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生物课实施美育之方法内容摘要:素质教育是建立在美育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的。
如何实施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如何把生活中、知识中及心灵中的美展示给学生,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品质。
谈三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引导学生欣赏美; 二、借助优美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感受美; 三、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创造美;四、发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渗透美;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教育学生体验美。
关键词: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美体验美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柳斌也曾讲过;“要提倡以美辅德,以美促劳,以美益智,以美健体。
”可见,美育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人们通常总是把美育当做是音、体、美的课程的要求,忽视了其他课程的美育作用,因而影响了学校美育的实施。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对美育的要求,为了培养跨世纪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使学校美育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加入到美育的过程中来,因此,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责无旁贷。
生物是自然界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是自然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界在色彩、形体、光亮、音响、气味、运动、节奏等方面的千变万化使之成为美感教育的生动悦人的感性材料,生物学教育正是以生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向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
把生活中、知识中及心灵中的美展示给学生,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引导学生欣赏美。
在生物学教育内容中充满了美感教育的丰富素材。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材料为例;彩图插页中的工蜂采花蜜、丹顶鹤捕食、雌狮追捕斑马、攀附高枝的金丝猴、奔跑的猪豹……它们的优美姿态,丰富色彩叫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每一幅画面都是如此绚丽精彩,美不胜收。
【初中生物】谈教师的审美与初中生物教学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审美人格的生物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中美因素,从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语言,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毛虫与蝴蝶的发展关系”一节时,首先建议学生:“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首著名的中国歌曲《蝴蝶》。
音乐悠扬,充分拓展我们的想象力。
”接着,小提琴协奏曲优美的旋律在整个教室里飘荡,学生们都陶醉了。
音乐停止后,问学生:“当你欣赏这首著名的歌曲时,你有什么联想?”一个学生说:“我感觉自己像一只蝴蝶在空中跳舞。
”有人说:“我真的很想有翅膀加入蝴蝶队,感受音乐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老师介绍说:“成为蝴蝶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至于谜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找到答案。
”这样,充满兴趣的导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更有信心。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生动简单的笔触、精美的黑板书写、精美的动植物标本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所体现的直观美,将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性知识,使教学更加生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当我在教授“光合作用”部分时,我试图用绘画和简洁的公式来揭示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探索和创造力是人格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种审美和探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同步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授的“花果”部分,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花果的美学图片之后,我展示了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晚稻田减产的新闻,标题是“路灯总是亮着,水稻睡不着”。
一般内容是: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公路旁的一块晚稻田曾经产量很高。
由于路灯安装在附近,输出量严重下降。
听完后,学生们的兴趣高涨,立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许多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晚稻只有在秋天日照短的情况下才能开花。
夜间路灯的照明相当于延长日照时间,因此水稻难以开花,因此结果很少,导致产量下降。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细节设计,有利于生物教学中的“以美激情、以情启智”。
如何在一些教学细节中适时地融入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体验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以下是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点尝试。
在学习初一生物第一课—“绪论:探索生物的奥秘”时,采用投影、看录象、观察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声音、形态、颜色等方面去领略大自然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美、生物体适应与协调的美等。
通过出示一张张名胜风景片,让学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风情美。
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和探索生物奥秘的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以美的愉悦,增加对祖国的了解。
最后再展示两张大幅图片:一张是大搞植树造林后的黄土高原某地,另一张是长期乱搞滥伐后的黄土高原。
并让学生去比较哪张图片展示的景象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组织和器官”一节时,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细胞构成了组织,多种组织构成了器官,六种器官构成了一个绿色开花植物的完整植物体。
笔者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并仔细品味其中有无美的因素。
在他们认真思索后仍瞪着一双双疑问的大眼睛时,再适时地引导他们:同学们,这一株株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种器官构成的,这六种器官和谐地、有机地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植物体,这其中不也蕴藏着美的和谐与统一吗?。
在他们点头时,教师又可引导: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和一株被一位调皮的同学剥去树皮,摘掉叶子的植物相比,哪株更美?这样在同学们说出答案后便更好地领悟出了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统一的美;也明白了那位同学的行为是多么的不美,同时也会警示他们的日常行为。
这种教育难道不比直接的说教效果更好吗?在讲完“开花结果”后,教师提问学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你认为哪一种器官最美?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花最美,因为花冠色彩鲜艳,有些花还具有芳香的气味。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首先,中学生物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普及,更要注重大自然的美好。
生物学的对象是生命,而生命的存在自身就是一种美。
生物学要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这其中表现出来的物质的形态、结构、运动、互动等,都是具有美的特点的。
在授课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们领悟大自然的美。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注重生物课教具的美感设计和创新,如使用漂亮的生物模型,植物标本、显微镜等教学工具等,让学生们在观摩这些教具的同时,体现生物学的美感。
同时,让学生们在生命的奇妙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美丽。
其次,中学生物教学应当突出人文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的建构。
生命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借助生命的独特性质,将生命观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生命在实践中不但表现出了物理和化学法则,也表现出了完整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性。
这里可以联系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适应性和在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从而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意识,让生命意识的确立成为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最后,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注意启示学生关于环境保护和健康保健的思考。
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容易产生一些不良习惯,如熬夜、暴饮暴食、沉迷网络等等,而这些习惯有时会对其健康产生一定危害。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注重知识的普及和启示的作用,让学生们知道健康与生命的重要性。
另外,环境保护也是中学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引导学生们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环保宣传等,以达到教育的双重目的。
总之,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的结合是对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建设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和爱护,同时培养他们具有竞争力、积极的环境保护和健康保健意识,为学生们成为一名有理想、有创新、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生物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优势,例如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结构等。
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
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如花草树木、昆虫、鸟类等。
引导学
生从外表及内部结构的角度看待和思考生物的形态和特征,从而培
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品味。
2. 以生物为素材,设计创意手工、绘画和摄影等活动,让学生
通过自己的手动实践,深入理解生物的外形、色彩、纹理等方面的
美感,从而提高审美水平。
3. 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研活动,如观察和研究生物群落、生
态系统和遗传规律等,从而探究出生物世界中的美妙之处,培养学
生发现美的能力。
以上方法都是依靠生物学科知识和素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探究自然之美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命的美、形态的美和功
能的美。
实现生物教学审美化的探讨一、前言生物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关乎到学生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信仰,同时也涉及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
为了实现生物教学的审美化,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实现生物教学审美化。
二、加强图文并茂的教学生物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有些内容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和实物来展示生物学的知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命的美丽和神秘。
三、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生物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借助音乐和艺术开展创新性教学生物学的美丽和神奇不仅仅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来展现,也可以通过音乐和艺术来表现。
比如,可以借助音乐来表现生物学的节律和循环,借助艺术来展现生命的美丽和多样性。
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高。
五、引导学生进行小型观察实验生物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也包含着实际的生命体验。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小型观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切身体验生命的美妙和神秘。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六、结语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要想实现其审美化,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通过加强图文并茂的教学、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借助音乐和艺术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型观察实验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生物教学的审美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生命素养。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一、生物教学与美育的关系生物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点与美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美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行为,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生物教学与美育的共同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成为有着美好情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1、培养审美情感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界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植物和动物,感受它们的美丽和生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生物的形态、色彩、结构等特点,引发学生对生命美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开展生物美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生物美育活动,如野外考察、植物标本制作、摄影比赛等,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对生命美的认知和感悟。
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生物美育讲座和分享,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美的兴趣。
3、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美育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生物美育创作。
通过观察生物的形态、行为等特点,激发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绘画、摄影等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生物之美,同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1、跨学科教学生物教学与美育的结合需要采取跨学科教学的方式。
教师可以整合生物学、美术、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体验生物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2、生物实验通过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生物的探究和发现,感受生物的奥妙和美丽。
生物实验可以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观察实验,也可以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野外考察,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美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生物老师,我们还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美,开掘心灵美,提高创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人。
学校中的美育不能仅仅理解为对美术课音乐课的学习,而应贯彻到一切教育活动中。
过去在学科教学中很少涉及审美教育,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一般说来,人类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组成的。
教材内容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蕴含着真善美。
生物学中的科学理论,规律、公式、图像、图表;生物学各种实验;生物学挂图、模型,各种直观教具,生物学电化声像教育手段,微电脑教学软件等,均形成和储存多种审美信息。
这些审美信息为学生感官所接收,不断产生美感效应,就会丰富学生情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美的直观表现首先是色彩和形态,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揭示色彩美和形态美的本质,充实美的内涵。
生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能欣赏婀娜多姿的花木,优雅的天鹅,威武的雄狮和奔腾的骏马,却不愿接受黑色的乌鸦和皮肤裸露的蟾蜍,其实这种审美角度较版面,老师可以依据生物的形态生理学原理和达尔文进化论对学生作这样的解释:生物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结果,一切生物都能体现出自然美而就的行为美、整体美、协调美和适应美,进而使生物界呈出现多样美,相互依存的生物生生不息、世代交替的现象,更使大千世界呈现出。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中学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美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素质和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谈一谈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
中学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生物学涉及到生命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物的生存抗争、种群的繁衍代际传承等故事,引发或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物的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奥妙,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中学生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性、观察性和探究性的学科,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物实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与美育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素质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生物的美丽和奇妙、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式,实现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提升。
文章题目:浅谈美育在初中生物学的渗透浅谈美育在初中生物学的渗透摘要: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在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逻辑美和社会美等美育素材。
所以充分利用生物课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学中的美,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获得正确的美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以美启真,这正是生物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关键词:生物美育;艺术美;逻辑美;社会美正文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1】。
而且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国有很多教育家都对美育教育提出过自己的见解。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从教育的角度指出,为达致人生真善美之理想,德育、智育而外,还有赖美育的参与,并提出了“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
”。
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所以美育教育应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
而生物学教学中更适应于渗透美育教育。
生物界就是实施美育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生物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逻辑美和社会美等美育素材。
比如生物形态之美,生物与生物之间斗争之美、和谐之美等等。
所以通过生物课教学可以很好的引导并培养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因此,如何利用生物学教学进而渗透美育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教育者们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学中的艺术美。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审美教育
在学校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品德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学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充分挖掘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美
审美教育的特点是重在熏陶,重在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接受教育,其基础是让学生感知美。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生物课程资源中处处能够展示生物的自然美,能够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我们在备课时,应着力寻找学科知识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即在备生物课的同时备美育,使美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力做到美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
1.感知形象美
美的事物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美,因此可以借助媒介,创设形象美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这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基础。
例如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花卉的五彩缤纷、蜂鸟在振翅飞翔等。
又如很多学生对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形态特征感到害羞,可在课堂上以多种途径向学生展示青春期发育后男性的肌
肉发达和英俊潇洒,女性的婀娜曲线和妩媚秀气,让学生从内心感知并珍惜这与生俱来的青春美。
这样学生能感受到,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美其实就在于我们的发现。
2.感知内涵美
在美育过程中仅仅让学生关注事物的外形美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引导、启发、联想等,让学生将美感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领悟美的意蕴。
如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色彩让我们赏心悦目,但对生物来说,色彩还有更重要的作用:花卉鲜艳的颜色可以吸引昆虫传粉,从而有利于它的生殖;动物鲜艳的颜色可以起到警戒作用或有助潜伏,以有利于它的生存……这些知识能让学生了解色彩美的内涵。
二、通过多种审美途径让学生理解美
对美的感受和领悟,不是个人天生具备的,它需要通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潜移默化来进行培育。
实施美育就是教师根据美育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个过程,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学生的心田。
1.寓教于言
爱美是人的天性,同样,教学中美的语言也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审美情趣升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
劳动的效率。
”因此,我们要注重课堂的语言美,做个“会说话”的老师,用娴熟自然、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授课,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堂《生物多样性》的公开课中,教师的讲述如行云流水般地层层铺开,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什么、有何用、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配合生动的语言和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
最后,教师在音乐配合下朗诵了自己写的小诗:“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平凡,而失去努力的勇气。
一个细小的举动,可以给正在喘息的野生动物一分力量;一份真诚的呵护,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体师生的审美情感都得到了一次升华。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遨游,净化心灵,培养美感。
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的各环节上力创新意,设置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在讲解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时,请学生配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勾画出神经传导的途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让学生体会到反射弧的结构美和对称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教态美、表情美、风度美,这些也是教师的美学修养、教学风格的表现。
它对于交流信息、活跃教学气氛、强化教学艺术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讲解呼吸时,教师用十指模拟肋骨的运动,学生兴趣浓厚,竞相模仿,记忆深刻。
3.寓教于理
寓教于理,即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引导,启发学生将已经感知的形象意义,上升到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级阶段。
如在介绍两栖动物时,学生都对外形丑陋的蟾蜍感到恶心,教师适时插入对蟾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蟾蜍不仅能比青蛙捕捉更多的害虫,它的分泌物还能制成有强心、镇痛、止血等功效的中药蟾酥,让学生感悟到其内在的美。
同时联系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形态总是和功能相适应的,这是一种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一切生物都能体现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美。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适时地、自然地渗透审美教育,千万不可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有效组织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只是让人静观美,审美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高,所以我们要适当组织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创造美。
活动可以配合教学内容以及品德教育进行,如结合传染病一章的教学,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结合鸟类教学和生态系统的教学,配合爱鸟周活动进行爱鸟护鸟、爱护环境的宣传;结合运动系统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日常保健小技巧,引导学生回家给父母按摩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
另外,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优势,多给学生提供欣赏美、展示美、创造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