年实际状况。
根据图中信息完成第1~2题。
1.图中盘锦湾面积逐渐变小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增加B.辽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C.辽河河口不断围海造田D.辽河河口浪潮侵蚀减弱2.1979年以来,辽河三角洲向南发展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截取河水,入海径流锐减B.流域内降水减少,干流流量减少C.流域内植被增加,水库调沙蓄水D.海防大堤和海产养殖工程束缚能力突破1.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理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如下:(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各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对地理环境的要素需求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小,表现如下: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玻璃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区的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2.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横向与纵向两角度进行。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学案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对应学生用书第150页)[识记-基础梳理]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1)区域内有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性,区域间有明显差异性。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边界等。
3.区域的划分(1)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2)区域类型: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1)研究方法:比较法。
(2)研究内容和意义错误!1.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区域虽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其表现差异明显,行政区的边界明确,有的区域边界比较模糊,具有过渡性,如森林区与草原区之间既有森林,又有草原。
2.地理区位不等于地理位置地理区位包含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
绝对区位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地理区位包含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半球、经纬度、海陆、交通、政治、经济位置等。
1.区域的含义与特征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集中体现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地关系。
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有着外部的差异性和内部的同质性构成。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57页)[识记—基础梳理]1.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人类繁衍生息于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能够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1)能源资源、金属资源和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如××市。
(3)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海运的地区,往往也形成著名的工业区,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4.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往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如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德国南部。
[理解—要点突破]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考向1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1~2题。
a b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图流程][尝试解答] 1.C 2.C(1)以联系图解读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2)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完成3~5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4.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5.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交通运输站点布局及交通运输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知识构建】本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主要是: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其知识框架见第一课时的图1。
【教学目标】1.理解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并能运用其理论分析评价交通站点的布局,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布局交通站点。
2.能综合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3.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交通运输站点布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2、复习难点:运用区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交通运输的变化预测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变化趋势。
【课前准备】教师需根据《考试说明》、教材、学生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认真批阅导学案,查找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进行归类,决定课堂策略,学生阅读《考试说明》和教材,完成教师编制的导学案,提前梳理主要知识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疑难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
表1 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图2线连接的地方早期,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影响较大,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站点布局的最主要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探究活动1: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评价交通站点布局。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通站点布局 ①将表1内容留白,请学生回忆后填充。
②要求学生当堂记忆主要因素的影响。
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7页知识窗和图4—2—9评价上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④展示典型例题1、2,要求学生解答后,归纳解题方法。
①自主填充表格空白,当堂背诵记忆表格内容。
②阅读教材图、文,评价上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③做典型例题1、2,并分析归纳解题方法。
梳理并记忆基础知识,培养读图能力,学会评价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形成解答这一类题的解题能力。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内案例—-抓牢靠]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特点: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2.不同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影响因素分布典例采集和狩猎阶段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区农业社会阶段地形、水源、气候、土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工业社会阶段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山东东营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南部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2)航海技术发展阶段。
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地带集中。
(3)航海技术进步阶段.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开始开发海底矿产,如海底锰矿和石油等.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影响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人口稀少工业化开始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海洋运输消费结构的更新和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成了旅游胜地四周归属权先占原则,控制周围广大海域区域发展阶段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循流程解题—-有一套]在解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以考纲为纲错误!错误!考点(一) 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考怎么考][典例](2016·浙江高考)(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1.搜集区域的①相关资料(1)②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③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2.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
3.区域④差异分析比较(1)区域发展条件、⑤优势和⑥劣势(2)区域⑦经济分析(3)区域⑧发展阶段评价4.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思维活动1.在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一般从哪两个方面入手?答案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资料搜集的方法(1)直接搜集法:通过对区域的⑨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⑩间接搜集法:通过会议、座谈、⑪上网或查阅报纸、杂质、书籍等搜集资料。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定性的方法:指对区域内的⑫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⑭列表归纳等。
(2)定量的方法:指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⑮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3)综合的方法:指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⑯综合分析。
思维活动2.区域差异分析的三种方法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吗?答案不是。
三种方法不可截然分开。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定性的方法侧重于定性说明,定量的方法侧重于量化分析,综合的方法侧重于综合分析,而综合的方法中也会用到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三种方法研究的思路、手段和程序都有很大的不同。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学时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通过案例分析区域联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策略】
近三年的高考命题显示:本专题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从能力考查上看,本专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课前检测】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1~ 2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③人类活动渐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回答3~4题。
3.“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
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
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
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
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4.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A.江南水资源被开发殆尽
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
读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④、⑤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雨热同期
b.④地流水作用强烈,
⑤地风力侵蚀明显 c.④地地表千沟万壑,⑤地喀斯特地貌发
育 d.两地都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A.ab
B.cd
C.ad
D.bc
6.关于图中部分代码所在区域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③——梯田层层耕种忙
b.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c.①—
—接天莲叶无穷碧 d.⑤——翠竹青青有人家( )
A.ab
B.bd
C.ac
D.cd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1 学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⑴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的原因。
⑵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3)归纳阐述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探究活动2 学会对比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原因及影响。
探究活动3 归纳整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地理思维。
【典例剖析】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
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3.(32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图中两个I 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10分)
(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10分)
(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12分)【读图提升】
甲图
[读图要求]:读甲、乙两幅图,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过程。
乙图
(1)据图概括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呈现的大致态势。
(2)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在哪里?
(3)我国产业转移给东中西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