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2
制氧风险评价记录一、风险识别(一)主要有害物质的风险识别制氧厂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为氧气、氮气和氩气。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有害物质主要有:氧气、氮气、氩气及碳氢化合物。
通过对物料理化特性分析,主要有以下危险有害因素:1、氧气氧气(含液氧),是该生产装置的主要产品之一,是助燃物质,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
氧气是可燃特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压力高于2.94Mpa (30atm)氧气与各类油脂接触,能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油脂迅速达到燃点而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2、氮气氮气没有明显毒性作用,由于无臭、无色,在空气中含量高时无法察觉,若集聚使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即造成缺氧、症状为恶心、困倦、皮肤眼睑变青,无知觉直至死亡。
液氮对眼、皮肤、呼吸道会造成冻伤。
3、氩气氩气和氮气一样,无毒性作用,但在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导致含氧量过高,造成缺氧窒息。
液氩同样会对人体皮肤造成冻伤。
4、碳氢化合物原料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氢化合物,它们的闪点都非常低,爆炸极艰较宽。
生产过程中碳氢化合物如果在空分装置内过量积聚,遇高热可能引起爆炸。
空分塔中,可爆物质主要有:乙炔(C2H2)和其他碳氢化合物(C n H m(C2H2除外))等。
在这些危险杂质中,乙炔是形成爆炸的最主要的根源。
这是因为乙炔在液氧中的溶解度极低,约5.2cm3/L液氧,过剩的乙炔就会以白色固态微粒悬浮在液氧中。
而乙炔又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性质极不稳定。
(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1、生产装置依据同类企业、现有企业的情况及装置中主要物质的物化性质、反应温度及压力等,筛选出主要危险源有8尖,分别为空分塔、氧气管道、气体球罐、气体储槽、透平压缩机,主要危险性为火灾、爆炸。
2、储存系统该项目储槽和储罐均在高压环境下运行,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塑性爆裂、脆性爆裂、疲劳爆裂及腐蚀爆裂。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2016年11月03日1 分级管控依据和范围(1)分级管控依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 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2)分级管控内容和范围对运行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对职业病危害的健康效应、防护水平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作业场所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方案。
2 用人单位概况位于。
联系人:联系方式:3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1)原辅料及产品用人单位以空气为原料生产液氧、液氮、液氩。
各种辅料年用量详细情况见表3-1。
(2)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3)个体防护用品及使用情况用人单位为车间作业人员配发了安全帽、防噪声耳塞等防护用品,具体情况见表3-3。
(4)岗位设置及作业人员数量用人单位制氧运行人员、化水操作工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年工作300天,其余人员实行常白班工作制。
目前劳动定员48人。
用人单位生产岗位设置情况见表3-4。
表3-4 用人单位气体分公司生产岗位人员情况(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水处理操作工岗位主要接触氢氧化钠;制氧运行操作工主要接触噪声。
山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08月对用人单位生产运行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现状评价。
制氧厂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物体打击四级1、正确佩戴安全帽2、平台栏杆设置防护板3、不准上下投掷工具、材料4、设专人监护触电四级1、正确佩戴劳防用品2、严格执行电业安全规程3、绝缘和接地设施良好火灾四级1、严禁烟火2、正确配备和熟练使用消防器材3、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4、穿戴好劳防用品高空坠落四级1、穿戴好劳防用品,系好安全带2、不准上下投掷工具、用具等物品3、设专人监护中毒和窒息四级1、液氧采用汽化高空排放2、禁止人员停留3、设专人监护4、佩戴好劳防用品,加强通风5、配备固定式、便携式氧气检测报警仪低温伤害四级1、佩戴低温防护服2、加强巡检,防止泄漏危险等级预防和控制措施空分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制氧厂安全科监制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噪声振动四级1、配戴防护耳塞2、设置隔音房和消音器3、设备基础与平台隔离触电五级1、正确佩戴劳防用品2、严格执行电业安全规程3、绝缘和接地设施良好机械伤害五级1、转动部位安装防护罩2、正确佩戴劳防用品危险等级制氧厂安全科监制空压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中毒和窒息四级1、危险区禁止人员停留2、设专人监护3、佩戴好劳防用品,加强通风4、配备固定式、便携式氧气检测报警仪容器爆炸四级1、安全附件齐全有效2、严格执行容器安全操作规程3、定期检测检验4、做好日常巡检、维护,禁止活塞杆(轴封)带油触电五级1、正确佩戴劳防用品2、严格执行电业安全规程3、绝缘和接地设施良好机械伤害五级1、转动部位安装防护罩2、正确佩戴劳防用品噪声振动四级1、配戴防护耳塞2、设置隔音房和消音器3、设备基础与平台隔离危险等级氧氮压机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安全处、制氧厂监制预防和控制措施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噪声振动四级1、配戴防护耳塞2、设置隔音房和消音器3、设备基础与平台隔离触电五级1、正确佩戴劳防用品2、严格执行电业安全规程3、绝缘和接地设施良好机械伤害五级1、转动部位安装防护罩2、正确佩戴劳防用品淹溺五级1、水池周围设置防护网或防护栏杆2、水处理作业设专人监护低温伤害四级1、佩戴低温防护服2、加强巡检,防止泄漏危险等级制氧厂安全科监制水泵房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物体打击四级1、正确佩戴安全帽2、平台栏杆设置防护板3、不准上下投掷工具、材料4、设专人监护触电四级1、正确佩戴劳防用品2、严格执行电业安全规程3、绝缘和接地设施良好火灾四级1、严禁烟火2、正确配备和熟练使用消防器材3、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4、穿戴好劳防用品高空坠落四级1、穿戴好劳防用品,系好安全带2、不准上下投掷工具、用具等物品3、设专人监护中毒和窒息四级1、危险区禁止人员停留2、设专人监护3、佩戴好劳防用品,加强通风4、配备固定式、便携式氧气检测报警仪低温伤害四级1、佩戴低温防护服2、加强巡检,防止泄漏起重伤害四级1、严格执行起重安全操作规程2、起重机械应定期检验3、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机械伤害四级1、转动部位安装防护罩2、正确佩戴劳防用品危险等级维修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制氧厂安全科监制预防和控制措施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火灾四级1、严禁烟火2、正确配备和熟练使用消防器材3、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4、穿戴好劳防用品低温伤害四级1、佩戴低温防护服2、加强巡检,防止泄漏容器爆炸四级1、安全附件齐全有效2、严格执行充装安全操作规程3、定期检测检验4、做好日常巡检、维护,危险等级制氧厂安全科监制充装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物体打击四级1、正确佩戴安全帽2、平台栏杆设置防护板4、设专人监护触电四级1、正确佩戴劳防用品2、严格执行电业安全规程3、绝缘和接地设施良好火灾四级1、严禁烟火2、正确配备和熟练使用消防器材3、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4、穿戴好劳防用品高空坠落四级1、穿戴好劳防用品,系好安全带2、不准上下投掷工具、用具等物品3、设专人监护中毒和窒息四级1、危险区禁止人员停留2、设专人监护3、佩戴好劳防用品,加强通风4、配备固定式、便携式氧气检测报警仪危险等级电仪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制氧厂安全科监制预防和控制措施危险图标危险有害因素物体打击四级1、正确佩戴安全帽2、平台栏杆设置防护板4、设专人监护火灾四级1、严禁烟火2、正确配备和熟练使用消防器材3、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4、穿戴好劳防用品高空坠落四级1、穿戴好劳防用品,系好安全带2、不准上下投掷工具、用具等物品3、设专人监护中毒和窒息四级1、危险区禁止人员停留2、设专人监护3、佩戴好劳防用品,加强通风4、配备固定式、便携式氧气检测报警仪制氧厂安全科监制危险等级化验岗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治理1.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职业病是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对工作人员健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危害性和风险大小不尽相同。
因此,对职业病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意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和判定职业病的危害程度,并根据不同职业病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1.2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指标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2.1 暴露程度暴露程度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程度。
暴露程度越高,职业病的危害越大。
1.2.2 毒性和毒量毒性是指职业病危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毒量是指对人体产生最小可见损伤的最低浓度或最小剂量。
毒性和毒量越高,职业病的危害越大。
1.2.3 暴露时间暴露时间是指工作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时间长短。
暴露时间越长,职业病的危害越大。
1.3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等级划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暴露程度、毒性和毒量、暴露时间等指标对职业病的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职业病危害分为五个等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低。
•特别重大级别:指职业病危害极其严重,病发率极高,死亡率极大,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必须采取最严格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重大级别:指职业病危害较大,病发率较高,死亡率较大,造成的损失较大,需要采取严格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较大级别:指职业病危害较为严重,病发率较高,死亡率较大,造成的损失较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般级别:指职业病危害一般,病发率中等,死亡率较小,造成的损失一般,需要采取基本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低级别:指职业病危害较小,病发率较低,死亡率较小,造成的损失较小,需要采取基本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 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是指在工作场所存在的、与职业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
如果不及时排查和治理,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是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程度,将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
1. 一般风险类:
- 一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风险较低,但仍需要采取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相对较小。
- 需要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具体的防护措施。
2. 较大风险类:
- 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高,需要采取特定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较大。
- 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 重大风险类:
- 职业病危害风险非常高,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影响非常大,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病危害。
- 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采取高级别的防护措施。
具体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分级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国家、行业和工作岗位而有所不同。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各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进行分类与分级。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评级标准1 工作程序和内容1.1 风险评价准则根据作业场所或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程度、接触水平和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有害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权重,结合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和健康效应,借助风险评估的经验公式量化发生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判定风险等级。
1.2 工作步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步骤为:a)基础资料准备。
通过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浓度(或强度)进行测定(或测量)或搜集有效的检测数据。
b)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性、接触时间、检测结果和作业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c)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根据作业岗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接害人数、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
d)分级管控。
按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和分级管理。
1.3 风险点确定通过详实的职业卫生调查和工程分析,明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空分布和岗位接触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岗位工人接害的工作地点或设施,非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接害的岗位工人及其工作范围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或区域总和(例:锅炉巡检工接触粉尘、噪声和高温)。
1.4 危险源(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1.4.1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采用工程分析法、经验对照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参见附录B。
1.4.2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GBZ 2和GBZ 160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4.3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进行分析。
1.5 风险评价1.5.1 风险评价方法1.5.1.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a)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参照GBZ/T 229.1的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按式(1)计算:L B M W W W G ⨯⨯= (1)式中:G ——分级指数;W M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W B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 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接触水平、接触人数等指标进行判定。
一、指标界定(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分为严重和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
1.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高毒物品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2)石棉纤维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以上粉尘;(3)已确认对人致癌、致敏的化学有害因素(GBZ 2.1中标注“G1”“致敏”的物质);(4)电离辐射(除外Ⅲ类射线装置、Ⅳ类和Ⅴ类密封源、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及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5)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附表1-2)。
2.上述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外的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的特定时间段内实际接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本文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分为符合和不符合。
(三)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分三类,分别为接触人数9人及以下、10~49人和50人及以上。
二、风险分级方法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见附表1-1),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等级,Ⅰ级风险最低,Ⅲ级风险最高。
附表1-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注:用人单位同时存在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时,依风险高的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判定。
三、风险分级步骤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或定期检测与评价报告,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和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调查,填写附表1-3。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进行风险等级判定,填写附表1-4。
附表1-2 高毒物品目录、高致病化学品目录附表1-3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一览表附表1-4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判定表。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评级标准1 工作程序和内容1.1 风险评价准则根据作业场所或作业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固有危害程度、接触水平和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有害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权重,结合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和健康效应,借助风险评估的经验公式量化发生职业病或职业健康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判定风险等级。
1.2 工作步骤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步骤为:a)基础资料准备。
通过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对其浓度(或强度)进行测定(或测量)或搜集有效的检测数据。
b)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性、接触时间、检测结果和作业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c)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根据作业岗位工人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权重系数、接害人数、防护措施及职业病和职业健康损伤的发生结果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
d)分级管控。
按照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级别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措施和分级管理。
1.3 风险点确定通过详实的职业卫生调查和工程分析,明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时空分布和岗位接触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风险点。
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岗位工人接害的工作地点或设施,非固定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为接害的岗位工人及其工作范围内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设施、部位、场所或区域总和(例:锅炉巡检工接触粉尘、噪声和高温)。
1.4 危险源(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1.4.1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采用工程分析法、经验对照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参见附录B。
1.4.2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GBZ 2和GBZ 160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4.3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时空分布、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进行分析。
1.5 风险评价1.5.1 风险评价方法1.5.1.1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a) 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参照GBZ/T 229.1的规定,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指数按式(1)计算:L B M W W W G ⨯⨯= (1)式中:G ——分级指数;W M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W B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 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制氧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报告
2016年11月03日
1 分级管控依据和范围
(1)分级管控依据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导手册》
省安监局2016.4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 230-20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
GBZ/T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
GBZ/T229.4-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有害因素》
GBZ 2.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钠及其化合物》
GBZ/T 160.18-200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
(2)分级管控内容和范围
对运行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对职业病危害的健康效应、防护水平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作业场所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方案。
2 用人单位概况
位于。
联系人:联系方式:
3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
(1)原辅料及产品
用人单位以空气为原料生产液氧、液氮、液氩。
各种辅料年用量详细情况见表3-1。
(2)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
表3-2 用人单位设置的防护措施情况
(3)个体防护用品及使用情况
用人单位为车间作业人员配发了安全帽、防噪声耳塞等防护用品,具体情况见表3-3。
表3-3 用人单位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一览表
(4)岗位设置及作业人员数量
用人单位制氧运行人员、化水操作工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年工作300天,其余人员实行常白班工作制。
目前劳动定员48人。
用人单位生产岗位设置情况见表3-4。
表3-4 用人单位气体分公司生产岗位人员情况
(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水处理操作工岗位主要接触氢氧化钠;制氧运行操作工主要接触噪声。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级
山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08月对用人单位生产运行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现状评价。
现场采样期间,企业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各防护设施正常运转。
检测结果见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
表4-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总分级指数
第7页共 9 页
第8页共 9 页
5.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生产车间水处理操作工岗位接触毒物作业等级为相对无害作业,工作岗位危害级别为相对无害;车间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为稍有危险(Z5)。
制氧运行巡检工接触噪声作业等级为相对无害作业,工作岗位危害级别为相对无害;换热器旁操作工接触噪声作业等级为相对无害作业,工作岗位危害级别为相对无害;膨胀机旁操作接触噪声为非噪声作业,工作岗位危害级别为相对无害;泵房操作接触噪声为非噪声作业,工作岗位危害级别为相对无害;中控室操作接触噪声为非噪声作业,工作岗位危害级别为相对无害;车间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为稍有危险(Z5)。
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指数(Z)=0.2,其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为稍有危险(Z5);职业卫生管理评分值(L)为84.5,其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分级指数(Q)为良好(Q4)。
综上可得,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为4级。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安监总安健〔2012〕73号),用人单位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B),该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等级为B4。
6.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应完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定期发放有效个人防护用品,并监督其正确有效佩戴,加强职业健康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