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方言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5
魅力德语德语(Deutsch)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一门语言。
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
德语是1亿多人使用的母语。
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意大利南提洛尔,比利时的一小部分地区,部分波兰地区和部分法国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内使用。
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拥有大量的说德语的人口,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
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在欧洲常作为第二外语教学)之一。
在日本,医学的术语是德语,而不是拉丁语。
德语分类德语分为高地德语(Hochdeutsch)和低地德语(Plattdeutsch)。
高地德语是共同语,它采用了低地德语的某些发音规则,低地德语听上去更象英语和荷兰语。
通用的书面语以高地德语为准。
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很大。
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的语言分界线大致从德国西北部的亚琛起,向东经过莱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尔、马格德堡直到奥得河畔的浮斯腾堡,这条线以南是高地德语,以北是低地德语。
高地德语(Hochdeutsch)是西日耳曼语(Westgermanisch),主要通用于德国(Deutschland)、奥地利(Oesterreich)、列支敦士登(Lichtenstein)、瑞士(Schweiz)和卢森堡(Luxemburg),也用于一些临近的地区,是现代德语的主体。
高地指阿尔卑斯山(Alpen)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在瑞士和卢森堡,“高地德语”一词特指标准德语。
低地德语三大体系东低地德语(Ostniederdeutsch),包括柏林(Berlin)、梅伦堡(Mecklenburg)等地区所使用的东、西普鲁士德语(Ost- und Westpreussisch)都是东低地德语的一种。
低地萨克森语(Niedersaechsisch),例如北美宾夕法尼亚州(Pessylvania)的德裔群体所使用的门诺低地德语Mennonite Plautdietsch,不来梅(Bremen)、杜塞尔多夫(Duesseldorf)等地使用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下萨克森州(Nidersachsen)、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绝大多数城市、以及荷兰东南部(Suedostniederlande)很多省的一部分。
浅谈德语谚语的来源[权威资料] 浅谈德语谚语的来源摘要:在各国语言中,谚语以其生动形象的表达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不断的丰富着语言文化。
而这一情况在德语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语谚语在德语的语言大环境发挥这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关注谚语的作用同时,探索其来源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德语谚语来源的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语;谚语;来源H33 A 1005-5312(2014)02-0186-02跟其他国家的语言一样,德语中也存在大量的谚语。
弗里德里希.赛勒尔在他所著的《德国谚语学》一书中对谚语下了一个定义,说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具有诲人倾向和高雅形式的独立语句”。
这准确的总结出了德语谚语重要特征:流传性,教诲性和形象性。
因为在德语中,谚语以其简短却形象易懂同时又颇具教诲性的表达成为流传于德语世界的表达形式。
但是任何一种表达形式总有其独特的起源,德语谚语也不例外。
德语谚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来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众所周知,德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在中国脍炙人口的童话书《格林童话》便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格林兄弟(die Gebrüder Grimm)整理收集的民间故事集,并且德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在创作时候也借鉴了很多神话传说,比如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著名诗篇《魔王》(der Erlkoenig)。
因此德语谚语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源自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a.ein Ritt über den Bodensee(盲人瞎马,字面意思:骑马过博登湖)这个谚语源自叙事诗“Der Reiter und derBodensee”,该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骑士想骑马渡过博登湖,他猜想湖中结冰的情况应该很安全,却不料下层的冰块其实已经逐渐融化并且裂开了。
这个谚语后来用来形容鲁莽行事、毫无把握冒着风险去做某事,就如中文的成语盲人瞎马一样。
b.eine Schlange am Busen n,,hren(养虎为患,字面意思:把蛇放在胸口处喂养)德国的谚语除了受到本国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影响外,还有部分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的,其中,对德国谚语影响最大的便是著名的《伊索寓言》。
低地德语一瞥——低地法兰克语WirLernenDeutsch低地德语一瞥——低地法兰克语凄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刘明刚开始学习德语的人都会很奇怪,低地德语是什么?难道德语还分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吗?是的,高地德语就是我们大家一般所说的德国拜仁州,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地区方言.低地德语则分布在德国的北方及东北地区,特别是在莱茵河默兹三角地区,古老的低地法兰克语被保留了下来.这种低地法兰克语就是低地德语的一种.而同学们学习的标准德语是建立在中世纪高地德语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使用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普通话的标准化语言.低地法兰克语是最多保留了古萨克森语的语言,比标准德语更接近古代英语和荷兰语.所以很多语言学学者都认为低地法兰克语不仅仅是一种方言,因为它包括标准荷兰语和比利时的弗莱芒语.为什么低地法兰克语会与标准德语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得从低地法兰克语演变历史说起.大约公元150年至1200年间古萨克森语与古代高地德语就有所区分了,比如在古萨克森语中,至今一直沿用单辅音P,t和k.而那时古代高地德语却不再使用这些单辅音,推后至现代标准德语才继续使用.公元800年到公元1200年是古萨克森语的时代.在这期间大多数今天使用的词汇都已经出现,古代学者也用古萨克森语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公元1200年古萨克森语在欧洲开始向中世纪低地德语演化.公元13世纪到大约公元16,17世纪各地区的中世纪低地德语尽管口语发音不尽相同,但拼写上已经趋于一致.公元1335年至公元1550 年随着北德汉萨联盟的政治优势地位提升及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中世纪低地德语进入了全盛时期.期间遍布欧洲的德国北方商人所使用的中世纪低地德语成为当时商业,法律及社会交流的书面语言.但从公元1550年到公元17世纪末,中世纪低地德语随着汉萨联盟的衰败,随着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走向了下坡路,进而中世纪低地德语渐渐地蜕变成为区域型方言.中世纪高地德语却崛起成为当时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从1789年开始的普法战争以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失败告终.在拿破仑占领的七年中,低地法兰克语也受到了法语的特别影响.拿破仑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荷兰,比利时及现今德国,并统治该地区长达7年之久.在拿破仑的军队被驱逐出该地区之后,一些法语的词汇和发音却被保留下来.直至今日低地法兰克语中有些法语词汇还在应用.而这些词汇在低地法兰克语和法语中的含义更是完全一致.现在我们举例说明:低地法兰克语标准德语法语中文blameernbloBstellenblamer妥协EinverstandenkontantCO12【tent满足,内容ZUfriedenmeschantver~ichtlichmSchant傲慢的,轻蔑的prSsenteernanbieten,vorstellenpresenter呈现,展示remonstreernprotestieren,abwehrenremontrer抗议,预防RondelRundbeetrondelle圆形花坛SchasseLandstragechaussSe公路VisiteBesuchV1S1te访问,参观从低地法兰克语和法语,德语对比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法语在低地法兰克语的遗存,例如:低地法兰克语Visite这个单词,法语为Visite,英语也为visit,都为同一词根演变而来,含义相同,拼写差别微小.可是标准德语同一含义,拼写却为Besuch,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低地法兰克语在德国北部社会中逐渐被标准德语替代,成为在德国莱茵河默兹三角等地区乡下和部分家庭内部方言. WirLemenDeutsch在荷兰低地法兰克语却成为荷兰的官方语言.现今的标准荷兰语与低地法兰克语在发音以及书写上只存在着微小的差别.在比利时低地法兰克语成为弗兰德斯省方言,也就是弗莱芒语.至今低地法兰克语的使用区域已经不仅仅分布在欧洲,还分布在南非,如南非荷兰语也属于低地法兰克语的一种.通过简单介绍低地法兰克语的发展历史,大家可以对它为什么与标准德语大相径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用简单的单词和例句来表明低地法兰克语与标准德语书写上的区别:smoken/rauchen/吸烟, Water/Wasser/水,koken/kochen/煮,hamcr/Hammer/榔头,achter/hinter/后面另如:vandaag/Heute/今天,vroeger/fffiher/以前的,is/ist/是.例句:Datisnziml/ichgrootFess.(标准德语:Dasisteinziemlichgrof3esFest.中文:这真是个盛大的节日).DatismaarnochcharnichSO~infach.(标准德语:DasistabergarnichtSOeinfach.中文:这一点也不简单).通过以上阐述大家应清楚的认识到,发音对拼写语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发音不同,单词的拼写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德国开始了正字法,全国推行标准德语,进一步扼杀了低地法兰克语的生存空间.2()世纪开始德国开始意识到古老方言已经渐渐遗失,开始对这古老的方言加以保护,以免丢失古老语言文明发展痕迹.现今德国有了低地法兰克语的电视节目,电台,网络家园,书籍以及各种聚会.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能够避免古老的方言走向消亡.。
德国、奥地利、瑞士的德语语法比较作者:韩弦君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01期摘要:德语作为一门多中心语言,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用法。
本文选取使用德语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个国家为例,分析和比较德国德语、奥地利德语以及瑞士德语在语法使用上的不同,从而对非母语国家德语学习者的德语学习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多中心语言德国德语奥地利德语瑞士德语德语语法德语是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的唯一官方语言,也是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的官方语言之一,包括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两大分支内的数十种方言。
根据若一门语言在多个国家作为民族或地区的官方语言来使用,并在不用民族和地域的使用中形成了标准语的差异,那么该语言就是一门多中心语言的定义,德语就是一门多中心语言。
作为一门多中心语言,使用德语的国家众多,德语的语法在其所使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着不用的语法规则。
本文选取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个国家为例,分析和比较多中心语言德语在不同地域使用过程中语法的差异,以便德语学习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学习德语。
在此笔者将通过德国德语、奥地利德语和瑞士德语在名词词性、名词复数形式、不及物动词在完成时时态所用助动词、句子中动词词序、动词所要求的格,以及介词使用的差异来探讨和比较这三个德语国家语法使用的不同之处。
一、名词词性差异在德语中名词有三种词性,分别为阳性、阴性和中性。
每一个名词都有着自己的词性,有的词性还有不止一个词性。
在运用德语名词的过程中,词性是必不可少的。
德语学习者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在记住名词的同时也需要将它的词性一并牢记,这样才能确保在使用该名词时语法的准确性。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德语名词的词性也有着些许差异。
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这三个国家中,名词词性的差异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为名词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词性,这其中也包括同一名词在其中两个国家使用相同的词性,却在另一个国家使用不同词性的情况。
而第二种情况为同一名词虽然在这些国家使用相同的词性,但却在其中的某个国家还能使用另外的词性。
30500万至1000万左右,ro ße )统治时期(768-814),拉丁语13世纪上半叶这一段时期,德在语言14世纪,已经大约有2000A b e n te u e r (冒,T a n z (舞蹈),T u r n i e r (比赛)1625年,查理一世即位后,两个C 电厂 季雪晴德语饪、高雅的居住环境、新的社交方式以及当时法国宫廷的香艳生活,都给德语带来了许多新鲜词汇,其中一部分渐渐成为了德国人的常用词汇,如Mode, Taille, Robe, Krawatte, Weste, Palais, Salon, Kommode, Parkett, Bonbon, Filet, Kaffee, Tomate, Grillade, Dame, Kavalier, Visite, elegant, kokett, Toilette, Parfum, Puder, Perücke等。
另外,德语中的某些亲属称谓词,也常用法语来代替,以此来显示时尚,如德语中的Vater, Mutter, Oheim, Muhme, Vetter, Base 等用法语词汇Papa, Mama, Onkel, Tante, Cousin, Cousine来称呼。
18世纪,尤其是从1750年到1780年这30年中,在德国出版的书籍中,有10%是用法语写成的;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曾在德国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的皇宫里客住。
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在这儿(指宫里)我像住在法国,人们在这里只说法语,德语是用来对士兵和马匹说的一种语言,只有在出门旅行时才需要德语。
”由此可见当时法语对德语上流社会的影响之大。
英语对德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1640-1649),英语中一些有关航海、造船的词汇就进入了德语,如N a v i g a t io n(航海学、导航),L o g(航速仪),D o c k(船坞、船舶修造厂),C o c k p i t(驾驶仓)等。
远在美国的德语方言——德克萨斯德语大多数人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印象也许是这样的:沙漠吹来的风将风滚草带到蒙着一层黄沙的街道,城外的荒漠中栖息着狼和响尾蛇,男人们在傍晚用六弦琴弹奏着忧伤的曲子。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德克萨斯恐怕要完全颠覆您的想象了。
这里不是荒漠,而是满眼绿色的丘陵地带,六弦琴在这里并不吃香,管弦乐才是当地居民的最爱。
德语歌曲和香肠文化并不只是在一年一度的十月节上作为缅怀传统的节目而保留,它们就存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们有德国传统的的歌唱团、射击大会,不少街道的名字也充满了德国味:浮士德街(Fauststraße)、乌夫街(Uferstraße)。
这就是德克萨斯州德裔聚居的地区,被称作“德国区”(German Belt)。
该地区位于德州南部城市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附近。
(右图:美国德克萨斯州“德国区”示意图)当德克萨斯州“德国区”的居民希尔(Clarence Scheel)去德国旅行时,他常听人问他:“您什么时候移居到了美国呢?”这个住在德克萨斯的德裔美国人会回答:“我的祖先在150年前就移居那里了。
”希尔今年95岁的父亲阿道夫(Adolph)到18岁才开始学习英语。
希尔解释说:“当时德国区的牧师并不希望孩子们学习英语,因为牧师自己就不会英语。
要是孩子们都用英语说话,他就听不懂了。
”从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克萨斯州德裔移民的高峰,当时在“丘陵地”(Hill Country)有数万居民说德语。
由于来自德国不同地区,各种德语方言都在这里混杂,不过礼拜和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们都用标准德语。
当时那里总共有大约90种德语报纸和杂志,德语合唱团也有很多。
然而如今这里只有一万多人仍然说德语,而且人数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位于奥斯汀(Austin)的德克萨斯大学的德语语言学家伯斯(Hans Boas)说,“德克萨斯德语”最多还能流传30年。
因为这里说德语的大多数人都已60多岁,他们去世后,当地的德语文化也将彻底灭绝。
30500万至1000万左右,ro ße )统治时期(768-814),拉丁语13世纪上半叶这一段时期,德在语言14世纪,已经大约有2000A b e n te u e r (冒,T a n z (舞蹈),T u r n i e r (比赛)1625年,查理一世即位后,两个C 电厂 季雪晴德语饪、高雅的居住环境、新的社交方式以及当时法国宫廷的香艳生活,都给德语带来了许多新鲜词汇,其中一部分渐渐成为了德国人的常用词汇,如Mode, Taille, Robe, Krawatte, Weste, Palais, Salon, Kommode, Parkett, Bonbon, Filet, Kaffee, Tomate, Grillade, Dame, Kavalier, Visite, elegant, kokett, Toilette, Parfum, Puder, Perücke等。
另外,德语中的某些亲属称谓词,也常用法语来代替,以此来显示时尚,如德语中的Vater, Mutter, Oheim, Muhme, Vetter, Base 等用法语词汇Papa, Mama, Onkel, Tante, Cousin, Cousine来称呼。
18世纪,尤其是从1750年到1780年这30年中,在德国出版的书籍中,有10%是用法语写成的;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曾在德国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的皇宫里客住。
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在这儿(指宫里)我像住在法国,人们在这里只说法语,德语是用来对士兵和马匹说的一种语言,只有在出门旅行时才需要德语。
”由此可见当时法语对德语上流社会的影响之大。
英语对德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1640-1649),英语中一些有关航海、造船的词汇就进入了德语,如N a v i g a t io n(航海学、导航),L o g(航速仪),D o c k(船坞、船舶修造厂),C o c k p i t(驾驶仓)等。
解析中国人的德语发音问题1. 德语发音特点综述德语属于印欧语系,跟英语是亲属语言,然而在语音规则方面,却比英语要简单。
学好德语语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语的发音非常规则,一个确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总是固定的。
我们只要掌握了德语的发音规则,就可以正确地读出我们所遇到的德语单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德语字典上很少见到音标的原因。
同样,我们只要能正确读出德语单词,那么书写基本上就不会出错了。
跟汉语发音相比,德语在发音时,发音器官较之于汉语要紧张的多,用力的多。
德语的元音除外,辅音发音时口腔运动的幅度都比汉语大,所以中国人要学好德语发音就必须首先做到正确的口型和腔位。
2. 德语发音难点解析根据欧洲语言框架标准,德语学习分为初级1,2,中级1,2及高级1,2阶段。
在初级的第一个阶段里,学生应该掌握基础语法,能够理解生活中简单具体的场景,对于自己熟悉的话题能够提出简单的话题,能够看懂并使用一些名词和简单的句子。
在初级的第二阶段中,学生应初步掌握德语,对所熟悉的主题能够理解孤立的句子,能读并写出很简单的文章。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能够交流并以简单的句子提出涉及本人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明显看到了欧洲语言框架标准对于学生交际和口头表达的重视,而语音是德语学习基础的基础,语音掌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级别的要求与目标。
在德语语音阶段的学习中,结合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可以将德语语音学习难点分为(1)元音长短音的区分(2)字母组合的发音(3)某些辅音的特殊发音规律(4)单词的重音(5)句子的声调。
(1)元音长短音的区分德语元音共有5个元音字母 a,e,i,o,u 和3个变元音字母,,ü。
另有复合元音 au, eu, ei。
德语元音有长短音之分,长短音不同,词义就不一样。
比如,我们可以从元音的长短辨别出两个不同意义的单词:国家Staat长元音/a:/,城市Stadt短元音/a/。
元音的长音规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a) 元音字母自成一个音节读长音,如 Abend / a: /, eben / e: /, oder / o: /b) 在音节中元音后面没有辅音字母时发长音,如 Oma / a: /, Uta / a: /, du / u: /c) 元音后有一个辅音,该元音一般发长音,如 Tag / a: /, beten / e: /, Gabe / a:/d) 元音字母重叠为长音,如Maat / a: /e) 元音在不发音的h前发长音,如 Fahne / a: /, nahe / a :/, ihn / i: /f) 双元音发长音,如 taub / au /, euch / y /, Eimer / ai /元音的短音规则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归纳为a) 元音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该元音多数情况下发短音,如Mappe/ a /,Puppe / u /, Bund / u /b) 元音字母e在非重读前缀和非重读后缀里发短音/ /, 如gefallen,besuchen, Name, Vaterc) 元音后有一个辅音,在少数情况下该元音发短音,如 das / a /, in / i /, an / a/(2)字母组合相对于英语,德语的字母发音比较固定,在字母组合方面的变化也比较简单。
论述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同的语言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德语中也出现了不少中文外来词,本文将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语;中文外来词;发展趋势1.德语中文外来词的含义在中文里,外来词就是本族语言体系中不存在的,而是借助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来表达一定的含义的词汇,并且随着使用频率和次数的增加,发展成为了本族语言中的一个部分。
外来词在语言整体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是它的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外来词越来越多的被人們使用,它在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词汇不断涌入,为本族语言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随着中文的发展,中文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加强,中国和德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也不断扩大,因此德语中也出现了许多中文外来词。
据统计,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大概有将近两百个,包括音译词如chan/tschan(禅)、chang(长);意译词如fruhlingsrolle(春卷)、papiertiger(纸老虎);混合词如以China(中国)而组成的中文外来词,有Chinakracher(鞭炮)、Chinakarpfen(中国鲤鱼)、Chinakohl(大白菜)、Chinaware(中国货:特指瓷器)等等,覆盖了很多领域,并且不断扩展。
2.德语中文外来词的特点2.1德语中文外来词的渐进性在大约两个世纪之前,德语中几乎没有中文的外来词,在那时,德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源自法语、英语和拉丁语。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和德国的联系加强,德语里开始出现日语外来词,如Judo(柔道)、Sushi(寿司)等。
自现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发展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德国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也不断发展并加强,因此德语也开始出现了中文外来词,并且不断的扩展。
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是渐进性的进行发展的,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与时俱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进行交流的不同需求而不断更新、补充和替换。
德语指导:德国方言德语是德国和周围国家使用的一些方言的统称。
德国方言一般分为低地德语和高地德语两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不宜把低地德语作为德语的一部分。
)现代德语方言分为中部德语和上德语两部分,标准德语以中部德语为基础。
奥地利和瑞士的方言属于上德语。
德语语言区南部有比较多的方言如奥地利方言、施瓦本方言、巴伐利亚方言、黑森方言、科隆方言、柏林方言等。
一般来说越向南方方言的发音越强硬,多短音,多a音。
高地德语高地德语(Hochdeutsch,也叫标准德语)是西日尔曼语,主要通用于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和卢森堡,也用于一些临近的地区,是现代德语的主体。
高地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在瑞士和卢森堡,“高地德语”一词特指标准德语。
低地德语低地德语通常分为三大体系:1. 东低地德语,包括柏林、梅伦堡等地区所使用的东、西普鲁士德语都是东低地德语的一种。
2. 低地萨克森语,例如北美宾夕法尼亚州的德裔群体所使用的门诺低地德语Mennonite Plautdietsch,不来梅、杜塞尔多夫等地使用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下萨克森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绝大多数城市、以及荷兰东南部很多省的一部分。
3. 低地法兰克语,包括标准荷兰语、比利时的弗莱芒语(它与荷兰语之间不是方言和标准语的区别,而是相当于台湾的“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例如大陆的“软件”与台湾的“软体”,“信息”与“资讯”,亦即弗、荷虽然用词不同,但对应词的发音相同)、荷兰的西林堡语等,所以实质上荷兰语也是一种低地德语,只不过因为政治因素被独立称为荷兰语。
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低地德语是一些独立的语言,而不是德语的一些方言。
低地德语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受到标准德语的冲击很大。
今天在德国北部地区仍广泛使用低地德语。
低地德语保存了日耳曼语族中一些比较原始的成分,它们与荷兰语和古英语的共同点比同各类高地德语之间更接近。
各类低地德语的发音通常比较柔软,e:音和长音比较多。
德语方言浅析
作者:宋晓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
摘要: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日耳曼语发展而来的德语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
在诸多使用德语的国家和地区中,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语言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德语方言进行简要探析,使德语学习者能够明晰德国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更好地了解德国文化。
关键词:日耳曼;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德语方言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德语作为世界几大通用语言之一,近年来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却常常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德语的复杂程度,不仅仅表现为它繁琐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量,对于很多人来说,更难的是与德国人的交流。
与汉语一样,在德语体系中也
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方方言,其中甚至不乏十分古老者。
德国各地方言在发音、词汇等方面差异较大,即使母语者,在与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胞的交流中也有可能产生误解,甚至摩擦。
所以对于只掌握标准德语的外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德语方言的基本常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同时,方言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德语及其发展简述
德语作为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之一,是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等国家的官方语言,同时在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甚至美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都有使用,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德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中世纪之前,“Deutsch”这个词并不存在,日耳曼语支下包括德语在内的各种地方语言在拉丁语中都统称为“theodiscus”,意为“老百姓使用的语言”,以此来区分当时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
公元5~7世纪,日耳曼语发生第二次音变(die zweite Lautverschiebung),或称“高地德语音变”(hochdeutsche Lautverschiebung),将古高地德语从西日耳曼语支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两大派别。
一部分仍沿用原来的发音,另一部分则蔡用新规则进行音变,形成新的发音(如:Water—Wasser, maken—machen等)。
大致从德国西北部的亚琛起,向东经过莱茵河畔的本拉特、卡塞尔、马格德堡直到奥得河畔的浮斯腾堡,以该线为界,未发生音变的德语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势平坦区域,而发生音变的多集中在南部地势较高区域,故前者被称为“低地德语”(Niederdeutsch),后者被称为“高地德语”(Hochdeutsch)。
低地德语保存了日耳曼语族中一些比较原始的成分,听上去更象英语和荷兰语,所以一般语言学家认为低地德语是一些独立的语言,而不属于德语的方言。
高地德语是现代德语的主体。
公元15世纪,现代印刷术的发展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圣经》德语译本及其他著作的传播促进了德语书面共同语的形成,使高地德语得到广泛的普及,奠定了现代标准德语(Standarddeutsch)书面语的基础。
而备受冲击的低地德语在采用标准德语的书写规则并按其修正发音后,逐渐作为标准发音并传播开来。
由此,以高地德语为书写规范、低地德语为发音规范的现代德语,在经过三次正字法改革后,作为德国标准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使用。
二、德国方言概况
虽然标准德语在当代作为主要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通用,为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同汉语一样,德国境内仍然存在很多流传已久的地方方言,很多地区的居民甚至仍然将方言作为其主要语言使用。
德语方言按照地域主要分为高地德语方言、中地德语方言和低地德语方言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划分为不同的小区域,德语区的其他国家当然也包含在内,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德国境内方言的划分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德语方言的种类十分繁多,但这也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各个地区因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不同在方言上也多少存在差异,且方言分布与行政区划必然不会完全一致,时有交叉与重叠,在此引入行政区划也只是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以巴伐利亚方言为例:“巴伐利亚方言”的德语名称为“Bairisch”而非“Bayerisch”,原因有二:首先,在巴伐利亚州使用的方言中,除了巴伐利亚方言,还有弗兰肯方言和施瓦本方言;其次,“巴伐利亚方言”除巴伐利亚州外,在奥地利、瑞士及意大利的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
因此并不能将“巴伐利亚方言”等同于“巴伐利亚州的方言”。
巴伐利亚方言是东高地德语方言的一支,其本身又分为北巴伐利亚方言(东北部)、中巴伐利亚方言(中部多瑙河流经区域)和南巴伐利亚方言(南部阿尔卑斯山麓地区),三者之间也各不相同。
直观来看,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音和书写上的不同,但事实上,很多方言也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体系,与标准德语语法多有不同。
仍以巴伐利亚方言为例,它并没有普遍通用的书写体,但在音位、词形、名词介词、单复数变化、句法结构等方面都与标准德语有着明显的差别,如:
Singular Plural Standarddeutsch
Gscheng Gschenka Geschenk/ Geschenke (礼物)
Oar Oarn Ohr / Ohren (耳朵)
方言语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作为外语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交流沟通,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德语方言中一些常见的词汇和用语即可,无需对其语法结构进行深究。
三、常见德语方言举例
由于方言种类的繁多,很多德语词汇、句子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
● 问候语
一句简单的“你好”在德语中其实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在与德国人的实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有趣的问候语,下面就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几种:
Hallo!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标准德语问候语了,全德通用,不过多用于非正式场合,亲友熟人之间。
Guten Tag!也是最为人熟知的正式问候语,但在实际交往中,这种问候方式主要通用于德国中部地区,介于“Moin”区和“Grüß Gott!”区之间。
Grüß Gott!实际为“Grüß[e] dich Gott!”的缩写,本义为“上帝问候你”,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多通用于德国南部地区,有时也可作为告别语。
Servus!源自拉丁语“Sklave”,是在巴伐利亚州、巴登-符登堡州、萨尔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等地非常常用的问候语,多在亲友或较熟识的年轻人中间使用,也可作为告别语。
Moin (或Moinmoin). 德国北部平原地区非常流行的问候方式,有些地方等同于Guten Morgen!有些地方则可在一天中任何时间都能使用。
Gude!黑森地区方言,相当于“Guten Tag!”
Ciao!在源语意大利语中,既可表示问候,又可用于告别,但在德国多表示“再见”的意思。
● 面包
食物类词汇在德国各地方言中也是形形色色。
以“小面包”为例,其名称在各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
Brötchen 是“小面包”的标准德语名称,由“Brot”加词尾“-chen”(意为:小的)组成。
这一名称主要在下萨克森州、北威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以及莱茵兰-普法尔茨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北部地区使用。
Semmel 源自拉丁语 simila(小麦粉),通用于巴伐利亚州、图林根州、萨克森州和萨克森-安哈尔特。
Laabla 巴伐利亚东北部特有方言,相当于Leiblein(一种圣诞节特色小面包),词尾-la在巴伐利亚方言中是“小的”的意思。
Wecken 巴登-符登堡地区常用的名称。
Wecken一词在古高地德语中原指“楔子”,现用来形容长条形的小面包。
Rundstück 汉堡地区的特有名称,指圆形的没有切口的小面包,常与煎牛肉或猪肉一起吃,这样的小吃摊是当地特色,称为“Rundstück warm”。
结语
形形色色的德语方言在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更构成了德语这一语言体系的丰富多彩。
它们承载了区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对于理解德国风情和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C.A.M. Noble: Modern German Dialects. Berne u.a., Lang, 1983
[2] 陈小春德语史概述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5
[3] 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 Werner König/ Manfred Renn: Kleiner Sprachatlas von Bayerisch-Schwaben. Augsburg,Wißn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