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第6章
- 格式:pptx
- 大小:226.37 KB
- 文档页数:38
第六章宋辽金元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宋辽金元时期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一、宋辽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唐代国势强盛而经济思想却比较沉寂的情况适成鲜明的对照,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经济思想却是颇为丰富多彩的。
宋初承五代分裂割据的残局,不得不首先致力于削平群雄,恢复统一的活动,接着又同契丹展开几次大战。
在这种局面下,宋王朝在经济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时尚未能充分显露,因而也引不起人们的很大注意。
宋初几十年,经济思想仍是不够活跃的。
这种局面到北宋中叶仁宗时期开始改变,首先在经济思想领域激起波澜的就是李觏。
二、李觏的经济思想李觏,字泰伯,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
南城在盯江(即抚河)边,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盯江先生”。
李觏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一生困顿不得意,常自称“贱民”。
刚14岁,父亲就去世,“是时家破贫甚”,“勤苦竭尽,以免冻馁”。
直到32岁时,仍然是“乞钱为食,来往江湖,零丁孤苦”。
29岁和34岁时,两次应试不第,只好在家乡创办盯江书院,以教授为业,从学者常达数十百人。
在讲学的同时,潜心学习,埋头著述,声名日著,并渐渐受到一些有重要地位和声望的人物的器重。
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对他深为赏识;王安石在未掌权之前,也曾与他有交。
公元1050年,由于范仲淹的大力推荐,李觏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但这只是个虚衔,并未真正做官。
他获得这一职后,仍然居家讲学著述,不到朝廷供职。
公元1057年,又被召为太学说书。
次年,被授为“海门县主簿”,领这个职务的棒禄,但仍在太学供职,这时,他已50岁了。
公元1059年,代理主管太学工作二同年六月请假返乡迁葬祖母,旅途过于劳累,到家一病不起,八月就离开人世。
主要经济思想:李觏的经济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