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三首导学案一、导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我能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学习重点:能并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学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
(“还”字)4、.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三、究讨论探索,感受诗境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四、展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复恐” “临发”“又开封”变成“送家书” 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五、练1、读《泊船瓜洲》填空作者当时船停泊在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诗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等描写春天的词语,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
2、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3、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4、默写《秋思》六、思教学反思:我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空气的组成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2、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3、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4、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5、催化剂的作用与特点学习重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2、氧气的性质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催化剂的作用与特点课前复习:课题1 空气一. 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2.空气的组成测定(1)药匙中盛放的药品是(2)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二.空气保护: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防治措施:三.纯净物与混合物1、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依据课时2 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常状况下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
3.氧气的用途。
3.化学概念:(1)化合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这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的其他物质)。
(3)缓慢氧化:。
如呼吸、钢铁生锈等。
课题3 制取氧气1.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试写出以上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课本图2--15,识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并标明仪器名称:2.催化剂:,催化作用:3.分解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课内探究1、现有以下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⑤的名称是;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
(2)如果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制气装置(即反应装置)应选仪器(填序号);收集氧气的方法有和。
(3)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来制取氧气,制气装置(即反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
(4)比较(2)、(3)两种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时,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其原因是。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解读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位置与方向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十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以及会用量角器测量角。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方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在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认识事物。
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走月亮》导学案【导学目标】1.会认“淘、洼”等7个生字,会写“盘、柔”等6个生字。
正确读写“柔和、淘洗”等词语。
(重点)2、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3、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难点)4、学习排比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方法】在学生自读感悟、勾画批注、小组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
【预习案】1.会认“淘、洼”等7个生字,会写“盘、柔”等6个生字。
正确读写“柔和、淘洗”等词语。
(学困生)2、理解题目的意思。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中等生)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中等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优生)4、搜集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优生)【课时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板书:走月亮,大家齐读课题。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
四、学习《走月亮》。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2、简介作者。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5、认读生词。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五、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册“日积月累”部分。
第2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
●●●●●●●
●
1.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
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
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
别墨,犹言新墨。
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
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
其表如下: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疗
B.当察乱何自起当:应当
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具:完备、齐全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鼓励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不知乱之所自起臣子之不孝君父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此何也当察乱何自起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亏臣而自利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C.虽父之不慈子。
第二单元《最后一片叶子》导学案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作者介绍。
2.读:能有感情地诵读本文,体会最后一片叶子给琼西带来的希望。
3.练:理解小说的特性和写作技巧,了解短篇小说的结构、描写技巧及情节设计类型,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4.拓展:能乐于表达自我、坚定信心,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改编《最后一片叶子》小说结局的创作目标。
1.生字词莴苣(wō jù)自诩(xù)邋遢(lā tà)瘟(wēn)神动弹(dòng tan)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时兴: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
一般写作“冷飕飕”。
破败:残破。
解馋:在食欲上得到满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经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一般写作“弱不禁风”。
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
课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头语,迫切盼望。
又作“巴不得”。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孤寂:孤独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凑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
也说“神差鬼使”。
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2.文学常识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他们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一、导入新课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
故事讲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
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自学内容:辽宋夏金的和战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二、自学目标:1.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2.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
3.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4.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
三、自学重难点:1、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2、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3、南方商业的繁荣。
4、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自学过程: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北宋建立:时间:______ 建立者:_______ 都城:__________事件: _______背景:时,辽军打到澶州城下,力主战,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给岁币。
辽澶渊之盟评价:①弊:宋夏②利:金①前期,党项首领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的宋夏和战(银川),史称。
和②宋夏连年交战,损失都,后双方。
战③内容:元昊向宋称臣,给岁币。
(1)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杰出首领,起兵抗辽,建立,都城。
年,金军攻破与金对峙东京,北宋灭亡,史称“”。
(2)南宋建立:靖康之变后,登上皇位,定都,史称。
辽 (3)岳飞抗金: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收复了大片失地。
宋①和向金求和,还以" " 夏罪杀害了。
金与金对峙 (4)议和宋金②年,宋金达成和议。
向的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至一和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
战开始:以来, 我国经济重心就开始向。
①原因②南方③农业①从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到江淮地区。
、的发表现成重要粮仓,被流传为“,”。
展②的种植,由岭南地区扩展到流域。
③、、等是当时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陶瓷业:南宋时,逐渐成为制瓷业的中心。
经南方丝织业:主要分布在和;出现以济手工纺织业、的纺织业作坊,称为“”。
重业的棉织业:从兴起,南宋时推广到心兴盛造船业:,我国造船业居当时。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单元—戏剧单元1.无冲突,不戏剧,思考本单元三篇课文主要集中了哪些冲突?(1)【窦娥冤】古代悲剧的冲突相对简单,冲突主要集中在主人公窦娥与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昏官这类社会败类之间,代表的群体则是下层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他们之间的尖锐矛盾构成了戏剧的激烈冲突。
(2)【雷雨】到了《雷雨》,冲突开始复杂起来,类型包含了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代表的群体则有地主与下层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以及这些群体内部不同的立场,这么多复杂的矛盾集中在一昼夜,两个家庭,一个舞台完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技巧。
(3)【哈姆莱特】到了《哈姆莱特》,冲突更加复杂,不仅有各类群体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开始上升到显著位置,这些冲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思考,使理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文主义发展壮大,一直到今天还对我们影响深远。
2.填表,探讨本单元的主题:悲悯与良知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选取本单元几位“有价值”的几个人物,看看他们为何被“毁灭”。
【点拨】窦娥、鲁侍萍和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着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特点,但他们都遭到了罪恶的侵袭,受到了罪恶的损害,从结局看,他们都被毁灭了,人物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迫使你思考: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其再次发生?如何才能在现实中去追求美好?3.偶然必然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里的偶然事件,往往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而戏剧里的偶然事件,有时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让冲突更加集中,有时则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讨论:在本单元里,有哪些情节是事出偶然,这些“偶然”对戏剧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1)《窦娥冤》一开始赛卢医谋害蔡婆,偶然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却给后来窦娥蒙冤埋下了祸根。
(2)《雷雨》侍萍来到周公馆接女儿,却偶然遇见周朴园,又偶然赶上鲁大海来谈判,后来四凤冲出去,偶然触碰电线,周冲为了救她,双双触电身亡等等,总之,一系列重大事件均缘于偶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内容】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背景)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①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经济上: A.农业:③和④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B.手工业:⑤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C.商业:⑥、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⑦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⑧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⑨。
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⑩制度,建立和强化⑪。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时期以⑫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⑬战争。
为了避免失败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扩充实力。
文化上:⑭风气兴起,⑮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A.发展①,整顿和发展②。
B.改革赋税制度,采取“③”的政策。
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④”,“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⑤。
(2)战国时期背景: A.经济上: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⑥所代替。
B.政治上:⑦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⑧,发展封建经济。
(1)不利形势:秦国偏居①,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秦国的②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秦国国君权力比较③,④势力相对较弱。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二》教学设计课时主题练习二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课时学习目标(1)加深对三角形和四边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方法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体会三角形有关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2.课时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整理与回顾。
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同桌合作、集体交流,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深层次练一练,检验目标1、2的达成情况。
3.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练习二”,通过知识整理与回顾,完成对应练习。
4. 课时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个单元之后,进行的整理与复习。
5.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知识回顾:图形的分类及完成对应练习学生活动22、知识回顾: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相关知识点及完成对应练习教师活动11、师引导学生独立尝试将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2、根据所整理的知识,进行对应练习。
学生活动33、知识回顾:四边形的分类及完成对应练习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回顾,将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与记忆,并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环节二:交流汇报(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41、小组合作交流(1)看一看小组内自己的知识点是否完善。
(2)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完成的。
(3)相互补充。
2、全班汇报(1)小组内分好工、一个同学讲解、一个同学展示、一个同学检验、一个同学补充。
(2)补充说明。
(3)提炼、总结重要知识点。
教师活动21、指导小组合作交流的要求。
2、指导学生认真倾听。
3、指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1、指导学生合作和汇报。
2、引导学生补充和提炼三角形分类的依据。
3、及时板书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环节三:深化认识(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5拓展练习1、如下图,∠1是多少度?2、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统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文本,掌握人物通讯的定义和特点等新闻常识,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态度。
2、阅读本单元新闻评论,掌握文本议论性特点,赏析语言特色。
3、朗读古代诗歌,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劳动场景。
【基础回顾】一、通讯1、通讯:新闻体裁的一种。
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方法,对事情、人物、经验、问题等进行比较详细、生动的报道。
2、通讯特点:同时具备新闻性和文学性。
新闻性:体现为材料(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社会功能的时效性,它是客观的,核心是“真”。
文学性:体现为表达技巧的多样性,作者立场态度,读者主观感受,它是主观的,核心是“美”。
新闻性,其人其事真实客观、有报道价值——指向写什么;文学性,观点态度、语言、手法——指向怎么写。
3、人物通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
4、人物通讯: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
5、人物通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实现新闻价值,往往会采用各种表达技巧。
技巧分析可以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着手。
二、评判一篇新闻作品是否优秀有以下标准:(1)新闻价值是否具备时代感。
好的新闻,应该有较强的时效性、绝对的真实性。
与时代的主题和格调一致,或弘扬时代精神,或反思现实问题;或能带给读者某种精神力量,或能引导读者审视现实问题。
(2)报道角度是否满足读者需求。
一篇好的新闻稿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对社会热点的信息需求,使读者从中获取所需信息,有所收获,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3)结构层次是否清晰明确。
一篇好的新闻稿,标题要鲜明、准确、简洁、吸引人,以实题为主,讲究文字的排列美;主体部分应紧扣主题,有具体、充实的选材,层次段落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4)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写作学会记事素养目标1.能从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事来记录。
2.能清楚、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详写事情的经过。
3.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重点:能清楚、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详写事情的经过。
知识链接写记事记叙文的一般步骤1.当我们要写一件事时,第一步要确定叙事的六要素。
2.在确定六要素之后,我们要做到脑子里有清晰而详细的关于事的“录像”。
3.当脑子里有了事的“录像”资料后,在写作时,就像放电影一样把脑子里的“录像”资料重播出来,这样,我们可以一边播放脑子里的“录像”,一边写出相对应的行为句子来。
自学互查1.查阅资料,了解“如何才能写好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1)叙写一件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
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要做到:①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②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③对重要的情节做较为详细的描写;④对涉及的人物做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①顺叙,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分析清晰。
②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③插叙,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在不改变全文中心的情况下,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过渡就是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4)写出真情实感。
①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的感受。
写作时不是写空话、假话、套话,而是大胆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才能做到有“真情实感”。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具体的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会测量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提高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
它是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计算其它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难点是体积及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素材的选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作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借助现实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现实的问题入手——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使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练习的设计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练习设计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三峡每个泄洪孔每秒泄洪的体积、蓄水池蓄水的体积、长城砖的体积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应用了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七年级第二单元秋日撷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秋日的自然景象,感受秋天的独特韵味。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生动地描绘秋日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3、通过阅读与秋天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描写秋天景色的方法和技巧,如运用多种感官、修辞手法等。
理解并欣赏与秋天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难点如何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表达。
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个性的秋日主题作品。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的树叶颜色变化、果实成熟、天气特点等,为写作积累素材。
2、阅读法阅读与秋天相关的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作者笔下的秋天。
3、讨论法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秋天的观察和感受,分享阅读心得,互相启发。
4、写作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关于秋天的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魅力的季节。
当第一片金黄的树叶飘落,当凉爽的秋风拂过脸颊,当丰硕的果实挂满枝头,秋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去探寻秋天的奥秘,感受秋天的美好,用我们的笔记录下秋天的精彩瞬间。
(二)知识讲解1、秋天的自然景观秋天的树叶:树叶的颜色由绿变黄、变红,如枫叶的火红、银杏叶的金黄,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秋天的果实:苹果、梨子、柿子等水果成熟,挂满枝头,果香四溢。
秋天的天气:气温逐渐降低,早晚温差较大,天空更加湛蓝,云朵更加洁白。
2、描写秋天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来描写秋天,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秋天的魅力。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如“秋天像一位画家,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动静结合:描写秋天的景物时,可以将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结合,如“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写作学写传记写作目标:1.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己要记述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
2.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
3.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4.通过习作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界。
写作指导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
从传记记述的对象来看,一是为别人作传,二是自传。
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分为两类,是记述普通人,二是记述名人。
无论哪种传记,一般都要通过人物言行等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那么,写传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1.选材力求典型,突出人物特点。
传记具有概括性,受掌握的材料和篇幅的影响,选择的事例要典型,能够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品质。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就集中笔墨写母亲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同情贫苦农民、支持“我”革命等事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勤劳聪慧、善良坚强、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2.内容要求真实,允许合理想象。
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
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如茨威格写《伟大的悲剧》,严格按照探险队留下的日记等材料还原斯科特等人的经历,又通过合理的想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英雄气概。
这样就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读者过目难忘。
3.叙事抓住言行,自现人物情感。
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在《美丽的颜色》中,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描写并不多,只撷取几个细节,稍加点染,如“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轻轻地笑了笑”“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等,就能表现出居里夫人从事科学工作的艰辛和独特的个性气质。
6 我的老师(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学习用朴实、细腻、感人的语言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二)预习指导速读课文,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课文内容。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黑痣榆钱教鞭狡猾海鸥模仿军阀援助劝慰焚2.理解下列词语。
心清如水:援助:劝慰:莫大:迷迷糊糊:纠纷: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的?“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文章结构问题1: 本文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几件事?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2: 这几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这几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问题3: 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达标测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多角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手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文章的语句。
3.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文章的语句。
学习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文章的语句。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合乎人情事理。
二要独特,选择表现力强的细节。
三要细致,把细小的对象“放大”。
平时要做有心人,多观察自己周围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从中捕捉到一些别人不太注意到的细节,来写好人物特点。
2.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不借助任何手段,直接写出自己的感受、抒发感情。
间接抒情是借叙述、描写等方式抒发感情。
一般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
(二)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赏析。
2.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读一读。
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蔡老师是温柔而美丽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抒情问题1: 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探究点2:细节描写问题1:朗读第3段,体会细节描写,想一想“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一场景突出了师生之间怎样的关系?问题2:朗读第10段,思考“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中的“默默”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问题3:写一段能表现师生之爱的文字,一百字左右。
(要有细节描写)探究点3: 理解文意问题1:朗读第9段思考,“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行不行?为什么?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问题2:朗读第14段思考,“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3: 阅读教师推荐的作品,从选材方法、语言风格、写作手法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从同题佳作中更全面地感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苏叔阳《我的老师》贾平凹的《我的老师》李跃荣的《我的老师》等三、达标测评7 再塑生命的人(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通过分析文字,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学习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预习指导1.走近作者,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3.查找资料,了解散文的主要类别。
(二)预习检测1.学生通读全文,圈点字音。
搓捻( ) 感慨( ) 截然( ) 赠送( ) 涨红( ) 小心翼翼( ) 花团锦簇( ) 冥思遐想( )2.注意生词。
企盼:油然而生: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混为一谈:不求甚解:小心翼翼: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想一想: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创造奇迹,重塑生命?(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理解题意(默读全文思考)问题1: 字面上如何理解”再塑生命”?谁“再塑”了谁的“生命”?问题2: 文中的老师为“我”再塑生命都做了些什么事?问题3: 课文为何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探究点2:理解开头(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1:作者为何把认识莎莉文老师的日期交代得如此具体明确?问题2:“截然不同”一词有何表达效果?三、达标测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通过分析文字,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学习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预习指导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1.在经过了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 )2.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3.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二、合作探究(一)学始于疑仔细阅读1—5段,看看作者在安妮.沙利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对比与比喻问题1:朗读2、3段思考,“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3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问题2:默读第4段思考,这段描写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探究点2: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收获问题1:第六段,沙利文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立即跑下楼去”表明了什么?问题2:第10段,在产生摩擦时,老师为什么带“我”去散步?问题3:第11、12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自由。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充满新奇的眼光”指什么?“两眼浸满了泪水”中的“浸”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探究点3:主题升华问题1: “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本课你对生命有了怎样新的认识?问题2: 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三、达标测评 8 我的早年生活(1课时)学习目标:1.强化概括信息的能力。
2.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3.通过榜样的力量,建立自信,理性对待人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对职高的学习生活 。
学习重点:掌握概括信息的最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丘吉尔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回忆录: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回忆录有“公撰”、“私撰”两种。
“公撰”是有组织的集体写作方式。
“私撰”完全是个人化的写作。
回忆录要求“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是为第一手资料。
2.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3.丘吉尔的名言:谎言都绕了半个地球了,真相还没穿好衣服呢。
向前看总是明智的,但要做到高瞻远瞩并非易事。
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它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二) 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字词注音。
萤 尴尬 漏 辖2. 理解下列词语。
尴尬:独具慧眼:蛛丝马迹:停滞不前:滚瓜烂熟:整装待发:二、合作探究(一) 学始于疑文章写了我的早年生活当中的几件事 ?(二) 质疑探究探究点1:梳理结构问题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感受“我“在叙事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态度,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具体内容 “我”的情感和态度 “我”与考试主考官总是考“我”不喜欢、不知道的东西 “我”苦恼而无奈,但坚持参加考试 入学考试学习英语征兵考试军旅生涯探究点2:语段赏析(结合上下文理解)问题1: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问题2: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问题3: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
这非常重要!问题4: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习英语,然后再让聪明写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
问题5: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探究点3:主题升华问题1:丘吉尔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试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达标测评9 王几何(1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难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作者简介。
(二)预习指导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