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背景职业病是由于一定职业环境中所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工人体内器官、组织或系统的不可逆和持续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某种职业环境对从事该工作的人体安全和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毒物、尘、辐射、噪声、振动等。
为了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国家对职业病危害的管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中,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进行管控的重要工作之一。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表按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GBZ/T 229.1-2010)的要求,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五级,从低到高分别是1~5级。
风险级别风险状况描述1级风险较低,一般处于可控状态2级风险较低,但有时可能会发生轻微伤害或疾病3级风险较高,随时可能发生中度伤害或疾病4级风险很高,可能发生重大伤害或疾病5级风险极高,很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伤害或疾病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管控,应根据病害的形成机理、危害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接触途径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风险级别,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达到预防、减轻和消除职业病发生的目的。
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是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识别、分级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能够发现危害的程度和范围,确定危害因素对体内器官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为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危害评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序列、程度、作用途径、接触途径和剂量等进行评价。
2.暴露评估:确定劳动者暴露的人数、时间和频率等参数,评估暴露水平。
3.敏感性评估:根据不同人员的个人因素、体位、行动方式等因素,对其受危害的敏感性进行评估。
4.风险评价:对危害程度、暴露水平、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危害等级和风险等级。
风险管控风险管控是针对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概述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在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编制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电离辐射的测量按照《GBZ125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方法进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 号)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目标1、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2、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四、单位职业卫生概况1、粉尘工业园: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投料口最高浓度0.9 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包装工段最高浓度0.7mg/mK 2, 6-二澳-4- 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反应工全工段0.4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干燥包装全工段<0.4mg/m3。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一、引言职业病是由于从事职业造成的疾病。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时有义务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做好职业健康保护工作。
最近几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职业病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协助用人单位建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用人单位职业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2.1 定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指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其致害性以及影响程度的程度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以达到有效益的防范和控制职业病的目的。
2.2 划分原则•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性属性,将其划分为五类。
•按照作业环境的危害程度指数,分为3个级别。
2.3 职业病危害等级划分与职业健康监测管理要求等级危害因素适用于职业病检查对象职业健康监测管理要求Ⅰ无毒性或低毒性的全部健康档案管理等级危害因素适用于职业病检查对象职业健康监测管理要求类致病因素Ⅱ类中毒性致病因素从事特定工种或操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年度体检Ⅲ类高毒性致病因素从事特定岗位的职工健康档案管理,半年度体检Ⅳ类可迅速导致危及生命的毒性致病因素从事特殊岗位或工种的操作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季度体检Ⅴ类强致癌因素、高剂量有害化学物质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健康档案管理,季度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三、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细则3.1 风险分级划分决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等级后,开展风险分级划分。
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职业病危害等级;2.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等级进行风险分级,确定职业病预防控制管理策略及措施。
3.2 管控措施根据风险分级划分,制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计划,并开展相应的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1.对职业病危害等级Ⅱ以上的岗位,建立职业健康监测程序,开展定期职业病健康监测;2.针对各个职业病危害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缓解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3.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技术检查和人员培训;4.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档案库。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东省地方标准DB37/T2973xx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原则25 工作程序和内容26 文件管理67 建设成果和效果68 持续改进7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正确使用说明 .8附录 B(资料性附录)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内容12附录 C(资料性附录)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 .14附录 D(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举例25附录 E(资料性附录)风险告知卡示例28DB37/T2973xx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张海东.张士怀.邵华.王红国.陈明.赵俊峰。
DB37/T2973xx0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建设成果和效果以及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境内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和实施指南编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8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8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92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224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部分:噪声GBZ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DB37/T288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3 术语和定义GBZ/T224.GBZ/T229.DB37/T288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某公司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尊敬的各级领导、各位员工:为全面掌握某公司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状况,提高职工的健康安全水平,为进一步落实职业病预防管理措施和完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理控制,我们针对公司的各项作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本次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
一、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是公司所有岗位的员工。
2.调查方式: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了各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3.风险评估指标:根据国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标准和职业病预防技术规范,我们确定了一系列主要指标,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与接触时间、职工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等。
4.评价结果:经过统计分析,我们整理出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结果。
二、职业病风险分级管控根据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结果,我们将各个岗位的风险分为四级,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1.特别重大风险:这类岗位的职业病危害特别严重,可能对员工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要重点加强管控。
我们将通过对特别重大风险的工作环境进行优化改造,严格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强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加强职工培训和健康监测。
2.重大风险:这类岗位的职业病危害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管控。
我们将对重大风险进行工作环境改善和设备升级,加强职工培训和监测,并发布相关工作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
3.一般风险:这类岗位的职业病危害相对较轻,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
我们将制定适当的工作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和培训。
4.低风险:这类岗位的职业病危害相对较低,但仍需要进行基本的管理和监测。
我们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开展定期的健康检查,并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
三、职业病预防管理措施落实为确保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公司内部刊物、宣传栏、员工培训等方式宣传职业病预防知识,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
ICS13.100C 6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2973—2017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Implementary provisio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s risk andits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n employer2017-06-23发布2017-07-23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 (2)5 工作程序和内容 (2)6 文件管理 (6)7 建设成果和效果 (6)8 持续改进 (7)附录A(规范性附录)正确使用说明 (8)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内容 (12)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指数(THI) (14)附录D(资料性附录)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举例 (25)附录E(资料性附录)风险告知卡示例 (2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瑞、张海东、张士怀、邵华、王红国、陈明、赵俊峰。
引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的精神,按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的要求,借鉴国际、国内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管理理念和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的成功经验编制本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是应用风险学理论和风险控制技术,实现职业卫生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其过程是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估和控制,以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
本细则是在对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接触水平、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措施、健康效应、管理水平等,通过经验公式对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量化分级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下,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第三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减少职工的健康风险,并保障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并依据监测结果对危害因素进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分级管理岗位,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分级管理工作。
第二章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第六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是指对职业活动中的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监测工作,以获得职工接触危害因素的情况和程度。
第七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第八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涵盖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第九条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频次和范围,并及时调整计划以满足监测的需要。
第十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和保存,形成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第十一条职业危害因素分级管理是指根据职业活动中不同危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和管理,以实现对危害因素的合理控制和防护。
第十二条职业危害因素应按照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引起的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第十三条分级管理包括危害因素的评估、监测、防护和管理等措施,不同级别的危害因素将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十四条危害因素分级管理应当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并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分级管理措施。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报告内容: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职业病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本报告将对我公司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分级管控。
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我公司对各个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分级,分为四个等级: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特别高风险。
1. 低风险:这些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相对较低,员工易受到的危害较少。
例如,办公室人员、销售人员等。
2. 中风险:这些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高,员工容易接触到一些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不理想。
例如,车间操作工、化学实验员等。
3. 高风险:这些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非常高,员工长期接触到有害物质或存在工作环境恶劣的情况。
例如,高温炉工、有毒气体处理员等。
4. 特别高风险:这些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极其严重,员工面临极高的职业病危害。
例如,放射性物质处理员、有害微生物研究员等。
三、风险管控措施基于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结果,我公司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的风险。
1. 低风险岗位:a. 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办公设备,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b.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防治潜在的职业病问题。
2. 中风险岗位:a. 优化工作环境,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b. 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和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3. 高风险岗位:a. 采取物理隔离措施,减少有害物质对员工的影响。
b. 强化职业健康防护和应急预案培训。
4. 特别高风险岗位:a. 严格控制工作过程和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的职业病危害风险。
b. 配备特殊的个人防护装备,加强职业健康监测。
四、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的监督与检查为了确保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公司将建立定期的监督与检查机制,包括以下方面:1. 监控员工健康状况,并记录职业病案例。
2. 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意识。
3. 强调员工的主动监测和报告职业病危害风险。
内部事项注意保密 XXX公司管理文件文件编号:第1版签发: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管理程序1 目的和适用范围1.1依据省安监局•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的通知‣(鲁安监发﹝2016﹞46号文)的相关要求,全面排查公司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准确判定风险等级,落实管控措施,及时检查、整治、消除风险点隐患,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2本程序适用于XXXX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2术语和定义2.1职业病:是指员工在生产作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所直接引起国家•职业病分类与目录‣中公布的有关疾病。
2.2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2.3职业禁忌:是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2.4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影响的装臵和设备。
2.5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作业的员工所进行的医学检查;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等。
2.6健康损害:可确认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态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2.7事故是一种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
2.8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符合或者其他不期望潜在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3 管理职责3.1安全部门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改;负责组织对公司内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负责组织对接害员工进行每年一次的岗中查体,委托相应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依据检测结果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级,分析评价公司职业卫生管理质量情况,确定职业病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