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8课《名家名画》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03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美术赣美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名家的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中国画以独特绘画形式而闻名世界,创作出大量以人物、山水、花鸟为内容的中国艺术瑰宝。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精湛技艺创作的绘画作品,为华夏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课本选用了中国人物画鼎盛时期的唐朝画家周昉的代表作《簪花仕女图》。
还选用了以花鸟为内容的宋代画家赵佶的作品《芙蓉锦鸡图》。
山水画作品选用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
课本通过欣赏三幅名家名画,使学生了解中国画不同的内容。
教材还补充了明代画家徐渭的《黄甲图轴》、清朝画家朱耷的《墨鱼图》、近代画家齐白石的《西部蛙声当鼓吹》等,为学生体验中国水墨画提供了参考。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分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以欣赏名家的画为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以感受和体验水墨画为主要内容。
2学情分析学生缺乏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的名家名画也很少,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没有有效的培养。
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年级学生更强,能够上网收集学习资料,预习学习内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名家的画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用笔用墨。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讲授】(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有请两位同学展开,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画面中都表现了那些内容? (人物、性别。
这是一幅“仕女”画。
什么是仕女画?代表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也是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
) (场景、工具、观察衣服他们是贵族还是平民?) 2、通过我们刚刚了解的内容你能猜一猜这些人在做什么? (木棍、抻布、熨烫) 3、教师小结: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既然跟捣练缝衣有关,所以画家给这幅作品起的名字叫《捣炼图》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仿真作品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名家名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名家名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 通过学习名家的绘画技巧和风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绘画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名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六册教材中选取的名家名画作品。
2. 每位名家的绘画风格、技巧和艺术特点。
3. 名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欣赏和分析名家名画,了解名家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名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每位名家的代表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与名画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资料。
3. 准备绘画材料,以便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展示名家名画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
2. 教学内容展示:a. 向学生介绍每位名家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b. 分析名家的代表作品,讲解名画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故事。
3. 学生绘画实践:a.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家风格进行绘画创作。
b.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
c. 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a. 学生自评: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b. 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
c.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5. 课后作业:a. 学生回家后,找寻其他名家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b. 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接触和欣赏更多的名家名画。
2. 开展名家名画主题的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绘画才华。
3. 引导学生进行名家名画的研究,深入了解名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对名家名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名家的绘画技巧和风格进行创作。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名家名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名家名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 通过学习名画,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名画的技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教学目标: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现代派绘画。
2. 第二课时:创作与实践教学内容:创作一幅现代派绘画作品教学目标:学习现代派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现代派风格的作品。
3. 第三课时: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莫奈的名画《睡莲》教学目标:了解莫奈及其作品《睡莲》的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印象派绘画。
4. 第四课时:创作与实践教学内容:创作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教学目标:学习印象派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5. 第五课时: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齐白石的名画《虾》教学目标:了解齐白石及其作品《虾》的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国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名画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
2. 欣赏法:学生欣赏名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名画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3. 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五、教学资源1. 名画图片和资料。
2. 绘画材料和工具。
3. 投影仪和白板。
六、第六课时: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梵高的名画《向日葵》教学目标: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向日葵》的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后印象派绘画。
七、第七课时:创作与实践教学内容:创作一幅后印象派绘画作品教学目标:学习后印象派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后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八、第八课时: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张大千的名画《山水》教学目标:了解张大千及其作品《山水》的背景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国画。
六年级下美术教案-名家名画-赣美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并掌握名家名画中的艺术元素;2.能够通过美术作品赏析,了解各种绘画技法;3.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赏析和自我创作,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2.能够通过追溯和对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意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赏析名家名画中的艺术元素,提高审美能力;2.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创作,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把握各种绘画技法;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和解析,理解名家名画中的艺术元素;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赏析名家名画,包括《夜郎自大》、《十面埋伏图》、《清明上河图》等。
同时,通过自我创作,让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名家名画中的色彩、构图、形象等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名家名画教师概述名家名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对名家名画中的艺术元素进行详细讲解。
第三步:赏析名家名画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名家名画,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细节和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来理解和表达艺术。
第四步:自我创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同时使用各种绘画技法,如线条、色彩、透视等。
第五步:分享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点。
四、教学评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赏析、自我创作等,同时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动答题、个人陈述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讲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品鉴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世界名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名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情感、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高中美术课程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名画课件、多媒体设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世界名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哪些名画是值得我们欣赏的?为什么?二、名画欣赏1. 教师展示名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色彩、构图、技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名画的感受和看法。
三、名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名画的艺术特点,如:色彩、构图、技法、主题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名画的艺术价值和创作背景。
第二课时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名画的特点进行创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名画欣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欣赏名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名画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运用了所学知识和技能。
3. 学生是否能够从名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如:对名画的了解程度、创作能力等。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赣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8课名家的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8课名家的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美术名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到不同风格的中国画,以及名家们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
此外,本节课还设计了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欣赏知识。
他们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名家的画作和绘画风格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到中国美术名家的作品及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艺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了解名家画作的特点和绘画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欣赏和分析的方法,独立评价美术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名家画作的特点和绘画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分析美术作品。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名家画作的相关知识,准备PPT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带好绘画工具,提前了解一些名家画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名家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美术作品。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中国美术名家?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名家画作,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作品的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名家作品的理解,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赣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8课名家的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赣美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名家的画》,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历代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上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名画的同时,感受画家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历代名家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欣赏名画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从名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绘画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历代名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名画中感受画家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历代名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名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实践法:让学生尝试模仿名家的绘画风格,提高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历代名家的画作图片或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家及其作品。
2.呈现(10分钟)介绍历代名家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讲解画家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分享自己的看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尝试模仿名家的绘画风格,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名画中汲取营养,尝试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给定主题进行创作。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画家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名画的背景、作者、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以《蒙娜丽莎》为例,进行名画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蒙娜丽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作者是谁?(2)教师简要介绍达·芬奇及《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2. 名画欣赏(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①画面构图:画面构图紧凑,色彩和谐,人物形象突出。
②人物表情: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而迷人,给人以想象空间。
③艺术手法:运用透视、光影等手法,使画面具有立体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蒙娜丽莎》的欣赏心得。
3. 比较分析(1)展示其他名画,如《自由引导人民》、《向日葵》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2)讨论不同名画的艺术特点,如色彩、构图、人物表情等。
4. 创作实践(1)教师示范绘画技巧,如透视、光影等。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如绘制一幅名画。
5. 评价与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2)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强调名画欣赏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名画的了解程度,如背景、作者、艺术特点等。
2.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分析、讨论等。
3. 学生创作实践的作品,如绘画技巧、创意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及世界著名画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尊重和欣赏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以我国及世界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
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画家及其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与美术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授(1)讲解我国著名画家及其作品,如齐白石、徐悲鸿等。
(2)讲解世界著名画家及其作品,如达芬奇、毕加索等。
(3)引导学生分析画家作品的特点,如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
3. 欣赏与评价(1)组织学生分组欣赏作品,并讨论作品的特点。
(2)教师点评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评价美术作品。
4. 练习与创作(1)根据所学内容,学生自选一幅作品进行模仿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画家及其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知识。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练习法:通过模仿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家及其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美术作品:展示本节课所涉及的作品。
3. 创作工具:提供绘画、手工等创作材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欣赏能力:评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模仿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名家名画】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艺术价值。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强调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表达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美术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美术的意义和价值。
1.4.2 讲解美术分类: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1.4.3 展示名画作品: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画作品,让他们欣赏和分析。
1.4.4 讨论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讨论名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达力,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观点。
第二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达芬奇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分析《蒙娜丽莎》的画面构图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达芬奇的生平背景和艺术成就。
分析《蒙娜丽莎》的画面特点和艺术风格。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介绍达芬奇:向学生介绍达芬奇的生平背景和艺术成就。
2.4.2 展示《蒙娜丽莎》:向学生展示《蒙娜丽莎》的名画作品,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画面特点。
2.4.3 分析画面构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构图和比例,解释达芬奇的创作手法。
2.4.4 探讨艺术风格:与学生讨论《蒙娜丽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鼓励他们提出个人观点。
第三章:梵高的名画《向日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梵高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分析《向日葵》的画面色彩和笔触运用。
3.2 教学内容:介绍梵高的生平背景和艺术成就。
分析《向日葵》的画面特点和艺术风格。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介绍梵高:向学生介绍梵高的生平背景和艺术成就。
3.4.2 展示《向日葵》:向学生展示《向日葵》的名画作品,并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画面特点。
《名家的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名家的不同内容的名画的欣赏和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中国画的发展概况。
2.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名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3.分析、探讨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4.通过画水墨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他们去观察和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接受艺术感染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二、交流讨论三、欣赏描述《簪花仕女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取材于宫廷妇女的生活,表现他们簪花、赏花、戏犬、漫步和舒适悠闲的情景。
画家很了解贵族妇女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画中丽人丰颊厚体(代表唐朝的审美形象),而眉头细蹙,杏眼含愁,流露出寂寞空虚的内心情绪。
画家善于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突出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特点。
《芙蓉锦鸡图》画家赵佶是宋朝皇帝,也是宋朝造诣非常高的画家。
他提倡写实,常常身临自然,观察花鸟情态。
画中锦鸡仰望,双蝶飞舞,形象生动,精密不苟,是宋代工笔花鸟的登峰造极之作。
《富春山居图》画家描绘富春山景致,画中峰峦起伏,云山烟树,平溪村舍,野渡茅亭,渔舟出没。
画中笔势干净利落,富有变化。
用笔或尖或秃、或干笔皴擦,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
熟练而概括的笔墨技巧,使画面达到既丰富而又单纯的艺术效果。
这幅画曾被视为后代数百年间学习山水画的第一范本。
第二课时一、赏析评述明代画家徐渭《黄甲图轴》清朝画家朱耷《墨鱼图》近代画家齐白石《西部蛙声当鼓吹》简单了解齐白石的生平,尝试评价其艺术作品,品味作品表现的情趣,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生活情趣,从而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如齐白石的作品涉及题材领域多,有山水、人物、花鸟,表现方法有工笔、兼工带写、写意。
相传齐白石从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他所画的题材都是他亲身经历、体验过的对象。
第18课名人名画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名家的不同内容的名画的欣赏和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中国画的发展概况。
2.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名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3.分析、探讨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4.通过对家乡民族作品的欣赏,引导他们去观察和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接受艺术感染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中国画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中国画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名画资料、板书设计教具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我叫周璇,是一名美术老师,同时,我还是《鉴宝》栏目的主持人。
而你们,不光是我的学生,还是《鉴宝》栏目组特邀的小专家,每8名小专家组成一个鉴宝团队,这是红宝石团队,这是绿宝石团队,这是蓝宝石团队。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鉴宝》,走进《名家的画》,也可以叫《名人名画》(揭题)二、交流讨论,互助学习。
1.合作探究这期要鉴定的宝物分别是《簪花仕女图》、《芙蓉锦鸡图》、《墨鱼图》、《骏马图》、《黄甲图轴》、《富春山居图》、《西部蛙声当鼓吹》。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讨论,之后每个团队派一名代表对宝物做鉴定说明。
开始2.互助学习,教师点拨时间到,第一幅名画《簪花仕女图》,请红宝石团队代表为我们鉴宝。
很好,红宝石团队向我们介绍了这幅画的作者、朝代、内容,其他团队还有补充吗?(介绍人物的发型、服饰、)小专家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们来看看《国宝档案》是怎样鉴定这幅名画的。
(播放视频)第二幅名画《芙蓉锦鸡图》,请绿宝石团队的代表为我们鉴宝。
第三幅名画《富春山居图》,请蓝宝石团队的代表为我们鉴宝。
第四幅名画《黄甲图轴》,请黑宝石团队的代表为我们鉴宝。
第五幅名画《墨鱼图》,请黄宝石团队的代表为我们鉴宝。
第六幅名画《骏马图》,请白宝石团队的代表为我们鉴宝。
还有一幅《两部蛙声当鼓吹》,是齐白石老人的作品,齐白石老人我们在四年级的《齐白石》一课已经认识了,他是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名家的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由浅及深,逐渐引入较深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欣赏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
《清明上河图》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1.视频:播放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认真欣赏,倾听画面中有哪些声音,鼓励学生模仿这些感受到的声音。
2.揭示课题:名家的画--清明上河图活动2【讲授】二、新授课程(一)分析讨论1.阅读此画,你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你的感受。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2.《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板书:《名家的画--清明上河图》活动3【活动】(二)探讨交流1.《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2. 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城市的繁华能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3.师生小结:一个城市的繁华可以从交通,商业和人口上表现出来。
4.交通:组织学生通过回顾刚才播放的视频,说一说北宋时期交通都有哪些?各种车辆都有什么作用?重点讲述船只在北宋时期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第18课名家的画-赣美2011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2.学习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
3.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2.学习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和特点1.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2.中国画的特点。
第二节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1.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介绍。
2.欣赏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和特点1.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绘画,在历代画家的创作和发展下,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画经历了传统、现代两个发展阶段,现代中国画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2.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注重意境和情感表现,强调笔墨和线条的表现力,追求意蕴和韵味,通常会使用水墨颜料。
中国画在表现主题和方式上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第二节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1.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介绍。
赣派是中国画的一支重要流派,主要发源于江西省南昌市和赣州市一带,其特点是注重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形态,线条流畅优美,用笔细腻精细,以及颜色明快鲜艳。
赣派画家有郑南金、汤婉、林飏、董涛、陈希同、陈希烈、杨仁杰等。
2.欣赏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画风和绘画手法。
通过比较不同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其不同之处和共同点,培养美术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
2.情景模拟法。
3.比较法。
七、教学评价1.通过作业和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国画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以及对赣派画家的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案标题: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8课画家笔下的劳动者|辽海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对劳动者的描绘方式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不同画家对劳动者的描绘方式和艺术特点。
2. 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劳动者的观察和理解。
2. 学生对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作品的表现和创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作品图片、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色笔、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者的认识和感受。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作品,探讨不同画家的描绘方式和艺术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要求学生以劳动者为主题,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材料进行创作。
2. 学生独立完成绘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四、分享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绘画技巧、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者的新认识和理解。
教学延伸:1. 教师鼓励学生将本节课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其他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家笔下的劳动者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的描绘方式和艺术特点。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绘画实践,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材料进行创作,提高了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分享与评价环节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绘画技巧、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第18课名家名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名家的不同内容的名画的欣赏和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形式和内答,以及中国画的发展概况。
2.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名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3.分析、探讨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4.通过画水墨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他们去观察和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接受艺术感染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交流讨论
三、欣赏描述
《簪花仕女图》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取材于宫廷妇女的生活,表现他们簪花、赏花、戏犬、漫步和舒适悠闲的情景。
画家很了解贵族妇女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画中丽人丰颊厚体(代表唐朝的审美形象),而眉头细蹙,杏眼含愁,流露出寂寞空虚的内心情绪。
画家善于用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突出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特点。
《芙蓉锦鸡图》
画家赵佶是宋朝皇帝,也是宋朝造诣非常高的画家。
他提倡写实,常常身临自然,观察花鸟情态。
画中锦鸡仰望,双蝶飞舞,形象生动,精密不苟,是宋代工笔花鸟的登峰造极之作。
《富春山居图》
画家描绘富春山景致,画中峰峦起伏,云山烟树,平溪村舍,野渡茅亭,渔舟出没。
画中笔势干净利落,富有变化。
用笔或尖或秃、或干笔皴擦,笔势潇洒
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
熟练而概括的笔墨技巧,使画面达到既丰富而又单纯的艺术效果。
这幅画曾被视为后代数百年间学习山水画的第一范本。
四、赏析评述
明代画家《徐渭黄甲图轴》
清朝画家朱耷《墨鱼图》
近代画家齐白石《西部蛙声当鼓吹》
《西部蛙声当鼓吹》>
简单了解齐白石的生平,尝试评价其艺术作品,品味作品表现的情趣,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生活情趣,从而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如齐白石的作品涉及题材领域多,有山水、人物、花鸟,表现方法有工笔、兼工带写、写意。
相传齐白石从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他所画的题材都是他亲身经历、体验过的对象。
他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的画充满了泥土芳香、生活气息。
画家用墨、用笔洗练、肯定、痛快淋离。
在作品《西部蛙声当鼓吹》中,画家用浓、淡、干、湿笔墨恰到好处地描绘出姿态各异、生动可爱的青蛙形象。
五、学习评价
1.学生是否认识到中国画注重“传神写照”的文化精髓,是否在中国画材料、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领悟。
2.学生能否从中国画传神的角度准确地评价传统中国画魅力所在,是否具备-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赏析作品。
3.教师是否能够提示、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能否用中国画的写意方法,大胆地进行花鸟画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