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中拒不交出和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理解
- 格式:docx
- 大小:11.28 KB
- 文档页数:1
侵占罪中侵占代为保管物行为的认定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侵占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这种行为的认定、处罚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复杂、疑难的问题。
文章对此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从分析其性质入手阐明笔者的观点;从法律规定、因租赁合同产生的代管义务等七个方面对代为保管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对保管权限的认识理解。
此外就几种特殊形式是否构成代为保管进行了论证。
以期对这一罪名的立法精神、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加科学地指导刑事司法活动。
标签:代为保管合法持有代管义务非法财物我国刑法第270条第1款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
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侵占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这种行为的认定、处罚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复杂、疑难的问题,笔者拟从分析代为保管的性质入手,对代为保管的各种形式进行归纳,再对几种特殊的行为是否构成代为保管进行论证。
一、代为保管的性质如何正确理解“代为保管”的含义,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笔者赞成广义的观点,认为代为保管产生的原因和根据多种多样,该义务的产生并不以保管关系的存在为惟一途径。
既有基于法律上的原因和根据,也有基于事实上的原因和根据,主要包括委托关系、租赁关系、借用关系、担保关系、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而产生的代为保管。
新刑法所规定的代为保管,更多强调的是行为人对于他人财物保管的义务,所规定的处罚也是针对行为人对其所负义务的违反,因而任何可能产生此种义务的形式都是代为保管的外在表现。
1.“合法”如何理解所谓合法,除了包含“法定的、与法律相一致的”这层意思外,还包含“不违反法律的”之意。
前一层意思上的“合法”是指具有法律上的根据,后一层意思上的“合法”则是指虽无法律上的根据但亦不与法律相冲突。
笔者认为,民法是一切部门法的基础,其他部门法可以说都是从不同侧面对民事法律关系和基本原则的保护、充实和发展,或者为它们完满实现创造必要的法制条件和环境。
浅谈侵占罪中“代为保管”的认定[摘要]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界对“代为保管”的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着很大分歧,这也直接影响了对侵占罪的具体认定。
基于此,笔者着重对侵占罪中“代为保管”的含义、理论依据和所保管的财物范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丰富与“代为保管”有关的一些理论,并明确其相关内容。
[关键词]侵占罪;代为保管;他人财物一、对“代为保管”含义的探析(一)我国关于“代为保管”的不同理论由于各个学者的研究重点、知识背景以及思p(二)笔者对我国刑法规定的理解从以上六种关于“代为保管”的定义不难看出,各种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刑法条文为依据,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侵占行为的实质。
在笔者看来,对“代为保管”,我们要从广义上来把握,换言之,无论是否基于双方法律上的委托关系,“代为保管”都成立。
即,“代为保管”不是指财物所有权人委托的目的,而是指行为人取得财物后对财物的合法管理的状态。
⑦二、对“代为保管”之理论依据的认定从以上对“代为保管”含义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学界的分歧主要是p然而,刑法学界对于无因管理行为能否产生代为保管的关系,存在很大分歧,其中以肯定说和否定说为主。
肯定说的理论认为:一般而言,无因管理都不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而是出于友善的或者自愿的心态。
但是如果此时行为人想把合法持有的物品非法占为己有,则构成刑法上的侵占行为。
然而,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我国民法设立无因管理制度的意义,就是可以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并且令其履行。
但是,如果将无因管理人拒不返还的行为定性为侵占行为,那么无因管理制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由于双方的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约定的关系,只是其中一方为另一方“自愿地”管理财物,那么在物所有权人要求其返还其财物的时候,无因管理人应当返还。
所以,这种情形下,根本不会出现代为保管的问题,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侵占行为。
论侵占罪的代为保管(刘探慧法学硕士政府法制部门)摘要][关键词]根据《刑法》第270条第1款的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
但学者们至今对代为保管的对象众说纷纭。
除学界通说外,代为保管的对象应包括知识产品和违禁品。
代为保管知识产品违禁品根据我国刑法第270条第1款的规定,委托物侵占的对象必须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
“代为他人保管”是委托物侵占区别脱离占有物侵占的关键。
“代为保管”的理解直接决定着侵占罪犯罪对象的认定,是构成侵占委托物罪的必要前提,也是此罪区别于其他财产犯罪的显著特征之一。
对于“代为他人保管”的含义,我国刑法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狭义说认为,应该对保管作严格的解释,认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受他人委托暂时代其保管的他人之物,1即代为保管须以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明确的保管关系为前提,而且这种委托关系必须是合法的。
如“代为保管”就是委托人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财物交给受托人代替自己保藏和管理。
此种观点将保管视为以看护为特征的一种具体行为方式。
(2)广义说,该说认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应当指所有的基于合法原因或根据而产生的持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代他人保管财物,不管基于何种目的,也不管是否受财物所有人的主动委托,只要合法即可。
‘即代为保管无须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明确的保管关系,基于事实上的原因和根据而产生的持有他人财物的行为,也是侵占罪中的“代为保管”。
2据此,凡是非所有的管理关系,都应视为刑法规定的“保管”行为。
(3)折中说,该说认为,保管关系只1陈立:“侵占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l期,第61-62页。
2肖中华:《侵占罪的司法适用问题研讨》,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58页。
能基于委托或其他合同关系而产生,对于事实上的管理或基于某种客观事件而产生的对他人财物的占有,不成立其保管关系。
刑法重点法条解读—分则(五)「重点法条」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相关法条」《刑法》第98、271条。
「意思分解」本条规定的是侵占罪,犯罪对象只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二是他人的遗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
侵占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侵占包括二个密不可分的行为特点,即合法持有+非法侵吞,行为人将自己业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转归为己有,并且拒不交出、拒不交还。
所以,侵占罪的既遂一般以拒不交出或拒不交还为标准。
侵占罪是典型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本条是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五种“告诉才处理” 的犯罪中惟一没有例外的犯罪。
当然,这里仍然要受刑法总则第98条的制约,即当被害人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时,人民检察院或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注意本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关键在于行为主体是否为特殊主体以及行为人是否是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便利实施的非法占有财物行为,同时,侵占行为的对象范围也有所不同。
「重点法条」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相关法条」《刑法》第183、382条;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6月27日《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18 日《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5月22日《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
侵占罪中“代为保管”应作何解Z:@I'm这样说起来的话,代为保管物其实也包括了合同解除以后了。
这个符不符合民法的通说呀,我想问问看。
@K@T代为保管,如果是占有委托物的话,那么请问这里的委托是法定委托还是约定委托K:解除合同的可能效果1、所有权恢复原状2、所有权不恢复原状,但产生其他“非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针对“所有权恢复原状”的侵占罪问题1、所有权恢复原状后,占有人是否是侵占罪里的“代为保管人”?2、该占有人“占为己有”、“拒不退还”,是否构成侵占罪?3、何为侵占罪里的“占为己有”、“拒不退还”?关键问题之一刑法侵占罪里的“代为保管”,不一定能对应民法里因“合同无效、被撤销、不发生效力、被解除”而导致的“无权占有”也即,因合同无效、解除等导致的“无权占有”,不一定是侵占罪里的“代为保管”,进而,对该无权占有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不一定能构成侵占罪现实中的合同纠纷案非常之多,合同无效、解除后拒绝返还的案子也应该非常之多,如果对这些合同纠纷都用刑法侵占罪来调整,监狱可能要装不下了Z:自诉自诉嘛不是公诉K:自诉一样能坐牢,合同纠纷一起,二话不说,刑事自诉,坐牢套餐Z:一般实践中法院刑庭都会建议你撤诉的,如果钱物退出来的话我:刑法理论认为,基于买卖合同交付的财物,当合同无效、被撤销、解除后所有权自动恢复至原权利人,此时占有人占有之物即为代为保管的他人之物。
“代为保管”并非一种合同法上的委托信任关系,仅仅指原权利人具有所有权,占有人应当退还的场景。
很多学者(比如车浩)将遗失物、漂流物也解释为代为保管关系,而认为遗忘物、埋藏物是权利人未丧失占有之物Z:所以委托占有物的委托到底是意定关系还是法定关系还是both又有争议了K:我们不妨直接观察刑法侵权罪的用词“代为保管”何为代为保管?何为“保管”?我们说,典型意义上的保管,是保管合同我们注意到,保管合同中,交付货物的寄存人,是无法从保管人身上(直接)获取财产利益的这跟买卖合同不一样,买卖合同中,交付货物的出卖人,是可以从买受人身上(直接)获取财产利益的,比如货款,比如利润,等等上述差别,导致保管合同和买卖合同里的“拒不退还”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可谴责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刑法侵占罪对此二者的干预力度不应当一致概言之,寄存人更无辜,相应的,刑法侵占罪对保管人“拒不退还”的干预必要性更大出卖人则不那么无辜,他从事的是获取利益的活动,本身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对此也有较大的风险预期,当风险发生时,刑法侵占罪无需干预事实上,买卖合同中,拒不退还货物,和拒不支付货款,在社会危害性和可谴责性上并没有本质差别,既然刑法并没有干预拒不支付货款行为,那么刑法也没有理由干预拒不退还行为我:买卖和保管之间的差异,不会大于保管物与遗忘物、埋藏物之间吧?刑法还不是将二者放在同一条文中作相同处理?只在司法量刑上会有所区别Z:实质入罪要谨慎的我认为,目的性限缩,代为保管物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不包括事实保管关系(排除占有脱离物的无因管理/悬赏广告)M:释义书基本上都认为包括事实保管关系。
基本概念1.侵占罪: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2.普通侵占: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
3.侵占脱离占有物:指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4.职务侵占罪: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5.挪用资金罪: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6.挪用特定款物罪:指违反特定款物专用的财经管理制度,挪用国家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重点考点详解一、侵占罪侵占罪分为普通侵占与侵占脱离占有物两种类型。
(一)普通侵占:1万元以上1.身份犯:主体必须是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人或是他人财物的占有者。
2.行为对象:行为人所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他人所有的财物;但行为人事实上或法律上占有该财物。
他对自己所有的财物不可能成立侵占罪。
(1)委托关系是否作为前提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
(2)窝藏或代为销售赃物的不能成为委托物侵占的对象,以赃物犯罪论处。
3.客观上必须有侵占行为:实现不法所有的意图(1)作为、不作为均可,表现为将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出卖、赠与、消费、抵偿债务等等。
侵占后的侵占按照后一侵占行为认定为侵占罪即可。
(2)行为既可以基于法律行为的侵占,也可以基于事实行为的侵占,即产生支配力。
单纯毁坏财物的行为不属于侵占,应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而不法据为己有。
不具有不法所有目的的行为,不可能成立侵占罪。
(二)侵占脱离占有物要求行为人明知是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不法据为己有。
三个罪的定义: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多次窃取或者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1、划清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不难区分,但在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中既使用了欺骗的手段,又使用了秘密窃取的手段的情况下,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两者相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如何从财物所有人、管理人、持有人的控制之下取得财物的,如果欺骗的手段不是对被害人产生实际的心理影响而使被害人仿佛是“自愿”地交出财物,而是从被害人的直接控制之下秘密地窃取财物.,则应当以盗窃罪论处,反之。
则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例如,行为人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以“调包”的形式窃取他人财物的,尽管有欺骗性手段,但是非法获得财物起主要作用的是秘密窃取,欺骗手段仅起次要作用,故应以盗窃罪论处。
2、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两者在许多方面相似,区别的关键是:(1)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不同。
侵占罪的行为人在持有公私财物之后才产生犯罪故意,即产生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盗窃罪的行为人是在没有占有财物之前就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犯罪对象不尽相同。
侵占罪对象是行为人业已持有的公私财物,公私财物已经在行为人的控制之下;盗窃罪的对象则是他人所有、管理、持有的公私财物,公私财物在被害人的控制之下。
(3)客观方面不尽相同。
侵占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侵占行为,即将自己已经控制下的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盗窃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行为,行为人采取自以为不会被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看护人、持有人等发觉的方法窃取其财物。
侵占他人财产罪立案标准一、侵占罪定义与特点侵占罪,是指个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或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侵占罪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二是客观上存在占有他人财物的事实;三是数额较大且拒不归还或交还。
二、侵占数额标准侵占罪中,关于侵占数额的标准,通常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状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侵占财物价值达到一定数额以上,才可能构成侵占罪。
具体的数额标准,需参考当地司法机关的相关规定。
三、拒不交还行为拒不交还行为是构成侵占罪的重要条件之一。
侵占者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占有的财物属于他人所有时,及时归还或交还。
若侵占者经权利人请求,仍拒绝归还或交还,则可能构成侵占罪。
四、主体要件与责任侵占罪的犯罪主体通常为一般主体,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在责任承担方面,侵占者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可能需向被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遗忘物与埋藏物在侵占罪中,遗忘物和埋藏物是常见的侵占对象。
遗忘物是指他人由于疏忽而暂时失去占有、控制的财物;埋藏物则是指所有人不明或埋藏时间较长的财物。
侵占这两种财物,达到一定数额且拒不归还或交还的,可能构成侵占罪。
六、立案程序与告知对于涉嫌侵占他人财产的案件,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应依法进行立案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的,应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向报案人说明理由。
在立案过程中,公安机关应告知当事人相关权利和义务,并依法进行调查取证工作。
七、处罚措施与罚金对于构成侵占罪的犯罪嫌疑人,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依法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等刑罚。
同时,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罚金的具体数额,应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和犯罪情节等因素予以确定。
八、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明确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侵占罪诉讼中拒不退还或交出的认定侵占罪是修订刑法增设的一种新的侵犯财产犯罪,我国刑法过去一直没有侵占罪的规定。
对这一新罪名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而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本文拟就关于“拒不退还或交出的认定”作一分析,以求教于同仁。
侵占罪是指行为人将自己代为保管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或者行为人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由此可见,拒不交出或拒不退还是侵占罪的必备要件,它对正确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正确界定“拒不退还或交出”非常重要。
理论界对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有着不同理解,其中最主要有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管有无权利人是否向侵占行为人提出请求,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侵占行为而且事实上没有将他人财物交出或退还即可构成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
第二种观点认为:拒不交出或退还是行为人侵占他人财物后,经权利人向其要求交出或退还而拒绝交出或退还他人财物的行为①。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的一方,但不能全面地反映“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内涵。
后一种观点以权利人的要求作为拒不退还或交出的前提,会放纵局部犯罪,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托管之物后携带该财物逃匿后,权利人难觅其踪,因而无法向行为人请求返还的。
这种行为假设机械按此规定那么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一种观点要求过严,只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侵占行为而事实上未予退还或交出即可,无须权利人的请求,即可构成拒不退还或交出,此种理解无疑扩大了打击面,其不符合本条尽量缩小打击面的立法旨意。
下面笔者就如何认定拒不退还或交出,即对拒不退还、拒不交出须符合条件作以下分析。
一、拒不退还、拒不交出的前提条件权利人的请求。
所谓拒不退还、拒不交出,“拒”从其字面意义来看,就是拒绝,拒绝的来源应自对方的请求,即拒绝必有请求。
权利人的请求返还或交出的行为应当作为认定拒不退还、拒不交出的前提条件,即一般情况下,倘假设没有权利人的请求行为即不能认定行为人“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
侵占罪的司法解释中顾网律师解答: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产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5000元至10000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相关法规:概念及其构成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所谓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即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通过他人委托或依照契约或有关规定而为他人收藏、管理的财物,所谓他人的遗忘物,是指出于自己的本意,本应带走却因遗忘没有带走的财物,如买东西将物品忘在柜台上,到他人家里玩将东西遗忘在人家家里,乘坐出租车把财物遗忘在车里等。
应当提出,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
后者是失主丢失的财物,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不知道丢失的时间和地点,拾捡者一般不知道也难以找到丢失之人。
而遗忘物,则是刚刚、暂时遗忘之物,遗忘者对之失去的控制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会很快回想起来遗忘的时间与地点,回来寻找,而拾拣者一般也知道遗忘者是谁。
侵占罪马永顺律师推荐来源:未知作者:admin一、概念及其构成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所谓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即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是指通过他人委托或依照契约或有关规定而为他人收藏、管理的财物,所谓他人的遗忘物,是指出于自己的本意,本应带走却因遗忘没有带走的财物,如买东西将物品忘在柜台上,到他人家里玩将东西遗忘在人家家里,乘坐出租车把财物遗忘在车里等。
应当提出,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
后者是失主丢失的财物,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不知道丢失的时间和地点,拾捡者一般不知道也难以找到丢失之人。
而遗忘物,则是刚刚、暂时遗忘之物,遗忘者对之失去的控制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会很快回想起来遗忘的时间与地点,回来寻找,而拾拣者一般也知道遗忘者是谁。
遗忘物也不同于遗弃物,后者则是所有人或保管者不再需要而基于自己的意志加以处分而抛弃的财物。
所谓埋藏物,是指为隐藏而埋于地下之物,如埋在自己院子里的钱财、埋在坟墓中的珠宝等。
埋藏物不同于地下的文物,后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一般应属于国家所有。
总之,无论是代为保管之物还是遗忘物以及埋藏物都必须是他人的财物。
所谓他人,在这里仅指公民个人,不包括国家或单位。
国家、单位之物基于委托或其他原因而由他人代管的,行为人如果非法占为己有,则应构成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他人遗忘的财物,财物的所有权虽然可能是国家或单位的,但遗忘行为仅是个人行为,其应对遗忘之物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从本质上讲,仍属于遗忘者个人之物。
至于埋藏物,国家和单位一般不会为了隐藏而埋于地,因此,不会存在本罪意义上的埋藏物。
至于这些财物的表现形式,则可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动产,又可以是不动产;既可以是有形物,又可以是无形物;既可以是合法之物,又可以是违禁品、赃物;等等。
侵占罪中拒不交出和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理解
侵占罪中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行为,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认定。
1、如果保管物的委托人、遗忘物的遗忘者、埋藏物的埋葬者或者他们的代理人、继承人向行为人明确提出交还主张,并且举证证明该财物属于其合法所有时,行为人无视证据,公然加以拒绝的,就应当认定为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2、如果行为人在财物所有人明确提出交还主张时,虽然承认了权利人的主张并答应归还,但其后又擅自处理了该财物,致使无法实际交还的也应认定为属于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3、行为人虽然有非法侵占行为,但最终退还或者交出了其侵占的财物,就不能按侵占罪处理;
4、如果行为人在合法所有人明确提出交还主张之前,,已经处理了该财物,事后也承认并答应赔偿的,不能按侵占罪处理。
这四点是认定是否构成拒不交出的基本观点,也是刑事辩护律师在办理是否涉嫌侵占罪案件的立脚点。
代为保管他人财物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270条第1款的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
根据此款规定,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和拒不退还是构成侵占罪的两个重要条件。
首先,侵占罪要求行为人对他人的财物存在代为保管的事实。
如不具有这种主体身份特征,就缺乏构成侵占罪的基本条件。
典型意义上的代为保管关系产生于保管合同,此外,加工承揽合同、委托合同、租赁合同、担保合同等众多的合同关系中都可能存在代为保管关系。
例如加工承揽合同中的代为保管关系,承揽合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加工的原料由承揽人自己提供;另一种是原料由定作人提供。
在第一种情况下,定作人不负责提供原料,承揽人自行购买原材料,支付材料的费用,对自己选用的材料和劳动成果拥有所有权,如果承揽人不将定作物交付定作人,不构成侵占罪。
第二种情况下,由定作人提供原材料,原材料被交付给承揽人之后并未发生所有权转移,承揽人只有暂时地占有和支配并按照合同的目的使用原材料的权利。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承揽人负有返还利用原材料加工完毕的工作成果的义务,此时,原材料处于代为保管的状态,拒不返还就属于侵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