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哭嫁
- 格式:pdf
- 大小:108.36 KB
- 文档页数:1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
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
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
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
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姓名杨墙境学号20120832825 专业历史学指导教师2014 年10 月29 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 (3)二、土家姑娘在哭嫁习俗中的角色及其情感态度 (4)三、哭嫁——标志土家族女性人生转折的象征仪式 (4)四、当今社会土家族婚俗哭嫁的功利化 (5)五、结论 (5)六、致谢 (6)七、参考文献 (6)土家族婚俗沿袭演变——哭嫁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杨墙境指导老师:谢进东摘要:本文就土家族婚俗哭嫁的沿袭演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对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今哭嫁形式等进行分析研究,更进一步反映土家族极具独特的民族民俗。
哭嫁,是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
出嫁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哭话内容,出嫁前半个月开声哭(开始哭),寨子上新婚女性和未婚姑娘均陪同在新娘身边,共同探讨和研究哭话内容,哭的内容很多,一般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
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
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欣喜。
解放后,哭嫁习俗渐渐消失,今天我我们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
现在,哭嫁仅在边远僻偏的山寨被流传下来,但这原本古老而独特的习俗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却成了这些所谓“新娘”们的赚钱方式,变得更加功利化……关键字:土家族婚俗演变哭嫁功利化引言: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旧时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而且逐渐趋于功利化……一、土家族婚俗哭嫁的起源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哭嫁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婚俗习惯。
土家族哭嫁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习俗,是土家族的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
现在偏远的山寨还有哭嫁的习俗,其他的土家族婚礼没有那么传统的哭嫁。
★哭嫁的历史渊源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哭嫁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年第03期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会其意则意蕴丰富。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土家婚俗系列舞蹈剧《哭嫁》土家婚俗系列舞蹈剧《哭嫁》“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在逶迤的武陵崇山峻岭桀骜而来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曲曲弯弯的清江河和。
在清江的两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民族。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居住着古代巴人的后裔——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白族。
在土家山寨中,上古时代洛流传着土家民俗之一奇,中华民俗之一绝——哭嫁。
千百年来,土家不婚女儿在这一独特的民俗之中走进婚姻殿堂,又传承于后一代。
她们满怀的是喜悦和甜蜜,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哭嫁歌音调纯真,乐感极强,具有优美、舒畅、委婉的风格。
它以歌代器、以器代歌,哭中带唱,唱中有哭,情调悠扬凄楚,感人情怀。
哭嫁,饱含着侗族人的勤劳、质朴、善良、智慧,也奔放出有一个优秀的民族挚爱生活,追求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凝聚着土家族人民对渴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激发着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热情。
我们班莱班县演绎了下面的故事,粗略地向观众朋友介绍一下女儿的绝唱——哭嫁!第一场序青山巍峨,绿水长流。
如诗如画的山川田野。
古朴、雄浑、带有独特部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仿佛本代之音在山水间回荡。
粗犷、豪放、婉转的山歌《相思调》由远而近……(伴歌,)正月相思正月正,奴家得哒相思病(哥儿喂),瞒到爹妈不做声;二月相思姐做鞋,拿起鞋子人又来,(哥儿喂—)白布包起怀中揣;三月相思三月三,桃子开花红满山(哥儿喂),情哥不来是枉然……五月相思五月五,河里来哒龙船鼓(哥儿喂),没见哥哥过端午……云海茫茫,气宇雄浑,春光明媚杰列中一位土家怀春少年(春儿)款款飘逸而来。
见山花盛开、水欢鱼跃,恰人的春色顿解相思之愁,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美丽、鲜艳的山花辉映着少女。
她忍不住去梓蝠那香溢心脾飞檐翘角的山花,并采下一朵插在秀发上才,使春儿点缀在山花丛的陪衬下越加美丽。
她对着哗哗流着的河水,顾影流盼,乐滋滋地照。
向大山、向人们、向春天展示芬芳着婀娜多姿而越发成熟的美丽身材,以及山花的芳香。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她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的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蕴育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并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摆手舞、土家打溜子、毛古斯等。
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上去考察研究土家族文化。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土家族文化以及相关艺术的论著,但笔者发现更多的是从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上去谈论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发展演变史。
而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发展水平,更能反映人们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笔者旨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从对哭嫁歌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民歌的简介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众所周知,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留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生活风俗等差异,使得各民族的民歌风格特点相距甚远。
所以,民歌的分类法可以按照其音乐体裁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我们首先可以从民歌的艺术特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感于哀乐,有感而发”的民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歌,自然就会使用当地方言的音、韵来演唱,听起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才更能体现当地民歌浓烈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声调美的享受。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
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大概一个礼拜左右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
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据说“哭嫁”这一民俗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这以后,“哭嫁”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了 [1] 。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四川农村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区汉族聚居地还残留哭嫁习俗。
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
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
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
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
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
86Culture文化零零总总哭嫁歌土家族整个结婚过程都是伴随着婚俗歌曲进行的。
按婚礼程序又分哭嫁歌、扮郎歌、拦门歌、发亲歌、交亲歌等。
每到天黑,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
哭嫁歌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辞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撒筷子、哭上轿等,相对应地,还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内容。
凡哭腔优雅、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者均会受到称赞。
土家历代重视哭嫁,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借以告别在娘家的闺女生活,抒发情感,这是土家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旧时,不少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以免婚前哭得不好,遭人笑话,视为愚笨。
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你停我唱,通宵达旦,若悲若喜,悲喜交融。
经过一代代土家妇女的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充满浓郁的风土味。
“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有放声哭唱的,也有低声泣唱的。
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
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七言五句”的。
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
“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
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
土家哭嫁作者:葛晓泉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1年第12期聚居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在婚俗方面保留着古朴的民族习俗,别具一格的环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中“哭嫁”最有代表性。
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描绘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
”这些歌唱,来自于社会底层,带着泥土芳香,有质朴的民俗美。
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
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
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
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土家民族风情。
哭嫁歌的格调新颖,哭词长短成句,贬褒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
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
哭嫁产生的历史背景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土家族哭嫁风俗_550字
十姊妹歌,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礼前三日开始,哭三天三夜。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数碗,邀亲邻少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嫁歌每首四句,先从母亲哭起,接着是父、祖、兄弟、姐妹。
哭完直系亲属再哭旁亲。
哭到哪位旁系亲人,则此人需送钱添箱。
凡是来劝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则须陪哭。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离别苦,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
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惋动人。
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本是土家民族独特风俗的传承,也是土家文化之精髓。
十年前,土家女子出嫁时不会哭或哭得不动人,还会被人耻笑,而现在,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却极少有人再哭了。
大概这也是土家民风民俗日益零落的迹象吧。
或是土家旅游业热点多卖点少的根本原因之一。
别失却那分土生土长的古朴韵味,别失却那分原始的生态文化,愿哭嫁歌不会成为土家族的千古绝唱。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当地土家族姑娘出嫁)对于现在的很多网友来说,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种不同的习俗,尤其是在女方出嫁的时候,其中的风俗更是别有不同。
在很多人认为新娘出嫁办喜事,应该是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才对,但是在贵州铜仁土家族的姑娘们,出嫁的时候却需要用“哭嫁”来表达,其中哭妈妈,哭哥哥,哭姐姐,用来表达离家的不舍。
如今,这种当地的“哭嫁”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哭嫁”的唱词更是各各不同,有其中的文化传承在里面,让很多网友对其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是“正哥看生活”,和你一起追踪社会热点,感受百姓生活,解读人间百态。
近日,网友“杨大哭嫁”就专门上传了一段视频,表现了当地土家族姑娘“哭嫁”的完整过程。
其中,第一段就是女儿出嫁时候,走下阁楼“哭嫁”自己母亲的过程。
新娘一身盛装用一块手帕捂住脸面,由相应的人搀扶着走下楼梯,一边走一边唱:“妈耶,我的娘,油菜开花油菜黄,我今要离阁门房,脚踩楼体十二步,步步都是离娘路。
”在新娘下了阁楼,经过厨房的的时候还要继续唱:“厨官师傅利索些,油汤油水少沾些,我左脚胩门顶天地,右脚胩门拜祖宗。
”之后,新娘来到了拜别祖宗牌位的地方,整个场合看上去非常的庄严,而屋子两旁更是站满了新娘的亲人和好友,见证着新娘出嫁离开娘家的最后一幕。
新娘照样用手帕捂着脸,一边前行一边嘴里唱道:“油菜开花油菜黄,四亲六戚站两旁,我的老祖公唉祖宗佬,我的爹耶我的妈耶,你们好话拿一句,拿去那家安天地!”在新娘泣不成声的过程中,新娘的亲生母亲开始给新娘挂红,然后一些亲戚女性也纷纷过来给新娘挂红,其中包括伯母,舅妈,嫂子等。
很多网友认为像这种风俗,就是因为只有在离开娘家的时候大哭一场,在今后的婆家里才会过得顺风顺水,同时也表达了女儿离开娘家的不舍。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高兴的日子哭成这样子,是不吉利的,这样的习俗太吓人了,同时把新娘也累得够呛,如果不会“哭嫁”的话,是不是就不嫁人了?其实,这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对父母辈说的感恩哺育的一种方式,不会用煽情的语言来表达,就用朴实的话语唱出来,让人觉得新娘有孝心。
土家族婚俗——哭嫁,让你了解不一样的风俗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俗。
新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多则一周。
哭嫁时,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
哭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兄弟”、“哭吃离娘席”、“骂媒人”等。
离别、眷恋、喜悦、激动、伤心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十分复杂。
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
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
“哭吃离娘席”离娘席来我不吃,吃了怕把娘忘记。
娘你一生教育我,教我学会了做人。
“娘劝女”你是娘的宝贝女,最听话来最在行。
不是娘来不留你,自古女大不中留。
到了那边做媳妇,公婆都要爱心头。
自己丈夫要心疼,家庭和谐有盼头!“哭父母”一尺五寸养育起,受了几多冷和饥;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几多根;青布裙来白布腰,背过几多山和坳;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牡丹红了多少颗,老了我娘心一颗。
天上星星月不明,我爹为我费苦心;一怕我们受饥寒,二怕我们得疾病;三怕穿戴比人歪,披星戴月费尽心;四怕我们没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女儿盘成人,爹的恩情比海深;我今离别父母面,心里难过泪淋淋;女儿离开父和母,难报父母养育恩。
“哭兄弟”哥兄老弟你听言,儿女孝道是真言。
我要出嫁随人去,家里老小全靠你。
“嫂劝妹”后园有棵离娘树,离爹离娘无其数。
后园有朵离娘花,离了穷家到富家。
“骂媒人”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的鸟儿哄得来。
你做媒人想逮酒,山上的猴子哄得走。
花言巧语几箩斗,哄了粑粑哄猪头。
一个猪头十二斤,媒人吃了长泡根。
一槽粑粑十二沓,媒人吃了粘嘴巴。
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除了欣赏那奇峰竞秀、气势壮观的自然景观外, 当地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也别有一番情趣。
未婚男女通过赶“边边场”、山间对歌、木叶传情等方式,男子会向相识或陌生姑娘传送爱的信息,主动展喉歌唱:阿妹家园有棵梅,你家爹妈砍刺围,干围万围围不住,哥变蜜蜂花上飞。
如果姑娘有好感,也会和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阿哥是否吹得来,有朝一日学会吹,只用木页不用媒。
姑娘以大胆的方式表达给对方.这就初功告成.姑娘得到父母同意后,男方就请媒人穿针引线,并选在一个重大节日里备一块丰厚的带尾巴的腚肉送到准岳母家。
女方会热情款待,但对婚事只字不提.男孩回家,如果那块屁股肉只切了一小块,其它连尾巴一同返回,那准没戏了。
女方如果全部收下,那意味着好事成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恋人之间的感情升温。
男女双方会商量结婚事宜.从这以后,土家姑娘就会偷偷练唱哭嫁歌。
当男方把结婚喜日送给女家,姑娘本应兴高采烈,全家也应笑语欢欣,但出现的却是哭声满堂.这就是哭嫁的开始。
从即日起,嫁女在闺房摆桌,邀女性亲朋好友九人围坐四方,自己居中,并领哭唱,同伴接唱.哭嫁主要内容是:追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拜托兄嫂事.哭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的.节奏自由,曲调朴素,语气词特定。
一般情况嫁女事前都偷偷学会了哭嫁词曲。
母女对哭的歌词有:女:娘呀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呀梳把头,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摇白了头。
娘: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女儿去哎娘难留,往后日子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度春秋。
哭嫁也有骂人的,不过不会是真意的,主要是哭骂媒人。
哭词大意是:你那背时(不走好运的意思)媒人想挂面(礼品:面条),那背时媒人想猪头,那背时媒人烂嘴巴,那背时媒人烂舌根.媒人呢,听了不但不恼.反而不时插嘴笑唱:燕子大了出花楼,狗崽大了往外走,女儿大了出嫁了.我不烂觜你会磕响头求.一哀一喜,一恼一笑,风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哭嫁,曾是我国广为流行的婚仪习俗。
土家族地区始终流传和保存了完整的哭嫁习俗。
这是本地的县志记载的哭嫁的习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陪十姊妹”下面我会介绍一下哭嫁的流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在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亲娘要替新娘梳头、开脸。
把姑娘原来的辫子梳成“粑粑髻”。
请人将脸上的汗毛拔去,眉毛扯成一勾新月的样子。
这时要《哭上头》、《哭扯眉毛》。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上轿的时辰一到,新娘要拜别祖宗了。
新娘手中拿两把筷子出了房门,往前后各撒一把,表示分别。
这时又要《哭别祖宗》。
告别祖宗之后,灯笼火把都点亮。
新娘上轿时,又要《哭上轿》。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娘坐在轿子里仍然唱着哭嫁歌,一直唱到男方家能听到哭声才停止。
每一种婚俗,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也是历流传演变的结果。
那些古老的抢婚习俗,在今天的土家族婚俗中扔然保存着。
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后,请巫师杀只公鸡,用鸡血洒在轿子四周,同时将轿子四周打扫一遍。
这是古老的抢婚习俗的一种模拟表演。
鸡血表示抢婚时发生过流血事件。
扫轿,表示毁去抢婚时留下的脚印。
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土司管辖。
在古老的婚姻制度下,土家族青年男女还是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
他们在每年一度的“摆手节”和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清代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强行推行封建包办婚姻。
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命运。
在买办婚姻制度之下,妇女完全失去人生自自无法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
于是土家族妇女便借助哭嫁和唱哭嫁歌的形式,来宣泄对封建买卖婚姻和家长制约不满。
意义土家族哭嫁婚仪的成年礼仪形式主要有二种是“上头”、“开脸”仪式。
两种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女子的少女时代已经结束,成年妇女的生活已经开始。
女子的哭唱使这样一种新旧交替的意义更加显赫,从而使女子自身更加强了成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