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 盘点土家族的婚俗词有哪些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土家族结婚喊礼
请二位八仙民间奏乐,请放炮师鸣炮
、、、、、、、、、、、、、、、、、鸣炮奏乐
于静可静,四面哑静。
在于民德,主人叫我来喊客。
今年是X年X月X日
桃园结弟,家归天财,
周公制礼,流传至今。
甲子是大绕着,XX先生所制定期程。
雀巧巧喊个三星会,只看牛郎织女星。
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
桃之夭夭,喊法卜高;其叶津津,喊法卜清。
喊个狮子岩岩,请代理师代客来。
……………..开始喊客(四亲六戚)
一对花烛亮堂堂,铺单结彩好汪洋。
男站左边,女站右边。
阳的来到堂前领包袱,印的来到堂前簪花、挂红,领头受揖!
鸣炮奏乐。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中国56个民族,可为泱泱大国,不同民族间有不同的礼仪风俗习惯,而且不同地域结婚礼仪习俗各具特色,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希望你喜欢。
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土家族自称为“比兹卡”、“比基卡”,其民族文化受巴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等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拥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艺术,其婚嫁习俗更是颇具民族特色,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风情,展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记载了土家先民以山歌传情意的习俗:“凡耕作出入,男女通行,无拘亲疏。
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一、求肯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那么,土家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土家族的结婚婚俗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
”民间也演渐成俗。
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
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
二、行聘订婚。
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男某顿首拜。
请媒人随同到女家。
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
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
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
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
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
有的地方称“过期”。
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
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
湖南土家族结婚风俗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家族结婚风俗:
提亲:男女双方的家长在媒人的介绍下商定婚事,男方家长要带上礼品到女方家中提亲。
定亲:男女双方在确定婚事后,要进行定亲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一些礼品,表示诚意和尊重。
订婚:男女双方在定亲之后,要进行订婚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贵重的礼品,如金银首饰等,表示对女方的爱和承诺。
婚礼:土家族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五月或九月举行。
婚礼上,男方要请来乐师,演奏土家族传统的乐曲,女方要穿上传统的土家族婚纱,进行拜堂、敬茶、行酒等仪式。
抬新娘:婚礼当天,女方的亲友要抬着新娘到男方家中,表示送嫁的意思。
迎新娘:男方要在家门口张灯结彩,迎接新娘的到来,还要准备好丰盛的宴席,招待新娘的亲友。
点蜡烛:新娘到了男方家后,要进行点蜡烛仪式,表示新娘已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敬茶:婚礼当天,男女双方要互相敬茶,表示尊重和祝福。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土家族婚嫁习俗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
而在现在很多地区少数民族还沿用了一些婚嫁的习俗,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土家族婚嫁习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关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则是婚礼进行时。
土家族婚嫁习俗一、婚嫁前奏曲婚嫁前奏曲:托媒: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婚嫁前奏曲:合八字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婚嫁前奏曲:定婚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
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婚嫁前奏曲:认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
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婚嫁前奏曲:报期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
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
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
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
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
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婚嫁前奏曲: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
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
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土家族婚嫁习俗二、婚礼进行婚礼进行:过礼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
土家族的传统婚姻仪式是怎样的?一、迎亲礼1.天婚土家族的婚姻起源于神话传说,传说中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相爱并私定终身,世世代代为人类结合姻缘。
因此土家族迎亲礼中有天婚这一环节,新娘新郎分别扮演牵牛、织女来模拟这一传说,以此表示对神话故事的祝福。
2.请媒土家族男方家族会派人请女方家族组织一次请媒仪式。
男方派出负责请媒的人,穿戴整齐,佩戴土家族特有的装饰品,携带香烛、红绳等礼品,前往女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亲。
这一仪式旨在正式向女方表达求婚的意愿,表示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二、订婚仪式1.祭祀仪式土家族的订婚仪式通常会在男方家中举行,举办订婚仪式前,会先进行祭祀仪式。
族人会在家中设立祭坛,摆放猪头、鸡鸭等祭品,家长代表族人向土地神、祖先等神灵祈求保佑和祝福。
2.礼品交换订婚仪式中,男方家族将准备好的礼品,如糖果、烟酒等送给女方家族,女方家族也会回赠一些礼品,如绣品、鸡鱼等,以示双方的喜好和友好。
三、婚礼仪式1.迎亲队伍土家族的迎亲队伍很大,通常会有百人以上。
队伍由男方领队,队伍中会有鼓手、吹箫手等人表演传统音乐,队伍会经过女方村庄,展示土家族的独特风俗和文化。
2.入门仪式新娘到达男方家后,会由男方的亲人、朋友组成的队伍迎接。
新娘会踏着七彩絮缎,走过门槛,象征顺利和吉祥。
婚礼的这一环节充满欢乐和喜悦,彰显了土家族传统婚礼的独特魅力。
3.拜堂仪式在土家族婚礼中,拜堂仪式极为重要。
男女双方家族会事先商定好祝词和礼仪,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跪拜祖先和长辈,并进行交换戒指的环节。
这一环节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对双方婚姻的祝福。
四、婚后习俗1.亲子仪式土家族婚姻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亲子仪式。
新婚夫妇进入新房后,会进行一系列象征生育的仪式,如撒发糕、点花烛等。
这些仪式寓意着新婚夫妇要早生贵子,延续家族的血脉。
2.喜宴土家族的喜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喜宴上的菜肴丰盛多样,有鳝鱼、猪肉、羊肉等,寓意着丰衣足食和幸福美满。
沿河土家婚俗文化求亲(一)访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
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
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
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媒人向女方求亲。
(二)求亲。
男方请的媒人到女方家求亲时,开始只起试探与牵线的作用,不为媒证。
得知女方父母有意之后,按“以媒为证”的程序,正式求亲。
女方的父母,得知男方求亲后,也要了解男方的情况,比男方要求的条件更高些,俗说:“养儿问贫亲,养女攀高门”,“掏牛必须要到有草的地方”,“会选选儿郎,不会选选田庄”。
固此,求亲比较难。
媒人求亲时,身带一把雨伞而去。
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
因而,无论天之晴雨,路之远近,就是去邻居求亲也要随身带一把雨伞。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
主人便问:“今天喜走?”媒人说:“贵府闺女×××人才美貌,聪明伶俐,被×家看中,专请我前来求亲。
”主人说:“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
”表示没有拒绝。
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
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
此时,媒人将男方的长处讲一番。
俗话说:“求亲讲大话,接亲告艰难”。
凡做媒者都是如此。
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
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
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
媒人回到男方,一进大门,便向主人道喜:“恭喜!恭喜!姻缘前世修,为你家相公求得××府上千金!”主人高兴地说:“难为你辛苦!”便杀鸡备酒,款待媒人。
俗话说:“婆家杀了一笼鸡,娘家还不知底细。
”从开始提亲起,不知要杀多少鸡款待媒人,才能成功。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详细介绍[导读]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下面就请跟着小久久一起详细的了解下吧。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的相关一些内容,想知道吗?那就跟着久久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结婚习俗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土家族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一些重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寓意和意义。
1. 迎亲仪式土家族婚礼的第一步是迎亲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郎一般会在亲友陪同下到新娘家中迎接新娘。
这一环节注重礼节,通常由新郎和新娘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主持。
迎亲仪式开始之前,会有专门的人员主持燃放鞭炮,表示喜庆。
随后,新郎会敲击门扉,并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等家族长辈开门。
这象征着新郎进入新娘家庭,表示两个家庭的和谐团聚。
2. 纳彩仪式接下来是纳彩仪式,也是土家族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
纳彩是新郎家人送给新娘的彩礼,体现了新郎家对新娘的尊重与关爱。
在仪式上,新郎的家人会将彩礼摆放在婚床上,主持人会逐一讲解每种物品的意义。
常见的彩礼包括饼干、糖果、糕点、金饰、红包等。
纳彩仪式过后,新郎和新娘互相敬茶,向彼此的父母行鞠躬礼,表示尊敬和感恩。
3. 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土家族婚礼的重点,通常在新郎和新娘双方家族的共同祖庙或教堂举行。
仪式开始前,由主持人宣读双方家庭的族谱,以示家族的延续。
随后,由家族的长辈代表对新人的婚姻进行祝福和教诲。
在土家族传统婚礼仪式中,还常常会举行蒙面舞蹈、唢呐表演等传统文艺活动,以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热闹气氛。
4. 宴请宾客结婚仪式结束后,土家族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宴请宾客。
以“闹头”为代表的新人闹洞房,是传统土家族婚礼中的一大亮点。
在闹洞房的过程中,新郎新娘会接受来自亲友的戏谑和考验,展示他们的智慧和机智。
整个过程既欢乐又紧张,寓意着新郎新娘在家庭中的团结与包容。
5. 送亲仪式土家族传统婚礼的最后一步是送亲仪式。
这一环节是新娘离开娘家,随新郎返回新家的过程。
在送亲仪式中,新娘的父母会派出亲友陪同新娘,这些人被称为“藕竿”。
藕竿的人数通常是奇数,代表吉利和团圆。
整个送亲的过程中,亲友们会高歌助兴,为新人送上祝福。
湘西土家族原生态婚礼正月里来喜事多,土家女儿迎嫁娶。
新春佳节,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外努力拼搏的土家后生和姑娘回到家中,按照土家族习俗走向婚礼的殿堂,绽放出土家族儿女结婚的独特魅力。
湘西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婚礼多层次礼仪,保持着“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应举乐”等古老遗风。
在经过求亲、定亲后,便是最隆重的结婚。
土家族结婚一般有求婚、送日子、忙嫁、过礼、哭嫁、戴花酒、接亲、拜堂、闹新房、敬茶、回门等程序。
男方准备出发(一)求婚。
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
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
女方若同意该年结婚,就收下连尾巴的猪腿,若不同意,则将猪尾巴割下退回男方,表示推迟婚期。
达成结婚协议之后,娘家准备嫁妆,婆家准备衣服等物,双方筹办儿女喜事。
接亲队伍出发(二)送日子。
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
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
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
女儿出嫁时,无论贫富都要准备一、二床“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被盖,其他嫁妆量力而为,一般都要陪柜子、箱子等用具和四、五床被盖。
经济条件较好的要陪柜、桌、椅、箱等全套家具和十二床被盖,这叫“单陪单嫁”,富裕人家要陪二十四床以上被盖和双套家具,谓之“双陪双嫁”。
姑、舅、伯、叔、姨等近亲也要送一床被盖等陪嫁礼品,尽力相助。
土家族之女子,在出嫁之年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全力忙嫁。
接亲路上(四)过礼。
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
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
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土族婚礼习俗土族婚礼习俗土族的婚礼非常有特色,他们的婚礼都是非常有特点,是结合了土族以及自然界斗争的一个产物。
那么土族婚礼由哪些风俗,土族人结婚都要经历哪些的步骤文化,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往下看看吧!土族都是如何结婚的土族的结婚仪式是非常有特点,非常有自己民族的风俗特色,该项目在零六年的时候就列入了国家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见人们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他们是非常的看重的。
土族婚礼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
仪式隆重热烈。
提亲无论是自由恋,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
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
提亲时,两位媒人要预备•j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并带上哈达,到女方家说亲。
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把礼品原封不动地送还男方。
若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礼物,热情招待媒人,并将空酒瓶送回,这是非常别致而明确的信息。
定亲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
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
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
同时送一部分财礼。
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彩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彩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送礼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
但主要的彩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
彩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线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
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
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选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
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
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
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恩施土家族婚俗探索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是该民族的重要传统之一。
土家族的婚礼历时长久,整个过程十分热闹,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恩施土家族的婚俗文化。
一、土家族婚姻的起源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其婚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十分特别,自古以来就有“曲江拈花”、“蝴蝶穿花”的俗称。
具体来说,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是以“拈花”与“穿花”为主要方式。
“拈花”是指男女双方自愿选择配偶,他们可以相约私下发誓,相互拈花表示意思,这是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
而“穿花”则是指父母之间商定婚事,安排两家人之间的婚事,这种方式则显得较为保守。
几乎每对年逾花甲的土家族父母都可迅速炫耀自己的六旬小儿在哪儿拈到了个“鞋袜”---新媳妇,这就表明沾沾自喜的心情,一阵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土家族的婚礼通常会选择在春季进行,因为从春天开始土家族的田地就会进入繁忙的农忙期,所以春季是人们最欢笑最热闹的季节。
土家族的婚礼通常都会选在农历三月或五月,因为这是土家族春忙时节,也是一年中最宜嫁娶的时机。
土家族的婚礼非常热闹,整个过程通常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订亲日”,要去女方家向女孩订亲。
第二天是“请明媒”,男方的亲友拿着参礼品到女方家请明媒,交困百具的礼品争取最后的口舌。
第三天是“定亲日”,确定亲事后,男方准备车马到女方家接亲。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众多的仪式、礼俗、祈祷和祭祀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婚礼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
在土家族的婚礼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老少多集体唱歌跳舞,特别是在有头饰的地方,男子多戴鹰毛帽,女子多用饰在头上,耸伸骄傲的精神力量;一场个有特色的土家族婚礼,除了要有鞭炮齐鸣、锣鼓喧闹,最有特色的要算那土家族独有的“三拜九抱”的方式。
土家族的婚礼上常常还要请快活师、歌手和舞者扮演祝福的角色,祝愿新人幸福美满、恩恩爱爱。
土家婚恋“三部曲”恩施州土家族山、民歌种类繁多,素有“歌的海洋”之称。
土家人以歌言志,以歌传情,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执著,其中最富情趣的歌谣莫过于年轻男女的婚恋“三部曲”——情歌、哭嫁歌、闹房歌。
至情至性的土家情歌“土司地处万山丛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
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
”进入边城来凤境内,无论是在古寨院落,还是在高山深壑,都能听到歌声回荡起伏,或凄婉缠绵,或豪迈干云。
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
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只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
“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哥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
”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特定的节日里,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按土家男女的相恋过程可把土家情歌分为试探歌、赞美歌两大类。
试探歌是土家男女在挑选对象时唱的表达爱慕、吐露爱情的歌。
武陵山区的男女青年勤劳朴实,他们的劳作没有“男耕女织”的分工,而是“男女杂作,勤耕稼”,“俱力农如男子”,女子所从事的劳作如栽秧、薅草、采茶,均为男子所不及。
特有的劳动方式和习惯,让男女得以广泛地接触。
劳动中的交往促使他们相互了解,产生爱慕之情,而感情的表露与传达,往往通过对歌来实现。
如:“郎在高山打绣球,妹在平地看黄牛,绣球打在牛背上,看你抬头不抬头。
”或:“雨后初晴河水浑,心想过河怕水深。
丢个岩头试深浅,唱首山歌试郎心。
”赞美歌是恋人之间交流思想、倾吐所爱、尽情赞美的歌。
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赞美聪明伶俐、心灵手巧的歌:“一双鞋子费姐心,底子雪白面子新,底子拉的胡椒眼,面子扣的跳三针。
”有赞美憨厚老实的歌:“园中蝴蝶采花忙,情妹唱歌赞情郎,油头滑嘴妹不爱,爱郎老实人在行。
”有赞美勤劳的歌:“六月太阳热又热,情哥晒变乌梢蛇,人家骂他像黑鬼,我说哥哥好角色。
”有赞美形象健美的歌:“情姐生得好英雄,头上辫子像条龙,走路好像风摆柳,眼睛好像亮火虫“高山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山歌定情花为媒爱唱山歌是张家界土家族和白族的天性,同时也是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定情的一种方式。
比如一位后生喜欢上一位姑娘,他便会想方设法地在白天或黑夜到姑娘的房前屋后去长山歌试探.那歌词千变万化,有的歌这样起头:"天上乌云遮乌云,地下风的绕竹林.强风绕断竹林笋,唱个山歌试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姑娘听了歌后如若无心,就不理睬;如若有心,就会从吊脚楼上露出头来唱道:“见你唱歌我就来,脚踏园里花就开。
好花壶香香千里,好歌歌声逗风来。
”后生受到鼓舞,又唱道:好歌唱来好歌还,还个绿叶配牡丹。
穷哥单把穷姐恋,穷姐人好水也甜。
”姑娘接着唱道:“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菊花开。
风不吹来花不香,郎不招手姐不来。
”后生这时又唱:“马桑树儿叶叶肥,口喊姐儿保个媒,有朝一日成双对,砍个肘子来谢媒。
”姑娘接着又唱:“高山木叶细微微,问郎会吹不会吹,你若会吹木叶哨,只动木叶不动媒。
”两人这样唱下去,唱得彼此都动了心,就算基本定情了。
接下去,后生就会请人做媒,到女方家里去说亲。
也有的的不请媒人,而是用鲜花做媒再做试探。
其放大是,第一天在山中采来鲜花一朵,置于姑娘窗前,第二天放三朵花,第三天放五朵花,依此递增,保持单数,连放几次,姑娘就会有所表示,若花朵减少,说明被拒绝了;若花由单数变成双数,表明姑娘接受了爱。
这时再由男方带礼物到女方家正式求亲,若女方父母同意,两人的亲事就算正式决定了。
颁恩报日男女双方觉得儿女到了结婚的年龄,可以成家立业,男方则备俱相应的礼物,由媒人率同儿郎到女方父母足前,提出办“喜事”要求。
若岳父母暂不同意,儿郎就跪在岳父母跟前不起,要求颁恩,直至岳父母同意后,儿郎即以三叩首致谢,就算获得“颁恩”。
不久将和拟定的完娶日期用红纸写上禀告岳父母,俗称“报日”。
从此,男女双方各忙其事,女家赶紧操办嫁妆,男家张罗圆礼治酌一应事务,以待婚日来临。
猪尾巴信猪尾巴信是张家界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姻习俗。
⾣阳⼟家族婚礼上的四⾔⼋句⾣阳⼟家族婚礼上的四⾔⼋句作者:黄波经过提亲、认亲后,⾣州⼭寨青年男⼥就进⼊成亲(结婚)阶段。
⼀般⼥⽅⽐男⽅先⼀天请客,叫“花缘酒”,⼥⽅请客第⼆天叫“正席”,这⼀天下午,男⽅就请“押礼倌”(多是会“四⾔⼋句”能说会道、随机应变的同姓⼈)和唢呐⼿、⿎⼿、锣⼿、拨⼿等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家迎接“花姑娘”。
通常是第⼀天去,第⼆早上就将“花姑娘”娶来。
其中要讲究礼节、礼数,在这些场合最能看出谁更有⽂采、谁更灵活。
这时,“押礼倌”就是代表整个男⽅,说不赢⼥⽅就会要被戏弄。
⼀般经过“递投书”、“迎押礼倌”、“端杯盘”、“端杯盘说”、“经主”、“回车马(⼀)”、“回车马(⼆)”等程序,⼏个程序下来“四⾔⼋句”(四⾔⼋句就是顺⼝押韵的四到⼋字不等的句⼦,往往看到什么说什么)迭起,随机应变、见⼦打(说)⼦。
递投书话说⼥⽅“过客”(请客)第⼆天下午,男⽅组织队伍浩浩荡荡到⼥⽅家迎亲。
⼟家族有规矩在先,若⼥⽅客⼈还未完吃饭,“正席”还未散,听到男⽅唢呐、锣⿎声后,会赶紧派⼈将男⽅堵在路⼝。
这时男⽅就只能“扎营”在原地休息,在开阔地带放上⼏门雷管或⼤⽕炮,⼀来以此证明男⽅已到,⼆来向周围⼭寨显⽰男⽅家的富有。
⼥⽅客⼈吃完夜(晚)饭,收拾完碗筷,必将在男⽅必经之路上摆上桌⼦,上放⾹烟、⼟烧酒和茶⽔,就是所谓的“递投书”(就是⽤张红纸⾥⾯包着早已书写好的⽂字)。
这时⼥⽅派⼈通知男⽅已经准备好,男⽅在“押礼倌”的带领下,敲锣打⿎直达⼥⽅家摆好的桌前。
⼥⽅接待先⽣先劝男⽅下书先⽣喝茶、再喝酒、后抽烟,若“四⾔⼋句”对不赢时,就会受相应的处罚,并且还不能开道进⼥⽅堂屋。
此时,往往⼥⽅的弟兄叔⼦、左右邻居、亲朋族友都会在“递投书”的桌旁起哄,以此帮助⼥⽅接待先⽣。
⼥⽅家的接待先⽣早已在此等候。
待男⽅队伍⼀到,男⽅下书先⽣和⼥⽅接待先⽣,彼此作⼀揖,礼毕,这时只见滔滔不绝的“四⾔⼋句”从⼥⽅家接待先⽣⼝中⽽出: ⼀⾔申禀,下书先⽣,你来得急⾛得忙,龙⾏虎步⽓昂昂;你翻⼭越岭多⾟苦,汗⽔打湿新⾐裳;你来到茅棚接待不够,望祈海涵!这时男⽅下书先⽣不能停顿,接着道:⼀⾔回禀,接书先⽣,我⼀默(没)忙⼆默(没)慌,净脚(光脚)来到贵地⽅;我来到此地抬头看,你接书先⽣⼈才出众、品貌端⽅,开⾔就论古,出⼝就成章;你庭前摆起⼋仙桌,⾦杯⽟盏摆桌上,⾹茶美酒样样有,⽵叶青来⼗⾥⾹;仁兄提壶把茶敬,⼩弟在此不敢当,⽼亲⽼戚不必不必!⼥⽅接待先⽣本可继续刁难,但通常给台阶下,放下茶杯,提上酒壶:⼀⾔申禀,下书先⽣果然能,赛过古代那萧何;萧何才能和六国,卧龙⾆战吴群雄,你⼝笔双全,聪明聪明,你能说会⼲,⽂武双全;今⽇到此为何事(本来知道,特意戏弄)?请你把我说分明,我且劝上⼀杯酒,若不嫌弃多饮⼏旋(杯)。
土家族婚俗盘点土家族的婚俗词有哪些
>土家婚俗词(一)盐女当年追廪君,仙姿蝶影伴晨昏。
芳云甘雨滋山水,一代风情遗子孙。
注:廪君,是远古巴人部落首领,名务相,俗称“向王天子”;盐女,是盐水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世称“盐水女神”,又尊为“德济娘娘”。
据史书载: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
(二)妙龄巴女暗怀春,莫毕阿谁众里寻。
一把锅灰多少爱,悄然抹向意中人。
注:土家族姑娘爱上了小伙,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他的脸上,称为“找莫毕”。
莫毕,土家族语,意为“虎仔”,即姑娘的意中人,因为虎是土家族的图腾。
(三)女儿当嫁盼提亲,佯骂媒婆屡叩门。
欲允还推再移伞,一桩婚事待良辰。
注:“改土归流”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也成为土家族不可违背的礼仪。
青年男女即便是自由恋爱,也必须要找媒人提亲、说媒。
媒婆到女方提亲时,如果遭到一些诙谐的“谩骂”,就可能应允。
媒人须三次到女方家提亲,无论天晴下雨,都要带上一把伞,名曰“团圆伞”。
只有女家将伞移动,方可再提亲事。
(四)漫纺霞光织锦纹,西兰卡普缀鸳衾。
姑娘临嫁偏多梦,巧手描来幻亦真。
注:“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织锦。
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
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亲手织出的“西兰卡普”做嫁妆。
(五)择定佳期日渐临,相邀姊妹泣离分。
山情水谊歌相诉,悲喜交加泪满襟。
注: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婚俗。
新
娘在婚期前半个多月或一个月就要开始哭嫁。
最初隔夜哭,后来连夜哭,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轮番陪哭。
其“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
婚期愈近,哭愈悲切;至上轿前,新娘已是嗓子嘶哑。
(六)青青丝线解香尘,弹破羞容妆面匀。
纵借银簪高挽髻,一时难改女儿心。
注:女子出嫁的当天,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化妆。
化妆分三步程序:一是“开脸”,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并将眉毛绞成新月形;二是“上头”,将发辫挽成“粑粑髻”;三是“戴花”,在发髻上插一枝红艳艳的花朵。
女子“开脸”、“上头”后,意味着已成少妇,其装扮与少女判若两人。
(七)童子陪郎十友欣,席间飞韵伴移樽。
华堂壶手频添酒,行令不知第几轮。
注:正式结婚仪式前夜,男方要坐“十友席”。
请来九位十二岁左右的童男陪新郎,摆上果碟,边唱边说边吃喝,唱者曰“歌”,说者曰“令”,总称“令歌”。
说令时,传递令杯,互比口才,风趣恢谐,在于营造喜庆氛围。
(八)盒装服饰盖罗巾,背往女方为娶亲。
此日共求繁衍事,两家过礼换双禽。
注:婚期头日或当日,男方须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的酒、肉、盐、茶、米、豆等,称为“过礼”。
“过礼”之物用一个特制的木盒装上,上面盖着个花袱子。
土家人称之为“背盒”或“背山”。
在“过礼”物中,两只鸡(一公一母)必不可少,象征着生息繁衍。
(九)露水鞋加露水裙,送亲路上避妖氛。
嫁衣彩绣谁曾用?泪洒新痕掩旧痕。
注:新娘上路时,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带着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
同时,新娘还要上着大摆“露水衣”,下配八幅“露水裙”,头包青丝“露水帕”,脚穿绣花“露水鞋”;进男家门之前,新娘须换下
这些衣物。
除绣花“露水鞋”由新娘的嫂嫂亲手制作外,其他均由男方送来。
这些衣物多是借用,婚后归还原主。
(十)踩斗堂中未解颦,临行甩筷谢门神。
娘婆同旺新人愿,前撒黄金后撒银。
注:临上路前,新娘要站在事先放置在堂屋中间装满粮食的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寓意着把富贵留给娘家。
“踩斗”之后,要手拿两把筷子,使劲向身后撒去。
有童谣:“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
前头八双跟我去,我自拿来我自吃。
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十一)成套嫁奁红透殷,背亲绸带更牵魂。
家兄背妹出门去,若负千斤步步沉。
注:土家姑娘出嫁时,由哥哥背上轿;首先慢步背出闺房,在拜别仪式结束后,再用“背亲带”背上花轿。
“背亲带”是一条长逾七尺的红布,由男家“过礼”时送来。
无兄者,由弟或叔替之。
陪嫁的箱、柜、桌、椅皆用山漆涂之,其色红里透黑。
(十二)男女拜堂即缔姻,双双挤进洞房门。
只为日后当家主,抢坐新床各用心。
注:新人拜过天地,祖先、父母和对拜之后,新郎引新娘进入洞房,称为“坐床”。
在进门时,都想争先一步,抢坐到床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由谁当家。
(十三)十盘八扣宴佳人,新妇拥为座上宾。
花膀伴随吹打乐,催将绣品献亲邻。
注:土家新娘在男家吃第一顿饭谓之“陪新姑”,亦称“领席”。
席间常有“插花迎酒”,以猪膀二只,各切成十大砣,拌各种佐料,上甑猛蒸,熟后每砣插上用萝卜雕成的各种花朵,谓之“膀”。
十碗八扣上齐以后,响匠和打“大盘子”的人,一同到厨房,由厨师将膀放于大盘子中,并点上一对红腊烛,鸣炮奏乐,将膀送至新娘席上,谓之“迎膀”。
新娘(或送亲客)
将事先准备的利市钱馈赠给厨师、响匠和打大盘子的人。
(十四)世代土家居远村,族人嫁娶古风淳。
若非台上巴人剧,何以神州传异闻?注:《土里巴人》由长阳歌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陈洪创作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曾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她展示了奇异、独特的土家族婚俗,既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婚俗风情画卷,又是一首首礼赞生命、讴歌爱情的抒情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