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投资者不要恐慌 天已经快亮了
- 格式:pptx
- 大小:71.85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吴晓求读书笔记1000字中国不断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如何统筹好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吴晓求表示,金融合作都有风险,哪怕不开放都是有风险的。
虽然开放后外部的传递风险会增加,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开放,要做好风险评估。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中国经济竞争力怎么样?中国经济是不是脆弱的?这些都需要作出判断。
”在吴晓求看来,中国经济是内生性的,增长主要靠内部推动,没有形成泡沫化的经济。
泡沫化不是中国经济的特征。
吴晓求表示,中国近些年也在不断推出开放措施,包括深港通、沪港通等,通过这些举措,中国也在观测外部世界对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多大风险,总结风险保护体系。
基于这些判断,中国经济具备了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所以中国没有必要过分惧怕风险。
吴晓求举例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也有声音认为外部风险非常大。
但事实证明,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深刻影响,包括家电和汽车等产业都增强了竞争力。
中国经济同样如此,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人民币汇率,都会在开放进程中找到一个合适区间。
因为金融开放的逻辑起点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
如果人民币自由交易不开放的话,人民币要作为货物结算的主要货币或者是支付主要手段,乃至于成为储备货币,是不现实的。
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新丰碑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30年发展历程中有三座丰碑。
第一座是1990年沪深交易所的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翻开新的一页;第二座丰碑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制度规范的时代;第三座丰碑即注册制改革,它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时代。
“第三座丰碑还在建,但已经完成奠基。
”吴晓求说,注册制改革主要是改变了上市公司的标准和定价机制,同时将进一步改革资本市场的制度规则,包括退市机制、信息披露、监管体制都将进一步完善。
而法律制度,包括刑法对违法违规、虚假信息披露、欺诈上市的处罚,都要进行根本性调整。
数字金融对中国实体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数字金融的背景及发展 (3)1.2 实体经济韧性的定义与评价指标 (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6)2. 文献综述 (6)2.1 数字金融的概念与发展轨迹 (8)2.2 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 (1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现有理论框架 (11)2.4 经验案例分析 (13)3. 数字金融对中国实体经济韧性的影响分析 (14)3.1 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不同产业的影响 (15)3.2 数字金融在促进就业和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17)3.3 数字金融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贡献 (18)3.4 数字金融在提升供应链效率与价值链整合方面的功效 (19)4. 数字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韧性的机制探讨 (20)4.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2)4.2 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23)4.3 提升抗风险能力 (24)4.4 优化实体经济的空间布局 (25)5. 案例研究 (26)5.1 数字金融对特定地区或行业实体经济韧性的个案分析 (27)5.2 数字金融减震效能的实证研究 (28)6. 风险与挑战 (31)6.1 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32)6.2 可能遇到的挑战与约束条件 (34)7. 结论与建议 (35)7.1 研究的总结 (36)7.2 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37)7.3 对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策略建议 (39)1. 内容综述数字金融作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集合体,其迅速发展并普及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对于中国这样的实体经济大国而言,数字金融正推动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实体经济的韧性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对数字金融在中国实体经济中角色和功能的机制作出具体分析,全面考察在疫情冲击、全球化挑战等背景下,数字金融是如何增强实体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刺激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中管控金融风险文/吴晓求热点分析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实体经济与金融力量”思客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他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风险是立体的、高度流动和高度市场化的,甚至有国际的传递。
他同时表示,监管的核心还是要推动结构性变革,推动金融创新。
通过监管消除风险、控制风险,同时提高金融的供给效率,这才是监管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中管控金融风险十分必要金融风险需要社会高度认可、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不能出现危机式的金融风险,即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一旦出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灾难。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整个金融结构还没有转型,金融的结构弹性还不好,吸收和消化风险能力还有所欠缺。
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金融风险。
但又不能在停止中静态地控制金融风险。
在静态中监管金融风险比较容易,但是意义不大。
监管的核心还是要推动结构性变革,推动金融创新。
通过监管去消除风险、控制风险,同时提高金融的供给效率,这才是监管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管控金融风险十分必要。
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功经验,这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同样适用。
金融业的开放一般指三个层面:第一,机构的开放。
第二,人民币的开放,也就是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变革。
第三,整个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中国的金融体系开放是从机构开放开始的。
如果我们一步步走下去,实际上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结构、业态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科技对金融的颠覆性影响会改变中国金融业态金融改革在我看来主要是两大方面。
第一,结构性改革。
中国的金融结构性改革道路非常漫长,其中包含着资产结构的改革。
中国金融资产的结构相对比较传统,实际上这种现状满足不了社会、机构、居民对多样化金融资产的需求,所以必须推动整个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
金融资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正向化金融资产的比例,扩大其规模。
因为只有这部分资产收益率相对是高的,虽然风险也大。
吴晓求:2015中国股市危机的6大成因(警示与反思) 20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也是一个代人的历史。
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来说,甚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因为20年来,要坚持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办这个论坛,每年都要根据当年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做一个研究报告。
虽然辛苦,但是非常快乐的。
岁月如梭,中国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近一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动摇。
所以今天,根据我对股市危机的研究,从其逻辑结构等方面为大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
关于大国金融的设想,是我们今年主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然这并不是在做论坛之初的想法,但是慢慢地发现,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发展方向。
这个想法在2005年成形,到了2006年开始明确,我们把它叫做中国的大国金融发展战略。
尽管有这样一个理想,一切还得从经济问题着手,所以我们始终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大国金融战略的实施。
所以,今年我们认为,还是要着重研究金融危机。
尤其是2016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根据学界的标准,在10个交易日连续累计下跌超过20%,一般认为这个市场出现了危机,这是一般的学术概念和标准。
而我们的这次危机,以上证指数为例,有两个时间段在10个交易日连续下跌超过20%,分别从5170点附近跌至4000点左右,和从4000点左右跌至2800点。
虽然以前也有过大幅度的下跌,但是因为以前股市的市场化不明显,并且也没有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并不算是真正的危机,所以说,这是自1990年股市建立以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危机。
在这次危机以后,我们引入了很多制度、办法,所以说这也是第一次市场化的危机。
中国的资本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间非常短,样本不是特别充分,缺乏特别典型例证。
要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得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改革方案和设想,我想还是有所欠缺,得出的结论不具有代表性。
第7章公司价值分析一、概念题1.相对估值法答:相对估值法又称价格乘子法,是指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基础会计数据的比例关系。
如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例——市盈率。
最常用的相对估值法包括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这些价格乘子分别从某个特定方面体现了上市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
相对估值法是证券资产估值中广泛适用的方法,其特点是经济含义直观明了,参数使用较少,计算相对简便等。
在证券或市场波动性较大的时候,可以较敏感地调整估值水平。
2.绝对估值法答:绝对估值法是将上市公司可产生的未来预期现金流以合理贴现率进行贴现求现值,以估计上市公司价值的方法。
此处的未来现金流有多种理解,因而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绝对估值法。
常用的估值法包括自由现金流贴现(discounted free cash flow)模型、股利贴现(discounted dividend)模型、剩余收入贴现(discounted residual income)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它们基于不同的现金流预期,但均使用相同的贴现率,即与股权资本相对应的必要收益率。
3.市盈率答: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 model,简称P/E)是指股票理论价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
当每股收益为过去一年的收益数据时,称为静态市盈率(trailing P/E);当每股收益为未来一年的预测收益数据时,称为动态市盈率(1eading P/E)。
其计算公式为:市盈率反映了股票每一单位的收益须付出多大的成本,该模型是股票投资分析中的重要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看出在考察期股票价格的相对高低以及在此价格上交易的相对风险。
市盈率越高,表明其风险越高,反之亦反。
但是该模型并不指出市盈率指标越低越好,也不指出该指标的最佳数值。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股市中,市场中的平均市盈率指标通常在15~25倍之间,而在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或经济成长较快的环境中,市盈率指标较高,也是正常的。
市盈率指标也具有以下缺点:(1)对于收益为负值的上市公司,市盈率也为负值,不具有经济含义。
吴晓求:三任证监会主席的参谋王燕青【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40-42)【作者】王燕青【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国证监会三任主席周小川、尚福林、郭树清构筑起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脉络。
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简称“FSI”)所长吴晓求是改革的见证者。
作为三任证监会主席的重要智囊之一,他是如何给他们当参谋的,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又是如何看的?与郭树清相识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交易证券公司成立。
这一年,吴晓求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
硕士毕业后,吴晓求留校任教。
当时的他思想活跃,跟着老师辗转全国各大经济改革论坛,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观点。
吴晓求与郭树清的相识相交也起于这些经济改革论坛。
当时郭树清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比吴晓求高两届。
他们经常在一些重要论坛上碰面。
论坛之外,吴晓求经常在人民大学组织一些研讨会。
他常去社科院邀请郭树清当演讲嘉宾。
吴晓求本有机会与郭树清成为同事,但他放弃了。
比起机关,他更喜欢留在学校做研究。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一个月,吴晓求被提拔为副教授。
这一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误成证券专家现在,吴晓求被业内人士冠以“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的头衔,学术地位让他在资本市场改革中有话语权,但其实他是半路出家的。
1992年,深圳爆出“8·10”舞弊事件,沪深股指暴跌。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随即成立(两者于1998年合并)。
刘鸿儒被任命为证监会首任主席。
吴晓求此时虽然在学界小有名气,但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还没沾上证券研究的边儿。
这一年,吴晓求将要被破格提拔为教授,但存款只有1000元。
这让新婚的他生活异常窘迫。
同行们给他出了主意——出书。
有个熟门熟路的同学甚至帮他承担起了销售的工作。
吴晓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尝试。
半年后,奠定吴晓求在证券市场理论研究地位的著作——300万字的《股票债券全书》面世。
终于有人把中国股市不敢说的话都说了(史上最全对话)!一、他们把去年股灾不敢说的话都说了,一分钟看完(精简版本)在博鳌论坛“'闯祸’的杠杆”分论坛上,他们终于说出了中国去年股灾别人不敢说的话。
之所以能说,因为他们都是和中国股市监管者有密切联系的人;之所以敢说,也是因为到了我们必须反思的时候。
他们是:财经总编辑王波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投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解局君精要如下,一分钟即可看完、看懂,但值得多看几遍。
王波明:去年的股灾是因为什么?是杠杆惹的祸吗?高西庆:杠杆只是个工具而已,要先弄清楚这个杠杆是怎么出来的。
王波明:到底是什么成因?高西庆:还没有弄清楚成因,政府该找个中立机构,查清去年股灾原因。
王波明:李剑阁主席在监管部门干过。
去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李剑阁:我不认为仅仅是杠杆的问题。
HOMES系统证监会先说都互联网+了,你们还不接;清理时说谁让你们接,赶快撤,干部坐在那儿说你今天必须掐掉,不掐我不走。
监管前后剧烈的变化人为加剧了股市波动。
吴晓求:我们的机制本身已经赋予它杠杆了。
抵押物随着价格的上涨它的价值在上涨,抵押出来的资金量在增大。
贾康:当时说的政策牛、改革牛等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缺了一个最基本的牛——经济基本面牛。
人造牛市实为猴市,速成熊市。
哈继铭:最根本的原因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
去年加杠杆炒股票,今年加杠杆买房子,明年再加杠杆做什么?我们是加杠杆的方式去杠杆,最终杠杆率越来越高。
王波明:市场不行,政府还要介入。
政府和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哈继铭:监管部门没有真正去执行三中全会说的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说的时候是一套,做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套。
贾康:政府该做的就是维持公平公正的环境。
政府费很大力气分析哪个是善意,哪个是恶意,很难也很容易出错。
王波明:善意做空,恶意做空,实在理解不了。
人民日报劝股民的话人民日报劝股民:稳中求胜,坚守底线在这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年份,股市投资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谓一场挑战。
然而,我们要告诉广大股民朋友们,稳中求胜,坚守底线,才是在股市中获取长期利益的关键。
不要盲目追逐热点。
股市中的热点行情往往瞬息万变,一时的涨幅并不能代表长期的投资价值。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热点行情往往是由市场情绪推动而非真正的价值变化所致。
因此,我们要对热点行情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逐。
应该以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前景为依据,选择具备稳定盈利能力和良好治理结构的企业作为投资标的。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远眼光。
股市投资并非一夜暴富的捷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
股市的波动是常态,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准备。
不要因为短期的波动而盲目操作,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市场。
只有在市场中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真正享受到股市投资带来的回报。
第三,要合理配置资产。
资产配置是降低风险、实现长期收益的关键。
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合理分配资金在不同的标的和板块之间。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应该将风险分散,降低单一标的的影响。
同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资产配置,及时削减风险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第四,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股市投资充满了情绪,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不要因为短期的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而盲目操作,而是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做出决策。
同时,要时刻关注市场的风险和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第五,要学会接受失败并吸取教训。
股市投资中,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投资者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而是要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投资策略,再接再厉。
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能更加成熟和稳健地进行投资。
要遵循法律和道德底线。
股市投资是一个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的行为,投资者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违规的操作。
同时,要注重道德底线,不要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四、五学期指定教材: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考教材:兹维。
波迪,《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证券系列教材:吴晓求主编:《证券市场概论》、《证券投资分析》、《公司发行与承销》、《公司并购原理》、《证券投资基金》等教学目的: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引领人们进入金融学术殿堂的概论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关于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有价证券价格决定及证券组合基础理论;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了解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了解证券监管现的基本理论。
导论开放的经济体系与现代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的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资产证券化;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的作用;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区别;现代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金融崛起的两个外部条件;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第一章证券投资工具第一节投资概述1 .投资的定义和目的投资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投资的目的有:本金保障;资本增值;经常性收益。
2.风险和风险偏好风险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进一步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在未来获得收益和遇到损失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
风险偏好有三类:风险规避;风险中立;风险爱好。
第二节债券1.债券的概念债券是一种金融契约,是债权债务凭证。
债券概念的四层含义。
发行人;购买人;发行人义务;法律效力2.债券的基本要素四个基本要素:债券面值;票面利率;付息期和偿还期。
3.债券的特征四个特征:偿还性;流通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4.债券的分类对债券可以从是否约定利息划分、债券券面形态、发行主体、是否有财产担保、是否能转换为公司股票、利率是否固定、是否能够提前偿还、偿还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是否约定利息零息债券;附息债券;息票累积债券(2)发行主体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3)有无担保抵押债券;信用债券(4)能否转换可转换债券;不可转换债券(5)能否赎回5.债券筹资的特点优点:资本成本低;具有财务杠杆作用;所筹集资金属于长期资金;筹资的范围广、金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