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531.00 KB
- 文档页数:26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简述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①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政策,是日本经贸崛起的重要原因,而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刺激。
②长期被低估的汇率制度。
长达20年之久的被低估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促进日本战后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③ 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化。
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日本企业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强化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④政府的支持。
战后,日本政府为贯彻实施“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对本国的贸易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⑤贸易政策的选择。
战后,日本政府为恢复本国经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对进口贸易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⑥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快技术进步。
日本赶上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更抓住了机遇,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
⑦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2、①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区域经济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地理因素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最明显的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
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
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与相互融合。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将从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分析这些影响。
首先,地理位置是影响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在世界地图上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它靠近东南亚、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日本能够与许多经济大国进行贸易往来,方便了日本的出口和进口业务。
其次,气候也对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日本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产品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日本有机会出口大量的农产品,如稻米、水果和蔬菜等。
由于日本气候变化明显,需要进口各种不同季节的食品,如水果和海鲜。
因此,气候条件对日本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自然资源也对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铁、煤、铅、铜等矿产资源。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日本成为一个依赖进口的国家。
它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金属矿石。
这对日本的贸易平衡造成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此外,日本也依靠对外贸易来获得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如木材和大豆。
最后,交通运输也是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海运业务非常发达。
海运是日本主要的贸易方式之一,大量的进出口商品通过海洋运输来往于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
日本拥有众多的港口,包括东京、横滨、大阪和神户等,这些港口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此外,日本还发展了高效的铁路和公路网络,以方便国内货物运输和流通。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理位置使得日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贸易的中心之一,气候条件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有限性造成了日本的贸易平衡问题,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则促进了商品的进出口。
因此,了解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日本的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本经济分析日本经济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日本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先进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以下是对日本经济的分析:1. 经济结构日本的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
制造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
服务业占据了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旅游等领域。
农业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农产品质量高,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2. 对外贸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汽车、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天然气、食品等。
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3. 经济政策日本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如“安倍经济学”,旨在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4. 经济问题尽管日本经济具有较强的实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减少导致生产率下降。
其次,日本国内消费不足,限制了经济增长。
此外,日本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给财政状况带来压力。
5. 发展前景展望未来,日本经济仍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政府需要继续推进经济改革,提高生产率,创新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劳动力参与率。
此外,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的对外贸易的影响一.自然地理环境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其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陆地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环境:地处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日本,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典型特征。
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北海道与本州的东北地区、高原地带属温带,本土大部地区及冲绳等南方诸岛则为亚热带。
此外,日本所处位置令她受到季候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地形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1%,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
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剧烈,因而国内的山大多数为火山,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而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水文环境:以季风气候为主的日本,流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有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而且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冬季则少。
因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河流短小而湍急,流域面积小。
因山地海拔较高(普遍1000-2000m),并且离海边较近,河流落差较大,有较为丰富的水能资源。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且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二.自然资源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
日本幕末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开放幕末时期是19世纪中叶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标志着幕府统治的尾声和明治维新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和开放程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幕末时期之前,日本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实行着所谓的「鎖国」政策。
封锁国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稳定,限制外国势力的渗透和影响。
然而,这种封闭政策也造成了日本几世纪来的相对落后。
当时西方列强已在经济和军事上实施了现代化,而日本仍然停滞不前。
随着幕府的衰落和对外压力的增加,幕末时期日本开始思考开放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凯伦·佩里率领的舰队抵达日本,并以武力手段迫使日本开放对外贸易。
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内部的激烈争议,一方面,有人主张保持封闭,不让外国的影响渗入;另一方面,也有人认识到开放对外贸易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这种背景下,幕府开始逐渐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1860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日本对美开放了几个港口,并且同一时期,日本还与英法等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这一系列的条约使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得以正常进行,为日本的现代化改革打开了大门。
开放对外贸易给幕末时期的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
外国的商品和技术的引进推动了日本的产业发展。
日本的农业、纺织业、造船业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造。
外国的投资和贷款也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这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开放对外贸易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外国商品的进口造成了一部分国内产业的衰退,尤其对传统手工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另一方面,外国的贸易壁垒使得日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
这引发了一些民族主义思潮,同时也为日本后来的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
总的来说,幕末时期日本在对外贸易政策和开放程度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案例: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日本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
同时,日本在粮食、矿产品等资源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地补给。
由于自给率极低,资源安全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强烈的资源危机意识驱使历届日本政府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短缺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资源政策和措施。
近来年,中国进口资源的速度不断加快,石油、铁矿石、铜、铝、钢材、化肥甚至是粮食,都是进口“大户”。
对于中国而言,借鉴和学习日本的“进口之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口渠道多元化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是日本抵御价格波动的有力武器。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化的进口商品价格令不少国家在国际商战中败走麦城。
作为进口大国,日本为防止价格“陷阱”坚持走“进口渠道多元化”道路的确收到良好的成效。
在他国为“进口价格波动”而忧心忡忡时,多元化的进口战略使得日本“稳坐钓鱼台”,避免了经济上的损失。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高达90%,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一旦中东因战乱或政治格局地改变而断油,日本的经济将命悬一线。
由于中东的紧张局势长期没有出现缓和的迹象,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减少对中东的依赖,对日本的能源安全来说,势在必行。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就增加了从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墨西哥等非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进口。
而作为能源输出大国的俄罗斯,更是日本“能源外交”的重点。
从2004年的“安大线”、“安纳线”之争就可以看出,日本在开拓石油进口多元化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日本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能源安全进一步提高。
二、“开发性进口”战略日本是最大的农产品纯进口国,除大米、蛋类之外,大部分农产品需要国际市场供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产品的进口量一直呈扩大的趋势,截至2003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量已占到国内农产品消费量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