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
- 格式:docx
- 大小:23.30 KB
- 文档页数:5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背景职业病是由于一定职业环境中所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工人体内器官、组织或系统的不可逆和持续性损害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指某种职业环境对从事该工作的人体安全和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毒物、尘、辐射、噪声、振动等。
为了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国家对职业病危害的管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其中,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进行管控的重要工作之一。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表按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GBZ/T 229.1-2010)的要求,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五级,从低到高分别是1~5级。
风险级别风险状况描述1级风险较低,一般处于可控状态2级风险较低,但有时可能会发生轻微伤害或疾病3级风险较高,随时可能发生中度伤害或疾病4级风险很高,可能发生重大伤害或疾病5级风险极高,很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伤害或疾病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管控,应根据病害的形成机理、危害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接触途径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风险级别,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达到预防、减轻和消除职业病发生的目的。
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是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识别、分级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能够发现危害的程度和范围,确定危害因素对体内器官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为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危害评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序列、程度、作用途径、接触途径和剂量等进行评价。
2.暴露评估:确定劳动者暴露的人数、时间和频率等参数,评估暴露水平。
3.敏感性评估:根据不同人员的个人因素、体位、行动方式等因素,对其受危害的敏感性进行评估。
4.风险评价:对危害程度、暴露水平、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危害等级和风险等级。
风险管控风险管控是针对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本公司是家具的加工销售公司,目前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对现场数据的检测,情况如下: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指数(G)(1)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的技术依据包括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等要素的权重数。
分级指数G按式(1)计算:G= WM×WB×WL (1)式中:G-分级指数;WM-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WB-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WL-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分级和权重数(WM)取值列于表1注释:石棉及石棉纤维、木粉尘等GBZ2.1中标识为确定人类致癌物(G1)的粉尘,WM取值列入M>80%一类。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B)分级和权重数(WB)取值列于表2。
注释:接触比值为接触每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的接触限值的比值(即:B=粉尘浓度检测值/接触限值,当粉尘浓度检测值为未检出时,以最低检出浓度的二分之一作为检测值计算B值),生产性粉尘应分别计算PC-TWA和超限倍数比值,选择最大值作为某类粉尘比值取值;对于GBZ2.1中同时具有呼吸性粉尘和总粉尘接触限值的粉尘,优先使用呼吸性粉尘的检测数据;若同一作业岗位同时接触两种及以上的粉尘时,应选择危害重、接触限值低的粉尘进行计算。
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权重数(WL)取值列于表3。
表 3 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和取值注释:对于曾经检出职业性尘肺的作业岗位应提高一个危害级别(2)接触化学物作业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重数。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概述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在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编制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电离辐射的测量按照《GBZ125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方法进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 号)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目标1、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2、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四、单位职业卫生概况1、粉尘工业园: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投料口最高浓度0.9 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包装工段最高浓度0.7mg/mK 2, 6-二澳-4- 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反应工全工段0.4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干燥包装全工段<0.4mg/m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措施。
双重预防机制的目标是实现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消灭隐患在事故前面,从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根据风险级别、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的复杂度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隐患排查治理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并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信息档案,实施监控治理和整改方案,并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程序和方法包括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
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组织专家和员工,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地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持续更新完善。
评定安全风险等级时,应综合考虑起因物、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并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和分布图。
对于确定的重大安全风险,企业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最终目标是实现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从而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企业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从组织、制度、技术和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
以下是具体要求:四)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公告警示。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层和员工都掌握存在的安全风险基本情况及防范和应急措施。
2.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3.针对存在安全风险的岗位,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写明岗位的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
4.对存在重大危险源、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标明风险内容、危险程度、安全距离、管控措施、应急措施等。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安生产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所有活动,包括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安全防护、正常和异常活动、人为因素、违反规程、规章等。
三、风险分级管控1.定义:1.1 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1.3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2.职责:2.1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公司成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管控措施。
2.2确保公司危险源识别、审核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公司工作范围的危险源识别、审核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编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级、防范及事故应急措施,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图,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建设流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按“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危险源审核、确定”→“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风险公告警示”程序进行。
3.1 设置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审核工作机构公司双重预防体系推进办公室负责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审核工作,以总经理为总负责人,各公司职能车间、保卫、设备、器械、的管理人员及其医疗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编制公司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对各级岗位职工的危险源辨识进行指导、监督、审查。
3.2风险点划分原则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公司的风险点按照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进行划分。
1、目的 (1)2、合用范围 (1)3、引用标准及相关文件 (1)4、职责要求 (1)4.1 职责 (1)4.2 基本要求 (2)5、职业病隐患分类和分级 (3)5.1 职业病隐患分类 (3)5.2 职业病隐患分级 (4)6 工作程序和内容 (5)6.1 职业病隐患排查清单编制 (5)6.2 职业病隐患排查 (5)6、3 职业病隐患管理 (6)6.4 职业病隐患验收 (7)6.5 职业病隐患管理台账 (7)7 文件管理和持续改进 (7)7.1、文件管理 (7)7.2 持续改进 (8)为进一步发现职业病危害防护、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加大职业病隐患管理,减少职业病的发病风险,改善作业环境,降低职业病发病,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合用于公司内所属各单位的职业病隐患排查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主席令第 52 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安监发〔2022〕76 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22]第 47 号)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22]第 48 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22]第 90 号)《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 (安监总厅安健[2022]171 号)《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国卫疾控发[2022]48 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国卫疾控发[2022]92 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 (安监总厅安健[2022]111 号《用人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试用版)《用人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管理体系细则》4.1 职责4.1.1 公司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保证职业病隐患管理资金投入,及时掌握重大隐患管理情况,管理重大隐患前催促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在当今的工作环境中,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是企业和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
职业病危害不仅会给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损害,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成为了职业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估和分级,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优先级,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一过程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包括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原辅材料、作业环境等方面。
例如,在化工行业中,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接触时间等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对劳动者健康的潜在风险程度。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通常会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
定量评估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出风险值,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复杂的计算过程;而定性评估方法则相对简单直观,通过专家判断、经验类比等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准确地识别高风险区域和环节,为后续的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一旦确定了风险等级,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对于高风险区域和环节,应优先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安装通风排毒设备等,从源头上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同时,还应加强个体防护,为劳动者配备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此外,管理措施也不可或缺,包括制定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等。
隐患排查治理则是针对工作场所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
隐患可能表现为防护设施失效、个人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劳动者违规操作等。
通过定期的隐患排查,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隐患排查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排查计划和检查表,明确排查的内容、方法和频次。
排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识别隐患。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职业病是由于工种特殊、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职业卫生工作不到
位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对职工、企业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为了更好地保障职工身体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需要采取双重
预防措施——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和隐患排查治理。
首先,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职业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
过对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的等级,进而采取相
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主要
有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职业病危害。
通过对工作场所的调查和职业病的历史资
料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2. 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和性质。
根据职业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和分析,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和性质。
3. 评估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接
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暴露量等因素,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并确定相应的职业病危害等级。
4.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根据职业病危害等级的不同,采取相
应的防护措施,包括物理控制、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
其次,隐患排查治理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手段。
隐患排查治理
是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发现职业病危害的隐患,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发生隐患。
隐患排查治理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治理1.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职业病是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对工作人员健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危害性和风险大小不尽相同。
因此,对职业病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意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和判定职业病的危害程度,并根据不同职业病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1.2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指标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2.1 暴露程度暴露程度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程度。
暴露程度越高,职业病的危害越大。
1.2.2 毒性和毒量毒性是指职业病危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毒量是指对人体产生最小可见损伤的最低浓度或最小剂量。
毒性和毒量越高,职业病的危害越大。
1.2.3 暴露时间暴露时间是指工作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时间长短。
暴露时间越长,职业病的危害越大。
1.3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等级划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暴露程度、毒性和毒量、暴露时间等指标对职业病的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职业病危害分为五个等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低。
•特别重大级别:指职业病危害极其严重,病发率极高,死亡率极大,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必须采取最严格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重大级别:指职业病危害较大,病发率较高,死亡率较大,造成的损失较大,需要采取严格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较大级别:指职业病危害较为严重,病发率较高,死亡率较大,造成的损失较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般级别:指职业病危害一般,病发率中等,死亡率较小,造成的损失一般,需要采取基本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低级别:指职业病危害较小,病发率较低,死亡率较小,造成的损失较小,需要采取基本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 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是指在工作场所存在的、与职业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
如果不及时排查和治理,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治理引言职业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因受职业有害因素的影响,使工人患有的疾病。
职业病对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在我国,职业病已成为劳动保护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人的健康,2019年4月起开始施行的《职业病危害分类目录》规定,职业病危害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企业要对职业病危害有所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职业病危害分级职业病危害分级是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按行业、作业及岗位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并做出评估、判定和风险分级。
职业病危害分级的目的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降低职业病在职工中的发生率。
目前,我国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四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根据国家标准,职业病危害分为四级,分别是:1.一级,重度危害;2.二级,较重危害;3.三级,一般危害;4.四级,轻微危害。
对于每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不同的接触途径、接触程度和损害程度,定性和定量评估,根据国家标准划分为不同的职业病危害级别。
职业病危害分级的具体流程包括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和风险分级的程序。
企业在弄清楚自己所在行业、部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后,可以进行危害评价,确定自己处于什么级别,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控制。
隐患排查治理防止职业病的发生,除了职业病危害分级,还需进行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是指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隐患进行排查、识别、评估、整改的过程。
隐患排查治理需要企业全面落实“四个意识”,才能全面完成职业病防治工作。
首先,要明确危害的概念,“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
”企业要明确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使员工均能认识到职业病的实质,让职业病在员工间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其次,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防患于未然,比事后救援更为重要。
然后,在职业病危害等级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使企业的防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最后,企业要进行内部的管理评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编制:双重预防体系创建小组审核人:批准人:2019-05-15发布-15实施XXXXXX文件XX〔2019〕32号签发人:XXXX关于发布《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的通知各部室、车间:为有效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特制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现予以下发,望各部门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2、《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3、《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4、《职业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5、《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告发奖励制度》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专项使用制度》7、《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报告制度》8、《事故隐患建档制度》9、《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制度》10、《安全风险公告管理制度》11、《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12、《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考核制度》13、《双重预防体系风险沟通机制》XXX2019年5月15日目录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2、《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3、《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4、《职业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5、《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举报奖励制度》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金专项使用制度》7、《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敷陈制度》8、《事故隐患建档制度》9、《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制度》10、《安全风险公告管理制度》11、《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12、《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考核制度》13、《双重防备体系风险沟通机制》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目的为了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公司的生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二、依据:省当局办公厅《关于树立美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备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和《关于深化平安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平安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通知的请求。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培训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吸入、摄取或接触职业有害物质或处于恶劣工作环境中,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各职业单位需要进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培训。
一、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指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将工作岗位进行危害等级划分,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具体的步骤如下:1. 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于不同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了解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尘埃、噪声、辐射等。
2. 分级划分: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浓度、暴露时间等指标,对工作岗位进行等级划分,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 风险评估:对不同等级的工作岗位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职业病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
4. 管控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确保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5. 管理监督:对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管控措施进行管理和监督,包括培训职工、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
二、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指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漏洞,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排查和治理,以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具体的步骤如下:1. 隐患排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存在的隐患和安全风险,包括设备设施、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等方面。
2. 隐患评估:对发现的隐患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制定相应的优先治理计划。
3. 隐患治理: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包括修理设备、改进工艺、制定操作规程、加强培训等,逐步消除隐患和降低危害风险。
4. 整改验证:对治理措施进行验证,确保隐患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消除,进行整改跟踪和记录。
5.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预防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培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职业单位提高对职业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和掌握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以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该用人单位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在这个行业内,由于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和高温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
二、风险评估根据对该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和评估,结合相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们对风险进行了分级评估和管控。
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该用人单位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1)有害物质: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有害物质,如溶剂、重金属和化学药剂等;(2)高温环境:部分生产车间存在高温环境,容易引起热应激和中暑等问题;(3)工艺性因素:生产工艺存在操作机器、重物搬运等因素,容易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4)粉尘和噪声:部分生产车间存在粉尘和噪声,容易引起呼吸系统和听觉系统的疾病。
2. 风险分级评估根据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们对风险进行了分级评估,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高风险等级:针对高温环境、有害物质和工艺性因素,存在着较高的职业病危害风险。
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2)中风险等级:针对粉尘和噪声,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
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员工暴露于粉尘和噪声的时间和强度。
(3)低风险等级:部分岗位存在较低的职业病危害风险,但仍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管控策略针对上述的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的管控策略:1. 高风险等级(1)有害物质的控制:对于使用的有害物质,要优先考虑替代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确保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排除;员工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要尽量减少,同时要加强员工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呼吸器等。
(2)高温环境的控制:加强对高温车间的温湿度控制,保证员工在适宜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对于高温车间,要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和补充饮水。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报告xxxx装备制造有限公司2018 年4 月目录关于成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和下发实施方案的通知 (01)一、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04)二、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07)三、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与奖惩制度 (09)四、职业病危害培训计划 (13)五、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14)六、职业病危害风险点清单 (19)七、职业病危害分级 (20)1、噪声作业分级 (20)2、粉尘作业分级 (22)3、接触化学毒物作业分级 (23)4、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总分级指数 (24)5、职业病危害分级管控措施清单 (26)九、职业病危害风险告知书 (36)十、基础管理隐患排查清单 (44)x x x x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文件[2018]3 号关于成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暨下发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司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按照东营市统一部署,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决定成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以下简称“双职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与《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建设体系》全面融合,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实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标准和依据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2、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 号)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3-2017)4、《用人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三、组织机构为加强“双职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公司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双职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和检查。
职业病危害分级与隐患排查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引起的,持续暴露于某些因素下可能导致对健康产生慢性危害和疾病的集成表现。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与发展,职业病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有效防控职业病,应该建立相应防护措施,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完善职业病危害分级制度。
职业病危害分级在职业病中,各种因素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地将职业病的危害程度分类和管理,权威部门根据职业病的分类和危害特点,将其分为4个危害等级,即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和特别重大风险。
这个等级的分级标准是基于职业病的致病因素、接触途径、危害概率、危害程度、行业区分等因素的相关规定。
一般风险一般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职业病发生率较低,但有可能对工人人身健康造成轻度危害的病因、因素、作业环境或者职业行为等。
一般风险属于最容易管理的职业病危害等级。
在此等级下,管理者主要通过科学管理、完善的制度以及规范的操作来降低职业病的危害。
较大风险较大风险是指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职业病的发生率相对一般风险大,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轻度或中度危害的病因、因素、作业环境或者职业行为等。
较大风险等级下的职业病危害可能较高,需要管理者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来进行降低。
重大风险重大风险是指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对人体有很高的危害性,职业病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重度危害的病因、因素、作业环境或者职业行为等。
重大风险等级的职业病危害需要管理人员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危害性。
特别重大风险特别重大风险是指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对人体有极高的危害性,职业病的发生几率非常高,对工人的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的病因、因素、作业环境或者职业行为等。
特别重大风险等级的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最为保护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
隐患排查为防范职业病的发生,管理者不仅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分级标准,同时加强对工作环境的隐患排查。
职业病隐患指潜藏于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之中的危害因素,可能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