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土家族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音乐文化中,婚俗仪式音乐是其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音乐文化形态,究其产生原因,与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及文化的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土家族婚俗仪式作为一种婚姻习俗被所有土家族聚居区域内的本族土著居民沿用至今,在土家族婚俗仪式得以展现的整个历程之中,不仅和其他兄弟民族之间有相似之处,同时,骂媒、哭嫁、陪十姊妹、陪十弟兄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婚俗仪式音乐文化形态,其中蕴涵土家族特定文化内涵的程式和礼数与其他兄弟民族有着明显区别,是土家族婚俗文化整体完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生仪礼环节。
在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中除了“哭嫁歌”以外,另一个重要的仪式伴奏音乐是土家族打溜子,它主要运用在婚俗仪式和喜庆的节日中。
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是土家族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打击乐,也是一份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标题来自于大自然,其乡土气息浓厚,表现了土家族人的淳朴、热情生活的气息,具有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对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中“哭嫁歌”和“打溜子”进行专门的研究,本为将其意义、内容和音乐特色作为研究和探讨。
■研究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特色的意义1.有利于世人正确的了解土家族的民风民俗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喜典。
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少则数日,多则一二月,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通宵达旦的哭。
在哭的同时还要使用乐器合奏“打溜子”来给予伴奏,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音乐特色。
土家族的婚俗仪式一直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订婚前的礼仪—行聘订婚—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衣—喜期。
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
其间有上头:女子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陪十姊妹;哭嫁;背新娘上花轿;铺床;拜堂;抢房;喝交杯酒;闹房;回门。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婚礼仪式音乐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文章主要概述了互助土族婚礼的音乐特征、演奏形式、曲目内容以及其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该地区婚礼音乐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作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所具有的价值。
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音乐传统而闻名。
其中,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作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土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审美观念,更是传承和弘扬土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进一步了解其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婚礼仪式音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对其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土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婚礼仪式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参与婚礼仪式,记录了音乐演奏的实际情况,包括演奏形式、曲目内容等;同时,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婚礼音乐的看法和认知。
此外,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进行了梳理。
四、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特征1. 音乐形式: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以民间乐器演奏为主,包括吹奏乐和弹拨乐等。
吹奏乐以唢呐为主,音色高亢激昂;弹拨乐则以三弦、琵琶等乐器为主,旋律优美动听。
2. 曲目内容:婚礼仪式音乐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喜庆、祝福、祈愿等主题的歌曲和乐曲。
这些曲目既表达了新婚夫妇的喜悦之情,也寄托了家人和亲友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3. 演奏场合:婚礼仪式音乐的演奏场合主要包括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本身以及婚宴等环节。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信仰,还反映了其社会结构、婚姻习俗和音乐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探讨其音乐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二、调查方法与背景本文通过对青海互助地区的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实地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资料收集,全面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调查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多个土族婚礼现场进行观察,并对当地的老人、音乐家和民俗学者进行了深入访谈。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三、婚礼仪式音乐的类型与特征(一)音乐类型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舞蹈音乐、器乐等类型。
这些音乐在婚礼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土族婚礼音乐文化的独特风貌。
(二)音乐特征1. 旋律与节奏: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其音乐风格既体现了土族人民的豪放性格,又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2. 乐器: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包括鼓、镲、唢呐等。
这些乐器在婚礼现场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
3. 歌词内容: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表达了新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反映了土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四、婚礼仪式音乐的实践与应用(一)婚礼筹备与仪式流程土族婚礼的筹备过程复杂而繁琐,其中包括选定婚期、请阿卡(司仪)、筹备嫁妆等多个环节。
在婚礼现场,不同的音乐类型在各个环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整个婚礼增添了喜庆与欢乐的氛围。
(二)音乐在婚礼中的作用1. 沟通与交流:通过歌唱和舞蹈,新郎新娘与亲友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
2. 庆祝与祈愿:音乐在婚礼中起到了庆祝与祈愿的作用,为新人祈求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3. 传承文化:通过婚礼仪式音乐,土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反映了土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更是维系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以期为土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收集了大量关于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随后,我们深入到青海互助地区的土族社区,实地观察了婚礼仪式的全过程,并与当地的长者、音乐家和参与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婚礼仪式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三、婚礼仪式音乐的类型与特点1. 婚礼前奏音乐婚礼前奏音乐通常以欢快的舞蹈音乐为主,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
这些音乐多以打击乐器为主,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婚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是整个婚礼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音乐部分,通常以传统乐器演奏的旋律为主,旋律优美、庄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婚礼进行曲中,还穿插了歌唱和舞蹈等表演形式,使得整个仪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婚宴庆贺音乐婚宴庆贺音乐是整个婚礼仪式的尾声部分,通常以欢快的舞蹈和歌唱为主,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和喜悦之情。
这些音乐多以民间小调为主,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喜庆氛围。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它反映了土族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维系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同时,它还在婚礼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调节气氛、促进交流、增进感情等。
此外,婚礼仪式音乐还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代代相传的仪式和音乐,将土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五、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面临着诸多挑战。
浅论土家族风俗文化——土家婚嫁习俗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土家风俗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婚俗、服饰等方面内容。
土家人婚嫁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哭嫁、穿离娘鞋、抢床(坐床)等。
土家族的服饰更具有民族特色。
独特的土家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土家人生活习俗,土家人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土家族独有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村风民俗、婚丧嫁娶都具有一整套特定的规范和仪式。
随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溶入,土家村寨的生活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婚嫁、民族服饰、哭嫁歌、定亲、回门目录土家族风俗 (1)摘要 (1)关键词 (1)目录 (1)正文 (2)土家族婚俗 (2)求肯及姊妹歌 (3)哭嫁歌 (4)土家族的服饰 (5)浅谈土家族风俗文化——土家婚嫁习俗婚姻,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意味着新的家庭结构、新的生存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命诞生,甚至意味着新的社会地位。
在土家人心目中,唯有结婚,才算“成人”,只有结了婚,才有资格在人生的论坛上发言。
土家婚俗之美,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向往、怀旧、怨恨、挣扎等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
恐怕只有最高明的艺术家,才有能力将如此庞杂的意象,果断而明智地集中到这一点。
土家婚俗之奇,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难以割舍,浪漫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最真切自然地反映了前后两种生活的联系和过渡。
也只有最睿智的思想家,才会如此殚精竭虑地将这些人类终极关怀的伦理学概念,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在堂前檐下。
土家姑娘的出嫁,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喜大戏。
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
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有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手续。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土族居住地。
其土族婚礼习俗及其特有的音乐,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二、土族婚礼概述土族婚礼是土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它融合了宗教、习俗、音乐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土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土族婚礼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旋律独特,形式多样,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意义。
三、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互助土族地区,对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对土族婚礼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2. 调查内容(1)音乐形式:包括歌曲类型、乐器种类等。
(2)音乐在婚礼仪式中的运用:如婚礼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音乐,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作用。
(3)音乐的特点:包括旋律、节奏、调式等。
(4)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包括老一辈与新一代对音乐的认知和传承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对音乐保护的措施。
四、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特点1. 歌曲类型丰富:包括歌唱、说唱、舞蹈等多种形式。
2. 乐器种类多样:主要有唢呐、鼓、镲等传统乐器。
3. 音乐与仪式紧密结合:在婚礼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音乐,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4. 旋律独特:土族婚礼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 表达情感深刻:通过音乐,土族人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五、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1. 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
老一辈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新一代,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2. 保护措施: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土族婚礼音乐文化。
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土族婚礼音乐进行记录、整理和保存;开展土族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土族婚礼音乐的魅力;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土族婚礼音乐等。
土家族风俗作者姓名:xx听课证号:xxx学号:xxxxxxxx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土家族风俗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土家族。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是一篇帮助读者快速、有效了解土家族的文章。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白虎崇拜、毕兹卡、廪君、西兰卡普目录土家族风俗 (1)摘要 (1)关键词: (1)目录 (1)正文 (2)一、土家族历史 (2)二、土家族文化 (2)1.白虎崇拜 (2)2.民歌 (2)3.“毛古斯”舞 (3)4.“西兰卡普” (3)三、土家族婚俗 (3)四、土家族宗教 (3)五、土家族习俗 (4)六、土家族禁忌 (4)致谢 (4)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1.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土族婚礼歌看土族音乐文化特色【摘要】土族婚礼歌是土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传统表现形式。
这些婚礼歌曲不仅在音乐特色上有着显著的特点,而且歌词内容也反映了土族文化的精髓。
除了婚礼歌,土族音乐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特色,如土族舞蹈和器乐等。
土族音乐文化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土族音乐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世人带来无尽的美好与感动。
【关键词】土族,婚礼歌,音乐文化,特色,历史背景,传统表现形式,音乐特色,歌词内容,独特魅力,传承,发展1. 引言1.1 介绍土族婚礼歌土族婚礼歌是土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土族人民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情感表达。
在土族人的婚礼仪式中,婚礼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通过歌声传达出新人和家人们的欢乐祝福和感恩之情。
土族婚礼歌既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风格,又体现了土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
在婚礼现场,土族婚礼歌的节奏明快、激昂,歌词充满了对新人幸福生活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土族婚礼歌不仅是婚礼仪式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土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传承着土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向往。
通过研究土族婚礼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土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体会到土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
1.2 概述土族音乐文化特色土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土族音乐深受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影响,在表现形式、音乐特色和歌词内容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土族音乐以其淳朴、优美和悠扬的旋律吸引着广大听众,展示出土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方式。
土族音乐中常常融入丰富的节奏变化和音调变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貌。
通过土族音乐,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土族文化的魅力和韵味,体会到土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美好的向往和表达。
从“以歌为媒”到“以哭为诉”——论土家族哭嫁歌婚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从“以歌为媒”到“以哭为诉”——论土家族哭嫁歌婚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歌婚恋文化是土家族独特的婚姻习俗,以歌曲作为传情媒介。
然而,对于土家族而言,歌并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更是一种让人们畅快地宣泄感情的方式。
在土家族的婚姻仪式中,妇女们穿上传统的土家绣花裙、红色丝带,在歌句间舞动着轻灵的步履,歌唱着自己的心声。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歌婚恋文化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和意义,土家族的婚姻文化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土家族的哭嫁传统是土家族另一种特色的婚姻仪式。
新娘离开父母家时,要表达离别之情,向父母爷爷奶奶们以及哥哥姐姐们送上最后的祝福。
在这个仪式中,娘家女亲属和新娘一同高声哭泣,表达着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种特殊的离别方式,凝聚着土家族婚恋文化中无尽的亲情与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风俗习惯的改变,土家族的婚恋文化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年轻一代日渐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在婚姻仪式中,土家族的歌唱习俗逐渐衰退,婚礼变得越来越西化,更多地借鉴了现代城市的婚礼形式。
这种转变既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土家族婚姻文化失去独特特色的体现。
然而,土家族的婚姻文化非常宝贵,它代表了土家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家族温暖的情感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土家族歌婚恋文化传承了民族传统与家族凝聚力,对于维护家庭稳定和传统文化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土家族的婚姻文化体现了尊重和关爱长辈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家族的团结至关重要。
再次,土家族哭嫁习俗强调了亲情和感恩的重要性,今天的社会已经沦陷于物欲横流的追求,土家族的婚恋文化能够帮助人们重拾对爱与情感的珍视。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婚恋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增加对土家族婚姻仪式的保护力度。
土家族传统民俗与习俗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民俗与习俗,这些民俗无论是在结婚、葬礼还是在节日庆典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土家族传统民俗和习俗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文化传统。
一、婚俗婚姻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土家族而言,婚姻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土家族的婚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包括婚礼仪式、嫁妆习俗等。
1. 婚礼仪式土家族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订婚、求婚等环节。
在迎亲的环节中,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服,并由新郎一家去接新娘。
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亲友们会一起唱歌跳舞,以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 嫁妆习俗土家族的嫁妆习俗也十分独特。
新娘家会准备一些礼金、衣物和家具等送给新郎家。
这些嫁妆物品通常都经过精心准备,代表着新娘家对新娘的爱护和祝福。
二、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传统土家族中,葬礼并不是一次悲痛的仪式,而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尊重和怀念的方式。
土家族的葬礼通常分为几个步骤,包括告别仪式、火化、跳坟舞等。
1. 告别仪式土家族的告别仪式通常会持续几天,亲友们会聚集在一起送别逝者。
在仪式中,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白色葬礼服,举行祭拜和祈福的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怀念。
2. 火化火化是土家族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火化的时候,亲友们会齐声高歌,并在火化的过程中跳坟舞,以祈福逝者能够安息。
三、节日庆典习俗土家族的节日庆典也是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这些庆典活动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
1. 清明节清明节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土家族人会扫墓祭祖,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祈福活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2. 彝族年彝族年是土家族的农历年,也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彝族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舞蹈和民俗表演等庆祝活动,一起度过欢乐祥和的时光。
总结:通过对土家族传统民俗和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传统。
从土族婚礼歌看土族音乐文化特色【摘要】土族婚礼歌在土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反映了土族人民的婚姻观念与生活情感。
土族音乐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承载着土族人民的民族情感与文化传统。
土族婚礼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意义,通常以民间语言演唱,音调优美动听、旋律节奏明快。
土族音乐中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土族人民的独特文化精神。
乐器和演唱方式也体现了土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木琴、二胡等乐器常常被用于演奏。
当前,土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土族音乐文化特色的独特价值不可估量,需要更多的人关注、传承和弘扬。
对土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努力,让土族音乐文化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土族婚礼歌、土族音乐文化、历史传承、特点、意义、民族特色、乐器、演唱方式、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地位、文化特色、价值、传承、发展、思考。
1. 引言1.1 土族婚礼歌的重要性土族婚礼歌作为土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情感。
在土族婚礼中,婚礼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代表着土族人民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土族婚礼歌通过歌颂爱情、家庭和幸福生活的主题,表达了土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土族社会中,婚礼歌也是社会交流、文化传承和社会团结的重要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土族婚礼歌在土族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不仅是一种音乐表达方式,更是传承和发展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通过对土族婚礼歌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土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体验土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2. 正文2.1 土族音乐的历史传承土族音乐的历史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土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受到了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据记载,土族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土族在唐帝国的统治下,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了对音乐的创作和发展。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土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
在土族传统中,婚礼仪式是人生的重要事件之一,而音乐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土族婚礼音乐的特点、功能及其文化内涵。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方法,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实地调查主要在互助地区进行,观察婚礼仪式的实际过程,记录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同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民族志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土族婚礼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对当地的老人和长者进行口述历史采访,了解他们对土族婚礼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三、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类型与特点根据调查与研究,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婚庆歌曲、婚礼赞歌、新娘迎亲歌等。
这些音乐形式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土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一)婚庆歌曲婚庆歌曲是土族婚礼仪式中最为常见的音乐形式之一。
其旋律欢快、热烈,节奏明快,表达了人们对新人幸福生活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婚庆歌曲的歌词内容多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题,富有诗意和感情色彩。
(二)婚礼赞歌婚礼赞歌是土族婚礼仪式中较为庄重的一种音乐形式。
其旋律悠扬、庄重,常用于表达对新人美好品质的赞美和祝福。
婚礼赞歌的歌词内容多以赞美新人、祝福家庭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新娘迎亲歌新娘迎亲歌是土族婚礼仪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
在迎亲过程中,新郎的亲友会唱起新娘迎亲歌,以表达对新娘的敬意和爱意。
新娘迎亲歌的旋律柔和、温馨,节奏较为缓慢,歌词内容多以表达爱情和亲情为主。
四、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功能与文化内涵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婚礼仪式中,音乐能够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使参与者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传统婚嫁、葬礼、节日等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一、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独具特色,以其庄重而民俗色彩浓厚的仪式而闻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环节,比如彩礼交换、迎亲队伍等。
彩礼交换是土家族婚礼中的重要程序,新郎需要准备一笔丰厚的彩礼来送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尊重和感激。
在迎亲队伍中,新娘通常会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众多亲朋好友护送到新郎家中。
整个过程庄重而热闹,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二、土家族的传统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体现了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土家族葬礼中,亲友们通常会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葬礼期间,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撒地、撒尘、挂笺等。
撒地是指丧家人在出殡时将一些土壤洒在路上,象征着祭奠亡灵并祈求亡灵的归属。
撒尘则是为了避邪和祓除不祥,具有驱邪的意义。
挂笺则是亲友们在逝者的墓前悬挂纸条,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三、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其中,火把节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土家族群众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沿街行进,庆祝丰收和祈福。
火把节不仅是土家族人民展示自己的热情和喜庆的时刻,也是人们祈求吉祥和幸福的重要渠道。
此外,火把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比如土家族舞蹈、歌曲等,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文化魅力。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家族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习俗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和自豪。
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使土家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且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面貌。
希望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恩施风俗作文一、婚俗在恩施土家族和苗族地区,婚姻是人生重要的一件事情,涉及到两个家庭的联姻关系。
土家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包括了许多环节和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抢亲”仪式。
在土家族文化中,未婚女子要经过“抢亲”才能正式成为某人的妻子,这是一个充满了浪漫和戏剧性的传统仪式。
在“抢亲”仪式中,新郎要带着自己的亲友和亲戚,按照既定的时间和路线前往新娘家,以“抢亲”的形式来索取新娘。
新娘家则要表现出强烈的阻挠和抵抗,要求新郎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肯“出嫁”。
整个过程充满了亲友之间的友好竞争和互动,也展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坚定。
在婚礼仪式上,土家族人会进行许多传统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披背米”、“拜堂”、“酒宴”等等。
在新婚的第一个夜晚,新郎和新娘会共同走到自己的新房中,这被认为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和象征。
二、节日习俗在恩施地区,土家族和苗族人民过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
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在春节期间,人们要给长辈拜年,还要给小孩子压岁钱,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另外,在春节期间,还有吃年夜饭、贴春联、祭祖等传统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祭祖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拜祖先,还要摆上一桌丰盛的祭品。
此外,人们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美好。
端午节是一个与龙舟赛有关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会一家老少团圆,吃月饼、赏月,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猜灯谜、赏桂花等。
三、饮食习俗在恩施地区,土家族和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辅以各种蔬菜、肉类和野味。
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喜欢吃辣,他们善于调味,尤其擅长烹饪各种辣椒和调料。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制作各种传统菜肴,比如酸辣土豆丝、土家酸菜鱼、酸汤鱼等等。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是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其婚礼仪式音乐是该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探讨其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等问题。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婚礼仪式音乐作为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土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婚姻观念、宗教信仰以及音乐文化等方面。
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土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采访、录音等方式进行。
在青海互助地区,我们深入到土族村落,观察婚礼仪式的全过程,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婚礼仪式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我们还对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了采访,记录了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知识。
四、婚礼仪式音乐的特点1. 音乐形式: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主要包括歌曲、舞蹈、器乐等形式。
其中,歌曲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旋律和歌词。
舞蹈则以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动作展现土族人民的热情与喜悦。
器乐则以鼓、锣、钗等打击乐器为主,为婚礼增添了热烈的氛围。
2. 演奏技巧: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演奏技巧独特,包括演奏姿势、指法、音色等方面。
民间艺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传承,掌握了精湛的演奏技巧,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文化内涵: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爱情、家庭、宗教信仰等。
在婚礼仪式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达着土族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
五、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1. 文化内涵:土族婚礼仪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对自然、祖先、神灵的崇拜,对家庭、婚姻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等。
这些内涵通过音乐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传承发展: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通过老一辈艺人向年轻一代传授技艺。
湖北省土家族婚礼习俗作文《湖北省土家族婚礼习俗之趣》我的老家在湖北的土家族聚居地,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婚礼,那可真是一场特别又欢乐的大聚会。
土家族的婚礼,前期筹备就很热闹。
就说那新房布置,那可真是红红火火又别具特色。
被子褥子全是自家手工做的,上面绣满了各种图案,有象征吉祥的凤凰,有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喜气。
我去帮忙的时候,看到新娘的奶奶正眯着眼对着光仔细检查一床绣品,嘴里还念叨着一定要给孙女最漂亮的陪嫁。
看着老人认真的模样,仿佛她绣进去的不是丝线,而是对孙女满满的爱。
迎亲那天,新郎带着他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地来了。
不过想要娶走新娘可没那么容易。
新娘在闺房里,房门被姐妹们死死守住。
姐妹们就开始各种刁难新郎,出些有趣的难题,像唱山歌。
这可苦了新郎,他那嗓子就和被掐住脖子的鸭子似的,调跑得没边儿了。
但必须得把姑娘们哄高兴了,才刚刚有机会见到新娘。
新郎为了见新娘,脸憋得通红,扯着嗓子瞎喊,我们在旁边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好不容易见到新娘了,在出嫁的路上还有个特别的环节。
新娘要穿过一种用杉树枝扎成的拱门。
这拱门看着简单,可是意义非凡呢。
寓意着新娘像杉树一样正直,以后的生活顺顺利利。
交接的时候,新娘的父亲一脸严肃,把新娘的手交给新郎的时候,还狠狠拍了新郎一下,小声地说:“小子,好好待我姑娘。
”这一拍一叮嘱,让我觉得很暖心,就像是一种庄重的托付。
土家族的婚礼宴席那也相当有特色。
一桌子菜满满当当,全是土家风味。
摆手舞是宴席间不可或缺的娱乐节目。
大家围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幼,手拉手转着圈、唱着歌。
我这个外来客也被拉进去了。
那时候我感觉,大家的欢乐就像是能传染似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这次土家族的婚礼,新奇又有趣,每一个小环节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欢乐的氛围。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就像一本有趣的民俗故事书,翻开一页就是独特的风情,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
《土家族婚礼的“门道”》说到湖北的土家婚礼啊,真的是很有趣味。
土家族礼仪习俗之——婚礼第一篇:土家族礼仪习俗之——婚礼家乡的人生礼仪习俗——婚礼(土家族)我家住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万坪镇,这里属于土家族民族聚集地区。
土家族一直以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
对于从小生长在土家族的我而言,今天我所见到的所了解到的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
时代在发展,各种习俗也在变化着,因而家乡的婚礼习俗的变化是历史的趋势所在。
尽管婚礼习俗已经逐渐被汉化和简化了,可是作为土家族曾经存在过的一种习俗,它是我们这个名族的珍品,是我们的宝物。
从奶奶口述及自己的几次亲身经历,我对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了很多的了解。
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追溯到奶奶结婚的那个年代,具体的婚礼习俗的程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并且在随着时代变化着。
第一个环节是求亲。
最初的求亲需要三媒六证,需要媒人求3次亲,也即提3次亲。
第一次是问话,也就是男方派媒人去看女方家问话,如果女方有意考虑,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的求亲。
第二次求亲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故这次男方需要带糖、酒这些礼去问话,这次问话的目的是确定女方是否答应婚事。
对于求亲的人来说,这两次求亲忌讳带肉,如果带肉的话,就会有侮辱女方之意。
第二次的成功之后便是第三次求亲,即“插毛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认亲”,这次求亲所需要带的礼是一块肉、一瓶酒、一包糖。
在经过这三次的问亲之后,男女婚事就算是初步说成功了。
求亲必须经过这三次,并且每次的成功具体内容。
这个环节发展到今天已经简化了,媒人说媒之后,男女双方见面,若答应就可算是说定了。
第二个程序是求结。
求结也叫送日子,在送日子之前有一个取八字的程序,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就可以确定具体的结婚日期。
探讨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的音乐文化
【摘要】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相关研究的文字表述,大多集中为哭嫁环节的音乐本体描述。
其实,土家族婚俗仪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其仪礼环节中具有显在意义的音乐文化事象作概述性阐释,目的在于介绍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整体。
【关键词】土家族婚俗仪礼音乐文化
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的主体,就婚俗过程而言,土家族婚俗仪礼文化作为一种模式形态,被所有土家族聚居区域内的本族土著居民沿用至今。
土家族婚俗文化中的每一项仪式环节所呈示出来的音乐形态都具有文化人类学层面的
典型意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价值。
1.骂媒音乐
土家族人的”骂媒”是一种民风民俗,是土家族婚俗仪礼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文现象之一。
在骂媒的过程中,骂媒之人的言语均采用哭腔,以似骂还唱、似唱实说,骂中有唱、唱中有说,融骂、唱、说于一体,类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吟诵调的歌曲形式,在乡间田头、闺阁屋檐下缠绵荡漾。
绝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幺妹儿尚在闺阁,即便天性泼辣,不满意于媒人之言,因父母颜面及自己修养所需,虽名为”骂媒”,却不失优雅,以其骂词之优美,其声音之甜润,其旋律之婉转,其含蕴之丰富等文学艺术特征,决定了土家幺妹儿显然不可能是污言秽语、充满仇恨、辱骂性质的”骂
媒”实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通过”骂媒”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深刻反映了土家女性不满于封建伦理道德禁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诉[1]。
2.哭嫁音乐
哭嫁的内容蕴涵极为丰富,既可以是幺妹儿远嫁他方如何处理与婆家公公婆婆之间关系的人情常识求教,又可以是幺妹儿与父母之间难舍难离的情意述说;既可以是与儿时玩伴儿之间自远嫁他方便天各一方、不通音讯、企盼多一点机会相聚的互说衷肠,又可以是因即将为人妻媳,就伦理知识向自己嫂子婶婶的询问等等。
哭嫁音乐的话语形式以民间歌曲的演唱为主,既可以是幺妹儿的独唱,又可以是幺妹儿与玩伴儿、幺妹儿与父母、幺妹儿与兄嫂、幺妹儿与亲戚邻里等之间的对唱,还可以是幺妹儿与所有关心这桩婚事的人们之间的重唱。
哭嫁音乐的音乐本体以旋律线条的横向进行为主,既可以是幺妹儿、玩伴儿、父母、兄嫂、叔婶、亲戚邻里在整个哭嫁过程中的单旋律线条进行,也可以是幺妹儿与各位玩伴儿、父母、兄嫂、叔婶、亲戚邻里之间贯穿于整个哭嫁过程中旋律线条横向进行在纵向时
空中的叠置,即支声复调式进行[2]。
哭嫁音乐的行为主体以待嫁的幺妹儿为中心,具体声音表现因玩伴儿、父母、兄嫂、叔婶、亲戚邻里等多人的加入变得复杂,既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就幺妹儿出嫁这件事本身的哭诉,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就与幺妹儿出嫁这件事相关物事的哭
诉,并从行为主体的身份方面来看,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3.陪十姊妹音乐
“陪十姊妹”之俗,盛行于土家族各聚居区域,寻根问踪,此俗可见于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对于川西土家族婚俗”坐堂”之礼较为翔实的记录:”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
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
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3]。
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
”可见”陪十姊妹”之俗即吉道人笔下”坐堂之礼”。
”十姊妹”以新娘为中心坐定,陪嫁歌台上正式哭歌开始之前,一般情况下,幺妹儿新娘的父母都会安排一挂既长又响的鞭炮,”陪十姊妹”歌台的帷幕,便在弥漫着喜气和欢乐的爆竹声正式拉开。
爆竹声中,作”督官儿”的歌师(女性)站在新娘幺妹儿的身后,大声吆喝:”上烟噢!——”“倒茶噢!——”每喊一声,就有许多立于方桌四周帮忙的乡亲高声回应:”噢!——”“一排伙”喊完,女性”督官儿”歌师傅就会在众位乡亲的回应余声中,用五句子歌腔结构,放开嗓门唱道。
4.陪十弟兄音乐
“新姑娘”娘家举办的”陪十姊妹”和娶媳妇儿的婆家举办
的”陪十弟兄”,这两种同一性质不同形态的婚俗仪礼之间,在性质和功能方面既有雷同也有差异。
在时间层面上都选择在正式到男方举办婚礼交拜仪式的头天晚
上,时间跨度长短不等,少则三、五个小时,长则通天大亮。
在这两种具体形态不同的人生仪礼音乐文化事象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张扬人文精神的组构环节,即统一、具体、集中为双方青年男女为主体、用歌唱的形式传情达意的”话语权”的音乐文化行为[4]。
在这两场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活动中,同年龄段的未婚男女超乎平常的集聚在同一个平台之上,各自对婚姻的理解、对婚后生活的猜想、对父母兄嫂弟妹等亲人的评估、对媒妁之言给予道德和行为标准层面的评价等,都成了这两场婚俗仪礼音乐文化中用以”话语”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宇京.文化人类学视阈中的土家族婚俗仪礼音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10(01):152—153.
[2]蒋芝芸,毛正天.试论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以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为例[j].文艺争鸣,2011,5(01):84—86.
[3]钟永德,陶飞.亦歌亦泣若悲若喜——浅谈土家族哭嫁歌[j].现代企业教育,2009,5(08):53—54.
[4]邹珺.土家族哭嫁歌女性的音乐情感探索[j].才智,2010,8(22):78—79. (。