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画:圣马太与天使
- 格式:docx
- 大小:94.42 KB
- 文档页数:4
世界名画赏析《奏乐天使》(划重点)
奏乐天使
划重点
作者:福尔利
国家:意大利
时期:约1480年
创作者:梅洛佐·达·福尔利意大利
规格:112.5cm×91cm
材料:壁画
存藏处:梵蒂冈美术馆藏
此幅名为《奏乐天使》的作品,是整幅壁画的一部分,具有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特点。
画面色彩鲜明,构图简练,模式化的人物造型表现出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潜在影响。
画家着力描绘出“天使”般的少女形象,那是一个可爱的少女,身体微微前倾,面孔严肃,眼神专注,嘴角微闭,一副淡然的神情。
优雅的六弦琴旋律荡漾于画内画外,整幅画面洋溢着诗一般的遐想。
福尔利的功绩在于发展了老师彼埃罗的写实主义传统,更加强调了色彩的运用,尤其是他极为熟练地运用了透视画法,空间处理能把观赏者引入一种虚幻的境界。
他所作壁画首先考虑到如何与建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壮观的艺术与现实效果。
《奏乐天使》只是他壁画中一个局部人物形象,从中可见他写实的功力梅洛佐·达·福尔利(1438~1494)是佛罗伦萨画派的著名画赏析家,是15世纪崇尚研究画法和透视及人体结构理论的画家弗朗西斯科的高足。
福尔利力求在二度平面展现古代建筑物的透视雄姿,使壁画显得宏大开阔,具有一种纪念性意义。
所以后人
称福尔利是意大利的“界画”能手。
在壁画平面上展现有透视深度的室内建筑画法,在15世纪的画家中,福尔利是独一无二的。
美术视点The art viewpoint23以现实主义大师卡拉瓦乔的作品为例,探讨美学中艺术的一个基本矛盾: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之间的对立矛盾。
为什么说卡拉瓦乔的作品中充满了艺术的再现与表现的对立,而他又如何做到将对立碰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呢?人们常说,一位艺术家,忠于他的思想的画笔创作出的作品是有灵魂的。
在西方传统架上绘画中,艺术的形式再现和表现之间的摩擦一直不断,但是科学的“光学”恰恰让这样的摩擦碰撞产生了新的火花,就是融合。
卡拉瓦乔的《圣马太的召唤》显然是一次精心布置的电影场景,光影让画面的现场感无比强烈,耶稣带着自己的使徒圣彼得在画面的右边,左边则为税务官马太和其他收税人及佩戴各种兵器的武士。
该作品构图严谨、格局大气,右边的耶稣轻轻抬起的手指着左边的收税人,巧妙地运用了聚光投影使人对画面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仿佛卡拉瓦乔作为电影导演在现场指导灯光师将光线聚集到某个人身上,更像是圣经里说的那样,圣马太用惊恐的眼神和表情回应着耶稣的圣召,恰到好处的明暗和分界线让画面充满了神秘和象征意义。
想要创作一幅艺术盛宴般的画面,不外乎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绘画的内容。
不管是中西方的传统绘画,还是现当代的绘画,不论是西方的神话还是东方的神话,核心都是每个作品的中心,就像是建筑房屋之前整幢房屋都要设计好图纸,这个过程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圣马太的召唤》反映的就是圣经中存在的一幅经典场景,宣扬伟大的耶稣基督感召世人,经典的再现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
第二是构图。
每幅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需要先画出一幅草图,以防止多次修改,卡拉瓦乔以深色背景墙固定背景,将画面由纵深变为横向,巧妙地为之后的聚光留足了空间。
故事的连贯性在画面的构图上一气呵成,更好地为画面增添了强烈的冲击感,艺术的故事再现和技法表现的融合在构图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第三是技法。
一直以来,形式与内容的冲突就是艺术本质上的一个矛盾问题。
在卡拉瓦乔作品中,形式似乎不再与内容有冲突,反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碰撞。
召唤使徒马太 油画 1592-1602年 323×340厘米 藏罗马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作品简介 据《圣经·福音书》所载,使徒马太原是税吏,因从事这种职业常受人憎恶和鄙视。
福 音书上告诫说,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赛人,所 以耶稣要在贫穷的或被唾弃的人当中挑选税吏马太作自己的门徒。
画家从中汲取的是它的民 主主义成分,并用一间徒有四壁的昏暗房间作为背景,展现了这个宗教故事场面: 一伙收税人正围坐在未铺台布的桌子旁,桌上有钱币、帐本和墨水缸,在桌子的右侧, 是两个佩剑青年。
显然他们是帮助收税的政府代表。
刚从门外进来两个人,即是耶稣和使徒彼得。
耶稣用手指着,他的身子虽被彼得挡住,但头上淡淡一轮圆光,表明着他的身份。
有趣的是,围桌而坐的人物穿的是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服装,而走进来的耶稣与彼得却穿着古代服装。
光线从进门的两个人的身后投入,照亮了墙的上部,也照见了桌旁几个转过脸来的人的脸庞。
在那个戴饰有羽毛帽子的青年和左边一个散着头发、戴着夹鼻眼镜的老人的中间,即是马太。
他的脸正好处在光线中,他用左手指指自己的胸口,似乎在问:“是指我吗?”另一个背朝着观众坐着的佩剑青年,惊异地转过脸来把目光投向耶稣和彼得,他使两组人物的联系密切了。
自右而左的光线和自左而右的几个坐着的人的视线,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突出了马太这个真实可信的农民形象(据《圣经》上说,马太做过农民)。
他的皮肤粗糙,有皱纹,头部谢顶,脚掌还有老茧。
此外卡拉瓦乔是采用明暗对比色彩方法来处理这幕“戏剧”的。
由于光线明暗对比强烈,观众首先从昏暗的房间中看到了高处一只指向马太的手,让观众沿着手指的方向去搜索主要形象。
使画面故事性更加鲜明了。
卡拉瓦乔用写实的手法提示这一主题,并没有使之失去艺术的概括性,这是卡拉瓦乔的艺术成功之处。
1606年5月,卡拉瓦乔参加了一次斗剑游戏,因发生口解,引起决斗,不慎把对手打死了。
《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
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
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提香意大利1515年118X279厘米《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描绘的是美狄亚与维纳斯的相会,裸体的维纳斯劝她身旁的美狄亚去协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但从画面情节来看这种说法又很不确定,所以内容至今未定。
此画是提香描绘女性美创作的早期作品,这一阶段是他陶醉于乔尔乔奈的风格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人的壮美与和谐,此画风格粗犷豪放,笔力雄健,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闲雅微妙的精神状态与纯洁高尚的品质,又使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
提香笔下的裸体美,具有生活与感情的因素,绝不是神化了的女性加之独特的构图和雄浑辉煌的色彩都铸就了此画不朽的艺术魅力。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
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
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这幅画是标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圣母升天》提香意大利690*360 教堂壁画这是一幅具有恢宏气势的巨大壁画,描绘了圣母升天的神圣瞬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画中,站于地面上的是仰天呼送圣母的人们,动态不一,但神情却是一致的虔诚,中间是一群被天使们簇引,身穿红衣的圣母,上方是有天使相随的上帝。
20幅精美绝伦的宗教艺术画,太美了!摘自麦琪的礼物(意)乔托《东方三博士来朝》,200x185cm,湿壁画,1304-1306年,意大利帕都瓦阿利纳礼拜堂这幅画是乔托装饰的位于意大利帕都瓦阿利纳礼拜堂内的系列作品之一。
将这一系列作品串连起来的主题就是基督生平和受难的故事情景。
画面中的三博士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情拜见圣母子,因为他们预知这个婴儿将比自己更伟大。
(意)杜乔《基督降生》,44x44cm,木板油画,1308-1311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杜乔是他生活的年代锡纳画派的宗师,在木板画方面,他的画注重线条和色彩,有着强烈的情节表现力。
这幅《基督降生》中,圣母玛利亚的蓝色和红色穿着表现非常引人注目,圣婴反倒显得有些次要,因为杜乔认为,这是属于圣母玛利亚的时刻。
(意)戈佐利《东方三博士的旅程》,湿壁画,145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里卡第宫黄金铸就的马鞍和披风,透露出订制这幅画的赞助人的富有。
三博士壮观的朝圣队伍仿佛就是帝王出游。
画家使用金银锡箔等贵重颜料,将三博士参拜圣婴的场面铺陈得几近奢侈。
陡峭盘旋的山麓由于色彩华丽而变得如同乐园,把严肃的主题过滤成一种享受。
(意)菲利普·里皮《圣母在树林中》,127x116cm,木板蛋彩画,1459年,德国柏林艺术博物馆里皮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曾以妻子为模特,创作了多幅圣母像。
而这幅画颇几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背景是一片意念中的树林,祈祷的圣母注视着刚刚出生的圣婴。
上帝伸出双手祝福着,放射出星星的光芒。
代表神圣的鸽子将光芒指向圣婴,凌厉的金光凝结了神的力量与祝福。
(意)乔凡尼·贝利尼《面缅的赞美》,80x105cm,木板油画,1460年,意大利威尼斯奎里尼基金会耶稣诞生后的第40天,被送往神庙,献给上帝。
在把耶稣献给上帝的神庙中,圣母遇见了先知面缅,面缅对刚诞生的耶稣进行了赞美。
画面中,面缅正从圣母手中接过耶稣。
贝利尼的画具有一种安静、冥想的气质,这幅画中人物的眼神很奇怪,似乎若有所思。
聊聊世界著名的油画作品里的故事(1)——卡拉瓦乔《圣马太蒙召》《圣马太蒙召》1599-1600,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1571-1610我们知道耶稣有12个门徒,这十二个人在成为门徒之前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与身份,圣·马太就是其中之一,“圣”是圣徒的意思,也就是“十二个神圣的模范”。
马太原本是个税吏,因为工作是为政府收税,所以被人们所憎恨。
在《福音书》中上帝告诫人们:“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赛人。
”因此,耶稣决定在那些被唾弃的人中挑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门徒,去感化更多的人,随后他选中了马太。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耶稣去召唤马太时的情节,是圣经中的场面。
卡拉瓦乔把场面布置成了一个黑暗的房间,马太和其他几个收税人与佩带利剑协助收税的士兵,围坐在小桌旁,清理钱币和帐本。
正在此时,基督与使徒圣彼得从门外进来,彼得向耶稣询问哪一个才是马太。
头顶有一轮光环的基督用手指向了人群中的马太,回应着圣彼得的问题。
基督的手在画面上占有明显的地位,加上阴影的衬托,非常突出。
这只手的安排,点出了“召唤”(又称蒙召)这一主题,并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马太。
坐着的马太用手指着自己,好像在问:是找我吗?画作把马太的形象刻画的非常成功,给人以真诚、厚道的感觉。
正如“圣经”所说:他做过农民,手脚粗壮、神情憨厚,是基督需召唤的能认识自己职业卑微,是被唾弃的人。
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左右呼应,使这一圣经故事更为鲜明和生动。
卡拉瓦乔画中的马太画中,隔在基督和马太之间的青年兵士,转过身体,警觉地望着这两个不速之客,似乎又在观察来人。
戴着羽毛帽子的青年也惊异地看着基督,而马太右边两人则低头点钱,不作理会。
这些处理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加强了人物关系的节奏感,使画面更耐人寻味、让人捉摸。
这些就是卡拉瓦乔艺术的成功之处!事实上“召唤”的故事还有后续,耶稣走出门,来到了加利利湖边。
【名画赏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上)我们的未来于焉开始西斯汀礼拜堂的《最后的审判》,1536-1541。
1527年查理五世的雇佣军在罗马的烧杀劫掠,是自公元410年西哥德人占领罗马城以来,对圣城最严重的破坏与亵渎。
自古罗马代表着西方世界的中心,辉煌的文明之都,更是基督教世界的圣地。
这场灾难不仅对城市居民造成破坏与怆痛,对罗马教庭的权威更是羞辱和打击。
在罗马的恢复与重建当中,教皇克里门七世决定继续装饰西斯汀礼拜堂,为自己任内留下艺术巨作。
或许有感于人类的罪孽,他选择的题材是《最后的审判》,而最理想的艺术家人选,自然非米开朗基罗莫属了。
由于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斯的共和保卫战中反抗失败而几乎惹上杀身之祸;教皇克里门七世赦免了他,条件是要以其艺术创作作为交换。
1533年,教皇表达了在西斯汀礼拜堂绘制《最后的审判》的愿望,还在进行“新圣器室”陵墓的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开始酝酿构思。
隔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克里门七世却过世了。
如释重负的米开朗基罗决定先完成延宕已久的朱略斯二世陵墓。
然而新上任的教皇保禄三世(注87)急于召来米开朗基罗为他服务,便通过敕令任命米氏为梵蒂冈教廷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并督促他立即开始进行《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只得再次搁置朱略斯陵墓,为壁画作准备。
1536年,年过60的米开朗基罗回到阔别了二十四年的西斯汀礼拜堂,重拾画笔绘制《最后的审判》。
壁画《最后的审判》位于祭坛后方墙壁,为了达到创作所需的完整壁面,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先封住原有的两扇窗,甚至摧毁自己所绘《创世纪》的两个半月区作品和佩鲁吉诺等十五世纪画家的三幅人物;然后再重建一面上方微微前倾的墙壁,以免尘埃堆积在壁画上。
整体壁面达180平方米,是当时面积最大的单幅壁画。
由于建筑的拱肋结构,使得上方不易完整构图,米开朗基罗便在两个半月形位置绘以拥簇著十字架、鞭笞柱等刑具和手持荆冠、芦杆和海绵(注90)的无翼天使,象征受难与救赎,其下方才真正进入《审判》的主题。
油画天使领死者升天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油画《天使领死者升天》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油画内容和主题解析3.油画技法和艺术价值分析4.总结正文一、油画《天使领死者升天》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天使领死者升天》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由 19 世纪德国画家卡尔·斯图尔·德·尤特于 1832 年创作。
卡尔·斯图尔·德·尤特是德国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创作具有神秘和象征意义的作品。
二、油画内容和主题解析《天使领死者升天》的画面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场景。
画面的中央是一位天使,她身着白色长裙,翅膀展开,如同拯救者般将一群死者引领升天。
画面的背景是夜空,繁星闪烁,寓意着永恒的宁静和美好。
从画面的右侧,一轮明月升起,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这幅画的主题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天使领死者升天的场景,传达了作者对死亡的看法: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画面所传达的希望和光明,也让观者感受到在死亡之后,依然有一个美好的世界等待着我们。
三、油画技法和艺术价值分析卡尔·斯图尔·德·尤特在《天使领死者升天》这幅作品中,运用了精湛的油画技法。
画面的光影处理非常出色,天使和死者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动感。
画面的背景和天空部分,则通过色彩的渲染,展现出浪漫主义画派对自然和神秘氛围的热爱。
这幅画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卡尔·斯图尔·德·尤特的艺术成就,同时也体现了 19 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四、总结《天使领死者升天》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精湛技艺的油画作品。
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探讨,以及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景,让人们在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而是充满希望和期待。
伦勃朗的艺术创作走向成熟。
妻子去世给了他致命的打击,此后其创作风格也不再被大众接受。
佛兰德斯美术历史上的尼德兰曾诞生过凡·戴克、鲁本斯和勃鲁盖尔等著名的绘画大师。
16世纪下半期,尼德兰爆发革命,佛兰德斯最终妥协,荷兰获得独立。
尼德兰的分裂导致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以伦勃朗为首的荷兰美术和以鲁本斯为首的佛兰德斯美术。
17世纪时,佛兰德斯仍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其绘画也仍处在教会的控制之下,所以佛兰德斯的绘画多是为了装饰豪华的宫殿、大厅,以及教会的教堂、祭坛,这就使佛兰德斯的绘画形成了装饰风格。
以鲁本斯和凡·戴克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在画作中以为教会和贵族歌功颂德为主,同时佛兰德斯素有的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在17世纪仍然有所保留。
佛兰德斯一直都没有放弃独立、自由的信念,他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佛兰德斯的艺术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意识有一定的反映,这种意识往往用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同时期的荷兰美术相比,17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也有一定的民族性,这一特色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尤其是在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中。
在佛兰德斯画派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既保留着尼德兰民族艺术的本色,又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威尼斯画派的风格。
到了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又为佛兰德斯的绘画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
巴洛克艺术在鲁本斯等人的影响下,已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充满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情;画面的色彩鲜丽、明快温和、热情饱满。
这种富有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不仅受到教会和贵族的欢迎,也对新兴资产阶级及普通民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爱之园》(鲁本斯作品):1630~1632年,安特卫普,布面油画,198cm283cm,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藏。
世界名画中的趣闻轶事世界名画无疑是艺术史上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们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创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变化。
然而,在这些光彩夺目的名画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奇、有趣的故事和轶事,这些故事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久久难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世界名画中的趣闻轶事吧!1.《蒙娜丽莎》(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它被誉为最具寓意、最神秘、最伟大的绘画杰作之一。
达·芬奇在创作这件画作的过程中,曾经请来著名的女演员作为模特,但他总觉得这位女演员的微笑还不够完美。
最终,他找到了一位母亲并请她作为新的模特。
这位母亲名叫蒙娜丽莎,她在画作中的神秘微笑也成为了这幅画的标志性特征。
2. 《牧羊人之春》(格里博尔)《牧羊人之春》是法国著名画家格里博尔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幅羊群在花丛中自由穿梭的美妙场景。
然而,这件画作的创作背后隐藏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据说,在画作完成后,格里博尔试图将这件作品带到巴黎进行展示。
但在途中,他的马匹突然发狂,牵着马匹的马夫被吓得逃跑了。
最终,格里博尔自己将画作送到了巴黎,并成功地展示给了大众。
3. 《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达·芬奇)《达芬奇的最后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幅绘制在米兰圣玛利亚·德葛拉齐教堂的壁画。
这件画作的创作背后也隐藏着一个有趣的轶事。
据说,在画作创作的过程中,达·芬奇曾经花费了很长时间来寻找适合作为画作模特的人。
最终,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拖车夫,尽管拖车夫的面孔并不完美,但达·芬奇还是选择了他作为最后晚餐中的犹大。
4. 《星夜》(梵高)《星夜》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星夜景色。
据悉,在梵高创作这件画作的过程中,他曾经因为精神疾病而被关进了一个精神病院。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梵高仍然没有停止创作。
外国美术史第三章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第一节早期文艺复兴美术(15世纪,140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一)雕塑:1、洛伦佐·吉贝尔蒂:①《以撒的献祭》佛罗伦萨大教堂洗礼堂东门嵌板,镀金青铜浮雕②《佛罗伦萨大教堂洗礼堂东门》(“天堂之门”),覆金箔青铜浮雕—《以撒和他的儿子们》2、南尼·迪·班科——《四圣图》大理石,奥尔圣米迦勒教堂√3、多纳泰罗:①《圣乔治》大理石,为奥尔圣米迦勒教堂所作②《先知像》(“南瓜头”)大理石,为佛罗伦萨大教堂钟楼所作的五尊雕像中的一尊③《大卫》青铜④《加塔梅拉达骑马像》青铜4、卢卡·德拉·罗比亚——《圣母子》上釉赤陶,奥尔米迦勒教堂5、贝尔纳多·罗塞利诺——《莱奥纳多·布鲁尼的陵墓》大理石,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6、安东尼奥·德尔·波拉约洛——《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俄斯》小型青铜7、安德烈亚·德尔·维罗基奥(达芬奇的老师)——《巴托罗米奥·科利奥尼(骑马像)》青铜(二)建筑:√1、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建筑的成功就在于各主要部分之间形成正确的比例):①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双层空心穹架)②巴齐礼拜堂1、利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圣安德烈教堂(三)绘画:1、佛罗伦萨画派:【1)乔托:A、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B、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用人文主义精神来理解圣经题材,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
C.将哥特式雕刻的写实风格和拜占庭明暗造型法结合起来,将富有体积感的人物置于秩序井然的构图中,使画面有一种自然的空间感。
注重人物心理和表情的刻画。
①《犹大之吻》;②《哀悼基督》;③《逃亡埃及》;④《金门相会》。
】√2)马萨乔:①《三位一体》湿壁画,意大利佛罗伦萨新生圣母堂②《纳税钱》湿壁画,③《逐出乐园》3)菲利波·利皮修士——《圣母子与天使》木板蛋彩画4)安杰利科修士——《受胎告知》湿壁画5)多梅尼科·威尼奇亚诺——《圣母子与圣徒》(“神圣会谈”)木板蛋彩画6)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寻找真十字架和证明真十字架》湿壁画7)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涅奥——《大卫》皮革上蛋彩画【8)桑德罗·波提切利——A.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富丽鲜艳的色彩。
十幅精神癫狂的世界名画,最后一幅让人尖叫!10、普林茨霍恩医生收集的无名之作。
1933年,汉斯·普林茨霍恩医生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收集了一系列精神病患者的画作,这些作品现在以“界外艺术”闻名于世。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疯狂”本身已成为一种艺术创意的源泉。
9、《圣安东尼的诱惑》,伊森海姆祭坛画,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作品。
《圣安东尼的诱惑》是一幅富有同情心的作品,是祭坛画的一部分,为一家医院创作的。
其中一个魔鬼皮肤发灰,长有疮疤,这些症状在医院的病人身上也时有发生。
时至今日,依然是一幅关于精神心灵问题的杰作。
8、约翰·科斯仿阿尔布雷特·丢勒的《抑郁症》。
现在看来,这幅意义深远的作品是既对精神病态的肯定也是庆祝。
早在中世纪,人们就熟知抑郁症,认为这是一种因为体内分泌失调而形成的阴暗心理。
这幅画作可视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开端。
7、维托雷·卡尔帕乔——《在里亚尔托治愈着魔的人》(1496)。
这幅画有时也叫做《在里亚尔托治愈的疯子》,但“着魔”却更符合当时对待精神疾病的看法。
在里亚尔托桥边,一个被魔鬼夺取理智的男人奇迹般的被神父所治愈。
6、《疯人院里的人》(1733),威廉·荷加斯作品。
18世纪,荷加斯刻画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嗜赌如命、挥金如土最终被关进贝斯莱姆,那时那个地方可被视为伦敦的“疯子集中营”。
荷加斯刻还描绘了两个“理智”的女人享受疯狂的场景,还有一些想象自己是国王和主教的人。
5、《梦魇》。
戈雅刻画了一个沉睡的艺术家,在睡梦中被恶魔纠缠,表现了在18世纪那场试图改变世界百科、科学以及工业模式的启蒙运动的后期,理智的脆弱不堪。
4、《绝望的男人》,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作品。
在一个浪漫与狂喜的瞬间,库尔贝给他自己画了一幅“疯子”自画像,画中他看起来近乎疯癫,充满恐惧。
他这种绝望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可耻的病态,而是艺术家的骄傲。
3、《一个沉迷于赌博的女人》,泰奥多尔·席里柯作品。
召唤圣马太作者 : 泰尔布吕亨国家 : 【荷兰】年代 :大小 : 102×137厘米收藏地点 : 荷兰乌得勒支中央博物馆亨德里克·泰尔布吕亨(约1588-1629.11),作为荷兰17世纪早期的风俗画家,他是意大利卡拉瓦乔画风的最早的北方追随者。
他的第一位老师是荷兰画家勃鲁马尔特。
他1604年去意大利居住,直到1614年才回来。
1616年起,始在乌得勒支工作。
在那里,他与卡拉瓦乔的弟子们来往较密,深受卡拉瓦乔的写实风格感染,就处理手法看,他要比卡拉瓦乔更善于运用明暗对比,画面的亮度也比这位老师更强些。
这一幅与卡拉瓦乔同一题材的《召唤圣马太》即颇典型。
画家把马太画在桌子后面,占据画的中心。
耶稣与使徒彼得只露半个身子在画的左侧,而且背对观众,好象画面受到切割一般,这是为了突出税收员马太与其周围几个人物的形象。
马太是个秃顶大髯的老人。
双目有神,他正平静地面对耶稣伸出的右手,用自己的右手指指胸口,似乎在发问:在召唤我吗?马太两旁帮助收税的两个年轻的政府代表,也以疑惑的表情注视着左边处在暗影中的耶稣与彼得。
右侧一个戴夹鼻眼镜的秃头老人是一个管钱财的税收官。
这4个人的身子都处在柔和的灯光照明中,形体结构十分清楚,它们展示了画家熟练的素描能力。
画家把人物置于中景,并加强马太与其他三个人物的形象。
为使构图具有节奏感,四个形象的头部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它们互相错开,让光线更多地投射在他们的脸上,以便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4个人在同一瞬间表现了内心的疑惑,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一种戏剧性情绪。
泰尔布吕亨喜爱描绘半身像,如他的《吹长笛的人》(1621年作)、《受难的基督》(1625年作)中,人物形象都是半身的,模特儿选自民间形象。
看他的画,会觉得故事性很强,这对于荷兰以后的风俗画有一定的影响。
这幅画作于1621年,102×137厘米大,现藏荷兰乌得勒支中央博物馆。
第四章 17至18世纪美术随着欧洲各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欧洲的美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流派众多、风格杂陈的繁荣景象。
样式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样式主义(亦称风格主义)样式主义艺术又称矫饰主义或风格主义,是贬义的。
矫揉造作和徒有其表。
只得其形式而失其精神,追求形式的保守傾向。
其特征是主观主义、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和过分地注重装饰性。
这样式主义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
《基督下十字架》蓬多尔莫《奢侈的寓言》布隆齐诺布隆齐诺《圣母子》帕尔米贾尼诺古典主义♦指古代希腊罗马艺术,或者是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所体现的美学观,如谐和、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化等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继古代之后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
学院派♦特点: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极为严格。
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规范,顽固不化和反对革新,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生气的程式化。
意味着严谨和规范,也意味着因循保守。
阿尼巴.卡拉契《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德涅》阿尼巴.卡拉契《圣墓前的圣女们》安尼巴莱¡¤卡拉契逃往埃及路上的风景阿尼巴.卡拉契维纳斯, 阿多尼斯和丘比特阿尼巴.卡拉契维纳斯和丘比特及森林之神阿尼巴.卡拉契《曙光女神》格.列尼《曙光女神》格维尔契诺现实主义艺术先驱: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是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绘画大师有人把他划入巴罗克艺术家的行列但他更是一位写(现)实主义大师。
也是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真正肇始。
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
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运用强烈对比,用光来突出画面上的主要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暗绘风格¡±。
《抱水果籃的孩子》卡拉瓦乔《圣马太与天使》西元1602 年卡拉瓦乔《圣马太被召》卡拉瓦乔《逃往埃及的路上的休息》卡拉瓦乔《基督下葬》卡拉瓦乔《女占卜师》卡拉瓦乔《弹曼陀玲的姑娘》卡拉瓦乔《多疑的多玛》卡拉瓦乔《砍下洗礼约翰的头》卡拉瓦乔《萨乐美有洗礼约翰的头》卡拉瓦乔《圣母升天》卡拉瓦乔《参拜圣地人的圣母》卡拉瓦乔《圣母和蛇》卡拉瓦乔《艾毛斯的晚餐》卡拉瓦乔《鞭打基督》卡拉瓦乔《圣彼得获救》卡拉瓦乔《圣彼得受刑》卡拉瓦乔《圣马太殉教》卡拉瓦乔静物卡拉瓦乔《逃亡埃及路上的休息》欧.简提列斯基《弹鲁特琴的姑娘》欧.简提列斯基《丘比特和普赛克》欧.简提列斯基《尤吉菲刺杀菏洛菲涅斯》1611-12阿.简提列斯基《尤吉菲刺杀菏洛菲涅斯》1612-21阿.简提列斯基《音乐会》列.斯巴达《四季》巴.曼夫列迪《圣且契利亚和天使》卡洛.萨拉塞尼《音乐会》马.普列基《在希律王前的圣约翰施洗者》马.普列基《责备希律王的圣约翰》马.普列基《有洗礼约翰的头的萨乐美》马.普列基《老风流》别.斯特劳兹《女演奏家》别.斯特劳兹《鲁特琴的琴手》别.斯特劳兹《厨娘》别.斯特劳兹《手持歌利亚头的大卫》多.菲奇《演员肖像》多.菲奇《自画像》萨洛.撒《男子肖像》萨洛.撒《浪子》萨洛.撒《战斗》萨洛.撒圣伊沃·德拉·萨皮恩扎教堂 1642 - 1650 年巴洛克♦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世界名画:达·芬奇的画达·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
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
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
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1、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6年77×53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2、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油画1495-1498年420×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3、圣母子和圣安妮达·芬奇1510年68×112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4、抱貂女郎达·芬奇油画1485-1490年54×39厘米5、岩间圣母达·芬奇祭坛画189.5×119.5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6、母与子7、圣母与圣婴达·芬奇木板转于画布50×31厘米1478-1480年现藏列宁格勒赫米塔基博物馆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作品简介文艺复兴的精神代表——达芬奇雷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
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昂布瓦斯附近。
美术成就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
1472年入画家行会。
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
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
人性的苏醒——文艺复兴艺术设计30514 王俊楠意大利时期代表作品作者人物背景艺术特征意大利早期美术《圣母子》《圣母和天使》《圣母和圣·佛兰西斯》《耶稣受难像》1264年至1268年间,他在阿雷佐创作完成(现存圣多明各教堂)《福音传道者》《基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生活》《圣母抱子画》(现分别藏于博洛尼亚的塞尔维教堂、佛罗伦萨、都灵、萨巴乌达和巴黎的卢浮宫)虽然这些壁画在1996年的大地震遭到严重损坏,但契马布埃因而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罗伦萨画家。
《圣特里尼塔的圣母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的祭坛画《圣方济的圣母像》乔万尼.奇马布埃(GiovanniCimabue,1240 —1302)契马布埃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最早的画家之一,杰出的托斯卡纳绘画艺术的创始人,是乔托的老师,因而被奉为标志文艺复兴新艺术开始从中世纪旧艺术转化的先锋。
他本人不能算是佛罗伦萨画派的一员,但佛罗伦萨画派的乔托,锡耶纳画派的杜乔和西蒙·马尔蒂尼都曾受其影响。
他对新绘画构思、对根本的“现代性”的直觉宣告了近代艺术时代的来临。
他在13世纪后半期首先进行风格革新的画家,作品以壁画为主。
具有拜占庭绘画末期风格,又带有一些情味,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具有前奏的意义,因而被奉为标志文艺复兴艺术开始从中世纪旧艺术转化的先锋。
他的形象艺术语言展现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感性的隆起、透明的色调、优雅的线条、写实的面部表情无不赋予画中的圣人以人性和自然的魅力,与之前拜占庭绘画庄严呆板的圣人形象大相径庭。
《圣彼得殉教》1429《受胎告知》(约1436) 科尔托纳的圣多米尼克教堂作的祭坛画《从十字架上放下基督遗体》(约1436~1440) 现藏于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博物馆<雷利奈奥尼三联祭坛画》弗拉·安哲里柯(FraAngelico,1387-1455,又名乔凡尼·达·菲亚索莱修士)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僧侣画家。
名家名画:圣马太与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我爱英语网
《圣马太与天使》现藏于罗马,圣路易吉-代弗兰切西教堂
There is no greater obstacle to the enjoyment of great works of art than our unwillingness to discard habits and prejudices. A painting which represents a familiar subject in an unexpected way is often condemned for no better reson than that it does not seem right. The more often we have seen a story represented in art, the more firmly do we become convinced that it must always be represented on similar lines. About biblical subjects, in particular feelings are apt to run high. Though we all know that the Scriptures tell us nothing about the appearance of Jesus, and that God Himself cannot be visualized in human form, and though we know that it was the artists of the past who first created the images we have become used to, some are still inclined to think that to depart from there traditional forms amounts to blasphemy.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用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熟悉的题材往往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辞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太对头”而已。
对于一个故事,我们越是经常看到它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越是坚信它必须永远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下去。
特别是涉及到《圣经》中的题材,情绪就更加容易激昂。
我们都知道《圣经》中根本没有告诉我们耶稣的外貌如何,上帝本身也不想被想象为人的形状,我们也知道那些习以为常的形象是处于往昔艺术家们的创造,虽然明知如此,还是有人以为背离那些传统的形式就是亵渎神明。
As a matter of fact, it was usually those artists who read the Scriptures with the greatest devotion and attention who tried to build up in their minds an entirely fresh picture they had seen, and to imagine what it must have been like when the Christ Child lay in the manger and the shepherds came to adore Him, or When a fisherman began to preach the gospel. It has happened time and again that such efforts of a great artist to read the old text with entirely fresh eyes have shocked and outraged thoughtless people.
事实上,往往是那些捧读《圣经》最虔诚、最专心的艺术家才试图在脑海中构思神圣事迹的崭新画面。
他们努力抛开以往看到的一切绘画作品,开动脑筋想象小救世主躺在牲口槽里、牧羊人前来礼拜他的时候,想象一个渔夫开始宣讲福音的时候,场面必定会是什么样子。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总是竭力用崭新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古老的经文,而这样的事,却一次又一次使那些无知之辈感到震惊与愤怒。
A typical 'scandal' of this kind flared up round Caravaggio(1571-1610), a very bold and revolutionary Italian artist, who worked round about 1600. He was given the task of painting a picture of St Matthew for the alter of a church in Rome. The saint was to be represented writing the gospel, and, to show that the gospels were the word of God, an angel was to be represented inspiring his writings.
激起这种“公愤”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卡拉瓦乔惹出的乱子;卡拉瓦乔是一位有着大胆改革精神的意大利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600年左右。
当时他受命给罗马一座教堂的祭坛画一幅圣马太的像。
圣徒应该被画成正在那里写作福音,为了表现出福音是上帝的圣谕,还应该画一个天使正在为他的作品赋予超凡入圣的灵感。
原藏柏林,腓特烈大帝美术馆,已毁
Caravaggio, who was a very imaginative and uncompromising young artist, thought hard about what it must have been like when an elderly, poor, working man, a simple publican, suddenly had to sit down to write a book. And so he painted a picture of St matthew with a bald head and bare dusty feet, awkwardly gripping the huge volume, anxiously wrinkling his brow under the unaccustomed strain of writing. By his side he painted a youthful angel, who seems just to have arrived from on high, andwho gently guides the labourer's hand as a teacher may do to a child.
卡拉瓦乔是一个坚定不屈、富于想象的青年艺术家,他苦苦地思索那个年迈的贫苦劳动者,一个小收税人,突然不得不坐下来写书时,场面必然会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把圣马太画成这么一幅样子:秃顶,赤着泥脚,笨拙地抓着一个大本子,由于不习惯于写作而感到紧张,焦灼地皱起眉头。
在圣马太旁边,他画了一个年轻的天使,仿佛刚从天外飞来,像老师教小孩子一样,温柔地把着这位劳动者的手。
When Caravaggio delivered this picture to the church where it was to be placed respect for the saint. The painting was not accepted, and Caravaggio had to try again.
卡拉瓦乔把画像交给预定要在祭坛上安放这幅作品的教堂时,教堂方认为这幅画对圣徒有失敬意,而拒绝接受,卡拉瓦乔不得不重提画笔。
This time he took no chance. He kept strictly to the conventional ideas of what an angel and a saint should look like. The outcome is still quite a good picture, for Caravaggio had tried hard to make it look lively and interesting, but we feel that it is less honest and sincere than the first had been.
这一次他不敢再冒险,完全遵从对于天使和圣徒外表的传统要求。
由于卡拉瓦乔的苦心经营,力图使画作生动有趣,所以第二幅画也不失为一幅佳作。
但我们仍能感觉到,它不如第一幅作品那么忠诚而真挚。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范景中译本| 我爱英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